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读后感10篇

2018-02-03 21:0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读后感10篇

  《中国思想宗教的奔流:宋朝》是一本由[日] 小岛毅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38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读后感(一):閒來翻書:小島毅《中國思想與宗教的奔流:宋朝》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這套《講談社•中國的歷史》尚未面世,便早已引起了廣泛的注意。由於各卷都有國內相關領域的重要學者作序推薦,且率先在網上流傳,其中的溢美之詞更使得網上頗有“如癲如狂”的態勢。出於自己背景和愛好,首先買了宋朝這本一睹爲快。

  鄧小南先生在序中指出,此書的一條線索即“唐宋變革論”。我以爲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意圖將此“假說”重新拉回內藤湖南提出時的文明史、精神方面的轉向。一般多以爲宮崎市定《東洋的近世》進一步豐富、完善了內藤氏《概括的唐宋時代觀》的觀點,我當年讀宮崎之文時,最大的觸動即在於其經濟史的視角。或許,二者同爲“唐宋變革論“,但內核是不同的,本質上或爲兩種不同的假說。本書之作者,則繼承了內藤一脈,特別強調整個唐宋間思想、文明的變化,五六七八各章都屬於此一範疇,甚至在其他各章中也都滲透著“文明”的變遷。當然,作者所敘主要在現象,乃至作者專長的思想史、宗教史方面,也多屬外在的概觀,連理學的核心思想都沒有好好闡述,就更談不到探究唐宋變革的內在動力了。而且,在一至四章以政治史爲主線的敘述中,作者自安史之亂述起,則無意間仍將“唐宋變革”納入了政治史變遷的框架之中。如果以整體性的“精神”轉向爲唐宋變革主要標誌的話,則至少還要提前半個世紀以上,即武則天時代。另外要提及的是,作者以王安石上臺至南宋之初合爲“動亂的世紀”,而以宋金議和屬於下一章,在我看來有針對劉子健“兩宋之際變革說”的意味。

  對於受“傳統”斷代史以政治史爲主或類似於專題式的“紀事本末體”深刻“塑造”的讀者來說,此書的章節安排似乎有些凌亂,但作者的分章其實頗具匠心。在“唐宋變革論”的整體框架下,作者所擇取的是最能體現時代的主題,而在一個主題之下,可以容納不同方面的內容,或者說這種變化在許多方面都有所反映。一般讀者如果細心體味,詳細會對宋代有一番新的認識。

  此書的優點,鄧小南序中以及網上一些文章已有涉及,這裡不再多談,就提出一些自以爲有特色、且值得學界重視的內容。有一些領域,是國內學界研究較少,而爲作者所特意關照到的。比如濮議的禮制意義,如神宗元豐時期的禮制改革,如主張蔡京、徽宗有其個人的國家觀念與體制設計,如北方出現的醫學“金元四大家”,如《易》學與天文曆法數學等的關係等等。作者雖然未必都做出合理的解釋,但至少提出了問題,引發人的思考。還有一些地方,比如對於“三教”之“教”的解釋,注意《名公書判清明集》執筆目的和編輯方針對於內容的影響,提出唐代儒學衰落的觀點受到宋人塑造等觀點,也都頗值得注意。

  此書中也有不少史實的錯誤,網上已有人指出,這裡再列些自己認爲不妥的:

  第17、18頁,“天寶十四年”和“至德二年”,“年”均當作“載”。玄宗天寶三載改年爲載,至至德三載改爲乾元元年,其間皆稱“載”。

  第44頁,高平之戰後,宋太祖實被提升爲殿前都虞候,而非都點檢。且次頁明言征南唐後爲都點檢。且征南唐後太祖爲點前都指揮使,至世宗北伐契丹南歸方爲都點檢。

  第54頁,所謂“宰相需用讀書人”一事,知道“乾德”年號曾爲前蜀的,有范質、竇儀等不同說法,但不論是誰,當時都不是宰相,此處記述有誤。

  第61頁,“安撫司(負責監察)”,各路安撫使掌一路兵民之政,負責監察的則爲提刑按察使。

  同頁提到太宗時編纂書籍主要成果是《冊府元龜》,這實際上是真宗時編的。

  第80頁,說議和後樞密使主要職責轉移到財務上,而由樞密使升宰相爲財務官僚的晉升之路,實未知所據。

  第92頁提及王安石爲排除異己設立宮觀官,實際上此前已有。

  同頁敘述熙寧六年乾旱及彈劾王安石事,熙寧六年確實發生大旱,但引起嚴重政治危機則在熙寧七年。這次乾旱從熙寧六年持續到七年,於是引起朝野的不穩,乃有七年三月二十六日鄭俠上《流民圖》。四月初一神宗下詔罪己,四日晚天乃降大雨,至十九日王安石罷相。提出罷免王安石十天內不下雨就處罰自己的,據記載是鄭俠(對此,個人持懷疑態度,拙博士論文中專門討論及此)。這一系列事情事件,此段敘述時間已錯亂,與實情不符。

