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电影是什么?》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电影是什么?》读后感锦集

2020-09-28 20:0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电影是什么?》读后感锦集

  《电影是什么?》是一本由(法)安德烈·巴赞著作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6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电影是什么?》精选点评

  ●第一遍反正是没懂。

  ●囫囵吞枣有啥用

  ●历史的一道阴影啊……被总结,他是神。可真实的他却只是一个自觉抒情的普通人

  ●巴赞的影评写的真好,许多半个世纪之前的观点,在现在仍旧富有建设性建议每一个喜爱的电影都读一下。

  ●理论

  ●事实证明经典的确需要读。巴赞作为一种理念讲述时候,他已经被歪曲了。亲身阅读未见得一定能比别人更好地理解他的观点,但作为一种现象呈现出其本应有的多义性的时候,巴赞及其理论才是真实的。这种阅读感受尤其与巴赞所提倡的“现实主义”相呼应,巴赞从未认为现实主义是排除导演、对客观现实的记录性还原,而是在保证现实的多义性和含混性的基础上,揭示出导演赋予现实的含义。就如同踏着礁石过河,礁石依然是礁石。而把礁石改造石板严丝合缝地砌成石桥再过河,则是好莱坞经典电影的本质

  ●巴赞不仅广览电影、体系完整文笔精湛比喻精当,对宗教建筑、历史、音乐文学哲学物理学几何等皆极为精通,难怪能成如此大!细细品来,值得反复咀嚼,受益无穷!

  ●看的想睡觉。买了不知道何时才能静下来看。

  ●电影理论著

  ●J90/CB3.1 ;电子版

  《电影是什么?》读后感(一):哦,80啦

  巴赞今年阴寿八十了,我十八的时候认识了个八十的老头。那天侯孝贤贾樟柯他们一帮人来上海开纪念巴赞诞辰80周年的电影评论研讨会,才知道有这个人的,对巴赞来说,相见恨晚,因为他都见不到了,不过对我来说,不晚不晚。哈哈

  《电影是什么?》读后感(二):多读多想

  这本书很好看不同于那些有着过多溢美之词时尚影评,也并不是晦涩难懂高深的理论书籍,只是有时你不复习下那部电影也许你还真不能理解一些文章段落

  同时该书还向我们提供了一些写影评的角度,只要你仔细看书,就发现它们无处不在

  好书,值得多读,研读!!!

  《电影是什么?》读后感(三):看书的一点感想

  126

  电影 不过是换种方式故事,从传说神话、吟游诗人歌谣寓言故事童话小说戏剧和电影。

  故事的魅力在于现实和想象界限,它可以是无比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人们分辨真假的同时,获得听故事的快感

  145

  电影与戏剧的差别在于:

  电影中的演员存在荧幕中,是虚幻的二次元东西

  戏剧中的演员存在于我们眼前,是实在的,独立我们的个体,处在剧场的我们可能坐立不安,怕与演员四目相对。

  漆黑电影院中的我们可以嘲笑、意淫发光屏幕上的演员,因为他们看不见我们。

  导演德西卡是否与编剧宫藤官九郎相似?因为他们都擅长表现人物的善,他们剧作中的角色没有一个是讨人厌的?

  巴赞似乎在用毕生精力支持新现实主义,甚至把一些我不认为是新现实主义的影片归于此类,有时候让人怀疑他的说服性。没有必要为了新现实主义就把一部片子强迫它为新现实主义,其实只是巴赞在为自己给这些片子找借口。

  《电影是什么?》读后感(四):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电影”

  从未想过看一本关于电影的书是如此费劲儿。抱着耐心、好奇心、崇敬啃完了。啊,我这是啃完了一部哲学著作啊。

  首先,书里面的所有影评对应的电影都。没。有。看。过。作者的笔风非常具有辩证性,说巴赞是电影的亚里士多德,真算体会到了,虽然评价的是电影,基本属于大众文化,但思想性很强,他会围绕电影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回答, 感受都能转化成文字进行非常清晰的表述,或者是用比喻来让读者体会那种感受。我们现在看到的绝大部分影评,不是谈感受,就是谈技巧,要么进行“深度”解读。巴赞哲学式的思辨文章,对于看电影,读影评的人来说,更像是提供了一种思路,一种方式,来“看”电影。所以,即便没有看过电影但看影评仍能领略到其中的思想境地。感受也许欠奉,但对于电影展现的内容却好似不陌生。

