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比利小子》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比利小子》经典影评集

2020-10-09 17:5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比利小子》经典影评集

  《比利小子》是一部由萨姆·佩金帕执导,詹姆斯·柯本 / 克里斯·克里斯托佛森 / 理查德·杰克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西部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比利小子》精选点评

  ●有两种电影你明知他耍帅但也可能不会讨厌他 一种是铃木清顺老师的 一种是佩金法老师的

  ●也曾在一起,也须各自去。无情不难禁,无法不容与。p.s.:Bob Dylan那时好嫩。4.5

  ●(8/10)片名译作《比利小子》不妥,因为这是双线故事,虽然没出跳出英雄化比利枭雄警长传统,但已经办到了把双方放在了相对平等位置上叙事。故事核心偏向比利,但扮演警长的詹姆斯·柯本演技更胜一筹。没有这部作品的话,也就不存在《赏金猎人》了,很多桥段渡边一郎影响深远

  ●荒漠上有枪声 有英雄 有曾经好友 还有鲍勃迪伦的歌声

  ●西部的抒情诗时间流逝物是人非,没有正义,只有传奇。。。西部的憧憬,西部的怀念感伤,西部的狂野混乱,都随着鲍勃涤纶的音乐,成为历史的一个节点。。。

  ●哦妈妈,请把我的枪埋掉,我无法再用们来射击。佩金法这是假公济私么,让迪伦在片中打了那么多酱油,简直有碍观瞻,不过这两人合作还真奇妙,既暴力散漫

  ●萨姆·佩金法的西部片一直古龙小说式的味道浪漫,狂野,宿命,放逐,大漠孤烟,长河落日随遇而安酒精女人孤独杀戮。这部结尾有些反高潮意思,警长一枪就把比利小子打死了,完全没有你来我往的决斗。

  ●往事也好,挽歌也好,最终会像比利小子说的:“记得我曾和你们一起疯过。”

  ●7。摸到点门道了,佩金法喜欢善恶定位颠倒过来,但每次依旧是犯人伏诛的结局,算是西部片里的异数了。dylan不仅全程配乐,竟然亲自出演了,真是难得一见

  ●让人不知所云片子,果然唯独只有音乐出彩

  《比利小子》影评(一):束缚自由

  有一天一个美国客户过来参观公司空隙时和他聊天,他好奇地问,“你的名字叫Billy,知不知道Billy the Kid”?我摇摇头说不知,他介绍说比利小子是个牛仔,也是美国西部的传奇人物,然后半蹬做了个牛仔举枪射击的姿势

  大概是因为名字,我在网上找了些比利小子的资料,对这个人的故事基本知道了个脉络。然后再有老外来公司,问到我名字,我常说我叫Billy the Kid,他们往往一笑,同样摆出拔枪射击的姿势,比利小子的知名度和大概和中国黄飞鸿差不多

  比利小子天性自由,开始忠于政府法律,但却被政府和法律出卖。和Pat Garret的关系尤其值得一提简单点就是,两人一开始是伙伴,后来成敌人,要么是比利追捕帕特,最后是帕特追捕比利,并将比利击毙。

  导演Sam Peckinpah说其实两个人谁都离不开谁,关系更像是爱人。如果把比利比作辱道夫,帕特警长则代表了卫道夫,两个人的爱人关系就有点意思了:辱道夫离开了卫道夫再辱道也没有快感,卫道夫少了辱道夫无处卫道,这首先是职业化的依存关系,任何一方的存在都是以对方存在为前提的。

  与其说二者像爱人关系,不如说两者合二为一更适合,两个人其实是一个人。爱情本身是一个人,爱的那个人其实说到底是爱自己,或者是爱理想化的自己。两个人分别代表了一个人的两个方面,一面逃不了传统规则的约束,另一面则是由着性子的自由自在。帕特杀子比利也就是杀死了自己的自在自由,名义上是为了捍卫警长的职位和社会的规则,却在无意中长久受制于法律和警长一职,于是当帕特把比利击毙时,他看着镜子里的自己,与内的狂野说了拜拜,无拘束只能是一个梦想。比利的死亡则意味着自由的死亡。“时代变了”,比利却说“变的不是我”,没变的代价却是死亡,比利知道,但他还是不变,还是一如既往,还是自由任性的猎手。在观者看来,已经仿若是自由的死亡了。

