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文艺对话集的读后感大全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是一本由(古希腊)柏拉图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大希庇阿斯篇》 2400年前的苏格拉底是个对真理孜孜不倦的人,在与诡辩家希庇阿斯螺旋式对话中,他说:“你既然不知道什么才是美,你怎么能判断一篇文章或其它作品是好是坏?在这样的蒙昧无知状态中,你以为生胜于死么?”到了最后一段突然有些醍醐灌顶的感觉。“看不透的美才是真实的永恒” ...在推翻各种理论后,关于美是什么,他最后说“美是难的” 其实我感觉希庇阿斯觉得美就是个美女、竖琴、黄金等具象物体也无不道理。柏拉图《会饮》有一句名言不断被后世所援引:"如果有任何值得为之而生存的东西,那就是关照美。"也被译为"美是唯一值得为之生存的东西"
●看看看,就睡着了
●1、填补了大一看《理想国》之后的空虚与遗憾,这才觉得圆满; 2、政治与文艺,爱情与哲学,真理与本质; 3、朱光潜先生是天才; 4、尽是一些感慨,因为我痴醉了!
●论辩术很NB啊
●可读性蛮强的。 内容非常丰富,看着苏格拉底在一次次对话里与人开展有关美学、教育、文艺、爱情的讨论,觉得好有意思。 不得不说会饮篇简直了!基情满满啊,一股子拐骗美少年的既视感。 但值得重读与揣摩。
●读得好心烦
●仰慕之情宛若滔滔江水不绝。柏拉图首先是一位文学大师。《会饮篇》宛若一部精妙绝伦的后现代小说:创造一位讲述人(好比小说的叙述者),将文本从对话的形式中脱离出来,直接进入叙述;转换讲述者的身份,形成层层嵌套的结构,在每人的平行讲话之后再介入个亚尔西巴德打破平衡。擦,赞透!
●2011:虽然上课老师讲了一大堆但是无法理解,%>_<%。2016:突然间觉得自己懂了大部分,时间是最好的消化药。不过我不是很喜欢柏拉图。
●比起其弟子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作品系统性和理论性相对弱些,对话体透着浓厚的苏格拉底辩论意味,比较生动,特别是《会饮篇》简直可以直接搬上舞台演出。朱光潜先生的翻译极好,比较晦涩的《斐德若篇》配合朱先生的注释、题解来看,豁然开朗。经典著作与优品翻译相得益彰。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读后感(一):经典之作
关于艺术的经典之作,但作为缺少艺术细胞的初学者来说,看起来还是很晦涩。需要静下心来花很长时间反复阅读才能明白大意。
囫囵吞枣地看了一遍,根本不明白在说什么,还好有导读和后记,才明白一点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思想。
《理想国》
* 只准模仿好人单纯叙述,而不许单纯模仿(好人是不需要模仿好人的)、混合体(坏人无所不模仿而不顾及自己的身份)的存在。
* 模仿并不适宜苏所言的“一个人只做本分的事”的正义之城邦。
* 乐调应当简单、昂扬,乐器尽量单一,节奏应当不求繁复、有多样音节,歌词不应当屈服节奏与乐调
* 语文的美、乐调的美都应当“有用”,表现真善美。
* 音乐教育能用节奏和和谐展现美
《理想国》:诗人的罪状
* 模仿的本质——三类创造者:自然创造者,制造者,模仿者
* 每件东西有三种技艺:应用、制造和模仿(没有知识也没有见解)
* 远近的错觉(模仿的心理作用)需要用理性的衡量来纠正。
* 无理性让我们无用,而理性、节制让我们在逆境更能生存。诗人放大的大多是无理性。
《斐德若篇》——论修辞术
* 文章,logos,包括谈话演说和写的文章
* 莱什阿斯:将爱情的目的看作是获取感官欲望,认为没有爱情的追求者比有爱情的还要好。
* 不必计较里面的意思(应有之义),只要注意这些意思如何安排。苏格拉底认为莱什阿斯的文章布局乱。
* 苏格拉底认为,爱情是不节制、浸淫于美的官能快感的表现。爱人想要从被爱人中寻求快感,他必然就不喜欢一切和他欲望为敌、比他优越的事物。情人(长)不让爱人接近哲学,让爱人(幼)完全愚昧。娇柔脆弱、嫉妒财产是情人的习性。之后感情发展,情人、追求者反而退缩,被追求者、爱人还要央求。
* 迷狂是神的禀赋,有三种迷狂:预言术、免除灾祸(宗教的迷狂)以及诗神附体(诗歌的灵感)。
* 凡是自动的都是不朽的,只有自动、不脱离自身才能永动不止。而灵魂有着自动性,他动的就是无灵魂的。灵魂,是一种协和的动力,御马人和天马,灵魂控制无灵魂。神,是美智善,灵魂的羽翼靠这些品质求生。如果没有御马人的好教练,顽劣的马会下降到地上
* 人的理智需要按照“理式”idea去运用,从杂多的感觉出发,借助思维反省,回忆道灵魂随神周游的一切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读后感(三):拂拭真理上的尘埃 ——读《大希庇阿斯篇·论美》有感
*美学课程的作业,看了许多遍,懵懵懂懂写就的。
