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之骨》经典影评集
《铁之骨》是一部由铃木浩介执导,神木隆之介 / 中村狮童 / 土屋太凤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铁之骨》影评(一):我感觉自己的职业受到了侮辱
之前看做医生的网友吐槽日本的医疗剧看着每每都能让人吐血我就挺好奇看剧看吐血的感受。
现在!作为一个工程行业也做投标的人终于感受到了!!!
我从开头吐血吐到ep1结尾......
虽然可能两国国情不同投标方式不同造成的差异是肯定存在的,但是投标就投标了,一说要投标你先想到的是串标你们公司从上到下脑子里都是水啊?都是大海啊???
要投标压价不先想一想怎么改善施工方案,怎么让步公司利润上来先找材料供应商压价你公司怎么没倒闭啊?
背景没人家大觉得要输了不先从自身改进而是要去银行挖对手的不合法现金流????
换成人民币将近1.5个亿的一条道路工程我没看见一张图纸,没看见一份清单,甚至连招标文件我都没见到一页,咋滴?日本人招标信息都是口头通知的??最后改报价拿个计算器按了不到2分钟就算出能接受的最低报价了???
这剧我追了,不为其他,每周来震撼一下也是不错的!
(我看日剧不太认真,如果有细节错误欢迎指正,但是请温柔一点......我求生欲很强,现在的网络环境又有点吓人我先表明一下。)
《铁之骨》影评(二):故事原型 名古屋地铁串标事件
2007年2月28日,名古屋地检特搜部,在名古屋市招标的地铁建设计划中以违反反垄断法(不正当交易)罪前后逮捕了5家综合建设公司的部长级干部。同日,因刑事问题,公平交易委员会对以上公司进行强行搜查。这个案件也成为首个因违反反垄断法而起诉的刑事案件。
一旦作为刑事案件起诉,在日本社会中,这些被起诉的公司社员人生几乎是前途尽毁,同时由于串标这种潜规则在日本企业文化中长期存在,串标作为一种必要的恶,被广泛植入平时认真工作的社畜心灵深处,此次案件因为串标便被刑事案件起诉,在日本社会产生了强烈反响。
根据调查,5家建设公司于2006年2月到6月,对市营地铁6号线(樱通线)延长线的5个工区的召标进行串标,各家其实早在05年12月完成了确认各工区的中标者。这也成为了自05年末大建设公司公开声明脱离串标以来的恶性串标事件。
本次串标事件,由大林组名古屋分店顾问的柴田政宏,综合各家建设公司的要求和业绩,进行分配。中标的JV带头公司分别为鹿岛,清水建设,前田建设工业,ハザマ,奥村组,他们分别以19亿5000万到62亿1000万日元中标。
建筑公司有一个岗位称为“业担”,实为“业务担当者”的简称。但在业界内部,这些人被称为“串标专属社员”。这些干脏活的员工,被授予很大的自行判断的权力,同时因为主要参与与其他公司间的竞标串标工作(实际上就是“让标,被让标”),所以相比公司内部的工作关系,这些人更重视不同公司间“业担”的交际。很多公司职员甚至都不知道,“业担”这些人每天到底在干什么。这些“业担”的老手也会有成为柴田政宏一样的利益分配者。
大林组的柴田政宏属于东海方面的分配者,实际上每个地区都有相关的分配者的存在。比如东北方面是鹿岛东北分店副店长,近畿地区是大林组常务,中国地区是大林组顾问等。
利益分配者的地位相当于天皇,同时因为这些利益分配者秉着无私的精神进行利益再分配,所以对于串标的要求和命令,建设公司不容反驳。一旦有人违背,将会得不到工作,甚至有暴力团进入公司捣乱。
有的建设公司为了让分配者增加好印象,会去赠送名贵礼品。这增加了社会负担和浪费。
有的建设公司为了对抗串标,采取直接向招标的县知事或者市长进行利益输送,通过这些政治家来推翻串标的结果,形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腐败。
《铁之骨》影评(三):日本的投标有意思
本剧冲着池井户润看的,毕竟半泽直树又又又延后了,那就先看个铁之骨吧
作为曾经的从业人员,参与过投标的,看到剧集里面的投标环节当然很有喜感,至于围标、串标、陪标,当然也是知道的。
第一感觉就是,日本的标书也太简陋了,薄薄的一小本,目测也就是20~30来页A4纸,再加几页纸的说明书,并且都没有像样子的装订,没有好看的封皮,就一个双尾夹固定,而且通通只有一套正本,没有副本!作为曾经的从业人员,看得严重不适有没有。
而且流程也太简单了,没有闭门评标环节,直接就开标,唱标了,就看报价,也是看得不适。
换了国内,采购类的,比如政府单位采购一批电脑、采购电器、采购某项服务,标书通常要求是一正四副,而像这样的土木工程标,就更多了,最最起码也要一正六副,一正十副以上非常的常见,意思就是说,一个正本,然后在正本的基础上复印件作为副本,一本标书通常内容就是好几百纸,还要装订起来,这样一整套标书下来就好几千页纸了,真的真的超级浪费纸张。
你要是问为什么需要那么多套,因为我们有个评标的环节,通常也是闭门的,里面几个专家组成员,有几个专家就得要做对应的几套,真正有用其实就两套,一套是给招投标中心存档,一套是你中标之后甲方存档。这些专家人手一套标书,阅读并检查你公司的资质、内容,负责给你做的标书打分,作为和报价一样,计入最后评分,决定谁中标。当然报价永远是最高权重的,标书内容好坏只占很少部分权重,但是世界是现实,既然标书内容也是要打分的,你就得做得最好,装订包装得好,印象分也是分。你要是保证100%中标,标书做得烂也没事,但要是不能中标,你标书做得差,就等于送理由给老板骂了。于是,大家的标书只能越来越厚、越来越大一本,也就越来越浪费纸张,那些资质文件、证书文件,无论有没有用,都复印一套塞进去,先把标书内容增大增厚。
回到剧集里面,男主公司池松组协商那么久,原定是这样,按套路各人陪标,池松组最终以 22.3亿报价拿下市政工程
22.3亿但是到正式投标日,常务亲自出马,第一回合,竟然是流标状态,全部报价都高于甲方底价。剧集没有报池松组的报价,只是说第一回最低报价才22.4亿,全部都不及格,也就是说池松组的报价要么等于要么大于22.4亿了。好了马上进入第二回,常务左算右算,报出22.2亿,还是比计算出来的低了两百万,但是这个22.2亿不就只比预定你围标的22.3亿低1千万,这都要常务现场决定的么,这好像部长也能判断吧。结果当然是被对手TOKITA土建以21.7亿拿下。
并且这利润也太低了吧,你都要搞围标的,假如TOKITA土建插足,都协商出由你池松组22.3亿中标,按理说,这个单价利润是很可以的,不然围标没意义,没想到以剧集的看,连1千万日元的空间都没有。这也太夸张了,那就说明这里面有黑幕,利润应该有很大一部分的是不能见光的,是黑金。并且其他公司也是有同样的问题,这应该也就是故事的后面内容了。
没有看过原著没看过书,不过从剧集的看,那个部长目测是反串的,有个镜头有个意味深长的微笑;然后常务之所以把这样正直男主带到业务部,是发现自己越陷越深,无法自拔,自己没法抽身,应该是想让男主终止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