  第100頁,應是《周禮》中的泉府,而非《禮記》。

  第123頁,所謂十二道金牌撤回岳飛,此事早經史學界證明其事之無,乃竟採此說,殊爲不妥。

  第132頁,虞允文乃是文官,不是“將軍”。

  第279頁,說石介一改歐陽修的文風,實際上則應是相反,歐陽修反對晦澀的以石介爲代表的“太學體”。

  以上這些,不過是翻閱過程中隨手發現的一些“硬傷”。除了少數應爲譯者或編輯失誤外,多數的責任應歸結到作者。一方面,普及讀物應力求準確。有些有爭論的地方盡可發表自己的見解,此書中有些地方我也不讚同,但這些都是可以討論的。而歷史事件本身的時間、人物、過程,作爲一種已然發生的存在,是不應該有錯誤的。這樣擁有廣泛影響的讀物,出現錯誤就會誤導讀者。鄧小南先生在序中明言“有個別史事尚須校核”,是鄧先生已經發現這些錯誤。如果負責任的話,是應該對這些錯誤進行改正或者加註說明的。另一方面,作者乃是宋代思想史方面的專家,對於史事方面的失誤,讓我又想到所謂“宋史學界”和“思想史學界”各自爲圈的現狀。這是尤可駭怪的。

  2014年3月10日

  《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读后感(二):宋朝为什么重要?

  各位书友:

  大家好,今天我们讨论的主题是日本学者小岛毅的《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一书。这本书是日本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系列里的第七册,去年2月份由广西师大出版社理想国引进到中国出版。我们金陵读书去年曾经做过这个系列的第八册《辽西夏金元》的读书会,而今天做的这本书跟第八册一样,同样是探讨两宋时期的中国历史。之所以再次选择时代主题的书来讨论,是因为两宋实在是中国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个时期,可以讨论的内容非常之多。今天这场读书会,同时也是市阅读办葛主任组织的领读者联盟的一次月度活动很高兴能在今天的现场迎来南京这么多兄弟读书会的代表朋友遗憾的是,今天下午我有事情不能来到现场,只能请书友帮我代念这份讲稿,请允许我在这里,对葛处和兄弟读书会的各位朋友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两宋之所以很值得探讨,是因为它在很多方面都堪称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就政治领域而言,科举制度的真正普及和推广是在宋朝,而在宋以前,门阀贵族政治仍然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王安石、欧阳修、苏轼、司马光、陆游、朱熹……几乎每一个我们熟悉的宋代政治人物,都是科举出身,而像欧阳修、王安石等高官,其出身都非常普通完全是科举制度赋予了其流向社会顶层的机会。江苏人民出版社“海外中国研究”系列有一本新书——美国学者柏文莉的《权力关系》,就是探讨在科举制度普及的宋代,权贵阶层是如何保持家族长盛不衰的。平民出身的进士才子,往往会成为很多高官心目女婿的绝佳人选;这一点,跟宋以前,门阀出身的高官往往跟同属士族大家的高官联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科举的普及仅仅是两宋政治变革的一个方面。宋太祖赵匡胤定下的“不杀言事之士大夫”的祖训,同样对两宋时期的政治生态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宋神宗到宋徽宗,北宋在几十年间一直陷入持续性的党争之中,但如此残酷的党争,居然几乎没有发生诛杀大臣的现象,最严酷的惩罚也就是流放边远地区,这要放在明清时期,是绝难想象的事情。与此同时,北宋名臣文彦博的一句“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也道出了两宋政治模式的奥秘。宋代堪称是君权与相权、与士大夫权利最为平衡的一个时代,无论是坐而言事,还是士大夫阶层对君主展现出的独立性和强大张力,都跟明清时期的君主一言九鼎、专制权力到达顶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南宋短短的一百多年里,居然出现了秦桧、史弥远、韩拓胄、贾似道这四位长期占据相位的权相,这绝对不是一种偶然。

  而在政治以外,宋代的城市文明、商业文明和对外贸易能力,也都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高度。从《清明上河图》和《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这两本宋人著名笔记就可以看出,当时的汴京开封城和临安杭州城的城市繁荣,到达了非常鼎盛的程度。而东南沿海的泉州、明州、越州这三大海港,也都是在宋代兴盛起来的。尽管由于推行“士大夫治国”、禁军为重、弱化地方将领权力等措施原因,导致宋王朝在军事能力上,跟辽、金、西夏相比,一直不能占据优势,但单纯经济发展水平而言,宋王朝仍然可以堪称是当时亚洲,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第一大国。

  或许正是由于在军事和政治发展空间上,一直受到诸多少数民族政权的持续性压力,两宋是汉族政权真正开始萌发国族意识的重要时期。跟汉唐时代的天朝上国相比,宋代的精英阶层,开始真正意识到:天下非我独大,而是群雄并起。这样一种鲜明的“夷夏之辨”,可以被视为近代以后民族认同和国家意识的源起。也正是因为这种国族意识的初起,两宋时期迅速兴起的道学(理学、心学),也一反汉唐时期儒学的外向性、开拓性导向,转而强调内向化,追求内心修为。这一点,在江苏人民社“海外中国研究”系列的另一本书——刘子健先生的《中国转向内在》里,有详细的记述。除此之外,两宋思想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儒道佛三教,出现了明显的融合和合流的迹象。三联书店经典好书——余英时先生的《朱熹的历史世界》里,就讲述到:宋代很多著名的得道高僧,都会在其文章中,强调“治国平天下”的志愿,并且跟在朝官员,保持密切交往与互动。在宋代广泛传播的道学,很大程度上就是结合了儒家思想、禅宗世界观和道家的老庄玄学思想的一种综合体。也正是在两宋时期,中华文学真正实现了水乳交融,其极强的民族特质得以凸显。

