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官绅的荷包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官绅的荷包读后感100字

2020-10-16 14:0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官绅的荷包读后感100字

  《官绅的荷包》是一本由云妍 / [美] 陈志武 / 林展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2019-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官绅的荷包》精选点评:

  ●对档案的利用很有趣,结论有点零散

  ●可作为泛泛阅读,开题不错,抄家这个点是清代皇帝威胁群臣忠君的手段,也是充盈私库的方法,但论点是展开对中国人资产分配和理性的讨论就有所牵强。另外还有所感悟是:大贪不爱地产;抄家不影响其他人贪污;没有人能富过三代。

  ●从年羹尧倒台、曹雪芹家倒台、甘肃冒赈案、文字狱、和绅倒台等抄家事件中得出的数据,外加盛宣怀家分遗产的数据。分析的主要是在政治风险(皇上抄家)下清朝官员的理财选择,尤其是地产、广义金融资产、实物资产间的配比。两个我觉得有趣的细节:1、名儒齐召南与盐商有私交,乾隆不悦,令人查齐召南有没有借贷给盐商。说明文人理财是不光彩的。2、清朝官、商的灰色资产多,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清代中国的国债发行规模一直很小。

  ●通过对被抄官员的财务状况分析,放在房产上的资产比例并不高,更多的是金融资产,尤其后面结论对家庭理财很有帮助。

  ●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了嫁衣裳

  ●.

  ●应该算是我的年度最佳读物了,让我初步认知了计量史学的研究思路与脉络,此外大量的官员抄家记录看起来莫名有点刺激。当然了亮点是在文末对于今日经济发展的建议。

  ●很有趣的历史计量经济研究。 普通房子一间十两,普通人一年生活费十几两,房价收入比真低; 当年给房子估价,用一分三的利率给租金贴现,相当先进; 和珅没传说的那么有钱,就是乾隆的贪污代理人。。。 官员越有钱,隐性收入越多,配置的田地房产比例越低(怕露富),金融和商业资产比例越高。

  《官绅的荷包》读后感(一):写得真不错啊!

  

刚开始看到豆瓣有人推荐,一位是学术性的书,买来之后发现,作者们文笔流畅,叙事连贯,让人想一气读完。史料引用得当,条理性好。不仅了解了当时的历史,更多收获是清代官场甚至是整个中国官场的政治原则,读毕使人增长见闻,激起更多了解中国史学的兴趣。本书作者为三位,虽然不是有名的写史专家,但笔法很成熟。此书值得广大清史爱好者一读。

  《官绅的荷包》读后感(二):还是经济学作品而非经济史作品

  历来对这类扒梳史料做量化分析的经济史作品很有敬意,这本书也不例外,对清代的官员士绅家庭财产的梳理分析是认识帝国晚期以来资产结构变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但通读下来还是有点失望的:第一,本书的写法,是案例+量化,并非把抄家档案+职官档案或方志中涉及官员士绅的部分剔出来的长序列整理(虽然我知道那样很艰难),所以本质上还是一部以史为据的经济学作品而非经济史作品;第二,本书的案例部分,大量地着墨于被抄家的官员的政治立场:他是谁的人,他为什么会被抄家等等,我们知道,政治原因可能会决定抄家的规模和程度,但并不是这样的分析,他是谁的人,雍正皇帝是不是得国不正首先是争议很大的问题,也不能决定被抄家的官员的家财结构的问题。所以我看到大量的很草率的论断,如抄赵昌家是“他知道太多”等,显示出作者对历史的态度轻挑。第三,不能同意作者在下篇说的,政治原因导致了官员的家庭财产结构偏好的结论。要知道,抄家在后,积累财富在前,难道官员事先料到他会被抄家所以故意用到很多隐匿办法吗?这岂不是荒谬?!只能说明这种生存政治背景下,预期很重要。但绝不是因为他做的事情本身已经知道了后果。所谓后果都是后来人看到了给他的分类和定性。第四,基于前面的原因,一直没有看到作者对抄家档案的全面统计,所以对这些案例的选取是否有偏,不能确定。

  综上我认为,从严谨程度考虑,至少我要引用这一时期的收入和家庭资产的成果时,我宁可还是相信张仲礼。

  《官绅的荷包》读后感(三):抄家档案之外

  书本共分两大部分,分别是“案例”与“量化分析”,在“案例”中,作者集中引用了雍乾时期几位官员的抄家档案,分析了其中的财产状况并顺带提及了清末盛宣怀的遗产分配问题。此外受制于现存档案不全以及时人抄家记录各不相同,存在着许多只大致记载官员财产总数或者仅记录财物而未归纳为多少银两的问题,因此在“量化分析”中,作者主要讲解如何估算诸位官员的财产,诸如田产则有三种方法: ①以亩计量,依据钱泳《履园丛话》、清代抄产档案中记载的田产价格信息以及黄冕堂《中国历代物价问题考述》等资料,大致估算该官员所在区域每亩田地的价格,乘以该官员拥有的田亩数即可。 ②以租计价,有个别档案记录有官员田地每年的收租金额,因此知晓通行的地亩作价便可以利用收租租金来计算出田亩数。 ③以种计亩,按照不同土地不同作物的亩产来计算,知晓特定作物的亩产后,便可根据档案中记载的田地亩产数来推算田亩数。 房产上,则主要有两种方法: ① 知道房间总数,按照一定的房间单价来计算,清代房产估价多以“檩数”为依据,虽然查抄档案中多数并未记载房屋“檩数”,但可依据官员等级来推测。

