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读后感锦集

2021-04-30 01:26: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读后感锦集

  《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是一本由尼可拉斯·D.克里斯多夫 / 雪莉·邓恩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368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读后感(一):世上本没有路

  本书传达的正能量能改变每个人,震动山河大地,鼓舞全世界。

  书中通过对世界各地贫困故事的详实报道,给我们震撼人心的感受,就像天空的另一半讲到的故事,只要我们能够尽自己的努力,就能拯救每一个漂流到海滩上的海星。

  本书作者带我们探索利他主义带来的影响,让我们看到聚沙成塔的感动与奇迹,从中体悟 “给予”带来的社会效益与内在觉醒,强调一个人也能做出改变。

  送给想要更好地活着的你,帮助别人所带来的力量,最终都将帮助到我们自己。

  《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读后感(二):书评

  刚好最近在看论文写论文,这本书就是用科研的形式表现所做和其成就。“翻开这本书之前不相信慈善,看完之后却被他们感动”,完全是意外。

  书中提出了三个观点,前两个分别是:用投资收益比来做慈善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非常赞同,无比欣赏。

  随着时间流逝,人和社会都应该愈发成熟才是。

  书中作者二人将慈善这件看似施舍之举的行为拓宽为一个行业,然后用投资的视角来进行慈善决策,这种行为通过事实证明,高效了太多倍。

  真正在意这件事的人会考虑做好,把某件事当作手段的人只关注是否做过。

  共勉٩( 'ω' )و

  《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读后感(三):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

  这本书给我启发最大的一点是,我们每个人无论是普通人还是有钱人,都有能力去支援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想想看,仅仅每年20—25美元我们就可以资助一个非洲地区的孩子完成一年的学业,而教育又恰恰是改变贫穷状况最好的方法。无需做更多的事了,多去关注一些有价值的慈善机构,追踪我们捐献出的每一笔钱,看到钱在贫瘠的土地上落地生根,最终帮助到了那些真正需要的人,我觉得这已经不仅仅是自我满足的行为了。

  关于这本书,我觉得作者提出的另一个问题也很值得思考:在慈善界,广告和营销是否是必要的呢?很多人都会觉得如果慈善机构花过多的钱在宣传和营销上,那么这个慈善机构是不值得信任的,捐献者也会觉得自己的钱没有直接用在需要的地方。但其实换个角度思考,100万美元如果用在了广告和营销上,并且营销宣传达到了非常好的效应,那就极有可能招来更多的捐献者,筹集到更多的资金,最终的资金可能会达到1000万美元。如果方法得当,那么好的宣传和营销手段在慈善机构看来也是必要且值得的。那这也就需要慈善事业进行改革,但是往往改革又会面临很多未知的问题和挑战……

  但是,也正如这本书的书名所说的那样——“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

  《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读后感(四):主题是慈善,顺便也指导育儿

  三个部分:

  值得关注的一些慈善项目,慈善机构的运营方式,助人、奉献等行为对自身的意义。

  感触:

  1没有生在那些战乱的国度,赤贫的底层,真是太幸运了。从这点来说,我已经拿到了出生彩票。

  2最有效的帮助确实是在生命最初就干预,从避免意外怀孕,孕期指导,幼儿期育儿指导和支持,促进早期阅读,这些措施可以以低成本收获超高效益,斩断不幸命运的代际传递。(很高兴中国也有类似的项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慧育中国”和“一村一园”)

  3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余地还很大,相信未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会有越来越多的非营利组织出现。

  4慈善被做成生意固然令人反感,但适当的商业技巧和经济学思维确实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让更多人得到帮助。

  5参与慈善事业最好的方式,也许并不是去非营利组织工作,而是做好你擅长的事,然后用你的技能、资产和影响力为慈善助力。

  6帮助别人是生命本能的需要,利他行为会让我们更加健康,更加幸福。

  7书写的真好,尤其第一部分谈及的关于儿童发展的研究和相关的慈善项目,对育儿也很有启发,其中的几个小主题在《父母的语言》《坚毅》《棉花糖实验》等书中有详述。还有关于贫穷的一些分析,比如绝望和希望发挥的作用,值得我们思考。

  8书中列举了很多值得关注和捐款的项目和组织,不过都是美国的。我还是更愿意把钱捐给自己的同胞。

  《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读后感(五):Paths Appear.

