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惯于争鸣的印度人》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惯于争鸣的印度人》读后感100字

2020-10-13 16:3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惯于争鸣的印度人》读后感100字

  《惯于争鸣的印度人》是一本由(印度)阿马蒂亚·森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元,页数:3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惯于争鸣的印度人》精选点评:

  ●翻译的感觉很生硬

  ●: C955.351/4099

  ●严格来说只看了中文版序(忍着恶心);作者的喋喋不休又没有层次——其表述方式就是试图把印度塞进某个框架之中。通篇都是伦理伦理,以为伦理就是文化或者文明;学究经济学家讲政治,傻逼兮兮的;我实在不能相信这位作者懂得印度文明的精华,如果是这样的话,印度休矣~沾沾自喜的自卑和自大;

  ●新的视角来看印度文化

  ●翻译得不够流畅。

  ●他说争鸣,那么便争鸣吧,既然他论证完备了,但是又怎样呢……作为读者只能说不太具有启发性;此外,译得太晦涩。

  ●一直想去了解印度文化,可惜,没读完整

  ●印度的菊与刀,种姓制度扛不住有钱带来的跨阶级婚姻+解读甘地带来的精神胜利法

  ●主要的吸引人注意的观点就是,原来印度的争鸣议事传统才是印度民主的基础。

  ●印度因为复杂多样而令人着迷,不过这本不作为入门级的,要是对印度和印度教有些了解,看起来会很费劲

  《惯于争鸣的印度人》读后感(一):最恶劣的奴役形式

  最恶劣的奴役形式,就是沮丧的情绪对人的奴役,它使人们绝望地束手就擒,丧失对自身的信心。

  “蛋白质热能不足性营养不良”印度的均值高于沙哈拉沙漠以南地区两倍。

  印度的中央政府储备粮,倘若所有粮袋排列起来,将往返月球两次,如果将库存粮食发贫困线以下的家庭户均一顿粮食。

  世界上最糟糕的营养不足的国家,却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没有利用的粮食库存

  《惯于争鸣的印度人》读后感(二):印度的“计算机软件工业”

  本书于台湾地区出版,书名译为《好思辩的印度人》。

  繁体版之导读中提道:“在印度,你要永远记得一句话,那就是‘总是晚了一步,但从不会慢得太多!总是不对的,但从不会错得太多!’( It's always late, but never too late. It's always wrong, but never too wrong.) ,在印度,没有既定不变的秩序,一切都要平常心。”

  这种现象,其实也可视为印度好思辩传统的一个社会体现:“没有任何事有绝对的定论,它们随时可以经过思辩被推翻。”

  这也被认为是:印度的计算机软件设计发达之主要原因。

  《惯于争鸣的印度人》读后感(三):心口不一的作者写了一本大肆褒扬印度人的书

  之前的很多评论总提到民主,这让我觉得亲爱的们你们看书是不是只看了第一编?是,这本书与民主的关系不可分割,中文的标题也译得相当局限,“惯于争鸣的印度人”。不知道哪位大师翻的,我看的西语版,而这本书被译为了”当代印度“,但在正文部分译者翻译得还是相当符合原文的,所以在此不抨击译者,只说这位糟心的作者。

  读第一编起我就不爱他的论调,总觉得那些客客套套的文字背后藏着一些老奸巨猾的感觉哈哈哈哈哈!

  看的第二编的时候我就怒了!为什么呢?提到了泰戈尔,提到了中国和印度。他把泰戈尔和甘地放在一起比较说甘地心里的民族主义太深重,好,姑且算他是个思想极端开放两袖清风追求真理不顾一切的老头儿吧,可为什么我每一次看到他把印度和其他国家比较时总是提笔就是印度的好,我们不说印度不好,也没证据说他讲的夸大,但也不至于就把别的国家统统踩了一遍吧。说西方国家目中无人,井底之蛙,说中国唐朝的科学进步全仰仗着从印度来的佛教,还论证着说没有证据说明中国传到印度去的科学思想比印度传来的多,至少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看到这样的言论心里生气,对,我也逃不开民主主义,但我心口如一。

  这样的书不值得一看,作者一边倒,不用论证了,都是印度好。

  (并不否认作者的一些思想观念和书中提到的史实,不喜勿喷)

  《惯于争鸣的印度人》读后感(四):印度历史文化及在全球浪潮中的位置

  总得说来,是一本很有见地,值得细读的,从更深层的探究印度的历史文化,和许多外在神秘印度文化内部,更深的审慎思考。

  作者提到不同领域的人,对印度的态度。而其本人,能以如此客观的角度评价印度,实属难得。而且英文的原来,也相当优美,像诗一样将如此严肃的话题,娓娓道来。尤其喜欢的是,许多隐喻,而且印度不好的方面,能如此瑕不掩瑜的侃侃而谈,文笔真是了得。

  之于译文,也相当不错,尽管有少量的不通之处,大体说来将此书译成如此,已是花了一番功夫的了。而且译者文言的功底也为译文填彩。

  较之市面上,对神秘印度的夸大其词,本书,就像一涓细流,清澈见底,喜欢这种淡淡的感觉。有点像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感觉。没有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神秘色彩,就这样平平静静的,没有什么神呀佛呀教义呀那样的狂热凌乱,歇斯底里。就这样,淡然的道出了印度历史文化中更本质的人性。