  以上就是我对两宋时期主要特点的一点介绍和简述,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作于2015年10月30日

  (本文是本人为金陵读书2015年10月31日下午“《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与宋元思想宗教的新发展”沙龙所做的讲稿。)

  《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读后感(三):质量不好的一本讲谈社

  本来想说是质量最不好,但毕竟楼主没有把所有的讲谈社这套书都看了,没法说最。那就用“很”吧。

  首先,整体构架设计,其实挺不错的,弱化政治事件,主讲朱子学。角度新颖,也不错。但是,具体看来,从第五章开始,不知所云,每个字都认识,不知道说啥的情况占大多数。而且每章不管讲什么都要跟朱子学联系。我是不懂朱子学,但是你讲的应该也是普及读物吧?我都没明白你讲的。哎。才疏学浅,不怪作者。

  第二,上面也提到,不知所云。好些地方,讲得天花乱坠,然后没重点,不知要表达什么。比如讲元丰官制改革,热火朝天讲了两页,没讲具体怎么改革的,就是改革内容没讲。很多类似的情况。一段一段说,说完就完了。没有主论点也没有次论点。要说论据吧?还不太像。

  第三,也是语言层面和讲述方法上。第五-六章,我几乎没看几页,直接过了——看得要睡着了。你要说内容难,枯燥,比如法理学,比如《历史是什么》,那也行。可看着明明就是通俗的东西,然后根本就是食之无味啊。估计跟翻译有关系。

  第四,观点上,作者的好些观点,不敢苟同啊。

  1. P94“这种“风大好卖桶”,把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的两个事项相关联的论法,古来称之为“春秋笔法”。这个笔法就是,在寻找后来发生的某个现象的来龙去脉过程中,发现该现象发生以前的某个现象为其原因之、而且从道义上看前边发生的现象才 是后来发生的现象的主要原因,所以把与实际行为主体不同的人物就像后来发生的现象的主体一样来描写。因为(被认为是孔子修订的鲁国编年体《春秋》就是用了这么一种写法(后世注释家如此解释。所以说,如果没有政敌王安石,那么这部不朽,名著很可能就不会完成。”

  这个“春秋笔法”真是用错地了吧?按这段的意思应该是“蝴蝶效应”啊。而所谓的“春秋笔法”应该是“庄公克段于鄢”啊。而且作者不止一次这么用,P248 也有此用法。

  2. P343. 作者在无所不用其极地为贾似道翻案。"据《宋史》记载贾似道乱授官位,笼络当时名士( 名士(似道既专恣日甚,畏人议己,务以权术驾驭,不爱官爵,牢笼一时名士)但是,并不是他一个人有问题被笼络的士大夫们也有责 任。当时临安的风气就是逃避现实,贪图眼前享乐。世界形势 并不因为他们的努力就会改变。蒙古军的脚步声渐渐临近。而郝经,那以后竟被软禁十年以上。"

  这是什么逻辑呢?难道大家都杀人放火,就可以说杀人放火是合理的?就可以说其中一个杀人放火者是无辜的?这仅是一例。还有别的。

  3. 301页讲了一个朱重八生了儿子叫朱四九,然后又讲了朱重八的玄孙,朱四九的曾孙——朱元璋。我记得朱元璋就是叫朱重八啊?。。。。这是可以的?是真实的?朱元璋有个跟自己一个名字的祖宗??

  第五、最气愤的:错误。错别字啦,逻辑错啦,图片错啦,注释错了。我已经无力吐槽了。整理下勘误吧。勘误内容有书友发现的(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553731/discussion/57442423/)

  1. 书第33页,关于李嗣源和李存勖的关系。李嗣源难道不是李克用的养子吗?感觉这一处似乎是译者的失误,要么就是日本历史界认为李嗣源是李存勖的养子?!

  2. 38页:最后一段:与汉到后梁的异姓革命——“汉”应为“唐”吧?

  3. 44页:第一段:“殿前都检点”——高平之战后,赵匡胤升到此职

  4. 45页:中间:“殿前都点检”——打南唐,得江淮后,赵匡胤升到此职。——这中间赵匡胤有降职吗?张永德呢?

  5. 43页:皇帝老子——柴守礼可以以皇帝老子自居?皇帝老子不是指皇帝自己?  

  6. P65 注释5,

  正文:作品描绘的是唐代后期演变成上坟扫墓日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节(公历四月五日前后)的景象。

  译注5:大名

  7. 80页:第一段最后一行:与前辈寇准相异——按语境前后文,应该是相同吧?