  相比于前一本书来说,A Path Appears更注重具体措施的步骤,慈善事业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以及给现有慈善困境的一些建议。总体而言比较实用,借此也能一窥美国慈善事业发展的规模和公民素质水平。不过书中有些内容过多重复(比如奉献有益身心健康之类的陈词滥调),让人看得陡生暴躁。如果有更多关于失败案例的分析和反思,就更有助于读者“避雷”了。

  最喜欢的案例是“穷人做慈善”,惊叹于Restore Leadership Academy管理人的眼界(暂时找不出更好的词)。说来奉献与个人社会地位,收入,甚至国籍都并无直接联系,而在于意识———能否意识到世界各个角落都有需要帮助的人?认不认同不同群体之间可以并且应该相互扶持?会不会因为自己能力一般、默默无闻而不加尝试、轻易选择“无能为力”的态度?我又如何看待“做好自己就行了”这一说辞?是不是真的自己做到最好就足够了?书中说,“不要因为我们不能帮助所有人,就以为我们不该帮助一个人。”没有人是孤独的。每一个人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所以不要把自己拥有的一切都当做理所当然,都理解为“我做好自己”的应得报酬。还有别的条件,从前没有,现在有了,但一些地方却还稀缺着…拥有一些资源并不代表是必然的,只是出于巧合…而我们习惯性忽略这层因素,所以常常造成理解上的鸿沟。

  连乌干达学生都可以通过劳动筹集出830美元用于美国青少年培训,所谓的世俗限制变得荒诞,“帮助“没有“微不足道“的说法,相互扶持就是有意义的。人,是可以成为彼此的肩膀的。Then paths appear.

  《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读后感(六):爱是一个圆圈

  最近各大微博、公众号、朋友圈都在疯传一则热门文章:她只活了9岁,却让143个村庄37770人喝上干净水。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被收录在尼克拉斯•克里斯多夫及雪莉•邓恩合著的新作《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中,一本介绍慈善的书籍,然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分享类似的故事上。

  合作者选用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作为书名,新颖、别致又巧妙的贴合文章的主旨:鼓励人们加入慈善行业,推动世界进步,随着加入者数量的增加,这条慈善之路便会慢慢成型并不断四通八达。

  此书向我们呈现了慈善之路中的种种举动,其源头都离不开一个“爱”字,这种大爱帮助了很多人。无论是帮助那些所谓的loser重拾信心,还是帮助身心缺陷的孩子找到生活的意义,作者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将这些过程娓娓道来,让我们感受到慈善其实是一件挺简单的事情。一直以来,我们都有这样的误解,一丁点儿少的可怜的捐款,能做成什么好事呢?而文章里不止一次提到:哪怕是只有50美分的捐款,不到人民币5元钱,就可以帮助一个贫困孩子驱虫,增加他们留在学校的概率,微不足道也可以积少成多。除了捐款这种最显而易见的经济扶持之外,做慈善也是可以身体力行的——志愿服务,救助儿童会、治疗暴力的医生、同甘共苦的老师、远赴非洲争取孩童读书机会的普通女孩—……他们用自己的行动阐释了什么叫做不计回报与无怨无悔的人间“大爱”。书中还向我们介绍了“倡议”这种创造改变的途径,无论是个人行为还是政府支持,通过指导联系到志同道合者,然后采取行动。从而形成一种规模性的慈善活动。

  看似如火如荼的慈善其实也暗藏阴暗面,此书很自然的正视了这些“负能量”。很多人都有顾虑,捐赠或志愿活动是否真能带来改变,而过去的努力遭遇失败便又加深了这种担忧。作者通过不断的鼓舞、探索、鲜活的事例有力地反驳了慈善之路中的冷嘲热讽。“伸出手,尝试去帮助”。这一句很普通的话却又如此实在。一切来的都不算太晚。

  读完此书,我在想,爱就是一个圆圈,今天你帮他,明天他帮我,后天我帮你。大家携起手来共同走在慈善的路上,世界充满爱。满满的正能量,这是一条满足之路,更是一条希望之路!