蓝天万里,碧波千顷,两个智者置之不理侃侃而谈,关于美的话题。此起彼扬的言谈,荡漾在遥远的古希腊上空。《大希庇阿斯篇·论美》对话体的格式,令主人公在一应一答之中往往展现画面感强的优势,犹如观影。品读它,观看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二人智慧火花的迸现、摩擦,一道思索何谓美。这美,求的正是美具体化的本身,万物因它而美。譬如春花绚烂,秋波潋滟等事物共同蕴含着的美,因为它,它们得以美轮美奂。
在最初,思考美,希庇阿斯总是围绕“什么东西美”,提出漂亮的年轻小姐,美的竖琴,黄金,死有所安葬就是美本身的论点。苏格拉底借用比较的手法,指出所有事物存在时丑时美的现象,否定了他的观点。之后他们围绕着“恰当”与“美”的关系展开论述。在“美最不容易赏识”的共识下,“如果承认恰当就是美本身,而且能使事物在实际上和在外表上都美,美就不应该不易赏识了”,从而得出“恰当产生外表美”,恰当不是美本身的结论。接着,思维活跃的二人将美与有用联系,但在“虽是有用而用于坏目的的事情”的反面例子下,又将思绪延伸至“有益的”这上边。在苏格拉底看来,美是事物之所以有益即善的原因,则事物不可能因为有益而美。这一观点存在因果关系错乱的毛病。寻求真理的道路总是漫长而险阻的,哲人在不断寻得突破的思考中,坚持着。思路继续延伸,延伸至“美是视听所生的快感”。事实上,对美的感知却远远不只视觉、听觉两方面所带来的快感,亦或不一定同时兼具两者。从而美相对于所有产生快感的形式,“必须同时属于全体,又属于部分”。此外,“视觉和听觉的快感就不是美本身了。因为如果这快感以美赋予视觉和听觉的印象,它所赋予美的 就只能是视听两种感觉合在一起,而不能单是视觉或单是听觉”。前后言论发生矛盾,使得新的观念再一次遭到否定。一次次的提议,一次次的否定。正是在否定中,苏格拉底不断擦拭真理表面所蒙上的尘埃,使自己更靠近真理。然而真理终是不易寻觅的,引得苏格拉底发出这样的感慨:美是难的。
美是难的,因为苏格拉底要寻的是寓于一切美的事物中的绝对的美,要的是美本身的定义。即使最后依旧无法解答出美的本义,却告知了世人,美与恰当、实用主义、感官主义、道德伦理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苏格拉底,强大的思维逻辑,强大的抗压能力,源于他对真理的孜孜不倦。相对于希庇阿斯成就事业,获得财富名声的目标,苏格拉底显得不食人间烟火。对于希庇阿斯对他寻根究底的态度的责骂,他泰然接受,并认为“忍受这些责骂也许对于我是必要的;它们对于我当然有益”,因为在讨论过程中,他离真理更近一步了。这种治学精神,让我等凡夫俗子瞠目结舌,肃然起敬,也更明白大家成为大家所要承受的寂寞。在美的探寻过程中,他亦成为赏心悦目的一幕。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读后感(四):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智慧
题记:朱光潜译的《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一共有八篇。包括《伊安篇》(论诗的灵感)、《理想国》(卷二至卷三)(统治者的文学音乐教育)、《理想国》(卷十)(诗人的罪状)、《斐德若篇》(论修辞术)、《大希庇阿斯篇》(论美)、《会饮篇》(论爱与哲学修养)、《斐利布斯篇》(论美感)和《法律篇》(论文艺教育)。 在朱光潜的译文中,看到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用最直白的语言,告诉我们世间真理,很震惊。不得不说,东西方圣人,所见略同。只是我们的圣人,好像从来没有直白地说出世间真理,都是用引导的方式教育众人,或许是因为我看的书太少了,没看到他们说出苏格拉底这样直白的话语。 在《斐德若篇》中,苏格拉底说,天外境界还没有,也永不会有尘世的诗人来好好地歌颂。我现在要把它描绘一下,因为我必须按照真理说,既然真理是我的题旨。就在这天外境界存在着真实体,它是无色无形,不可捉摸的,只有理智——灵魂的舵手,真知的权衡——才能观照它。因此,神的心思,由于从理智和真知滋养而成的——以及每个能求合宜滋养的那种灵魂的心思,到了能见真实体的火候——见到事物的本体,就怡然自得,而真理的光辉就成为它的营养,使它发扬光大,一直到天的运行满了一周,带它回到原点的时候。在运行的期间,它很明显地,如其本然地,见到正义,美德和真知,不是像它们在人世所显现的,也不是在杂多形象中所显现的——这些是我们凡人所认为真实的——而是本然自在的绝对正义,绝对美德,和绝对真知。 在《会饮篇》中,苏格拉底借女巫第俄提玛之口告诉我们:最高最美的思想智慧是用于齐家治国的,它的品质通常叫做中和与正义。 第俄提玛教导的参证过程:“他第一步应从只爱某一个美形体开始,凭一个美形体孕育美妙的道理。第二步他就应学会了解此一形体和彼一形体的美同一切其它形体的美是贯通的。这就是要在许多个别形体美中见出形体美的形式。”“再进一步,他应该学会把心灵的美看得比形体的美更珍贵。”