  人生三个终极问题,对于电影而言,这本书就是回答了有关电影的三个终极问题:电影是什么,电影从哪儿来,电影要去哪儿(好吧,这最后一个似乎有点勉强)。巴赞用谦虚的态度,专业的素养,认真严肃的摆出了自己对这三个问题的见地。是的,他很严肃,不认为电影做为大众文化(尤其在他那个年代估计都可以算做不入流)就可以消遣对待,电影依然有资格在艺术领域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它是脱胎于戏剧,但有自己的特色以及不能取代的优点。不是说因为技术的发明扩展带来的电影这种方式,是纯粹从文化、艺术角度,把电影做为一种形式放到这个领域中进行类比。谈电影如何在文化传播、艺术展现上有自己不可取代的必然性。大概正是有了这种对电影的心,再加上自己严谨的思想,才会写出如此富有哲学意识的电影评述。而对于电影的发展,巴赞没有太多的展望或想象,我认为这表现了他的谦虚,并没有狂妄自大对自己热熟悉的电影指手画脚,只是在评论电影时会有些期许,毕竟在他那个年代电影真是算“年轻”的。而至于书名,作者已经将自己的观点分散到字里行间,大概每个影迷看完都会做自己的总结,心里有数,自己心目中的电影应该是什么呢?

  《电影是什么?》读后感(五):电影是爱的艺术

  #读书 《电影是什么?》安德烈 巴赞著,崔君衍译。巴赞是法国著名的电影理论家,被称为“电影界的亚里士多德”、“新浪潮精神之父”,他崇尚和宣扬现实主义美学与摄影影像本体论,形成了与蒙太奇理论不同的电影美学体系,开拓电影成为严肃的研究课题。这本书是巴赞电影评论的合集,有相关的理论文章,涉及电影本体论、电影社会学、电影心理学和电影美学等话题,也有关于电影与戏剧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差别的论述,还有对特定电影的影评和对类型片和电影流派发展的点评。

  译者序中提到,巴赞的这本合集涉猎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宗教、神话、考古、地理等诸多领域,不仅是这本书吖,其实电影本身也是多元和复杂的,且因为其展现形式的多元性,能够涵盖和表现的东西也更多面更多层,也许正因为如此,尽管电影仅仅出现了一百年,却能吸引如此多为之痴迷的电影爱好者。

  1)实践性是巴赞电影理论的突出品格,从具体影片入手,通过影评谈论自己的审美理想;2)本体论现实主义是巴赞电影理论的原点,强调影片本身的魅力,强调表现对象、时间空间、叙事结构的真实性,认为影片是向世界敞开的一扇窗户,而蒙太奇是典型的反电影纪实性的文学手段,推崇段落镜头/长镜头和景深镜头(旨在记录事件,蒙太奇理论的处理手法是讲述事件);3)认为电影应具有教化功能,电影具有特殊使命和道德价值,因为电影可以以神奇的方式穿越文化政治艺术等领域点燃人内心的激情。

  一些摘录:/对于电影来说,热爱人是至关重要的。/人的本性毕竟是积极的和社会性的,但是他们的行动往往受荒谬的和强制性的命运所支配。/降伏时间的渴望毕竟是难以抑制的,文明的进步只是把这种要求升华为合乎情理的想法……摄影与绘画不同,它的独特性在于其本质上的客观性。/想象与现实之间合乎逻辑的区别趋于消失,所以摄影曾经是超现实主义流派再创作中优先采用的技术手段,因为摄影取得的影像具有自然的属性,即一种真正的幻象……此外,电影还是一种语言。/不再有演员,不再有故事,不再有场面调度,就是说,最终在具有审美价值的完美现实幻景中,不再有电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