  喜欢作者这一伟大的胸襟和高尚的情怀,泰然自若,经济学家却只在一处轻描淡写的谈经济,对祖国社会的热爱与感怀,就这样自然的释放,美丽动听的美文正是如此。

  在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现今社会,这本书值得让忙乱中的人们,停下脚步,想想我们在做什么,一切又是在为了什么。作者也坦言,在“情人节贺卡也由于所谓有性方面的直白而令人作呕。。。’

  说实话,恕我愚钝,实在没有会意作者真的用意,是褒是砭。

  《惯于争鸣的印度人》读后感(五):沉默是公正的大敌

  沉默是公正的大敌——评《惯于争鸣的印度人》

  李华芳

  在18世纪晚期的格拉斯哥街头,如果一位男士不能身穿一件亚麻衬衫,那就是不体面的。经历过饥荒和战乱的阿马蒂亚•森一直铭记着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到的这个“体面生活”的例子,后来在剑桥大学的特纳讲座中,森以《生活水准》为题,详细阐释了他个人的思想与斯密“体面生活”论述的关联。生活水准(the standard of living)这一概念原本不是一个经济学上的概念,就跟斯密的“体面生活”的概念一样。但这两个概念之间具有明显的继承性。斯密实际上表明,穿着亚麻衬衫体面出现在公众面前,是18世纪格拉斯哥人的“生活水准”的衡量标准之一,当然这也是对于什么是体面生活的具体例证。

  近年来,人们对于什么是“好的生活”,开始有了一些反思,而不是单纯拜倒在GDP这样的抽象数字面前。单纯的商品拜物教是斯密也反对的,罗卫东在《情感 秩序 美德》一书中通过对斯密不断修改《道德情操论》的分析指出,晚年斯密对其《国富论》中提出的市场经济被异化而导致美德沦丧痛心不已。尤其是贫富差距拉大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将会使财富增长黯然失色。森的学术思想继承的是亚里士多德到斯密的古典传统,对贫富差距和社会公正给予了极大关注,这反映在他一系列对贫穷和平等问题研究的著作中,包括《贫困与饥荒》、《论不平等/不平等之再考察》等。

  总体而言,森认为GNP或GDP一类的数据描绘的增长画面经不起深究。印度由于其人口数量与中国相当,总是有意无意被中国当成一个参照系来比较。1982年的时候中国人均GNP比印度高出19%,但要让印度与中国的人均GNP的内在信息一致,1960年的时候必须使印度人均GNP比中国高54%。这当然是胡说八道。对那个时期的GNP估计都表明,两国处于相似水平。森由此总结到,数字计算的表面精确性只不过产生了混乱的画卷。生活水准上的成功或失败是生活状况的问题,而不是用一个数字去把握相对富裕程度的问题。对于贫富差距及不公正问题的结论是森在《以自由看待发展》总结的,首先我们应该以个人自由是不是扩展来衡量经济增长,其次公正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个人基本能力的拓展。

  这本新出的《惯于争鸣的印度人》,正是森对公正必须依靠基本能力的扩展的思考,而不仅仅是对印度文化的一种简单描述。全书共四编,分别讨论了争鸣的传统及社会根源,印度多元文化对争鸣的影响,印度的等级性别种姓制度与政治抗争的关联,以及印度人的身份与理性所蕴含的意义。森认为,理解和利用印度丰富的争鸣传统,对于印度民主制度的成功,对于捍卫其世俗政治,对于消除各种与阶级、种姓、性别及社群有关的不平等现象,都是至关重要的。

  将印度的争鸣传统置于森的整体思想框架,不难发现,争鸣传统对于民主制度有深远影响,而民主可以极大的避免不公正的公共决策,从而也能极力避免对底层穷人的剥夺,例如避免造成饥荒造成大量穷人的死亡。这对公正平等而言,意义不言而喻。森指出印度的最后一次饥荒发生在1943年,自1947年印度独立以来,再也没有出现过某些专制社会、殖民地、一党制或军事独裁国家一再出现的大饥荒。森的总结是:“事实是显著的:在骇人听闻的世界饥荒史上,从来没有一个独立、民主而又保障新闻自由的国家发生过真正的饥荒。世界之大,概莫能外。”而且在森看来,20世纪的伟大成就中最了不起的是“民主制度”。

  从“争鸣-宽容-民主”的构架可以推导出对社会公正的促进,而这也是经济发展的目的所在。但沉默却是公正的大敌。允许争鸣,而不是迫人沉默,这是迈向公正的第一步。森在《惯于争鸣的印度人》中提到“阿育王的同情”这一事实,这意味着即使一个人自己的境况很好,也会因为另外一个人受到了伤害而感到难过。这种同情共感也迫使人们进行表达,而不是明哲保身。通过《惯于争鸣的印度人》一书,森实际上讲述的是印度人“宁鸣而生,不默而死”的故事。这对当下中国,不啻于警世恒言。

  作者是【读品】出品人。

  前往【读品】:http://www.douban.com/group/dp/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