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思想》读后感锦集
《日本的思想》是一本由(日)丸山真男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80元,页数:1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的思想》精选点评:
●对目前的我来说,尚只能得到片段式的启发,也只能感其零星而自成体系,以及发现自己对于“结构”的概念还是欠缺理解。。
●非日本思想编年史,2篇议论文+2篇演讲稿,更偏向思想总结报告。议论文比较难啃,演讲稿亲和许多。作者提出日本思想缺乏自身的坐标系,宽容接纳外来思想形成的思想杂居的状态。但由于主体缺乏主控性,多种思想无法自然交融,以至无法生成“杂种”这一新个性。作者还提出,欧洲知识谱系如竹筛,日本知识谱系如罐子。即欧洲即便有专业和分工,但其根基同一;而日本“拿来”时,却缺少统一的根基,致使知识愈趋封闭化。关于民主,作者认为,“所谓民主的思维就是重视过程胜于其定义和结论,其最深邃的含义就在于此。
●日本思想史研究必读书。
●东西文化的交融影响着日本的方方面面,在摄取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与西方文化推陈出新式的发展过程截然不同的片段式摄取方法,使得日本对于西方文化的吸收显得肤浅,这在艺术上尤甚。以明治后确立的近代日本画为例,多多少少有些照猫画虎的感觉。
●想要了解日本,应该看的第一本书。
●需要花好些功夫才能消化的“小书”
●日本国体:天皇制无责任与臣民绝对服从
●全是干货,没有废话
●严肃的读物...侧重近代。可惜还是太跳跃了一些...感觉一些东西太顺其自然带过然后就出结论,衔接得有点磕碰的感觉。还有就是...后面附上的讨论思想史的部分不错、
《日本的思想》读后感(一):《日本的思想》简述
近期太疲惫。现在太阳穴象被念了紧箍咒一阵阵跳着疼。所以,就简单的把《日本的思想》评述一下:
我很喜欢这本书这样的编撰。其实,本书是作者丸山真男的几篇论文编撰而成。第一篇,也是最重要论文:《日本的思想》,是批判日本开国以来思想研究上的缺陷,即只是各种思想的“杂居”,而不是“杂种”。既没有真正的去了解这些思想的真意。
第二篇:《关于思想史的思考方法》,从日本思想史研究的窘境出发,强调思想史研究不但要看到思想文化交流时的误解,更要回到历史现场,找到这种误解的缘由和当时就蕴藏的各种可能性。这其实是对第一篇的补充和拨正。很喜欢丸山真男举的中日两国对于君臣关系不同观点的对比。当然,我冒昧的理解为:此篇论文意为对历史要回到现场,给与温情的理解。
第三篇和第四篇:《幕末维新的知识分子》以及《福泽、内村、天心——欧化与近代日本的知识分子》,是丸山真男本人在具体的思想史研究上的展示。在此两篇,可以看出丸山真男本人在治学上的确贯彻他自己的主张:掌握大量资料,细致严谨的力图回到历史现场,去理解当时的人物思想。个人而言,很喜欢《福泽、内村、天心——欧化与近代日本的知识分子》这篇,三者思想的异同及各自的特性,分析得详细深刻。
译者中的区建英,本就是丸山真男先生的弟子,这样的编撰,的确对丸山真男学术思想的了解很有裨益。
此外,令我痛苦的是:每次看日本知识人的著作,总会在其背后看到鲁迅先生的影子!可国人的著作很少有之……
《日本的思想》读后感(二):越过太平洋寥廓的上空,便是日本。
本书措辞之艰涩,让笔者不禁数次质疑至今所受的学术洗礼。
其体验就如同阅读未经改写的成文法原文,即使拿辞典查阅出每个单词的释义,仍很难在脑中构架有效的逻辑回路。
简直不敢想正在读的书是已译成母语的版本。
有关《日本的思想》一文,就笔者所能理解,简而言之——
日本思想的“杂居性”是由于缺乏一个有力主体将本土和外来思想进行“实质性整合”,而日本的传统宗教和近代天皇制等等都没能扮演这个整合者的角色;而将日本文化转为单一的“国粹”或完全西方化的数次尝试也均告失败,从而维持了日本“思想的纷乱”的现状。
《日》从几个很学究的角度阐释了这种“杂种文化”的形成原理。
然而让笔者尤为感兴趣的是:
丸山真男先生所指出的这种“杂居性”本身的特质——尽管各种异质思想蜗于一片弹丸之地,它们却没有相互交流,仅仅“在空间上同时存在”——;
