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月下看猫头鹰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月下看猫头鹰读后感精选

2020-09-24 16:3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月下看猫头鹰读后感精选

  《月下看猫头鹰》是一本由(美)珍·尤伦 文 / (美)约翰·秀能 图著作,明天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月下看猫头鹰》精选点评:

  ●温情难忘的父女情。

  ●心中有希望。

  ●感受不到

  ●#菲菲读书#爸爸带孩子去看猫头鹰的故事,猫头鹰真的出现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勇敢、听从指令、有耐心的孩子形象,父子之间的亲子关系叫人喜欢。2017.12.7

  ●做个这样的好爸爸,教孩子学会耐心等待,经过比结果重要!

  ●父女情深

  ●文字故事比较像散文,画很不错~

  ●那个希望,会用没有声音的翅膀,在明亮的,看猫头鹰的好月光下,向前飞行。

  ●出去看猫头鹰,不需要说话,不需要温暖舒适,也不需要别的什么,只要心中有一个希望,爸爸是这么说的,那个希望,会用没有声音的翅膀,在明亮的,看猫头鹰的好月光下,向前飞行。1968年的凯迪克奖银奖、1988年凯迪克奖金奖。

  ●这是隆冬的一个白雪皑皑的深夜,没有风,小女孩跟着爸爸出门了。月光耀眼,小女孩拖着又短又圆的影子,跟在爸爸那道长长的影子后面跌跌撞撞,向着森林走去,去看猫头鹰。黑森林中央的一片空地被月光照亮,月光下的雪看起来比瓷碗里的牛奶还要白。在爸爸的呼唤下,一个黑影子飞了出来。啊,小女孩和猫头鹰你看我,我看你,看了一分钟,三分钟,或者足足看了一百分钟……(彭懿《一首冬日月光下的短歌》)

  《月下看猫头鹰》读后感(一):冬夜的宁静探险,父亲和女儿

  诗一样的语言,缓慢平静的读给孩子听,。其实字数挺多,但是孩子安安静静的听着,共读的过程很安静,一起看着画面,读着文字,非常的身临其境,冬夜、清冷、父亲和女儿,呼、胡胡胡胡、呼,。。广袤寂静的森林、原野,你看到那只猫头鹰了吗?

  《月下看猫头鹰》读后感(二):美 水彩 亲子 绘本

  上学时候是插画专业,指导老师介绍看的!画面优美!情节平淡而温馨,就是讲了爸爸带孩子去看猫头鹰的一件事。作者寥寥几笔便把雪地,月光,丛林的氛围都营造出来了!通过页面分镜安排,故事一步步进入看猫头鹰这个正题,猫头鹰出现那一页作者用的是跨版,画面角度略带仰视,当人从前一页翻到这一页时,视觉效果是很震惊,心情是很惊喜愉悦的。作者文字与画面完美结合,精妙的叙述方式,让人身临其境,仿佛自己也经历了看猫头鹰的过程!英文版句子比中文版优美一些!英文版朗读起来更像童谣。

  《月下看猫头鹰》读后感(三):来生 我们在月下看猫头鹰

  “大半个厅黑沉沉的。我有一种阒寂之感,犹如置身于做完礼拜后的教堂中。”

  看完乔伊斯的《阿拉比》,记住了这句话。长成后的青年,回忆起初恋,平稳的语气中仍然有不平和怨气。这种态度犹如蜘蛛的触角,触碰我的身体,让我来不及后退。

  人是如此的孤独,一旦出现了与自己的心绪有相似的地方,就总乐于去移花接木般地给自己匹配上。尽管我知道自己的任务不在于此,也跟随那少年有了散不开的“怨气”。

  在前天的时候,就想着要写点什么。为什么要让自己这么累,而至于经常处于恍惚的状态?这种累是真的因为工作吗?我问自己,那时它却拒绝回答。办公室,得闲时,想起了梦里的经常出现的脸,居然会背过脸去黯然失色。