“从此再进一步,他应学会见到行为和制度的美。”“从此再进一步,他应该受向导的指引,进到各种学问知识,看出它们的美。” 最后第俄提玛提到: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 显然,第俄提玛告诉我们对世界的正确认知过程,就是一个循环上升的过程,从感性世界慢慢过度、上升至理性世界的过程。最后我们得知的美就是柏拉图眼中的理式,是概念的,抽象的,永恒的。 在译后记里,朱光潜自然是站在马列的立场上,用阶级观点对柏拉图的思想给予批判。但他也提到为什么柏拉图的美学思想能产生那么深远的影响: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柏拉图的著作比亚里士多德的具有更多的真正伟大的思想”;对于模仿说,“柏拉图比亚里士多德发挥的更深刻,更多面”;“柏拉图所想的首先是:人应该是国家公民,……他并不是从学者或贵族的观点,而是从社会和道德的观点,来看科学和艺术”。 朱光潜还对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与《会饮篇》相反的观点,把理式与感性认知完全脱离给予批评,说柏拉图“过河拆桥”,这点批评是对的。 但对于柏拉图的思想,显然车尔尼雪夫斯基看的更为深远,这点朱光潜远远不及,译后记带有朱光潜的观点,而他的观点呈现出思维局限性。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读后感(五):A Piece of Symposium
深夜里看到这段,灰常震撼。
建议看英文版。朱翻译得其实还可以。但是英文的语境貌似更贴切。
A man is called the same,and yet in the short interval which elapses between youth an age,and in which every animal is said to have life and identity,he is undergoing a perpetual process of loss and reparation—hair,flesh,bones,blood,and the whole body are always changing.Which is true not only for body,but also for soul,whose habits,tempers,opinions,desires,pleasures,pains,fears,never remain the same in any one of us,but are always coming and going;and equally true of knowledge,and what is still more surprising to us mortals,not only do the sciences in general spring up and decay,so that in respect of them we are never the same;but each of them individually experiences a like change.For what is implied in the word "recollection",but the departure of knowledge,which is ever being forgotten,and is renewed and preserved by recolletion,and appears to be the same although in reality new,according to that law of succession by which all mortal things are preserved,not absolutely the same,but by substitution,the old worn-out mortality leaving another new and similar existence behind unlike the divine,which is always the same and not another?And in this way,Socrates,the mortal body,or mortal anything,partakes of immortality,but the immortality in another way.Marvel ont then at the love which all men have of their offsprings,for that universal love and interest is for the sake of immort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