和浸淫在此种特质中,现代日本文化所浮现出的独特情态。
在claw crane前面无表情地抓着v家手办手法却异常高杆的大叔,k-books中按书带有无微妙地存在着价差的二手书,歌舞伎一番街附近营业到晚十点的neko club,清晨五点坐在新宿车站附近咖啡bar里等着第一班地铁的牛郎天团,diver city前等比例大的刚大木——这些许是他们一成不变的平日,对于第一次去到东京的访客,却无一不是需要耗费一番精神去消化的奇景。
——渗入空气中无孔不入的非日常,于街角肆虐横行、沉默流转。
双马尾协会的主页(twintail-japan.com/),立花慎之介fans的线下聚会,乃至日本人的日常生活(www.douban.com/photos/album/82673524/)
——多元,纷乱,彼此不相干涉地存在生长与没落着,安详而喧嚣。
我从未见过其他文化对于“异质”如此静默。
我脑中偶尔会构建起一条变了形的长尾理论模型,来描摹日本的文化分布。
靠近纵轴的一端,我不知道,或许是他们矛盾的骄傲与自卑;另一边拖着比其他人都要臃肿而漫长的尾巴,堆积着行居于此、形态各异、却又无法交合的文化。
安静到不可理喻的地铁车厢,一律身着暗色系衣装的乘客——总觉得不能被这种整齐给骗了。
我一定是开不了刚大木的普通人吧。
《日本的思想》读后感(三):E.T日本
丸山真男是现代日本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按照其学生、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平石直昭教授的说法,丸山整个青年时期,“从德国的观念论、马克思主义、英美民主主义、近代政治学、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各种各样的源泉中吸收营养,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与学问(序言页2-3)”,战后“寻求学问上的思考在民间的普及、民主主义在社会上扎根和民族主义的根本革新等而发表言论”(页3),旅居欧美后“致力于阐明贯穿日本思想史全体的构造性关联”(序言页4)。1957年11月作为岩波讲座《现代思想》的第11卷《现代日本的思想》的卷头论文刊出了《日本思想》,是丸山“最初探讨日本思想史的整体性关联的作品”,“该论文是在向新的观点迈进的过渡时期的苦恼中产生出来的作品”(序言页5),“其目的是为了让日本及日本人登上新的成长及发展轨道这一大事业而创造出小小的出发点”(页7)。此前阅读日本学者土居健郎《日本人的心理结构》》(阎小妹译,北京商务07年6月版)时,就曾见到丸山真男的大名,提及他思想的深刻性、独到性和影响性均很强,应该说丸山早已是日本学界“罕见的思想家”,适逢日前日本政界大变脸,众议长得很象E.T外星人的下届新首相鸠山由纪夫,种种现实信息都撩起我们再次探究日本思想的根源及诱发出来的社会影响等问题,因此若借助日本大思想家的视角进入日本似乎奇特的思维境地,大概会有更富厚实的收获。
于是,一方面深层中有天皇的至高无上、有民众心志上的强烈依附,另一方面又有潜伏的各种思潮复杂对立,各种思想性问题又迸发多义的各种可能,终于导致“新思想一个一个地被无秩序地积埋,使近代日本人精神上的杂居性愈演愈烈”,出现“思想的纷乱”(页64)。丸山在这本薄薄小书最末,寄托的是一种强韧的自我驾驭能力的主体,希望日本思想能有个新的境地。应当说,这还只是对于日本人思想理解的一个开始,如丸山这样一丝不苟、满怀善良希望的日本学者,应该也是对日本发展以一种独特方式保持“沉默”吧。
《日本的思想》读后感(四):一点拙劣的读后感
一个星期以前,读完了《日本的思想》,没有足够的把握写好一篇读后感,因为它真的很难懂,不仅因为它包含的内容多而零碎,更因为句子的晦涩与复杂。尽管这本书最初始的翻译版本是研究生们在日本思想史课程上的作业,但经过了学者们几次校对与易稿,最终初版的版本已经与第一版大有不同,可是基于日语与中文不同的句子构成,翻译成中文还是佶屈聱牙得很,几乎每一句话都要思考一番才能准确理解其中含义。