  看了几遍绘本《月下看猫头鹰》。第一遍不明所以,第二遍看出了另外的东西。月亮下,一对父女去看猫头鹰。故事如此简单。我仔仔细细地翻页,看见“雪地如瓷碗的牛奶那样白”,也看见了猫头鹰。巨大,严肃,不可侵犯,让人仿佛身处某个神圣的仪式。原来这就是我读《阿拉比》有同感的地方。

  奶奶去世才几个月,我不禁错愕。所有的努力,仿佛都没有了意义。

  假如一个人没有经历过某件事,那他根本谈不上感同身受。昨天在采访的时候,她说,和家人在一起才是最幸福的。我不禁眼睛红了。

  9月以后,我变得恍惚。躺在床上总是难以睡下,种种幻影都在耳边,总觉得床边影影绰绰矗立着什么。我半害怕,半祈求。尽管我内心从来也没有接受这个事实。

  家里噤若寒蝉,没有一人提及此事。大家都害怕伤心。这是多好笑啊。

  偶然看见头七两字,想起了9月回家那天。所有人披麻戴孝,我看见棺材,我不知所措,我跪下来点燃香,烧纸,我哭成泪人。旁边有人敲锣念经,我看见那张临时悬挂的地藏王菩萨朦胧的脸。

  记不清在多少个梦里,你还和生前一般,在家门坐着,笑着,脸上是那种无人能替代的笑。仿佛能让我常年冰冷的手也变得温暖。以至于让醒时的我,总认为自己身处梦境。

  茫茫人海,你只对于某些人来说有独特意义,而某些人对你来说,也相同。这种独特性决定了,一旦失去了,也就永远失去了。

  下葬的早上,父亲在前面举着招魂幡,我走在子孙辈里的第一个。法师说不要回头。你躺在棺材里被人抬出来。如果可以,我想回头,我们得以见到最后一面。虽然隔着那么厚的木板。

  月亮下,父亲和女儿一同去看猫头鹰,父亲说,看猫头鹰不温暖舒适,一定要安静。

  看绘本《爷爷变成了幽灵》,也只是记住了死去的爷爷一句话:我变成幽灵,是因为忘记和你(小孙子)说再见。

  无常生命,没有告别的离别,是让人离不开的原因。

  从此我害怕起下雨,坟头是否生了草,会淋湿奶奶吗?来生,我们一起去看猫头鹰,好吗?

  此时,窗外如此安静。我仿似那少年,突然闯进教堂般安静。

  《月下看猫头鹰》读后感(四):一陌:《月下看猫头鹰》,如何让文字有画面感

  有妈妈在后台留言问,孩子上小学了,阅读绘本还合适吗?她的顾虑跟多数人一样,认为绘本只是给学龄前孩子看的。其实,不止是小学生能看,成人也可以看绘本。为什么这样说?

  首先,各种绘画风格的绘本就像一个美术馆,能熏陶我们的审美能力。比如有版画、水彩、彩铅、钢笔画、乙烯画等等各种绘画方式制作而成的绘本作品。再者,绘本有着吸引人的故事内容。绘本字数通常在800字以内,页数通常30页左右。而针对于小学生,可以读一些字数较多的绘本,比如《会说话的骨头》、《小狐狸买手套》;对应的绘本类型可以选科普、传记类,比如《雪花人》、《北纬36度线》。

  而我们今天要推荐给大家的绘本,是珍·尤伦的《月下看猫头鹰》,这同样是非常适合小学生的一本绘本,而且建议孩子们反复阅读。《月下看猫头鹰》立意高远,画面纯净,语言充满诗意。从绘本的创作角度看,这是一本教科书级的典范。绘本的故事内容很简单,不再多说,而我们今天主要讲的是,它营造画面感的写作方法。这对小学孩子写作特别有帮助。

  《月下看猫头鹰》之所以营造出了静谧又充满诗意的画面,朵爸认为其文字写作方法来自于以下两点。

  1、利用场景与场景的落差

  《月下看猫头鹰》一开始,作者珍·尤伦写月夜下的安静,她并没有直接先写安静。我们来看看她的写作方式。

  “背后远远传来火车的汽笛声,笛音低沉,拉的很长,就像一首歌,听起来好忧伤、好忧伤。……农场里的一只狗,跟着汽笛叫了起来。接着,第二只狗也叫了。火车和狗,齐声唱歌,唱了好一阵子。闹声消失后,四周静极了,就像在梦里。”