  《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读后感(七):用故事告诉你:什么是公益

  自从加入公益和CSR这个行当后,我就发现很多从事这个行业的小伙伴不知道怎么介绍自己,或者说有时候我也不知道怎么向朋友解释自己的工作。这恰恰说明,我们这个行业很不被人了解,恰如十年前的电子商务,没有几个人能听懂这个名词解释。

  记得,在加入CSR环球网前,我对CSR和公益的了解,也仅仅广州图书馆仅有的几本这个领域的藏书,以及网上可以买到的两三本著作。恰是那几本书,让我作出了“转行”的决定。

  最近同事在查找公益和CSR领域的书籍,发现这四年只更新了不到10本,虽然除了昔日厚重的概论和研究标准外,出现了比较浅显的普及性案例集,但依然不太适合普通读者休闲阅读。

  直到我在Kindle推荐上,发现了尼可拉斯•D.克里斯多夫和,雪莉•邓恩所写的两部报告文学《天空的另一半》和《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尽管书中的案例和数据略显陈旧,有引子1979年研究报告的数据,以及不少10-15年前的案例。但在我看来,这部书的最大亮点是用故事,把公益、国际援助浅显易懂地描述出来,并提供清晰明了的行动指引,这或许就是普通公众需要的吧。

  记得2014年11月和师曾志老师探讨公益传播报道,她以“公共利益”定义公益报道的范围,让我印象深刻,的确,只有在这个层面上公益才是和全社会相关的,才能引起更广泛的共鸣。

  这两本书,并没有如一般专业案例集一样直接讲述公益项目,而是从柬埔寨、泰国、缅甸等几个东南亚国家的拐卖女性、强迫女性卖淫问题切入,延伸到女性上学、工作、自由恋爱的权利,再到广大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的就学、就医和生活问题,作者在宏大的社会背景中,以女性权利为主线进行串联,但却不拘泥于讲述女性成长的故事,推而广之通过讲述公益机构和社会企业通过各种项目解决上述社会问题,以具有代表性的个案故事证明项目效果,打动读者。在我看来,这是一部可以吸引普通读者阅读的书,并让大家对公益感兴趣。

  从内容上看,《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的序言以美国九岁女孩瑞秋•贝克维斯开篇,讲述了她请大家不要送生日礼物,而是把钱捐给为贫困村庄打井的组织“慈善之水”的温暖故事,并列举了几个美国人把公益筹款项目列入婚礼清单的例子。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在婚礼上做公益的朋友,年初参加小伙伴Lucy的婚礼,也是浓浓的公益味儿。从一大袋以公益项目的成果有机食品组成的包括橙、蜂蜜、小米组成的伴手礼,到婚礼宴席上的奖品环保拼图,再到以宾客名义种植在阿拉善沙漠上的梭梭……这对新婚夫妇甚至还把机构品牌宣传视频搬上了婚礼大屏幕,请来了公益大咖做证婚人,让亲朋好友在一席间了解公益、环保,了解他们的工作。

  书中对公益领域的失败项目也直言不讳,例如2000年获得世界银行颁发发展市场奖、并获得美国政府价值6000万美元公私合作项目的“游戏水泵”项目,最终还是因为没有孩子会经常玩这个玩具,妇女也没有时间去玩这个玩具来取水而失败。

  又如,书中提到的公益机构把部分预算用于电子邮件营销、品牌宣传品印刷等推广工作中,让很多捐款人或者同行觉得善款没有被合理利用,但通过调研数据和传播数据分析,就会看到适当的推广传播可以给公益机构及项目带来更多善款,也有助于吸引更多人参加活动。

  对于去年才有第一部与公益慈善相关的法律《慈善法》的中国而言,公益领域才刚刚起步,很多人都不了解,甚至简单归结为捐钱捐物献爱心,无法理解和接受公益机构需要全职人员、公益项目需要管理费用……这两本书恰恰可以解答很多人对于为什么要做公益?怎么做公益?公益有什么用?等等的问题,对于公益和CSR从业者而已,书中丰富的案例和提到的数十个公益机构和项目,也值得我们因此为索引深入了解。

  《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读后感(八):慈善,不仅仅是捐钱而已

  尼可拉斯·D.克里斯多夫和雪莉·邓恩夫妇合著的上一本书《天空的另一半》涉及到了这本书的主旨——慈善,前者介绍了小额贷款给偏远、贫困的地区的妇女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可能在我们现在所生活的环境中都难以想象,很微小的款项,甚至通过众筹,一群人帮助一个人,然后再继续薪火相传的方法,竟然能让一个以前不但贫穷而且愚昧的乡村妇人获得独立生活的保障,进而获得家庭地位,家庭经济的改善也改善了夫妻关系,一切就如蝴蝶效应一般,层层发生改变。