而最近我偶然读到一篇《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其中写到无印良品的设计与日本文化的关系,大概意思是,日本文化作为多种文化的混合形态,在各个文化大融合与冲突的过程中,会呈现出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那就是归零、极简。
这个概念让我再一次想到了这本《日本的思想》,于是我决定写写对这本书的感受,同时也整理一下被这些晦涩的句子搞得近乎崩溃的思路,我不知道我能写得有多么全面,我对这本书的理解至今为止仍然如堕雾中,我尽量将脉络理清。
本书的作者丸山真男是日本著名的学者,这本书整体130几页,收录了《日本的思想》以及丸山真男其他的学术论文,其中《日本的思想》仅有60几页,可以说是非常短小,但我仍然断断续续读了一个星期。这本书在学界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了解日本文化与思想的一个窗口,本书叙述的主要内容就是日本思想上的“杂居性”。
作为一个外国人,在提到日本时会想到比如武士精神、和风或者物哀等等(我可能写的不是很全),一个美国人写的《菊与刀》中也描述了日本文化中的双重性,但在本书中,这些可以说在我们看来很日本的东西通通没有提到。作为一个日本人,丸山真男直接从思想的层面指出:佛教、儒教、萨满教、西欧等种种因素在日本的历史上杂乱地聚在一起,但相互之间的关系与所处的位置全然不明确。
简单来说,为什么能够在明治维新时期迅速舍弃以前的思想而立刻“欧化”,又能够在二战时期迅速舍弃欧洲思想而回归本土?如果说日本具有百年的思想传统,那么绝对不可能轻易被欧洲思想所改变,日本的思想转变之快印证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日本本身没有传统思想。
由于没有传统思想,日本只是一个由多种思想混杂在一起的社会,这些思想在进入日本文化时没有一个整合的过程,从而就好像漂浮在其中,没有根基一样。这种思想导致了日本在接受新事物时几乎没有抵抗能力,而在回归传统(这里的传统指明治维新之前的思想)方面也能够毫无障碍。
而日本的思想为什么会出现杂居性呢?在于日本没有一个有力的主体能够将传统思想与外来思想进行整合,天皇曾是他们作为“精神机轴”而用以对付“杂居性”的一个方法,但这个方法在二战之后也宣告失败。
因其思想上的杂居性,日本在运用各种文化、制度时就像从书架上拿出一本书一样容易,判别它们该不该使用的方法就是能不能够在现实中得到有效应用。可以看出,丸山真男作为学者,在这本书里表现出了对日本思想的担忧,那就是,日本传统骨子里的军国思想并未消除,只是因其不适应现实而被“隐藏了”,那么会不会有一天它们卷土重来呢?对此,丸山也呼吁,国民应该有一个判别的依据,提高自主性思考,使日本能够在纷乱的思想中实现一种思想的重构。
本书的内容非常零碎,数不清的小知识点,几乎一不小心就会错过一些,所以我的理解暂且归于一个模糊而大概的概念,但实际上,书中值得分析和玩味的概念远比我叙述的多得多。整本书虽然只是涉及了日本的思想层面,但是它所衍生的思考对于我们了解这个国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理解日本思想上的杂居性也有助于用来解释为什么日本会呈现出种种矛盾,既凌乱又极简,既保守又开放,既善良又残忍……即便这样,我仍然觉得我所理解的内容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甚至有很多感觉难以言说,如果感兴趣,我推荐这本书,毕竟我的知识储备有限,叙述得不够完备,如有机会,我也一定会再读一次。
微博:@木本缺一
《日本的思想》读后感(五):日本的思想
- 转来转去的日本 -
二战后日本的整个国民还有知识分子,原来最热情的态度去拥抱军国主义,整个迅速地转成全民要讲民主、讲和平,这个转变非常之快,让占领他们的美国当局很震惊,让全世界都很震惊,只有日本人自己不震惊,这是为什么呢?
日本其实从来都是这样,它原来有自己的一套东西,有一些传统,但是一旦要放弃起来,迎接新的东西,速度比谁都快。
为什么日本能够那么快地接受新事物、去拥抱他们,这是一个谜题,这个谜题反过来的另一面,日本人为什么总是给人觉得他们好像很传统、很保守,而且在有一些新东西出来的时候,或是遇到一些紧急状况,他们一下子就会回到一些老东西上头?