  这段珍·尤伦并没有直接描写环境安静,“远远传来的火车汽笛声”给人一种辽阔感,接着写狗的叫声,细化到农场里的“一只狗”跟着汽笛先叫了起来,接着“第二只狗”也叫了起来,“火车和狗齐声唱歌唱了好久”。

  这些声音描写塑造了环境的辽阔感,等到火车和狗合唱的“闹声”消失后,珍·尤伦只用了一句话就将画面的安静感描写的淋漓精致,“四周静极了,就像在梦里”。我们都有过那种感觉,一阵吵闹停止后,整个世界突然就安静了下来。

  而如果没有之前的铺垫,光是描写月光下雪地的安静,这种冲击感就会弱掉很多。

  同样的手法在辛弃疾《青玉案·元夕》里出现过。“东风夜放花千树”是热闹,“宝马雕车香满路,玉湖光转,凤箫声动”热闹中加入了声音,“娥尔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热闹中出现了人的声音……前面七八个热闹,到了最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下子安静了下来。那种人群中的孤独感一下子奔涌出来。

  所以在我们描写场景时,可以适当选取相反的画面作为反衬,如果没有,也可利用心理与情绪。

  2、抓住细节,“展示”而不要“告诉”。

  文章要写出画面感,就得善于抓住细节。同样看到一件事物时,写作者跟一般人的思维是不一样的。

  比如,描述天气很热,写作者通常借助外部的环境和事物,她会说一只狗伸着舌头,工人脸上的汗直冒......

  在《如何写好一个故事:从绘本入手》一书中,安·华福·保罗讲到让写作出色的两个S:场景(Scenes)、展示(Show)。她告诫我们说,写一个场景,而不是去写概述。不仅场景要“展示,而不要告诉”,短语、句子也需要这样。

  举个例子,不要说“恩雅很难过”。试着展示她的难过:

  · 恩雅咬着嘴唇,转过脸去。

  · 眼泪顺着恩雅的面颊喷涌而下。

  · 恩雅跌坐在椅子上。

  · 恩雅迅速钻进小房间,关上门,好自己一个人待着。

  我们描述一个场景,先让自己进入这个场景,体会这个场景,感受这个场景,那么你描绘出来,就有极强的画面感了。

  让我们来看看《月下看猫头鹰》里是怎么利用光影来展示有画面感的场景。

  “爸爸在地上拖着长长的影子,我的影子又短又圆。隔不久,我就得奔跑几步,才能跟得上爸爸。我那又短又圆的影子,也跟着我跌跌撞撞。”

  作者对月光下光影的观察细致且准确:爸爸的影子“长长的”、我的“又短又圆”;爸爸的是“拖着”影子、我的影子跟着我“跌跌撞撞”地奔跑。再来看猫头鹰出现时的描写,“忽然间,一个猫头鹰的影子,从地上的大树影里分离开,向着我们的头顶飞过来。”一个“分离开”很巧妙,用树的影子的静止,来衬托出来猫头鹰的飞动。

  《月光下看猫头鹰》写的是月光下的光影。要利用好光影作描写,我们就要善于运用多种光源,并对各种光源特性有了解。

  夏日的阳光,能将绿叶照透,变成生机盎然的嫩绿色;晚上的月光,能勾勒出物体的影子,有种梦幻的美;手电筒的光打出去,会有漂亮的光柱,里面有浮尘流动;如果是雨天,雨滴会在光柱点点闪亮;蜡烛的光,多摇曳不定,有种捉摸不透的氛围;霓虹灯光艳丽变幻,却更适合衬托孤单时的背景;汽车灯光像探索者,于夜中飞快显出靠近的物体,视野外却黑得离奇…………

  所有生活中接触的这些光,都可以观察得到它的特性,然后或理智的或感性的,运用到自己文章里去。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素材,父母平日让孩子多观察自然,引导孩子写下他们被触动时的感受。

