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是无等等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是无等等读后感1000字

2020-10-16 13:0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是无等等读后感1000字

  《是无等等》是一本由方方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2020-3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是无等等》读后感(一):日子就是这样。人生也不过如此。

  20200114 是方方近年来最好的一部长篇小说吧。犯罪、侦探元素让小说引人入胜,扣人心弦。马一鸣陈亚非还有以餐馆刘老板为代表的小老百姓的命运,让小说充满悲悯和温情。苏卫的人物刻画非常立体。一开始他判错了案子还志得意满,大言不惭地指责陈亚非不顾妻儿的时候,我真的没忍住摔书而起,骂他蠢才,后来他震惊于马兰兰的哭声,开始正儿八经地办起案子,真正认识到自己要学的还有很多很多时,我才能够比较客观平静地理解这个人物。苏卫有他的骄傲、抱负、不甘,他的身上有太多我们自己的影子,他是一个成长型的人物。小说结局让我由衷佩服,亿万诈骗案在法律框架内近乎完美,姗姗来迟的真相也没有带来应有的惩罚,作案的人逍遥法外,但在现行体制下没有一点办法。读到最后那一句话,“日子就是这样。人生也不过如此。”巨大的苍凉、荒诞与无力感呼之欲出,让人忍不住深深地长叹一口气。方方是敢于直面现实的作家,房地产诈骗、警察的冤假错案,有强大的现实基础,结局虽然残酷,却没有消弭这种对现实的批判精神。

  《是无等等》读后感(二):金刚经----是无等等

  方方老师一如既往的尖锐。9.5分 小说走的犯罪路子,用两个朋友间的友情为基础,牵起整个房地产大骗局的故事。 当然,房地产骗局是暗线,明线是一个女钢琴家在家被害。偏偏警察认定对门男主人陈亚非是嫌疑人,兼之也上了些手段,屈打成招了。平时处于弱势的马一鸣不干了,命运之神给他带来的最大靠山就是陈亚非,他不相信陈亚非是凶手。慢慢一查就有猫腻,可是这些表象仅仅停留在感觉层面。尽管马一鸣懦弱,她腿部残疾的女儿却很聪慧,帮着父亲梳理分析一条条不合情理的信息。正是这些所谓的个人感觉,撕开了命案及房产诈骗案的一角。 小说采用三段式结构,分别从普通老百姓、房地产诈骗犯和警察的视角,回顾和还原故事的真相。 尽管一直有着清晰和明确的结论,但是悬疑的气氛持续到最后一页,方才解开谜团。全部犯罪份子依然逍遥法外。特别是命案凶手,毕竟他还在国内生活,其他的诈骗犯全部出国。所以红通计划相当有分量,即便是败光了家财,也要让诈骗犯受刑。 人物性格刻画非常到位,每个人都有及其鲜明的特征。大家都在历史车轮的裹挟下,慢慢的走向属于自己的未来。

  《是无等等》读后感(三):方方2020.02.27日记(02.26日记被删)