  一定有人会说即使肉体受缚,精神亦能自由。稍加分析不难明白其实这是在自我安慰,精神的载体都被绑了,精神自在是多么奢侈!多数自由不过是主观的臆想罢了,就好象被宰杀的鸡在想成为餐桌上的佳肴,得意洋洋地宣称死得其所了。

  既然纯粹的事物早已灭绝,这种自我抚慰的重要性就不言自明。如一首歌唱到,“自由不过是一无所有的另一种表达”。追求自由,那就让自己一无所有吧,不过“I wander if you can”。

  《比利小子》影评(二):国外武侠没人会飞

  关于电影及对佩金法的喜爱

  美国的西部片情节应该和中国的古装武打片情节一样,何况也是英雄式的人物出场,所以我试着用一个中国人对“我来也”的旧情感去看山姆。佩金法1973的老片,但是,很显然失败了,我还是不能那么悠闲地进行一次盲目崇拜,既没有中国英雄惯有的“劫富济贫”,也没有“老百姓的喝彩声”。

  当时的血仍旧是采用无比绚丽的颜料,但佩金法的片子中子弹飞出枪管已经采用了之前黑客帝国常用的特写慢镜头,不一样的是没有旋转360度。。。。

  关于alias(bob dylan饰)

  没想到bob dylan的歌配西部片是那么富有逍遥的,广阔的英雄色彩的。

  当billy在广场射杀狱卒时,bob dylan穿着异常肮脏的衣服从一个叫lincoln bulletin小酒馆里探了2次头,狱卒的名字也叫bob“现在耶稣怎么看你,鲍勃?”“不用找钱,鲍勃”

  然后作为一个配角,bob dylan出现的过于频繁了,一直都装得很酷,不过现在的样貌倒是非常有老男人的韵味了。

  当《Knocking on heaven's door》响起时,用在一对老夫妇-2个小人物身上,实在太过于煽情了。

  关于警长pat

  没有什么抵抗,在枪声过后billy倒在了地上,pat又像镜中的自己开了一枪。

  是啊,你能斥责侮辱你朋友的人,你能愤怒地揍一个希望邀功割下你朋友手指的人,你能痛恨自己,但是你为什么要向这压迫妥协?你如何面对众人仇视的眼神,做这件违心的事有多么难。孩子向你砸石子,你的背影消失在晨辉中是多么的不优雅。

  因为你在电影一开始已经被人杀人,输总是你们,你只是法制的一部分。

  即使像pat这样的作为“坏”角色的警长,也会尽忠职守做他认为对的事,当然,你别指望我又要抱怨这个政府了,呵呵。

  疑问

  电影开始没多久billy就被pat捕获了,但在监压过程中,老pat借故离开了,剩下2名警察和billy,于是就上演了billy厕所拿枪越狱。

  但这把枪,是谁留下的?查了下有一种说法就是pat留下的,想想也是,这种暧昧不清的兵贼关系其实早就界限模糊了,有的只是残酷的选择。

  关于故事

  http://www.2or3things.org/garrett

  《比利小子》影评(三):记住我曾经和你们一起疯过

  第一次听到《敲开天堂的门》(Knockin' on Heaven's Door)这首歌,是在一部德国同名电影中,那部电影是1997年的,讲述两个绝症病人,如何一起走过生命的最后一段,是喜剧片,也是动作片。还有酒和梦想。很好看。

  歌是枪花乐队唱的,因为很喜欢,就去查了一下,原来原唱是鲍勃迪伦,而且也是电影插曲,萨姆佩金帕1973年的《比利小子》。电影讲述的是在1881年的新墨西哥,一个名叫帕特·加勒特(Pat Garrett)的枪手被委任为警长,追捕自己从前好友比利小子(Billy the Kid)的故事。