这种状态我们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本书《日本的思想》的作者,丸山真男说,这就像是一个人遇到很惊恐、很忽然的状态的时候,忽然之间把久已不用的方言一下从嘴巴里面吐露出来一样。
丸山真男他是日本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最大牌的政治思想家之一,他在二十世纪初出生,二战期间他非常难得地、少见地坚持了自己思想的品格,不附从军国主义。战后丸山真男目睹了大家忽然之间从战前转向军国主义,又一下转回到过去各有自己的想法,各有自己的政治立场的时候,好像几十年什么事都没发生过。
- 没有思想传统结构的日本 -
丸山真男在《日本的思想》这本书里面他提到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日本是一个没有思想传统结构的一个国家。什么叫做日本没有自己的思想传统的构成,或者结构?
用我们中国当例子,比如说我们有儒家传统,这个传统它会不断地演变,从先秦孔孟、荀子,到了汉朝董仲舒出来,再到了宋朝理学......这整个过程、整件事情是不断有一个自己坚持的传统,这传统里面,你可以认得出来它是起到一个坐标的作用。在这种情况底下,这个国家的思想叫做是有定向的,有传统结构的。
但反观日本,丸山真男说日本的传统是什么呢?他的答案是没有。
新的东西怎么分高下呢?
他们用一套进化论标准来评价各种的思想传统,举个例子,一开始很多人会鼓吹:我们日本为什么不行,就是因为过去从来不讲人权,我们学学西方吧。这些人权思想该怎么引进才好呢?但是很快又有人说:不对,讲人权在欧洲都落伍了,人家现在全讲帝国主义,帝国主义才是更高的。
它不是从一个理论内部来讲人权主义或者自由主义好或不好,它完全是看时间上,这个是不是已经过时了。不是从逻辑上来判断它好不好,也不是从它适不适合,日本的角度是更新就一定更好。
- 只谈现实不谈感情的日本 -
这里头我们可以看到它潜藏着一种意识,不只新的一定比旧的好,而且新的更实际。这就说到日本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要实际、要现实。
丸山真男特别举出了一个例子,德川幕府的中期,有个很重要的思想家本居宣长。他批判儒家,他说儒家讲皇帝要有天命,这都是骗人的,无非就是为了一个政权他新上台打倒了旧王朝,他要为自己建立一个政权的合法性欺骗老百姓,就拿天命来说事。但本居宣长的这种批判不是从理论内部来的。
所以丸山真男认为本居宣长的观点虽然有点像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是喜欢把所有的学说都追溯到它意识形态的源头。但是在日本这里,有这种想法主要是因为现实,是先看儒家思想对于治国有没有好处,有好处我们就用,没好处那就用佛教,佛教不好用就换套别的也行。
这就是日本思想之中一个很重要的一个面向,怎么顺应现实,怎么符合现实需要。越是现实需要的,那就一定是最好的;越是符合现在老百姓感觉的、政治需要的,那就一定是最适用的。
在这个情况底下,日本的思想没有一个顽强的、自觉的传统,新的东西、老的东西都能够混用,新的容易接受,老的容易复苏。
决定要不要用一个东西,或者一个东西流不流行?就是看它符不符合现实需要,军国主义曾经符合需要,那就走军国主义;美国人打垮了我们了,那是因为美国讲民主,那我们就赶紧民主吧,这符合现实需要。没有任何伤感情的地方,这就是日本的思想。
- “一亿总免责” -
日本在战后曾经提出过这么一个口号,说起来很漂亮,听起来很响亮,叫做“一亿总忏悔”,一亿总忏悔指的大概就是当时日本国民的人数有一亿人,要一起忏悔,我们怎么会犯下这样的一个历史错误。
丸山真男形容这个“一亿总忏悔”其实是个什么呢,就像是个乌贼,遇到危险来的时候,赶紧喷一些墨汁,趁一团黑的时候在海水之中逃之夭夭。“一亿总忏悔”的意思就是谁都用不着忏悔,谁都没有责任,由于这个责任是全国国民都有的,那么到最后责任在哪儿呢?