  天气又阴了。有一点凉气,但也不算太冷。走出去望望天,觉得没有阳光的天空,多少有些阴郁和沉闷。 昨天微信号所发文章,又被删除。微博再次被屏蔽。我以为微博不能发了,试了一下,发现还可以再发其他,只是屏蔽了昨天的那一条,立即很开心。唉,我简直如惊弓之鸟,已然不知什么话可说,什么话不可说。抗疫头等大事,全力配合政府,听从所有安排,我都快捏拳头宣誓了,还不行吗? 我们都还被关在家里,足不能出户。而另有一些人却已在大唱颂歌,连胜利的书都看到了封面(如果不是恶搞的话)。武汉人有什么话可说?焦躁也好,烦乱也好,我们都得忍下来,是不是?胜利也是你们的胜利。今天看到一个段子:在听到有人说“我们不惜一切代价”这句话时,不要以为你是那个“我们”,你只是那个“代价”。 不说了,继续等待。保持平和之心,保持安稳之情,等待。用我大哥最朴素的话说:很无聊,在家追剧打发时间。 今天,医生朋友告诉我说,出院的人已经很多了。治愈者已达两千多人,轻症治愈不是难事。床位亦大大缓解。死亡人数也降低很多。我查了一下,前一阵几乎每天近百人死亡,及至昨天,已降到29人。唉,希望能尽快看到零死亡。这样,所有焦急不安的家属才能安心。只要人能活下来,其他都好说。慢慢治疗,时间长点也能接受。刚刚看了《南方都市报》的一个视频,拍的是医生抢救病人的过程和他的想法,此外还有病人自己的感慨。很感动。一个被抢救过来的病人说,我靠我的毅力,也靠医生给我的信念。另一个病人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活着,会珍惜每一天的生活。是的,活下来就好。 让人无法理解的仍然是:新增确诊和新增感染人数还是很多,这使得武汉的疫情呈胶着状态。以昨天的情况看,确诊和疑似达九百多人。这真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那些人,应是封城之后感染的。所以,他们到底是些什么人、处于什么位置、以及在什么样情况下被感染,疫情通报,或许可以说得再细一点。将新增患者的病因公开,一则可以让其他人有所设防,二则可根据患者的位置开始陆续释放远距离的市民出屋。我的另一位医生朋友则认为,疫情已经控制住了,新增病人主要是监狱和养老院的。既然如此,那还需要闭户和禁足这么多人吗?或许,这几天会有好的消息?自己瞎猜呀! 从感染角度看,这九百多人是很大的数字。但放到全省几千万人中,他们只是一丁点。就是这一丁点人,将全省几千万健康人都死死地捆绑了起来,谁都不能动弹。而这些健康的人们,又将面临什么呢?会不会牺牲的代价更大?我说不上来。 还有,被迫滞留在外的五百万武汉人,不能回家,不知他们这些天怎么过的日子。前阵的歧视,到现在是不是好了一些。而被堵在武汉的外地人,亦不可出城。昨天看到一则消息说,他们中,有人没钱住店,或是没店可住,成日住在火车站。还有人没有饭吃,只能捡垃圾,吃别人扔掉的东西。抓大事的人,经常忽略小事;顾多数的人,也常会忘记少数。好在,我后来看到另一则消息,那里提供了一份“疫情防控期滞留在汉人员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咨询电话”。每个区都有这样的电话。只是我不知道这些电话是不是真的管事。因我知道很多官方的咨询电话,只是做给人看的,比方上级。实际上你打一个试试?几乎无用。你遇到的只是踢球运动员,最终你非但得不到任何帮助,还浪费了电话费。官场很多人,一辈子没学会什么,但做假动作从来是高手,他们会用一些你想都想不到的方式来对付你。而且他们推诿的水平也非常高端。没有这些东西的铺垫,这场疫情,何至会变成今天这样的灾难。 武汉疫情,从最初发现到封城,中间延误二十多天,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延误的症结在哪里,究竟是何人因何事,给病毒蔓延提供了时间和空间,而导致武汉史上未有的封城。将九百万人禁足在家,是个奇观,绝不可以自豪。这件事的根底是必须追查的。中国谄媚的记者很多,但勇敢的记者也从来不缺。这几天,我们看到一批记者在刨根问底,在穷追猛打。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靠记者以抽丝剥茧的方式调查,靠网民共同发力一层层扒出关键的时间节点和事件原形,终归是能将那些密封和掩盖至深的秘事,逐渐大白天下。 无论如何,有些过程是必须深究的。比如,武汉来过三批专家,每一批来的是什么人,领导者是谁,来汉后什么人接待,领去了哪家医院,走访几个科室,开了几次会,什么人发言,询问了哪些医生,得到了什么回答,看到过什么材料,了解到什么情况,最终得出什么结论,谁拍板的这个结论。诸如此类。毕竟“人不传人,可防可控”这八个字,将武汉人害得惨不忍睹。细查到这一步,不信拎不出说谎人。而说谎者为何说谎,受何方指令说谎,知不知道这是谎言,还是明知对方欺瞒,自己则愿意相信欺瞒,或者自己需要被欺瞒。无论官方,还是专家,逐条逐条地梳理,应该都能查明。这样的灾难,绝不可能免职或撤职就可以了结。对于武汉人民来说,所有主推手和帮凶者,一个也不会饶恕!两千多(甚至更多不在名册上的死者们)“他杀”的亡灵和他们的家人,日日夜夜拼命救人的所有医护人员,900万苦熬日子的武汉人民,500万难以回家的流浪者,都会要一个说法,要一个结果。 而现在,我们只是等待。先等城开,再等交待。

  《是无等等》读后感(四):“是无等等”的佛经原意

  亏我还念了那么多遍《心经》,一两万遍总是有了,各种版本讲心经的书,也读了一大摞,居然一直读完这本小说,才意识到“是无等等”原来是《心经》里的一个词儿。

  最初被这本小说吸引,是因为看到“方方”两个字,觉得应该是部不错的小说,然后看了简介,彻底被吸引。

  特别想第一时间看到,但单行本还没出版,《十月》杂志上连载的,又因为疫情原因,暂时无法发货,无奈之下,只好找到盗版的电子版本,等Kindle版本的正版电子版上线后,再去购买一份,算是为正版付了费,没有白看。

  分了两个晚上,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因为类型类似“社会派推理”,悬疑感相比方方之前的小说强很多,更吸引人往下读。

  读之前搜了下“是无等等”的意思,大多说出处是来自于《心经》,我还一直很奇怪,《心经》我那么熟悉,肯定没这个词儿啊,怎么会有这个词儿,我还以为是网络上信息不准确,一直等读完小说,突然间才意识到:“我的天,出处还真是《心经》。”

  《心经》中的原文是“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也难怪我一直没意识到,因为按照《心经》里的上下文,断句应该是“是,无等等咒”,无等等咒是个名词,一个咒的名字,这样才和前面几句能对的上,而“是无等等”去掉了最后一个字,也去掉了上下文的关联性带来的断句,所以很容易联想不起来。