  8. P85 注释7

  正文标题:濮议——远超构造改革的大争论

  译注7:汉心

  9. 85页:标题的注释7应为注释8.(前面75页有个注释7)

  10. 85页:注释怎么回事,倒数第六行出现个8.那么小标题那个7就是多余的。

  11. P85:倒數第7行,“真對於及百年的各種制度疲弊的構造改革就會開始”——“真對”應該為“針對”

  12. P183 最后一行

  籍田 → 本字为“耤田”

  13. P230 倒数第三行,濮仪 → 濮议

  14. P314:图96中,图示里的各城门没有编号。

  15. P351 注释15

  正文:因此,在日本江户时代受到水户学系统的大义名分论者们的推崇,被塑造成一个鼓舞幕府末期尊王攘夷志士的英雄。

  译注15:成寻(1011-1081)

  16. 历史年表部分

  最后一条 文天祥刑死为1182年,提前了一百年……

  17. 93页:倒数第三段“国家再建在望的自信”——应该是“国家再建有望的自信”

  18. 351页:倒数第二段“本书305页出现”——应为“本书301页出现”。

  以上有一部分是书友提供一部分是楼主整理。如有不对,欢迎指正。

  第六、作者时不时就来个:后面会提到,就待后面。要不就是继续说XX,或者回到XX。啊啊啊。我都不知道作者挖了多少坑了。

  最后,好累。哎。

  《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读后感(四):儒家原来是这样的

  其实前半部分讲宋朝的历史真的很枯燥,我个人的感觉是怎么买了一本教科书回来。也有些有意思的点,比如真正的安稳宋朝原来也就四五代皇帝。

  感觉近些年流行一种观点,就是宋朝比其它朝代都厉害,精神文明物质文明都非常发达。突然觉得这大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吧。

  慢慢就越读越精彩了。

  想起以前学《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不过是念起来朗朗上口而已,哪知这是士大夫精神的起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不过是迂腐的读书人的远大理想,哪知这是补充儒家相较于佛教道教精神修为短板的利器;电视剧里皇帝病了不能去祭天让太子去,也不过是安慰皇太后而已,哪知这是儒教规定好了的;王安石、司马光、欧阳修、苏轼,只道是文章流传千古,哪知这些位是举重若轻的朝廷重臣。。。

  不错,读过之后,才知儒教已深入骨髓啊

  《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读后感(五):不便宜的古代文字记录以及对古代思想、技术成果传播途径的个人猜想

  笔调很轻松,视野广阔,本书给出的一些启示

  途径:

  1. 竹简

  刀刻,火烧,因为书写麻烦,修改不易,加之文字多了之后,竹简必然笨重,所以大规模的文化传播和保存,必须是专业人士且具有官方背景,利用国家财政做依托。

  记录方式,什么都记,谈不上比对了,而且采用卷的方式,要把竹简拴在一起,连续记录

  普通人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记录自己的一些小事情,以及进行通信,但是要系统整理自己的思想,除非有钱有时间的人,其他一般人不可能

  。

  有钱人留下自己的文字很可能通过下一种途径

  2. 绢帛

  比起竹简,该种方法记录文字更方便简单,获取也简单,但成本高昂,价格不菲,所以也是有钱人的玩具,一般用来记录稀有个性化的内容,比如画作,诗作的可能性比较高,这种东西用作大规模的文字记录成本极高,保存难度和成本也大,所以一般不予采用

  缺点难保存,水一洗、一受潮颜色就混作一团,变成废品,容易损坏,且有文字的绢帛本身也是值钱的东西,很容易被作为布匹用作其他用途

  很可能竹简、绢帛的保存除了通过国家体制进行制作、保存之外,还通过有势力的群体进行保存,后者中的一部分也许就被冠之以世族、贵族以及其后宗族

  3. 羊皮纸、纸草

  记录起来可能更为方便,保存也许难度类似绢帛,但是原料获取有较大限制,这方面要更多专门了解

  以上几种东西在复印机出来之前,基本不可能复制

  4. 纸张

  记录保存都具有较大的优势,但是制作麻烦,混合各种原料之后要形成便于书写的材质(不大规模浸透,表面较平滑)有相当难度,需要多年不断探索尝试,无政府或者某种组织早期出于行政管理/文化传播的需要进行长期大规模技术投资,难以想象民间社会的一般人有研制出这种技术的长期持续动力

  5. 纸张版刻

  纸张制作的技术如果成熟了,如果复制相应内容的技术则又是另一个问题了,这涉及到如何传播技术

  纸的制作成本可能由于技术不断改进而降低,但是想传播,版刻又会成为另一个成本高昂的制约条件,要刻的和原作完全一样,需要极其认真的态度和经验,某种程度上要大规模的通过版刻传播,又必须具有组织化的背景来满足刻版制作的高成本,因此这又是有钱人+有创意人的游戏了。

  很可能版刻技术的成型来自佛经印刷的需要,因为佛经内容固定(非个性化),其又作为宗教需要大规模的印刷来普及教义,同时佛教也需要并且有大规模的信众的捐献,既有吸收资金的需要,又有变相有充足的资金保证。这方面印刷技术来自印度以及印度佛教传播路径上的众多国家这一猜想确实有一定可能性

  之后该技术在五代、宋朝被政府所吸收,因为科举制扩大规模,以及学校教育在中央和地区的普及,政府投资进入版刻界,从而为文化的传播保证了更为稳定的资金来源和需求量,让版刻的书籍有了稳定的市场以保证其成本可以通过广大的用户群进行分担