  在《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里,这样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可以说,这本书是在前者获得了一定的社会支持并且有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之后慈善之路纵深发展的记录,本书提到的“慈善”,受益人群不仅仅是女性,还包括儿童和一些其他人。像上一本书一样,书里所有的理论都是详实的调查基础,有科学家的临床验证。初读此书时,可能会感觉比较琐碎,而且有些不知所云的感觉,的确,如果没有读过上一本书,你一定很奇怪这对夫妇为什么对这样的“慈善”抱有如此之大的热情。他们甚至自己也在书里说,“慈善发展成产业会有很多缺陷,其中一点是,最慷慨的捐献并不以最需要的人为目标。”

  我们伸出热情的手,但是需要接受帮助的人却没有得到帮助,本就匮乏的资源流向了慈善部门具有控制力的强势一方,反而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这就是社会各界对“慈善”的态度越来越不感冒的主要原因。作者深知这一点,也深知,做慈善,不仅仅是帮助所谓穷人,他们的研究能够最终打动人心靠的其实还是“授人以鱼”。仅仅出一小部分钱,不是慈善的全部。对于儿童成长干预的慈善事业更能说明这一切。

  贫穷会伤害你的智力——这惊世骇俗的言论,不是为了赚取眼球,是神经学家经过大量的调查、试验、长年的观察和分析所得的。这句话让我思忖了很久,当我思考到自己身边的例子的时候,有时候不得不承认这其实是事实。

  我上小学时,班里最笨的学生,什么也学不会总是被老师打骂的学生,他们大多数人小学毕业或者连小学都没有上完全就辍学的,大多是家里很贫困的。当然那些在贫困中努力奋斗和学习,并且很优秀的学生也有,但是细细想一想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人,还真是不但贫穷具有代际遗传性,好像家里特别贫穷的人生的孩子,智力真的要比家庭条件好的人家的低得多。

  大约从上初中起,这些人就消失了。他们或许早早就进入了社会,然后,他们的人生就和我们这些正常上学的孩子脱节了,我听说的,他们中有人犯罪进了监狱,有的女孩早早成了几个孩子的妈,家里依然贫困……这是一个怪圈,如果你真的曾经在此驻足,会发现自己也有一种困惑和无力感,有人管这叫“命运”。

  我相信本书的作者就是不相信这样的命运桎梏说的人,他们致力于科学的解决这种根生蒂固并且伴有遗传性的贫困问题,当然,与此相关的暴力问题、犯罪问题也至少部分得到缓解,他们所提出的方法就是——慈善。

  50美分,也许就能把一个孩子留在学校,接受教育,相应就会减少犯罪率。而早期干预,也是慈善事业的一部分。这干预甚至要早在孩子出世之前,护士科学合理的介入,帮助那些未婚妈妈、未成年少女教育孩子,甚至,这样的援助更早,帮助这些人怎么避免不期而至的生育。

  我个人认为,普利策新闻奖得主所写的“慈善”,远远不是50美分和小小善意,比这更重要的是,科学和发展。怎么样改变根深蒂固的贫困和代际的遗传,这些更重要。这条路的最初披荆斩棘者,当然面对的问题很多、困难更多,但是,走的人多了,会变成一条科学合理的路,这条路,对于中国贫困山区孩子们的命运改变,也是具有参考性的。

  不妨一试,微小的善意,出生前合理的干预,整个社会受教育程度的纵深、广博,其实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有好处的,不是毫无干系的。

  《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读后感(九):为什么捐钱给“穷人”

  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讲心理学家们做一组关于捐款的测试。他们将接受测试的人分成三组,第一组告诉他们,他们捐的钱将全部给某个地区的某个贫困小女孩;第二组告诉他们,他们捐的钱将全部用于做某项慈善事业,并给出这项事业受益人的相关数据;第三组先告诉他们所捐款项将用于某项慈善事业,给出相关数据,然后以某个地区的某个贫困女孩为个案特别说明。三组测试者将自己的捐款意愿填写在调查问卷上。

  结果显示,第一组的捐款意愿明显高于另外两组,第三组的捐款意愿也要高于第二组。换句话说,人们对某个具体个体的同情心、关注度要远远大于对抽象的“事业”“数据”。由此,专家们也就得出结论,要唤起人们对慈善事业的关注,还是要给他们看具体的例子。