又或者你得说清楚为什么全国人民都有这个责任?然后我们分得清清楚楚这个责任的归属,比如说当时的军头,他们有他们的责任,天皇有天皇的责任,老百姓有老百姓的责任,各人要承担的责任应该是不一样的才对。但是这种探讨从来没有发生过,或者至少没有系统地、大规模地发生过。
- 万众一心的政策到底是谁的? -
所以至此,他要追溯到一个源头。
可是丸山真男就批判了,什么叫神道教?实际上神道教是一种自己都说不清自己到底信什么的教。理论上讲,神道教有八百万神,海边有个浪潮,这个浪花真漂亮,拜一拜,这也是个神。什么都是神道教的神。因此丸山真男形容神道教的文化传统是空白的一个布卷,你在上面装什么都对,丢什么进去都可以。
延续到我们上一集所讲到的,日本的思想传统,是一个没有坐标的传统。在这个情况底下,你崇拜天皇,把天皇放在这样的空白布卷上面,他就是一片模糊混杂。你崇拜这样的国家,那这样的一个国体也就是一片模糊。
那到底谁在管这个国家?你如果真的是像英国那样,是君主立宪,天皇应该什么都不管的。但宪法又说国家主权不在人民百姓,在天皇手上。天皇拥有最后的权威,决定所有的事情,而大臣要给他意见,希望他赞成,这叫议赞制度。
在这个情况底下,政府出来的任何决策好像都是天皇的,但实际上又可能不是天皇的,而这个政府结构一步一步往下,又要说成是全国国民共同同意的,一直到乡下共同体。比如说我们的朝阳区群众万众一心,都很支持一个国家政策。那这个国家政策如果我们换了是在日本讲,就是这个政策即是天皇颁布又是老百姓都要的,那到底这政策是谁的?于是就出现一个责任搞不清楚的状态,
等到追究责任起来,这个责任是无限摊分,全部都要负起责任来,但当所有人都要这么负责任的时候,其实说明的是到最后谁都不用负责任。
- 凡现实皆合理 -
日本这个国家的管制,上有天皇跟中央政府,下面靠的是无数的村庄共同体,他们指的是每家每户就仿佛有个天然的居委会一样,不需要政府去组织,自己每个村落的人都会彼此监督,这本来是一个很典型的前现代社会的特征。但是当整个国家开始变成国家主义甚至军国主义的时候,这样一个村落共同体就可以变得很可怕。
像以前我们说过的,你在每一条街巷绝对不敢轻举妄动,这时候有群众,有群众压力,群众压力盯住你,你不敢说一些国家不赞同的事,不敢说一些认为是有伤国体的事,否则的话你就是反国体,反国体就是反国家,那就大逆不道了。
说到这个国体,我们刚刚说它很模糊,既然它很模糊没人说得出它是什么,你又怎么能够说什么叫反国体呢?很简单,就是接上我们上一集所讲,日本的思想传统有一种顺应现实的倾向,凡是现实有用的就接受。凡是现实有的东西,我们就要老百姓们也都默默地顺从,凡现实皆合理。
- 神化人为的制度 -
沿着这一点,丸山真男又推出了另一个结论,他认为日本有种把制度物神化的倾向。就是把整个制度变成神一样来崇拜它。
人类的制度也好、思想也好,本来是适应现实,归纳现实设计出来的东西。比如说我们发明一套社会理论,这个理论不能取代现实,它绝对也覆盖不了现实,无法把所有的现实里面种种的细节网罗进去。它有点像把尺子,拿到我们现实中量度,现实跟它总是有点差距,但是透过这个差距我们反而能够对这个现实有点掌握。也就是说理论或者概念也好,只不过是我们用来掌握现实的一种工具,它不是现实本身,同样的制度也是。
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文化需要有不同的制度,那是因为制度在顺应现实。要设计一套东西出来,制度本身是人为的,既然它是人为的,它就应该可以改变而且需要改变,因为现实总会不断变化,现实总会对我们提出新的要求、新的挑战。
但是日本却有另一种倾向,它会把已经有的制度当成是大家无条件应该要接受的东西,仿佛忘记了它是个人为产物,以为它就是神造出来的东西一样。那也的确,因为日本宪法是以天皇名义颁布,而天皇他是神道教里的神。
在这样的情况底下,一个人怎么可能造反?一个人怎么可能反省?一个人怎么可能不同意当时这个国家所做的所有的一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