  除了上面提到的两个方法,《月下看猫头鹰》还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绘画面感。此外,再加上作者珍·尤伦准确的用词、扎实的白描基本功、充满韵律且节奏感强的诗化语言,这些手法一起,让她的文字产生了令人难忘的画面感。所以这个绘本特别值得小学生反复揣摩借鉴,来提升自己文字的画面感。

  《月下看猫头鹰》读后感(五):一本中考语文用来出题的绘本

  在刚刚结束的宁波中考中,一道18分的阅读题用的是《月下看猫头鹰》这本绘本。

  这是一本给3-5岁孩子看的绘本,居然可以作为15岁初中生的中考考题,可见它的文字是多么的优美,寓意是多么的深刻。如果父母曾给孩子看过这本绘本,答起题来自然不在话下。

  书海茫茫,卷帙浩繁,一本绘本作为考题有极大的偶然性,初中生们完全没有必要为了考试而投入时间去看绘本。你们青春正好,正是应该多花些时间看大部头的时候。比如我最近在看的一本《艺术的故事》,在西方是给十几岁的孩子看的艺术启蒙书。这本书长达600多页,比英文字典还要厚,它梳理了欧洲几千年的艺术史,图文并茂,深入浅出。说来惭愧,我人到中年才开始看给青少年的艺术启蒙书。

  我提中考考题这个话题的目的,一方面是因为我刚好写了《月下看猫头鹰》这本书的书评(我想做的是“爸爸”的主题,写完读到的这个新闻,完全是巧合),另一方面我还是想和年轻的父母们老生常谈阅读的重要性:3-5岁是培养孩子阅读的黄金时期,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无论怎么重视都不为过,而绘本正是这个时期的孩子最佳的阅读读物。

  阅读和数学、英语都不一样,它不是一个及时反馈的东西,不是做出一个题,背出几个单词就能体现其学习成果的学科,它需要漫长的、坚持不断的积累。

  作为父母,你或许短时间内看不到任何效果。但是请你相信,一棵树的成长都需要十年,何况是一个孩子呢?就像我题头说的话:给孩子读一本绘本,在他的心灵种下一颗种子,有一天他会长成连你都需要仰望的参天大树。

  《月下看猫头鹰》和《我们要去捉狗熊》的主题类似,都是爸爸带着孩子去冒险,但呈现出来的氛围是完全不同的。

  捉狗熊的冒险之旅是热闹的、欢乐的,紧张背后是一家人的手忙脚乱,故事整体的基调是活泼有趣。

  看猫头鹰的冒险之旅是宁静的、冷清的,隐藏在紧张之下的是孩子的坚持和渴望,以及父亲细微而几乎不可察的亲情流露。

  如果说《我们要去捉狗熊》是一部情节紧凑的电影,那《月下看猫头鹰》则更像一部风格恬淡的纪录片。

  《月下看猫头鹰》整本书就像一幅一幅优美的画,作者手中的画笔,就像一个一个镜头,准确地捕捉环境和环境中的人物。和大多数图画书只采用一种视角作画不同,本书的绘者用了各种角度。

  在第一个画面中,作者采用从空中鸟瞰的角度,白茫茫的雪地,后面是起伏高低的灰蓝色的群山,掉光了叶子的树干。虽然是午夜,但是画面并不暗淡,因为这是一个有着皎洁月光的晚上。一切看上去都是冷冷清清的,鲜艳的红色的房子墙壁看上去也是暗红色。

  在大片空白处,是小女孩内心的独白文字,她心里想:“背后远远传来火车的汽笛声,笛音低沉,拉得很长,就像一首歌,听起来好忧伤、好忧伤。”