  比利小子是美国历史上的传奇罪犯,真名为威廉·邦尼(William Bonney),是西部著名的快枪手,据说他从拔枪到射击只要0.3秒。他在14岁杀了第一个人,此后几年,因谋杀了21个人被通缉,被帕特佩金帕警长杀死时也就在20岁左右。

  美国以他为题材的电影数量在所有的美国历史人物中排第二位,仅次于林肯。在电影里,他有时是“魔鬼比利”,有时是“圣徒比利”。

  但在萨姆佩金帕的电影中,比利小子身上并没有善与恶这样明确的道德属性,导演并不想讲一个正义与邪恶对决的故事。《比利小子》更像是一曲挽歌,唱给过去的年代,游荡的岁月,消逝的友情。

  电影中的比利小子像是不愿长大的彼得潘,想要做永远的亡命徒和流浪者。

  而从前的朋友帕特加勒特已经投靠了现实社会,被农场主和资本家的政府所雇佣维护秩序。加勒特说,我已经知天命了,不想还要操心下半生怎么过。对他而言,财富地位才是未来生活的保障。

  电影开始时,加勒特找到了比利,要他离开这里。比利问他当郡治安官的感觉怎样?

  加勒特说:“感觉就像时间改变了一切。”

  比利说:“也许是时间在改变。我没变。”

  曾经他们像父子一样,只是大家走上了分岔路。任性自由的青春和现实疲惫的中年如何能说到一块。

  比利小子说:“没有人能赶走我们,不是加勒特,或该死的州长。”

  是死亡。

  作为暴力美学的开山宗师,萨姆佩金帕的电影中充满了子弹和死亡,杀戮往往发生在过去的朋友之间。过去,他们曾一起驰骋在沙漠荒滩,抢掠为生,一枪在手,快意恩仇。如今,他们反目成仇,血流四野。

  鲍勃迪伦歌中唱道:

  妈妈,把我的枪埋到地下

  我不能再射杀他们了

  那连绵的乌云越来越低

  感觉我是在敲天国之门

  敲啊,敲啊,敲开天堂的门……

  老派克——比利的一个朋友——打算去墨西哥养老,途中被伏击,他对比利说:“我要告诉你我想建的一座房子,不是这,它在山的那一边。我会卖掉我的绵羊。我想建一座石桥。你知道的,比利。我会把一棵葡萄种在门廊。而且我会摆3把椅子,我坐中间那把,假如谁搞错了,看在老天和我妈的份上,我会轰掉他的脑袋……”

  最后,他们都死了。

  那个时候,西部已经不再是亡命徒和流浪者的天堂,资本家和牧场主才是传奇的主角,金钱、政府合谋以法律的名义建立秩序。要么顺应潮流,要么覆亡。

  比利小子是住在男人心中的那个孩子,终有一天会走,但他说:

  “记住我曾经和你们一起疯过。”

  《比利小子》影评(四):山姆•佩金法的西部往事

  一、初相见

  他们俩在一个不恰当的时间和场合里相遇,叙了旧,然后一起吃饭,称赞女主人可口的烤馅饼,然后一起出去外面决斗。因为大家各为其主,现在一个是兵,一个是贼,一段时间之前情况刚好相反。不要问发生过什么,因为决斗马上就要开始,但在这之前男主人还是要求比利小子先帮自己换下一扇旧了的门。两人一前一后来到房子外面,主人一家也跟着出来观看,这在那个年代应该是一场难得的大戏,所以不容错过,尽管大家都是这般熟悉。两人约定十步为限,数到三的时候比利小子已经转身,抬枪等待着;大胡子数到八就转身开枪,结果被一枪击中心口。比利走过去,说那不是十,笨蛋。大胡子说自己从不会数,然后死去……

  之前的数场戏已经让我惊讶不已,这一幕更是让我完全呆住。对于山姆•佩金法,过去的我有太多了解,暴力、慢镜、固定摄影……《野帮伙》、《稻草狗》、《午后枪声》、《铁十字勋章》……坚硬如石的男人、被强暴或被殴打的女人……可这一刻,我想我还有太多关于他的东西未能了解。这是他的电影《比利小子》(Pat Garrett & Billy the Kid ,1973),在西部片的过去与未来里都是独树一帜的风格之作。对于一个西部片的忠实FANS来说,这里有太多未曾遭遇过的人与事,总是出乎意料又突如其来。