  版刻的出现,让不同书籍对于同一方面的比对有了可能,考证开始出现

  《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读后感(六):随笔记宋

  讲谈社的这套丛书,看到此处已是第七本,对于一个没有太多基础的历史爱好者而言,这是到目前为止除了三国那册之外读得最舒畅的一本。作者从唐末讲起,经北宋、南宋,到灭亡,穿插其实当时同时存在的辽、金、西夏包括蒙古等国情况,但主要是这些国家与宋打交道的情况——我猜这些国家的具体内容将在下一册中有所体现,然后以唐宋变革为线索,探讨了思想和宗教的体系形成和转变等问题。这本书读来很有收获,因为让初学者了解了很多基础知识和脉络,,而文笔又诙谐有趣,和前几本的文风有较大不同。

  谨记个人收获所得:

  ——唐末黄巢等为掠夺财富转战各地,像蝗虫一样,吃尽一个城市再转向另一个城市,企图成为藩镇军队,名正言顺掠夺财富。他们并不是要解放农民的起义军,说白了只不过是一群失去社会信任、因自身能力不足不被社会所承认的对社会不满分子,毫无计划没有理念地揭竿而起而已。

  ——后梁。宦官在唐代后期挟皇帝号令天下,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巨大弊害,但同时作为皇帝的左膀右臂却也发挥了巩固皇权的作用。失去宦官的皇帝完全成了一个光杆司令。朱全忠肃清皇帝身边所有敌对势力,偌大一个大唐帝国,连一个朱全忠的对手都没有了。哀帝派高官到汴州去告诉朱全忠说,不就将实行禅让,说完该官员便对朱全忠行臣下之礼。朱全忠按惯例固辞不就。洛阳大臣上奏哀帝请求让位,第三次,朱全忠表示“真意想不到”最终即位。后梁仅十六年就灭亡了。朱全忠也像安禄山一样,被自己的亲生儿子杀死。

  ——五代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后唐。李存勖在位仅三年,便被养子李嗣源指使禁军杀死。李嗣源自己登上皇帝宝座,在五代的众多皇帝中,李嗣源与后周的柴荣并称明君。李嗣源的儿子虽然继承了王位,但很快就被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杀死。

  ——后晋。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向契丹求援,割让燕云十六州,建立后晋。

  ——后汉。刘知远建立后汉,时间最短。

  ——后周。郭威复活了禅让形式,建立后周。

  ——后周柴荣军中有赵匡胤,其在军中结识了官僚赵普,赵普成为日后侍奉宋初两代皇帝的名宰相。

  ——三武一宗之法难。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的佛教镇压。

  ——赵匡胤禅让做得极为漂亮,洗去了九年前禅让剧的经验教训,基本按既定计划进行,顺利实现王朝交接。为把皇权顺利传递给自己的子孙,柴荣次啊去了很多残酷措施。但惟独宋太祖没有成为他排除的对象,因为他完全新来了太祖,根本就认为“这个人没有篡权的本事”。太祖演出杯酒释兵权。

  ——太祖驾崩,太祖弟弟晋王赵光义即位,为宋太宗。太宗陆续淘汰武人节度使,换成文人官僚。后世评价宋朝军队羸弱是事实,但这是建国当初有意推行的政策。

  ——宋朝有四京,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南京应天府,北京大名府。开封繁华可见于《东京梦华录》和《清明上河图》。

  ——宋真宗登泰山进行了中国历史上最后的封禅。

  ——宋神宗去世后,皇太后非常讨厌王安石,把引退洛阳的旧法党精神领袖司马光召唤回朝。司马光在此一年前,刚完成呕心沥血的鸿篇巨制《资治通鉴》。王安石的改革在某种意义上催生了资治通鉴。此为春秋笔法。

  ——不论纪律、士气还是战斗力,宋朝当时的正规军没有一条合格。宋朝所谓的军队,其实更重要的职责是收容和抚养无业游民和懒惰无能之辈的事业对策与社会救济事业。不是想让他们维护社会治安,而是把他们收入军队这个行为本身,就能维护社会治安。

  ——女真族拥戴完颜阿骨打为首领创建金国。徽宗计划与其联手收复燕云十六州。归还六个州后,宋反而策反投降金军的辽国将领,惹翻金军,两国进入战斗状态。

  ——靖康之变。金军占领开封,带上徽宗、钦宗及全部皇族兀自开拔撤回北方金国。傀儡张邦昌立刻让位。于是康王继承皇位,即宋高宗赵构。

  ——南宋定都临安杭州。科举其实被做了各种手脚。历史上以江南为据点的王朝都是以建康南京为都的,主战派从战略意义上考虑也主张以建康为临时都城。高宗选定杭州为临安府与浙东士大夫有关系。

  ——高宗生子早夭,选择含有太祖血统的育为养子,宋朝的皇统从太宗系统又回到太祖系统。高宗让位后越发建康,继续生存了二十五年,后孝宗以为高宗服丧为由让位给太子。孝宗在位期间,实质上一直在先帝高宗监视下治世。