  忧伤的文字,配合着清冷的月光,营造出一种安宁的气氛。在这种泠然的气氛之下,小女孩和爸爸出发了,他们要去看猫头鹰。

  第二个画面,绘者仿佛是农场主人,站在农场的空地里看着两父女从缓坡下艰难地走上来。右下角的一只狗后脚弯曲,脖子伸长,警惕地看着两个陌生人走近,大声发出吠叫。

  占据页面大部分的是陷入阴影中的整片森林,昏暗又神秘。这对父女俩很快就要踏入森林了。

  第三个画面,作者仍然是鸟瞰的角度,父女俩的脚印形成了一条贯穿页面的对角线,两个人的身影只存在于右上角,大片的空白是雪地和月光,反映他们已经走了很长一段路了。

  爸爸和女儿都将双手插在口袋里。小女孩每隔一会儿,就要奔跑几步才能跟得上爸爸。

  这就是典型的爸爸带孩子。他们粗疏、大意,不会想到要停下来等一等年幼的女儿,只顾着埋头向前走。但也只有爸爸,才会愿意带着年纪尚幼的女儿,在有厚厚积雪的夜晚出来看猫头鹰,还有可能看不到。因为小女孩的几个哥哥告诉过她,猫头鹰有时候会出现,有时候不会出现。

  爸爸带着女儿继续深入森林,在下面这幅图中,绘者用仰视的角度,描绘爸爸在前面走,小女孩在后面蹦蹦跳跳地追赶的样子。午夜的雪地里特别冷,小女孩戴着帽子、手套,围着围巾,穿着靴子,但她没有抱怨,她坚强地跟在爸爸身后走,她心里对这次看猫头鹰之旅渴望极了,不管吃多少苦都可以忍受。

  这种场景像极了我们小时候,好不容易跟着大人出去活动,就算是再害怕也会忍着不说。因为,相比于环境带来的恐惧,我们更害怕一旦我们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大人们就会说:“那要不我们回去吧?”

  父女俩来到了森林深处,小女孩既期盼,又紧张。她担心深更半夜会不会有什么东西躲在黑黑的大树背后。但她表现得很勇敢,没有问爸爸。在这个画面中,爸爸牵着女儿的手。

  此处是整本书中爸爸和女儿唯一一次牵手,尽管小女孩努力表现得很勇敢,但是爸爸还是感受到了她害怕的情绪。

  在他们的一番呼唤之下,猫头鹰终于来了。

  画面仍然是俯视的视角,猫头鹰伸出的巨大翅膀,几乎横跨了整个画面。爸爸一只手举着手电筒,手电筒的光照在猫头鹰身上,明亮的光让猫头鹰的两只爪子发黄,显得格外巨大;爸爸另一只手抓住孩子的袖子,显示出爸爸内心的紧张,他害怕猫头鹰袭击女儿,也用动作提醒女儿不要再向前靠近了。

  猫头鹰的这一幅近景图是平视的视角,在手电筒光照下,猫头鹰的前胸是金黄色的,羽毛根根分明,眼睛瞪得铜铃一样大。猫头鹰勇敢无畏地和父女俩对视,它的眼睛带着野兽特有的、未经驯化的凶猛意味,看得人心里发毛。

  对视了几秒钟,猫头鹰飞走了,爸爸抱着女儿回家了,故事结束了。

  整本书的文字清新、隽永,又带着淡淡的忧伤,像一首优美的小诗。因为外出看猫头鹰要保持安静,否则猫头鹰就不会出现了,所以整个故事中父女之间没有对话,也几乎没有互动,书中全是小女孩的内心独白。

  书的最后,小女孩对自己说,只要心中有一个希望,那个希望,会用没有声音的翅膀,在明亮的、看猫头鹰的好月光下,向前飞行。

  这句话拔高了整本书的立意。和爸爸一起出来看猫头鹰,并不只是一次好玩的旅程,它也是一次考验孩子耐心和勇气的冒险,它需要孩子战胜寒冷、战胜恐惧,同时又心怀希望。

  这样的旅程不仅是一次看猫头鹰的旅程,也是一次人生的旅程。

  在漫长的一生中,我们要付出很多努力,尝尽很多苦头,才有可能实现梦想,也有可能实现不了。因为成功就像猫头鹰,它有可能会出现,也有可能不会出现。但我们仍要心怀希望,坚持向前飞行。

  这本书是文字作者珍·尤伦的亲身经历,他们家附近有一个小树林,她的丈夫经常带着孩子们去看猫头鹰。因此珍·尤伦写下了这个小故事,再找插画师约翰·秀能配上图画。

  他们的合作非常成功,1988年,这本《月下看猫头鹰》获得了凯迪克金奖。珍·尤伦形容约翰·秀能的图画“优美、冰天雪地、柔和而又精确”。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