  二、捕与逃

  这是山姆•佩金法式的纯粹西部故事,讲的是两个男人的捕与逃。代表规则一方的是老帕特警长,代表蛮荒的一方则是比利小子。在故事开始之前,他们恰好互换了身份,所以某种意义上,这是一个错位了的故事。也因为如此,电影开篇就是山姆•佩金法精心设计的、通过剪辑完成的错位场面——在比利小子死后的某一年里,老帕特被伏击身亡,交叉剪辑进来的则是数年前比利小子与同伴们比试枪法的一段戏,剪辑的效果就像老帕特是被比利小子开枪击中的一样。这或许是对故事结局时,比利小子丧生于老帕特枪下的另一种平衡。

  这两个男人都生活在墨西哥州的林肯镇,彼此之间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事之中一直在强调他们之间过往惺惺相惜的友情,其中有一个人物说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像父子。在老帕特看来,“时间在变”,而比利小子则说,“时间在变,我没变”,于是自然就有了冲突。老帕特在牧场主们的推举下做了新一任警长,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赶走从前的执法者比利小子,或者,杀死他。

  三、生存法则

  要想在西部生存,必然要遵循生存法则,首要条件是枪要快要准,其次是要有朋友。而老帕特和比利小子,都是这其中的佼佼者,他们两人就像林肯镇的东邪西毒。当他们化友为敌,必然会爆发一场针锋相对的大决战,但我们知道这是故事高潮,必然要留到最后。

  捕与逃,自然就占据了故事的大部分时间。而林肯镇的所有人,也将被迫分成两类:一类是站在老帕特一边的,一类是站在比利小子一边的。不过世事不可能这样黑白分明,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夹在两人之间的人,还有他们的共同朋友,大胡子也许就是这样的人。他过去是一个偷牛贼,也许被当时的执法者比利小子赶出了镇子,当他听到比利小子将被问吊的时候,回到镇里看热闹,恰好遭遇比利小子越狱、老帕特到处招募人手,于是就成了老帕特的副手。当他在朋友家吃饭,意外遭遇比利小子,枪战不可避免的就发生了。依循西部生存法则,枪慢者必然要死,大胡子显然明白这一点,同时也明白自己快不过比利小子,所以约定数到十,到了八他就转身开枪了。

  这是个悖论,明明不想与人为敌,但偏偏成了生死之敌;明明是有道,但为了生存又不得不做些违道之事;说来无它,有些时候总要义字当先。

  四、情义

  时间在变,有些东西始终不变,义或许就是其中之一。

  老帕特接下警长一职,他知道自己要做些什么,他知道这不该去做,但接下这任务就不得不去做。不要问为什么他要接下这工作,男人总是有些不得不承担的责任。他明明知道那些人推举他的目的,他只是不能回头。这就是悖论,也是悲剧所在。

  这是西部,时间在变,聪明人都知道有些事情无法避免,比利小子就是。当他得到老帕特的警告后,同伴问他为什么不当场打死老帕特,他说他们是朋友。聪明人知道事有可为和不可为,于是一切顺其自然。当比利小子还没有决定自己该不该去墨西哥时,老帕特已经率人把他围了起来,枪战中两个同伴毙命,他自己束手就擒,等待着被问吊。当老帕特有事外出,比利小子在厕所偶然中得到一把枪,杀了两个警员后脱枷而出。

  这是个真实故事,关于这个细节有许多传说,其中之一就是老帕特留下了这把枪。

  于是老帕特就开始了不紧不忙的追缉,也是在等比利小子逃离美国。这样,一切都好。

  五、枪火

  比利小子回到同伴们的住处,走进去,到处都是赤身裸体的女人……

  第二天清早,比利小子吃着早餐,顺便杀了三个闻讯赶来的赏金猎人,与他们同来的还有一个年青人,他擅用飞刀,不过他站在了比利小子这边。但谁也不知道他的内心,说不定他只是知道自己的刀快不过比利小子的枪。

