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萧条时代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大萧条时代读后感100字

2020-09-29 16:5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萧条时代读后感100字

  《大萧条时代》是一本由狄克逊·韦克特著作,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3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大萧条时代》精选点评

  ●有很多统计数据以及事物的列举,对美国不了解的人读起来会比较困难。不过可以了解一下上个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是怎么回事

  ●翻译实在不行

  ●真的是很赞,描述了一个资本主义变革中的经济问题,觉得很有意义

  ●从萧条前、萧条中、萧条后的股市社会灾后重建角度描绘了美国1929年大萧条及其之后的生活场景,包括股市、技术、就业、政府救助宗教等各个方面。但是还是挺失望的,内容简单罗列,评论分析极少。另外,最最想说的,翻译的人你出来我们聊聊,我保证不打死你!!

  ●总结一下美国的政策,没有啥建议

  ●内容应该是不错,但是读着很累,

  ●这篇可读性还挺高 作者也很有意思~

  ●大部分纪实性的,读着挺没劲的。但是可以从中看到大国发展的足迹。任何强大的事物都经过蛰伏磨难

  ●对今天的中国个人,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囧译

  《大萧条时代》读后感(一):还在

  翻译得有些问题,看起来吃力,但是内容很“劲道”。将时间从1929换到2009,将美利坚换成大中华,你会发现这几乎就是一部当代中国的启示录。我们正在走人家80年前走过的老路……

  《大萧条时代》读后感(二):大萧条时的风土人情

  这本睡前读物读完了。我个喜欢历史类型,絮絮叨叨对事件细节和风人情没完没了,没有宏大理论和先行观点,却能让你看见时候各种人到底在怎么生活。

  回答了一些好玩的问题,比如开支紧缩的时候人们会怎么花钱!(这个我一直好奇)娱乐和教育在那时生活里占什么位置以及怎样进行(不看很难想象)。

  严肃主题是一个全景式记录:美国国民如何在危机时令联邦政府背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组织经济生活的责任/力量,以及它怎么跌跌撞撞操作的。值得赞扬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对新政行政干预经济作任何倾向性定论叙述近乎杂乱无章,仅仅是按照一些行业门类脉络加以组织。如果仔细看的话,你会发现,大多数政策的目的仅仅是“救急”,而不是有什么很深的经济学理论作背书,犹如过家家经营农场一般,仅仅是让更多人明天有口饭吃的“救急”。现在凯恩斯主义自由放任主义之间的争论套用在那段历史头上很牵强。

  但有趣的是,经济上“救急”的短期活动会留下深厚政治遗产(我认为更多是政治而非经济上的,是和人的动员/共同行动相关的那一部分)。一些莫名奇妙的行政部门都是那个时候的历史遗产。不止于经济,自然和资源保护,对艺术和文化的公共投入,这些看上去跟经济背道的组织,也是在经济危机时才有机会出现在米国的政治舞台上。

  惊讶之余,却能看到政治运行更普遍的一些隐微机制。

  《大萧条时代》读后感(三):原著是好书,可惜给翻译毁了

  书的译者秦传安应该是有功底的,从翻译的文字表达中似乎有些文学根基。但不知为何翻译的很粗糙。试举两例:

  原文:

  It does not follow,because our difficulties are stupendous,because there are some souls timorous enough to doubt the valid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our ideals and our system, that we must turn to a State-controlled or State-directed social or economic system in order to cure our troubles. That is not liberalism;it is tyranny.

  译文:

  那不是必然的结果,因为我们是巨大的,因为有些人很胆小,以至于怀疑我们的理想和我们的制度是否正和有效,以至于认为,为了治疗我们的弊病,我们就必须转向国家控制的或国家指导的社会或经济制度。那不是自由主义,那是暴政。

  试译:

  尽管我们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尽管有些人因为怯懦而质疑我们的理想和制度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但是我们不必为了治疗创伤而由此转向国家控制的或国家指导的社会或经济制度。那不是自由主义,而是暴政。

  这是写在书的扉页上的话,引用了胡佛总统的连任竞选演讲中的一段话,是读者最早看到的,也是全书的点睛之笔。

  -----------------------------------------------------

  中文版第55页:

  原文:

  uch, briefly, is the case for Hoover as the unacknowledged sire of the New Deal.

  译文:暂时的,这些就是胡佛作为新政未被承认的始作俑者的理由。

  试译:

  简言之,这就是公众不能接受胡佛实际上是新政创始人的原因。

  -----------------------------------------------------

  总的来说,译本基本可以表达原著的意思,在我们读不到原著的时候,聊胜于无。但可惜的是,原著翔实的资料和生动的描述就这样在云山雾罩之中失去了应有的光彩和地位。真希望以后能有更好的一本出现,不要埋没了原著。