  ——有必要认识到现在流传的宋代史料的危险性。因为这些史料都经过朱子学者们的整理,过于明确区分了黑白。

  ——同为欧阳修的继承人,王安石、王雱父子的流派为新学,与其对抗的是苏轼、苏辙兄弟的蜀学和程颢、程颐兄弟的流派道学。道学登场的正是朱熹。

  ——欧阳修自称六一居士,意思是珍藏书本一万卷、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与自己一老翁。欧阳修搞了金文的戒毒工作,被称为金石学之祖。当时还有一个著名收藏家赵明诚,即为李清照丈夫。

  ——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书法四大家。徽宗与他们其名。还有一说蔡原指蔡京,因政治理由换为蔡襄。苏轼还是书法评论家。他说“人的书法在工拙以外,还另有味道,能反映一个人的人格好坏。”他主张书法应该承认每个人的个性。(之前苏富比拍卖苏轼苏服帖,有说宋朝书法不以美为好,而是有特点有个性。读此,我以为只是苏东坡当时作为评论家提出过这个观点而已,因为苏轼的字真的的确还是漂亮、还是美啊!当然,字画之所以之前,除了普世的审美之外,和出自谁手、流转经历也是有着巨大关系的。)

  ——北宋后期因为党争关系,士大夫们在洛阳形成沙龙,苏轼周围集中了敬慕他的文人墨客,他们吟诗、写字、谈论政治。

  ——广州、泉州、明州三个市舶港汇集了来自亚洲全域的贸易商。广州自唐以来就是对外开放的窗口,泉州后期反倒没落,明州即为今日之宁波。

  ——本来高丽和宋关系良好。辽国侵略高丽,对于高丽求援,宋朝因为害怕与辽交战迟迟不予回答,高丽臣服于辽国。

  ——贾似道与秦桧、韩侂胄、史弥远并称南宋四大独裁宰相。宋史中贾似道被记载成一个厚颜无耻的典型。

  ——广州厓山上演惨绝人寰的全军覆没。

  《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读后感(七):筆記

  ﹣讀這本書的源頭更有趣。我大概是在看《東大爸爸寫給我的日本史》時發現,咦這作者的專長是中國思想史,並專研究宋代,然後剛好想看看講談社出的套中國史的書關於宋朝的書,竟然真是同一個作者。

  ﹣就是這樣,我短短一兩個月內便讀了小島毅先生寫的三本書,應該算是比較少見的吧。

  ﹣相比起那兩本像‘雜文’的日本史入門篇,這本談宋朝的書才是小島毅先生的本行。還是那一句,我對宋朝的印象,除了中學唸過歐陽修、笵仲俺、岳飛、蘇軾、李後主、李清照等的一兩篇詩詞外,主要就是透過金庸的武俠小說了。前者我當時既不分甚麼新法、舊法黨之爭去讀文章,也不知道宋朝在文字復興上的創舉,更搞不清李後主就是宋朝立國前的倖存小國等.......

  - 而金庸小說帶來的,無寗說是庸俗的民族主義情緒。一方面搞錯了時空,而且也無法讓人認識宋朝社會的狀況。現在回頭讀一個日本人寫的書才知道少時沒有好好用功,真叫慚愧。

  ﹣想來宋朝對我們今天的生活還真有不少影響。就以香港來說,如果我無記錯在官塘設鹽司應該就是宋朝,新界的大族很多都是宋朝逃難至此安家落戶。還有甚麼宋皇台、文天祥在伶仃洋的故事等,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上邊提到的詩詞文章,也是耳濡目染的滲進每個學子當中;當然還有不少民間故事如包青天、岳飛秦檜等。

  ﹣而從’版圖‘的意義來說,宋朝又是’令人尷尬‘的。他面積少,南宋更少。今天的政治中心,其實當年是遼、金、蒙古的勢力所在;蒙古新疆西部甚至雲南等,都是宋朝以後才納入所謂’中國‘,但這些地方又變成為今天論述中’自古以來‘的領土一部份。文化的發展、漢族中心主義所上接的傳統應該說是來自宋朝,但領土疆域卻出現了錯位,某程度上導致了今天一些十分棘手的問題吧。

  ﹣回到社會政治文化來說,從這本書也是學到很多東西。從科舉制度到官員設置,首相、新舊法黨爭等應該也是對後世影響甚大,當然還有宋明理學中的集大成的朱熹。文化商業等也是有長足發展,感興趣者不妨拿書來一讀好了。

  ﹣作者指日本繼承了宋朝的文化審美觀,如果是真的話,也不得不讓日本人好好驕傲一下吧。

  《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读后感(八):轶事大杂烩与思想碰撞的火花

  两星期前读完了本书,期间一直不得闲,今天记下一笔。

  趣味性很强是本书一大特点,也是一大亮点,这一特点零零散散的分布和体现在书中的许多角落,所以本书读下来很少让人觉得枯燥乏味,另外尽管是学者写得,却鲜有令人望而生畏的学术气,文风非常平易近人。这跟原作在日本是面向大众读者群恐怕也有关系。