  而另一边,老帕特已经上路。他首先找到了另一个警长,与他的妻子三人一起上路,去城外找线索,等待他们的是一场枪战,所有知道线索的人都被打死。其中一人,十多年前与老帕特一起骑马来到这里。

  枪战中,警长身中两枪,他踉踉跄跄地向远处的湖边走过去,安静地坐下来,捂着伤口,看着夕阳。她的妻子默默走过去,坐在他身后,寂寂无言,双目湿润。那一刻,我完全被技术性击倒。原来山姆•佩金法狂粗暴的背后,还藏着这么一颗细腻、柔和而感伤的心。

  六、结局

  比利小子决定去墨西哥,中途遭遇一个墨西哥朋友被杀,又折了回来。

  他告诉同伴,谁也无法赶走他们。

  此时他知道老帕特已经来了。

  入夜,老帕特找到比利小子,他正在房间里跟一个女人疯狂做爱。

  老帕特就坐在房子外的秋千上等,等他们结束。

  欢爱过后,比利小子去房间外,发现与老帕特同来的两个人,其中一个不愿与他为敌,另一个一心为杀他而来,却不敢开枪,因为比利小子手中有枪。

  比利小子回到房间,被等在那里的老帕特一枪打死。

  没有我们期待的大对决,只有山姆•佩金法的无情现实。

  七、镜子

  老帕特一枪打死比利小子,然后在镜子里看见自己,于是对着镜子又开了一枪。

  然后他走去,碎成数块的镜子上,映出他分裂的、纷乱的、无数的身影。

  八、执法者

  在那些无法无天的日子里,比利小子和老帕特患难与共的好友、搭档和伙伴。

  后来比利小子受雇于牧场主,他是执法者,老帕特是亡命者。

  当牧场主们推举老帕特作了执法警长,他成了执法者,比利小子是亡命者。

  大胡子是个偷马贼,当老帕特给了他一个胸章,他也成了执法者。

  所以,在饭桌上,大胡子与比利小子相遇时,比利小子告诉他,法制是个可笑的东西。

  比利小子在狱中的时候,从他身后的窗子看出去,可以看到一个新建的绞刑台,旁边是一面美国国旗。

  九、西部往事

  许多年里,西部的生活方式都是捕捉野牛,在无主的土地上放牧,这是他们的私有财产。慢慢的,大的牧场主联合起来,自行划分放牧区,将牧区视为私人财产,而在此土地之上的一切,牛、羊、马,无论是谁所有,牧场主都视为自己的财产。故事开始的年代,正是“林肯县战争”结束后的年代,一切开始有了秩序,大的牧场主们,正享受着优先权带来的好处。曾经的亡命徒,就不再适宜在这个时代里生存下去。

  山姆•佩金法拍西部片的年代,正是西部片开始沉寂的年代。他们讲述的故事,也不再是那些黑白分明的人与事,而是混乱背景下的矛盾、血与火、又掺杂着一点自嘲的黑色幽默。当比利小子越狱后,来到街上,他让铁匠帮他找一条他能看到的最好的马。当他潇洒的翻身上马后不久,就被马将他从背上颠了下来,摔在地上。

  十、断片

  回到电影开篇,比利小子死后的年代。老帕特也成为大片土地的拥有者,他告诉自己的佃户不准在土地上放羊,其中的原因,可能因为他曾经是个牛仔。佃户说他们签有合同,享受着法律保护;老帕特说该死的法律也许会毁了这个国家,然后他被枪杀。在故事中段,老帕特带着一个州长派来的枪手去寻找比利小子,枪手说流浪者和亡命之徒的时代已经结束,老帕特说自己老了,比利小子也许是对的。在故事结尾,比利小子死后,枪手走过去要割下他扣扳机的手指,被老帕特愤怒的打倒在地,然后老帕特在秋千上静静坐着,直到天亮。

  十一、电影

  实在是太丰富又太混乱,我没有办法说的条理分明一点。

  我想起偶然看到的一个综艺节目里,天心说自己有次在陈升打片时访问他,问专辑有何特色,陈升就回答了两个字:好听;然后天心就继续问陈升要不要多讲一点,陈升再说:好听。

  大概也就是我能清楚说出的感受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