多少恨经典读后感有感
《多少恨》是一本由张爱玲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1990年4月图书,本书定价:2.10元,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2005.1.22
●不论是听音乐,读小说,我个人的经验是这样的:无论这个歌手(作者)多么出名,如果没有某种细节打动到我,我是绝对不会称赞他的。张爱玲就是这么一个名声一直很响我却一直不感冒的写作者,但是《多少恨》一下子就让我喜欢上了她。
●家庭女教师与已婚男子的婚外情,那父亲牺牲女儿换取自己利益的嘴脸让人厌恶。多少女子就这样被牺牲掉了。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总觉得他俩可以不必分开
●在校车上迷迷糊糊的听,听着听着便睡着了。我是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听完此书的。 张爱玲编剧、桑弧执导的影片被称之为“淡淡的哀愁”,的确是这样的。一种宿命的悲哀,蔓延在宿舍和学校之间的高速公路上。凄凄凉的,北京的冬天就这样的来。
●不敢多读,太冷了。
家茵走的好啊,这样的她永远是宗豫心里的白月光,永远是朱砂痣,不然或许也成了白饭粘,或许成了蚊子血。
剩下的都是为了凑那一百四十个字
家茵真是张爱玲所待最温柔的一个角色了,清醒又独立,温柔又热烈。红玫瑰是她,白玫瑰也是她。可惜可惜,篇章戛然而止,倩影永存,就像那瓶打破了的香水瓶子,不知道宗豫会不会把那张手帕一直留在身边。
怎么说呢,刚开始看小说,就像书中所说,把它当做一部通俗的爱情小说。家庭女教师的女主设定和事业有成的男主设定本是数见不鲜。但随着情节的起伏竟然也把自己代入到了女主的角色中,如果我是虞家茵我会怎么做,是继续当一个破坏别人家庭的第三者,还是大方退出。说真的,女主还是很勇敢的,能够坚定地买上一张去厦门的船票,说走就走。割舍下那个优渥的生活,放弃那段可能幸福的感情。俗套的情节却有意外的感动,这可能就是大家的文学笔力吧,能让普通的爱情也让人无法忘怀,久久回味。
《多少恨》读后感(三):不知多少恨
最近有些浮躁,读《多少恨》却让我非常快地静了下来,很快便进入了张爱玲笔下的那个世界,成了一个局中人。
原本家茵已想好与宗豫日后与一起生活,
,可故事高潮从虞老头搞砸了厂里的人开始,小蛮天真的要求,夏太太的话语与病,姚妈的讽刺,以及虞老头的胡闹,一次又一次打击了她。
复杂的家庭环境下的家茵,心理不够强大,又或宗豫给他的安全感远远不够,不管怎样,她就这样,乘上了去往厦门的船。不知那个立刻出去的宗豫是否后悔,也不知他们时候是否会相见,也不知宗豫,夏太太,小蛮,家茵……都有多少恨,恩故事就这样落幕了
《多少恨》读后感(四):《多少恨》 多少爱
生性乐观的我,却很喜欢看张爱玲的小说。这个是不是很矛盾呢?不知道。反正就是喜欢她的那种温情下悲凉的真实,喜欢看的时候即心酸又愤怒的纠结。在我看过张爱玲的所有的小说里面,《多少恨》是最温情,最单纯的爱恋。没有钱财,名利的附攀,两个人仅仅是因为喜欢而走到了一起。很喜欢家茵,因为她的善良(对小蛮),她的努力(对她母亲)。也很能理解她的离开:一方面不想对 宗豫 妻子造成伤害,另一方面也不想让她那不争气的爸爸在给宗豫 带来麻烦。也许只有离开才是最好的选择。
多少恨,寄托了我对张爱玲的多少爱
《多少恨》读后感(五):碎碎念
又看了一遍多少恨,故事的内容都记不清了,可读到这三个字,还是有一种酸楚的感觉,所以重看之前,我就可以确定,这一定又是一个美丽又刻薄的故事。
可我不知道,它竟然这么美。
难得在张爱玲的笔下看到这样悲恸又凄楚的爱情故事。她的爱情总是太不容易,因为要在意许多杂碎又现实的事,鸡零狗碎的缝隙间,是没有爱情的容身之所。但是,宗豫和家茵又太令人感动了,我很久很久没有这种感觉,看到一段文字就要停下来,捂着胸口,悄悄地欢呼雀跃。他们之间太多个场景让我甜蜜又难过,只是我知道了结局,更大的是一种悲悯。
他们就像生活在不同水域的两尾鱼,因为搁浅都留在了海岸上奄奄一息,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相爱,用爱彼此救赎,可终究会有涨潮的那一天。
可我还是不明白,明明就差最后一步,什么都是理所应当,水到渠成的,为什么偏偏被阻拦了呢?我只是个很普通的人,所以只能想到是因为小蛮、夏太太、家茵的父亲,再多的我也想不到 可又仅是因为他们,就导致一段爱情惨淡又潦草的收场,我实在不甘心。
要是由现在的某些网络写手来续,他们终究会再相遇,这是宿命。可对于张爱玲来说,爱情并不纯粹,也并不伟大,无论怎样,也没有超越现实的力量,她的离别就是不再见了。
可我还是不甘心,我总觉得不该是这样,算了,那就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