  印象最深的是这么两则笑话,说王安石当年曾试图效仿《说文解字》写下一本说字的书,但他竟然生搬硬套把好多汉字都归到会意这一类里。有人问他霸字为什么是西子头呢,他回答大意是说西方有干戈和动乱,结果人家反戈一击,说,呀,霸字不是西子头是雨字头呀,可是王却镇定自若,厚脸皮的说那是被慈雨感化了。还有一次苏轼问,我的苏东坡的坡字怎么解呢,王安石说就是土的皮,跟着苏举一反三,原来如此,被就是衣的皮,波就是水的皮对吧,王很得意,不曾想苏接着说,那么滑就是水的骨头么。

  看到这里我反反复复地把书翻开又阖上,阖上又翻开,笑了半晌,逗死了。特别是加上作者一副一本正经,不动声色讲笑话的模样更让人捧腹。类似这种有关历史名人的轶事还有很多,可以让人们管窥他们的另一面。比如朱熹曾做过这么一件事,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为了推广自己的教辅,主导市场份额,用行政手段打压竞品。作者对朱熹这个人物其实着墨不多,但是提到的时候好像都不是那么友善,再比如他谈到唐宋八大家为什么列入进去曾巩这么一个很难跟前几位比肩的人物时说,据说是朱熹喜欢他的文章,但再无下文展开。不过朱熹的影响力也可见一斑。

  另外读起来特别有趣的集中在医食住,科技进步这些方面。比如饮食,从宋朝开始有了豆瓣酱,人们开始使用食用油炒和炸,饮食和营养更加多样和均衡,这里读起来满满的都是舌尖上的中国即视感。再一个比如印刷术,它引起了书籍的普及潮,装帧也出现了蝴蝶装(相对于卷、折等装帧手段,也就是现在书籍装帧普遍采取的形式),方便了人们的查阅(顺带一提,本书的装帧很上档次,不管是手捧在怀还是平放在书桌展开都很舒服,一页一页的这么翻过去都不会跳起来)。不过这些也导致了一种不良现象,就是既然书籍的获取变得这么容易,广大读书人都变的不是那么求书若渴了。苏轼还感慨自己年轻的时候人们得到一个抄本甚至自己抄一本的那个时代大家学习是多么的认真和刻苦,现在呢?人们只顾买书,就是不看书。其实,他还不曾见到网上电子书遍地的今天呢,多少人孜孜不倦的下载,结果却是让他们冷冷清清四平八稳的躺在硬盘里占地皮。如果说当时还只是个坏习惯,今天简直就是一种病了,囤积癖(本人也是重度患者之一,呵呵)。

  本书的重头戏正如书名,在于思想和宗教,主要是谈关于朱子学的产生和影响,中间还穿插了一些关于新法派的评述,读来很长见识。

  先说新法派的思想,王安石的新法按照作者的说法本质是通过自上而下严密而合理的制度设计构筑中央集权从而为确立一个秩序井然的社会打下基础,以那个时代而言可以说是很进步的思想。不过这种思想在政治上很脆弱,没有社会基础,一旦中央主导人物下台,一切都会灰飞烟灭,新法还侵犯地主和城市富商利益,再加上靖康之变的国家变故,王安石的新法和新学很快就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与此相对立,以朱子学为代表的学者们则主张恢复建立周朝的宗法社会,重视宗族关系,强调宗族建立这种自下而上的方式对社会秩序稳定的贡献。与王安石的努力相反,宗族建设在宋蔚然成风。作者说这是朱子学的影响,朱子学和宗族建设运动实际上一体两面。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要谈到朱子学的起源。朱子学是儒学新发展的典型代表。作者说唐以来儒学相比较三教的另外两教实质上没有什么显著进步,他没有为人们的心灵归宿提供理论或实践,于此相反,佛教的禅宗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道教则主张修仙。朱子学在借鉴和吸收了这两家思想的基础上,强调了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一个人无法通过科举等途径进入国家政权为国家建设作出贡献是否人生就是毫无意义的呢?朱子学不这样看,只要能够管理好自己的家庭,也是为国做了贡献,因为国家是由一个个家庭组成的。那么具体途径是什么呢,族长管理好自己的宗族。由此,朱子学和宗族建设运动有了紧密联系,按照作者的说法就是哲学和政治学得到了统一。因此,朱子学由此能在中国社会扎根生长和持久发展绝非偶然。

  说道这里,不得不为王安石的努力而感到惋惜,其实不必说时代局限,以国情而言,王安石遇到的问题在今天也普遍存在。作者也在文中用了历史学家一般都不会说的话暗示,王安石这种类似近代国家建设的努力如果得以展开,中国的历史将出现新的转折。

  本书在翻译上有几个小瑕疵稍显美中不足。比如在谈及人性论时解释性的意思既不是sex也不是gender,这里sex居然注释为性交,这个明显不合适,奇怪的是gender的解释却是正确的。

  最后谈一谈对作者本人的印象,算是做结。作者是那种求真务实,勤勤恳恳做学问的人,说话公允,极少偏见。在后记中他提到宋影响了东亚所有的国家至今,他提出大家都不要努力夸大彼此的差别,毕竟都有共同基因,同时这个也不是谁比谁更正确或者优秀的问题,这话尤其意味深长。这种眼界和胸襟让人着实敬佩。