  《大萧条时代》读后感(四):《大萧条时代》书评

  推测起来,狄克逊•韦克特的这本书应该是“美国生活史丛书”的收关之作。这套丛书策划于1920年代初,丛书的前4卷出版于1928年,其他几卷的则在随后几年陆续出版。本书处理了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如其生活方式、经济冲击的影响、知识分子对当前形势的反应以及这一时期发挥作用的其他影响中所表现出来的那样。行文沉稳,学术品格令人满意。长期以来,韦克特教授一直对社会史有着强烈的兴趣。然而,跟这套丛书中其他几卷比起来,韦克特的书更多地关注联邦政府及其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从1929年的股市崩盘,到袭击珍珠港(本书结束于这一事件),这种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看来,这种影响在社会史和知识史中,就像在政治史和经济史中一样不可避免。在这种情况下,罗斯福总统在本书中所占有的位置,就比任何其他总统在本丛书的其他几卷中的位置更加突出;联邦立法的影响是本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罗斯福总统被认为是个即兴大师,一个其实验经常失败的人,一个没能解决失业大问题的人,但作者一直是以同情和赞成的态度来处理他的努力。

  本书的前三分之一主要集中于新政及其立法。接下来的两章,则集中于大萧条及其随之而来的立法对城市、乡村及各个不同地区的影响。这之后的几章则关注年轻人和老年人,关注新有闲阶级,关注文学和艺术,以及科学和消费,最后一章讨论外交事务对美国现场的影响。跟这套丛书的大多数作者不同,韦克特教授亲历过他所描写的那个时期。此外,他利用了盖洛普民意调查(共提及19次),数不清的政府文件,以及其他材料,对本丛书前面几位作者来说,这样的材料并不总是容易得到。事情近在眼前,材料汗牛充栋。然而,处理是清晰的;它发展迅速,而且是客观的。

  尽管韦克特的这本书卓尔不群,然而它也有这套丛书的其他几卷中同样的缺点,即:更着重于描写,而不是反思和阐释。它常常讲述发生了什么,而不是讨论为什么会发生;它逐步揭示显而易见的、而不是晦暗不明的后果。大萧条对美国人的精神、对竞争的经济体制的影响是什么呢?大萧条是否仅仅是一次糟糕的运气、对人们的心态并没有留下什么持久的影响呢?本书并没有涵盖社会史的所有方面,但它已经包含了够多的内容,足以使之成为我们在理解“大萧条时代”、讲授涵盖这十年的历史课程时所不可或缺的帮助。

  引自:《美国历史评论》(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第54卷第2号(1949,6月)。作者:哈罗德•安德伍德•福克讷(Harold Underwood Faulkner,1890~1968)。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史密斯学院历史学教授,其代表作《美国经济史》(American Economic History)至今依然是这一领域的经典(中文版由商务印书馆1964年出版,1989年重印)。

  《大萧条时代》读后感(五):《大萧条时代》书评

  此书是一部社会史,是“美国生活史丛书”的最后一卷,这项计划肇始于大约20年前,如今大功告成,其内容涵盖从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到珍珠港事件。不可否认,这套丛书回答了早先的很多问题:关于社会史是什么,以及如何撰写社会史。社会史就是移民、人口、宗教、制造业、农业、文学、教育、艺术、家庭生活和政治,但政治仅仅属于几个平起平坐的主题之一。社会史是平民百姓的历史。即使它处理不平常的人,他们也是一些普通人此前在普通的历史中从未读到过的那种人。但是,处理这些新颖的主题,对历史学家来说依然显得困难重重。它们出现在一个已经被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官僚主义者和新闻记者们七手八脚地爬梳过的时期,但这并没有使任务变得更轻松。

  韦克特拥有作为一个历史学手艺人的好名声。本书再一次证明了他运用机智短语、精炼概括棘手主题的才能,以及他赋予制度抽象以人性化的能力。文体风格不止是雕词凿句:它是组织。很多章节都同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它们的逻辑,因为它们的洞察力,以及它们捕捉缥缈无形的心态和环境的技巧。此外,韦克特也是坦率的。表面上,韦克特极力避免了传统出版商的禁忌。他不是咄咄逼人的党徒,尽管他同情新政。因此,胡佛被给予了他应得的评价,但他的没有能力继续老罗斯福和威尔逊的进步主义却被认为是运气不济,1920年代被贬低为“麻木的”和“停滞的”。“保守分子”和“正统的经济学家”时不时地被归类为异议者。最后,作者从不躲在“有思想的人”的身后,这是某些历史学家在处理当代场景时所发明出来的一句口头禅,为的是表达某些观点而又无需承担责任。总而言之,本书既不是一个为了唤醒记忆的“仅仅是昨天”(译者注:这是弗雷德里克•刘易斯•艾伦一本畅销书的标题),也不是一堵某个道德家在上面涂写了“决不重来”的哭墙。为它欢呼喝彩的评论家们,其实并没有认识到它的优点。

  偶尔有些失望。韦克特在放牧1930年代那些以缩写字母代表的机构时并不十分成功。有些梦想中的牲口被给予了太多的关注;而某些货真价实的牲口——比方说高品信用公司——反倒逃脱了。一度,我还希望他能把文学史从目录中解放出来(这种处理在本套丛书的前几卷中有过示例)。但最终,我还是回到了同一块古老的墓地,逐行阅读墓碑上的作者和图书的名字。在经济史学家们的眼睛里,更为严重的是,读者会获得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局部印象。农业、劳工、运输和工业研究都历历在目,而商业——正如它在实际生活中一样——却受到了冷遇。然而,所有这些都是细节的问题。

  引自:《经济史杂志》(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作者:爱德华•蔡斯•科克兰(Edward Chase Kirkland,1894~1975)。美国历史学家,鲍德温学院历史学教授。其最重要的作品是《美国经济生活史》(A History of American Economic Life),曾多次修订再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