图片来源于百度

  ②知道房产租金来推测房产价格。 此外还有财物估价,这也是最繁巨且最困难的估价,诸如“金银器估价”则根据“金银比价”来计算或者由银器重量直接转化为多少银两。而玉器珠石则另有“价格资料篇”呈现,作者也说,原本“价格资料”将作为第三部分出现,但由于资料过多而计划单另成书,很让人期待。至于“一般家当”,作者在分析诸多查抄档案后,认为一般家庭的家当约为十两左右;而官员有书籍且家口众多,家当则从几十两至二三百两不定,在分析这一材料时,就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而作为官员财产之一的“人口”,根据《钦定户部则例》:10-60岁每人10两;大于60岁则每人5两;1-9岁则每一岁作银1两,未过周岁的孩子则不计算。 其后第十二章则考察了家产的投资配置结构,作者在此处提出了值得思考的结论:以往我们对于大官僚即是大地主的看法并不确切。因为根据众多案例分析,越是级别高的官员,其不动产在全部财产中的占比便会更低,此时则会有诸如商铺投资、私存金银等广义的“金融投资”,当然这与西方意义上的股票、债券等证券金融投资还有区别,因为中国官员的许多“金融投资”行为只是用于应付开支或“藏富”而非纯粹的私人投资。 第十三章则是利用基准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以验证作者“财产非法性程度越高,持有相对引人注目的土地资产的比重越低”与“财产非法性程度越高,持有相对容易隐匿的金融和商业资产的比重越高”结论的可信性。当然这与上一章的内容也相呼应,即便拥有养廉银,但官员的财富也不会过于膨胀,倘若一旦出现大量购买土地的行为,势必会引起皇帝或者其他官员的注意而给自己找来祸患,因此隐匿性强的金融投资——诸如依靠亲信投资商铺或者私下隐秘藏匿财产——的做法便是更多官员的选择。 最后的结语段,作者结合查处官员的投资情况与近几年中国人投资房产与艺术品市场的实例,论述了“金融市场是否发达到位,对家庭和个人的投资理财资产配置的重要”这一结论,而这对于今日仍热衷于炒房的中国百姓来说,无异于是值得思考与借鉴的经验。

  《官绅的荷包》读后感(四):是赖小民富裕还是和大人有钱?

  

云妍,陈志武和林展所著的《官绅的荷包》,副标题是“清代精英家庭资产结构研究”。

这本书按照作者的最初构想:

“共分三个篇章,一是案例篇,一是分析篇,一是价格资料篇,在最后付梓之际,由于最后一篇所占篇幅过巨,几可以独立成书。我们不得不暂时放弃这一篇内容的出版。期待日后能将这部分做更好的完善,汇成清代抄家档案中的价格资料与数据系列,以飨读者。”

我们通读本书,能够发现作者在清朝档案资料的收集方面是有明显优势的,所以我们可以期待作者关于这“第三部分”的研究成果,这会是一个有用的成果,可惜这次尚未出版。

至于第二部分“分析篇”就有些尴尬。

第一受制于资料:因为“查抄未留档”,“有档无明细”,“明细不全面”,“明细需估价”等原因,最终“整理出二百多个案例”。这种数据数量和精度,稍有预设立场,几乎可以得出任何结论。

第二让人难以理解研究目的:清代跟今天比,可以称作毫无资产配置市场的时代,研究这样时代的家庭资产配置,很难想象学术意义除了完成论文之外还有什么其他内容。当然,这也可以理解。

本书的第一部分“案例篇”就比较有趣,也更适合大众阅读趣味。这部分提到大量的数据和事实。

这本书通过抄家数据印证了“升官才能发财,中小京官很穷”。

被抄家的文字狱涉案文人,属于乡绅阶层,但不是官吏,他们的家产在100-1000两范围;查抄的侍郎以下京官家产普遍在5000-10000两范围;而一旦任督抚往上大权在握,抄家在50000以下者,甚至会被认为“苦寒”。

和珅的家产,缺乏完备资料,根据作者估计,在4850000两左右。

清代的大官商也颇为富裕,第一部分的附表里,查抄在10万两以上的巨商不少,甚至有100万两以上的。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大多数被抄家的官员的家产。

在这里我们回到标题:

赖小民被称为建国以来的金融第一贪,不是浪得虚名,实力过硬。

2亿多的现金,我们先算他2亿。

今天的银价是4264元/千克,清制白银一两是37.5克,今日价就是159.9元,我们假设贵金属基本可以抵御通胀保值,两亿元可以换白银超过125万两(清制)。

那么这本书里头,家产超过这个数多吗?

本书附表225个抄家案例,家产超过这个数的只有两个人:年羹尧与和珅。

考虑到年羹尧的家产只有不到160万两,而赖小民的只是现金部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一点上年羹尧并不是赖小民的对手。

至于抄家资产高达485万两的和珅,看起来是完胜。但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个学界和民间长期流传的一个说法:和珅不过是乾隆皇帝的白手套。

这也不是毫无根据。

如果给和珅打个折扣,再给赖小民加上那些字画豪车豪宅珠宝和其他财产,说不定也有得一拼。这样以来,说不定赖小民就不仅仅是建国以来金融第一贪,而是在贪官史上能够留名的人物。

当然,也不能排除另一种可能,就是在目前高压反腐态势下,“不敢腐不能腐”的长效机制业已形成,赖小民作为有一定反侦察经验的贪官,大部分资产都配置为现金的情况。

清朝就有这样的官,不放贷不买房不置田不经营,全埋在家里墙内地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