  《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读后感(九):宋代思想与文化的奔流

  王绍贝 媒体人,深圳

  今日国人对宋代历史存在诸多误解,一方面是教条化的历史教科书造成,另一方面也是缺乏宋史的通识类入门读物造成的。大陆出版的宋史入门读物,以虞云国先生的《细说宋朝》为佳,读过此书可以澄清大众对宋史的诸多误解,获得一个宋史的初步印象。此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将日本讲谈社的《中国的历史》丛书介绍到中国来,我读了其中《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一卷,发现也是不可多得的优秀通识类宋史读物,虽是通识读物,但又不局限于历史知识,其对宋代历史的深刻洞见和卓越史识,非目前大陆一般同类图书可匹敌。

  由日本东京大学小岛毅教授撰写的宋朝卷,不仅具有引人入胜的可读性,也兼具历史研究的严肃性。《细说宋朝》一书是按照黎东方细说中国史系列图书的体例来写的,因而侧重政治史具体事件的叙述,而小岛毅此书则具有高屋建瓴的历史视野,作者指陈宋代历史的发展脉络,非平铺直叙,而是选取历史事件和人物中影响深远之处细致论述,常常能抓住读者对历史的兴趣点,娓娓道来,读之不倦。为了讲述宋代开国,特意追溯到唐代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在关键的问题上,从不吝惜笔墨。讲述历史,却饱含对现实的关怀,譬如“澶渊之盟”,他说“宋朝每年向契丹赠送银二十万两,绢十万匹,这其实可以看作是一种无偿经济援助。用这么一点财物换来和平,其实是一笔很划算的生意。”读到这里我不禁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日本政府给予中国政府的低息贷款,实际上正是一种经济援助。

  如果说《细说宋朝》一书比较侧重政治史的叙述,那么《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一书则侧重对宋代文明和文化的阐述,小岛毅此书虽然也有政治史脉络的清理叙述,但与那些面面俱到的宋史读物不同的是,本书精彩之处在于占全书近一半篇幅的宋代思想和文化史。小岛毅教授的专业方向是儒教史,专攻朱子学,在此书中,他认为朱子学的诞生和朱子学说的体制化,不但改变了中国,而且改变了包括朝鲜、越南、日本在内的东亚全域的文明史上的重大事件。“要理解朱子学的特征,就必须广泛关注北宋时代的各种潮流。我们一定得把朱子学看作宋代思想文化史的最终到达点。”他认为必须“认识到宋代的文化远远超出其统治区域,给后世留下了广泛深入的影响,才是我们今日研究宋代史的现实意义之所在。”他常常点出宋代文化或历史事件与日本历史文化相关的地方,从而指出日本人通常认为的所谓“日本的传统”和文化,其实是植根于宋代文化。而“从另一个意义上说,现在的日本可以说是宋代历史文化的继承者,换言之,现在的中国并非中国古典文化的唯一正统和独占的继承者。”这句话读来令我们汗颜,勤奋的日本学者是我们值得学习的畏友。

  我国出版的许多断代史读物中思想史、文化史、科技史部分,读来总是让我感到枯燥乏味、昏昏欲睡,小岛毅在此书中却能抓住读者感兴趣的点,并从宋代文化对今天的影响入手,调动我们的阅读欲望,时不时还会插入点幽默的点评。在谈到宋代司法判决范文集《名公书判清明集》时,作者感慨于当时人们理想是追求没有诉讼的社会,“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看现在称霸世界的某个大国,实在是令人感慨万端。”“某个大国”无疑就是指那个唐德刚说的“讼棍如毛”的美国了。在讲到宋代科技文化之发达时,他认为“一国的国力,并不是由军队强弱来决定的。宋朝作为文化国家,得到周边国家的尊重。”对于宋代军事科技和军队是历代王朝最弱这个问题上,他认为,真正的胜利者并不一定是军事强大的一方,书中不止一处提到,文明的高度不能用军事力量来衡量,“在保有强大军队的国家生活的普通百姓,并不一定就能幸福。”这也许是作者对日本二战时期军国主义历史的反省吧?

  下面我吹毛求疵地指出一些小错误。“(靖康元年)七月,蔡京、童贯等被流放。流放途中,被公开处刑。”(P115)依据史书,靖康元年七月被下令处死的是童贯,蔡京于同一年在流放岭南的中途,死于潭州,《挥麈后录》记载他是饿死的,总之不是“被公开处刑”。童贯因为是宦官,而且在宋金关系恶化这件事情上负有重大责任被处死,但蔡京属于文官,按照宋朝祖训———“不杀士大夫及言事官”,文官即使犯了重大错误也很少被公开处刑。在编译校对方面也存在一些瑕疵,譬如第83页“好铁不作钉,好人不当兵”似乎应该翻译为“好男不当兵”,“好人不当兵”存在歧义。第178页“终于成功地使朱熹孔庙在从祀”,应该是“终于成功使朱熹在孔庙从祀”。书中涉及注释的序号也有不少标识错误,此类校对失误不暇一一指出,还需出版社再版时更细心编校。

  见报链接http://epaper.oeeee.com/C/html/2014-03/09/content_2032455.htm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