  看到这里,我就对“慈善”这个东西有了逆反心理——原来我们看到的那些苦难的例子、煽情的表述都是专家们的策略啊,都是来骗取我们同情心的啊!虽然明白自己的微薄之力可以让苦难中的人得到帮助,但是热情大打折扣了,有一种被专家骗了的感觉。

  后来读了一些相关书籍和新闻报道(负面居多),对慈善这个事更是持有保留态度。自古就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说法,每个人捐点钱捐点物品,虽然可以让穷苦人暂时渡过难关,但是能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境遇吗?显然不能。在创造可自我持续的经济增长方面,个人微薄的援助未必有效。

  作者在这本《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里也提到了这一点。“慈善发展成产业会有很多缺陷,其中一点是,最慷慨的捐献并不以最需要的人为目标。”根据美国社会的现状,作者指出,“慈善捐献最大的接受者是教会,然后是大学和教育机构。但是有数据显示,印第安纳大学慈善研究中心在探索宗教捐款有多少份额投入针对穷人的援助,捐给大学的奖学金有多少拨给贫困学生,却发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得到的善款还不足总捐助额的三分之一。”

  “整个美国的慈善机构雇佣了1300万员工,每年收入1.5万亿美元,其中不只有捐款,也有针对无家可归者或低收入家庭学生的政府计划拨款。这意味着,慈善产业占总体经济的10%,相当于国防的两倍。规模如此庞大的产业却缺少监督和审计,在包括教会在内的1400万个美国慈善组织中,有些机构除了让创立者大发横财外,一事无成。”

  这样的现状未免让人心灰意冷。但是,正如书名这句话所说一样,作者还是希望在没有希望的现实中找到希望。

  以前我对“穷”的认知还是停留在表面现象上,顶多就是缺吃少穿没钱上学呗。这本书里,作者夫妇通过多年的走访、调查,给出了大量详实可靠的例子和数据,告诉我们“穷”和“落后”是怎样关联的。因为穷,物资匮乏,女人和儿童都会当成“东西”。妇女地位低下,女童被拐卖、强奸——强奸甚至不犯罪。不要提医疗卫生,连最基本的生育都难得到保障,每分钟都有因生育问题而死去的女人,因为交不起100美元剖腹产手术费而任由婴儿在母亲腹中死去、腐烂的例子比比皆是。因为遭到强奸而导致艾滋病、瘘管问题的女人、女童更是数不胜数。即使能够顺利生产,新生儿的各种常见疾病也难以得到有效治疗,死亡率居高不下。而且,由于孕期得不到呵护也没有科学的产检,胎儿畸形、患病的几率大大增加。有数据显示,即使再贫穷的地区,男人也会把一大部分钱财用来吸烟、喝酒、嫖娼,这也增加了病胎、死胎的几率和孕妇患病的可能性。

  作者花了大量笔墨讲述了慈善款项的一项去处——从生育阶段开始干预。几美分就可以为一位贫困地区的妇女、少女印制健康手册,可以给她们讲解如何安全避孕,减少性病侵害,积少成多也可以让她们在孕期得到妥善照顾。而几美元就可以让一位贫困地区的妇女获得生产资料,从而改善自己的经济地位和家庭状况。而大量的调查数据显示,女人掌握了经济支配权之后会比男人更愿意把钱投入到子女的健康、教育中去。

  我对书中的一个例子印象深刻,慈善机构帮贫困地区组建小规模的借贷机构,村子里的妇女每人出资10美分,先借给最穷困的一位,她拿到几美元去种香蕉,酿制香蕉啤酒,很快取得丰厚收益,然后还回贷款,她用盈余的钱去买山羊、挤羊奶、卖钱啊,很快让自家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丈夫也渐渐不敢再毒打她。村子里的其他妇女也如法炮制。

  这让人重新对“慈善”有了信心。慈善作为一个庞大的产业,不应该光是捐款捐物,而是春风化雨,种下希望的种子。

  当然,有希望就会有失望。我记得在作者的另外一本书《天空的另一半》看到过一个个案,援助机构到贫困地区帮助当地居民改善生活,为了提高妇女的经济地位,教她们种植马铃薯,用科学方法提高产量,进而增加了收益。马铃薯喜获丰收,妇女们挣到了钱,但是不幸的事情发生了:男性居民发现这个生意有利可图,马上占领马铃薯田,把这条经济命脉控制在自己的手里,而他们挣了钱大部分还是用来抽烟、喝酒、嫖娼。援助机构的心血付诸东流。

