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土地的变迁(四)
黄广利和黄磊带领大家分地时,为了避免纷争,用的仍是抓阄的办法。黄磊抓到是18号,谁知按号定地界时,他分到的竟是杨大印家的那块地。他爷爷黄朝五为弄到这块地,最后竟丢了性命,谁知今天竟被他不经意间拿到了手。
后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过大家选举,黄广利被上级正式任命为生产队长。他和黄磊带领村民把500多亩土地全部分了下去。
杨大印的儿子杨成荫从小脑子里的算盘就拨的呯叭响。杨大印的家庭收入和开支他妻子是有账簿的。逢到月底算账时,杨成荫小小年纪竟说的头头是道,杨大印就说:“这小子,长大是块经商的料。”
谁知无意间的一句话笑话竟被他言中了。八十年代以后的农村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也是农民的第二次翻身。是农业大发展的时代,也是粮食产量大提高的时代。八十年代最初的几年夏收秋收的打麦场上,鞭炮齐鸣,这是老百姓在庆丰收。农业的发展靠什么?粮食的丰收靠什么?化肥在农村成了紧俏物质,同时化肥在农村的运营也是一个广大无比的市场,隐藏着巨大的商机。扬大印看准这点,接受了一个县级的化肥厂。在他的经营下,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大。他开发的一种复合肥品牌已红变了小半个中国,还漂洋过海远销非洲——此是后话。
杨大印老人早已退休,已赋闲在家。他告诉儿子说:“你的生意现在做大了,如有可能的话,还是给家乡做一些事情吧。我们县是全国有名的穷县。”儿子笑着说:“您老提醒的晚了。年前我就接到了玉沟县县委的来信,信中表示了让我回家建厂的愿望。现在我正考虑是把厂址选在县城好呢,还是老家好的事。”老人一听高兴了,说:“这还用考虑,就建在黄桥村,建在我们的家门口。那里交通也便利,我给你说的以前我们家的那块地的地头的官道早已是国道了。”
儿子说:“那好,听您的。我忙完了这一阵就回老家看一看。如果您老想回去的话,我正好陪您。”
按辈分扬大印老人是支书杨成宇的伯父,他和杨成荫是兄弟,比杨成荫大一岁,应喊弟弟。都是一家人,并没有多少客套。当杨成荫说明来意后,杨成宇先领他到村东南的一片废地看了看,又到村北的一片花生地看了看。最后杨成荫提出要去临国道的河地看一看,杨成宇也领他看了。一直到走,杨成荫只是微笑,并不表态,所以杨成宇并不知道他葫芦里装的什么药,自己也被装在闷葫芦里。
村东南是一大片洼地,一到夏天就有积水,秋天和冬天就变成了白花花的盐碱地,别说长庄稼,连草都不生。杨成宇的意思,让杨成荫把工厂建在这里,把这片废地利用起来,实在不行的话,把工厂建在村北那片漏水漏肥的沙地上也行。至于临国道的那片河地,他真是有点舍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