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中华》读后感100字
《寻觅中华》是一本由余秋雨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3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本《寻觅中华》是读的余秋雨先生的第三本书了,前两本分别是《行者无疆》、《中国文化四十八讲》。 书是断断续续读完的。余老的书,即使俗务缠身,读一读居然也能有种与高山共俯仰,与白云同翻卷,与沧海齐阴晴的开阔感。书评,自然是不敢写的。 余秋雨先生的书,不会让你有种恍然大悟、醍醐灌顶的感觉,更多的润物细无声的潜入,唤醒读者内心的中华文化潜意识。
●余秋雨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这文笔真的不是几年能练出来的。
●算得上是读书心得集。中华文化这样庞大的体系,场景描绘中类似“我认为”这样的猜疑没有根据可言。只是借禹对“家天下”的思考证实世袭制存在的合理性、借阮籍的自在联系陶渊明的诗性、《史记》开垦了史学的母体、从文学角度评论三国人物曹家举足轻重……另辟思路。按照朝代更迭从人物入手,埋没其他,心实在是很大。序言说余的书盗版太多导致他本人出来打假,他笔下的山中读书婉拒功利,其实做到的只有读下来。
●挺喜欢这种叙事
这本书应该是余先生厚积薄发的一次结晶,是一部简明中国文化史。有些篇章如《重山间的田园》、《从何处走向大唐》、《西天梵音》、《千古绝响》等,我认为都有非常独到的见解;对有些人物的评价,如墨子、曹操、陶渊明、耶律楚材、曹雪芹等,也有好多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些感受应该是我孤陋寡闻,但我觉得很舒服。
看到《寻觅中华》其实挺意外的,老婆单位推荐读10本好书,我看了看书单突然发现余秋雨先生的这本书怎么从来没有听说过啊,呵呵,孤陋寡闻啊……于是在网上寻觅一番,决定定一本华夏出版社的,原因:折扣较作家出版社的多。
一天看下去,几近终了,整体感觉比起来《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差点,不过对于一般喜爱文化小品的读者来说还是不错的选择,毕竟要比百家书场的货色强上一些。
《寻觅中华》读后感(三):浮光掠影
这样的书,我是喜欢的。
余先生总是善于用最简单的文字,向我们叙述深刻的,乃至沉重的话题。
多年来,我们尝试着从成败本身去看历史,或者是经济,或者是制度,更多的是朝代的更替。新事物总是正义的,被取代的总是腐朽的。所以,大唐是繁华的,宋朝是落败的,明清中前期是另一个高峰。
当余先生把眼光聚焦在文化上时,我们恍然,原来,历史也是可以这样读的。
文中的每一个文化事物或人都是可以单独做的,也都足以做成厚厚一本书,因为内涵太丰富了。余先生用一本书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浓缩在一起,注定是浮光掠影的。
文章中出彩当然不光是历史本身,更多的是余先生自己的思考,比如:在谈到黄帝和炎帝的战争时说道:黑格尔说世上最深刻的悲剧冲突,双方不存在对错,只是两个都有充分理由的片面撞到了一起。用忠奸、是非、善恶来概括世上一切争斗,实在是一种太狭隘的观念。很多伟大的争斗,往往发生在文明共创者之间。
刚看了电影《建国大业》,对整个影片的感觉也不过是余先生这句话的解读。
每篇文章后面都有三位评论者的评论,我只看第二位的评论。评论者的名字我忘记了,想必那是一位博大而深刻的学者。
《寻觅中华》读后感(四):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
余秋雨装帧精美的散文摆在学校图书馆文学阅览室显眼的位置。上学期读了《摩挲大地》,当时写了这样一段话:“读了点书才有点明白父亲为何那般热衷于旅行——那些行走过“江湖”的作者,总爱把他游历过的所在描绘的那般精彩。野了你的心,双腿也就禁不住要往外迈了。”在我看来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间不见得是并列关系,有时候倒是因果关系。
这学期在听中国传统文化课,借来才发现原来这本书恰好是在讲同样的主题。课是按专题来,由哲学而语言文字而文学而民俗。这本书准确的说是讲中国传统文化史的,以时间主线由远古黄帝以至明清。这本书在讲司马迁时说散文是记叙历史的最佳文体。读过这本书我觉得散文也是介绍传统文化的最佳文体。
除去诗经、屈原、孔孟、史记、三曹、陶潜、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这些文化史上的大部头,余秋雨还特别选了墨子、北魏等不常被谈及的文化现象,阐述了其独特魅力或关键作用。
略让人反感的是,他往往在文章开头大篇幅讲自己如何如何。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水平高低,尽在正题之中,自说自话反倒显得酸。
总体还是很不错的。至于关于余秋雨的争议,我觉得没必要因为作者有负面消息就对他的书区别对待。(当然也不能因为作者得了诺贝尔奖而对他的书区别对待。)因为人家水平不知道比自己高到哪里去了。
《寻觅中华》读后感(五):文明的文化
畅快淋漓,没有其他的词汇能够形容读过此书的感受。猛然想到09年一部畅销书《当中国统治世界》,作为刚开始读心的我,惊讶于作者独特的视角,中国“统治”世界所用之利器不是其他,而是融入到世界各地的中华文化。
一部《寻觅中华》,从文人的视角串联了中国的历史,从上古传说到诸子百家,从焚书坑儒到唐宋繁荣,从《史记》到《资治通鉴》,一个一个的历史人物跃然纸上,放佛未曾离去,也放佛在像今人诉说着他们所经历的繁荣与苦难。
我想,除非有现在高度发达的科技,才能让一个人从宏观的角度去考量中国的发展去探寻中华的文化。若是在书中任何一人的时代,他们应该无法认识到文化的意义。他们只是在尽情的宣泄着自己对山水、对人文、对社会情感,只是在淋漓的抒发着内心的忧郁、苦闷、兴奋与不舍。如果他们在天有灵,看到后人对他们如此高的评价不知会作何感想。
唐、宋,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两个朝代,着实让人无法忍受对其的眷恋。长安、汴梁、临安,一个个史诗般的城市不断的浮现在眼前。此刻,这些名称代表的已不是城市,而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时代,是中华文化的一种见证。唐的盛世,衍生出无数的诗坛巨星,宋的积弱,促使了一批思想哲学先驱。甚至连武将岳飞的满江红,现在依然能让人朝气蓬勃。
最爱曹操,抛开历史抛开演义,单纯的这个乱世之奸雄,就有一种让人欲罢不能的感觉。每一个热血青年,谁没有过幻想自己像曹操一样雄才大略,武将云集,谁没有幻想自己穿越回那个乱世,用曹操的身份一统天下。所谓的奸雄,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特别是他的文化天赋,在那个缺少气势缺少磅礴的时代,显得如此动人却又如此高不可攀。
毕竟只是一名普通的学生,仍然停留在中华文化的角度进行民族自信心的无限膨胀,寻觅中华,寻觅的其实也是我们自己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