  这样的负面例子不在少数,但是慈善机构的工作人员们都没有放弃。作者以及相关的新闻工作者们也没有放弃。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用自己的方式为他们心目中的慈善贡献一份力量,或是募捐,或是去当地支援,或是通过新闻媒体奔走呼吁。看到这些微小力量力王狂澜的例子,我这种对慈善颇有微词的人也再次动了心。也许我们无法撼动庞大体制中负面的东西,但是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慈善在正面的方向上前行一步也是好的。

  《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读后感(十):个人评分:75.一本介绍慈善的书。

  书评: 一本介绍慈善的书。

  这本书在国外应该评价不错,基本都和国外的慈善事业能套上。

  书中的概念和中国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基本一致。

  本书结构: 以介绍慈善、实际操作慈善、慈善对人的影响三个方面向读者介绍慈善

  这本书讲了什么: 沧海一粟

  很少的慈善投入便可以帮助一个孩子避免他失学,让一个家庭喝上干净的水。

  250美金便能让一个内翻足婴儿摆脱终身残疾。一件很小的事可能对别人产生影响终身的结果,所以如果不是太麻烦便多做做吧。

  从逸闻到证据

  清洁炉灶的想法非常好,但在具体操作中有所欠缺导致项目失败。迪弗洛的研究更贴合实际,所以成功了。互助性集资让有头无路的人可以有启动资金去做一些事改善生活,投入少且收效高。但其实有很大的失败概率,而且会被玩坏。

  机会之乡

  越是早地帮助穷困人士,效果越好,不然他们会越走越远。生命的早期状态导致终身影响。

  3000万个词的差距

  越多的交流可以让孩子的大脑发展的更好。

  谁抓住了棉花糖

  孩子的毅力对发展有大的影响。毅力是什么呢?可以考虑下。阅读改变可以将一个小混混转变成一个法官。

  训练问题少年

  对少年提供帮助依然可以帮他们走向更好的那条路,曾经被领养的拉尔克领养杰西卡,同样彻底改变了她的轨迹。

  希望的力量

  慈善不能根治贫穷,要让他们主动地做一些事,并且在物质上给予相应的帮助,让贫穷的人有努力的习惯。

  治疗暴力的医生

  暴力冲突来自于冲动。治疗暴力比事后擦屁股更划算。

  打击性交易

  用了很多数据说明性交易罪恶之处在于胁迫卖淫以及衍生的一些问题。作者介绍了一种美国的帮助那些失足女性的例子,这个问题牵涉太多的事,不是很好谈,包括社会安定,社会需要等等。

  慈善:寻求一场革命

  在当下这个充满欺诈和操纵的世界,不要轻易捐款,给那些靠谱的机构捐钱。已经有非盈利性机构做专职的评价慈善机构的事了。

  广告业帮助穷人

  在募集捐款的时候用上广告手段,看似有点浪费,实际上的确可以募集到更多的资金。

  让社会公益形成规模

  社会上有各界人士为穷人提供工作岗位,以避免他们对捐赠的依赖性。

  做大做好

  巨型企业在落后国家开设工厂,可以说是双赢,既提供了就业岗位也获得了廉价劳动力。

  奉献的神经学:自然的快感

  以科学的方式研究人类的幸福感,钞票不能创造持久的幸福感。奉献的幸福感来自于虚荣心和无私的利他主义。

  当社交网络挖开一口井

  和朋友一起捐款比一个人捐款更有趣。信息化的慈善行为,慈善之水利用信息化工作成为美国增长最快的慈善组织之一。

  善者生存

  人类基因中有一种慷慨的特性

  帮助别人,治愈自己

  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可以缓解自己的痛苦。

  百花齐放

  针对各个方面的慈善行为正在进行着,卫生棉,学校,书籍。

  书的最后具体化可以写普通人如何做慈善的方式和一些慈善网站。

  读这本书的动机: 被书的推荐人吸引,包括比尔盖茨等名人

  读这本书的目的: 纯粹想看看这本书有什么过人之处

  作者: 尼可拉斯·D.克里斯多夫 / 雪莉·邓恩

  书中的感兴趣点: 比尔盖茨推荐

  这本书的阅读方式: 2-3小时通读

  对我的影响:

  评分: 75

  相关书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