  如果按照“是,无等等咒”这样断句的话,那么含义就是“这是无与伦比的至高无上的咒”的意思,但按这个意思的话,很难与小说对应的上,尤其是小说中的上部,标题是“是”,中部是“无”,下部是“等等”,既然小说的上中下三部的标题这么进行了拆分,那应该标题的含义不是《心经》原文中的断句。

  佛经因为是由梵语音译过来,不同语言里的表达又有很大差异,所以原本就含义不是特别明确,而且年代久远,中间难免各种错讹,流传到现在,佛经中的同一句话,有很多不同的解释也就变成了很常见的情况。

  搜到的“是无等等”的另一个解释,我觉得和这部小说更为贴切些,这个解释是说,崇祯皇帝殁了后, 当时的泉州同安知府不肯归降清廷,一心想光复大明,先后把自己的名字改成王予望,王子望,意思是先把光复大明的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后来看清朝一时半会儿灭不了,就再寄托在儿子的身上,到最后看到清朝灭掉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了,就又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王了望。后来他隐居多年后,去麦积山礼佛,一路上看到大清的景象要比明朝末年好很多,到了麦积山,跟庙里的老方丈攀谈,大彻大悟,历史的转变,有其自身的规律,跟自己的执念是没有关系的,于是写下了“是无等等”四个字。

  他写下的这四个字,一般解读为“ 对错得失,不过如此 ”,“ 我活明白了,全都由他去吧!”这类意思,倒也贴切,这个解释,与这部小说相关性更大,更能说的通,与小说的主题,小说里的人物命运,乃至小说上中下三部的标题,都能对的上,以此,我觉得作者的原意应该是这种解释。

  我是在读完小说后,才搞明白了标题的这层意思,回过头再去看小说,到底是不是好人不长命,坏人活千年,好像也没有那么强烈的愤慨了,好像愤慨里多了一层释然。

  好人不长命,坏人活千年,这个说法我没有考据最早产生于什么时候,但从熟知的历史掌故里,这类案例显然是自人类有文明以来,就普遍且大量存在的,到了2020年,当然还是这样,2020年头两个月在武汉发生的事情,不也很多这种情况么?

  这个说法,一直困扰着我,因为它不合理,怎么能好人不长命,坏人反而活千年呢?现实生活中见到的大量事情,往往又印证这句话,除了慨叹和困扰,也找不出什么其他的法子。

  但若仔细分析,所谓“不合理”,不合的是什么理?是人类文明和人类文化所定义的“理”,这个“理”在中国文化里是仁义礼智信等等,在其他的文化里也多是类似的正向的价值,由此可知,这种“理”是人为定义的,却不是大自然本身的“理”。

  既然如此,那两种“理”之间当然就是有冲突的,大自然本身的“理”或许是丛林法则,或许是弱肉强食,人类人为定义的“理”,却是符合人类文明的,符合人类的同理心和现代伦理的,那这种冲突就再正常过不了。

  就像王了望一样,他所执着的“理”,是程朱理学的“理”,是大明的“理”,但这个“理”,和历史演变规律的“理”,显然不是同一种理,前一种执念也显然并不能影响到后者。这个意义上说,两种“理”不是冲突了,而是根本就不在一个维度上。

  这部小说里的故事,也是一样,“公平、正义”这些“理”,是中国人的道德伦理所人为定义的,而四个搞了场惊天诈骗的黑衣人,他们的“理”,却是利用了社会运转的某些客观“规律”的“理”,小说里杨高说,这是片有毒的土地,我理解他所指的“有毒”,部分是指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其中的体制本身,是指体制本身的一些胎里弱带来的毛病,这种胎里弱是客观上必然带来的,是种客观存在的内容,不以人为的道德定义而改变。

  而那四个诈骗犯,就正是利用了这种客观存在的“理”。小说里的故事跟“好人不长命,坏人活千年”一样,也是两种你说冲突也好,你说不同维度也好的“理”,之间发生的互动。

  王了望写下了“是无等等”之后,我不知道他是否真的完全放下了心中的执念,但即便读完了小说后,搞明白了“是无等等”的这层意思,我也仍然愤慨,虽然里面已经多了一层释然。

  或许这个世界一直以来,哪怕直到现在,事实都是自然的客观存在的那种“理”占了七分,人类人为定义的那些正向的,有同理心的“理”只占了三分,但这又如何?少了这三分的“理”,人类文明会演变成什么样子?那七分的“理”,它的客观存在或许本身倒不是“恶”,那本来就是这个世界赖以运转的机制本身,是“恶人”的刻意利用,让那七分的“理”变成了“恶”。

  想明白了这层,释然就又多了一分,即便仍是少数,坚持那三分的“理”,客观对待那七分的“理”,或许仍然是存活于世的多数人,可以主动做出的一种选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