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10堂极简概率课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10堂极简概率课读后感精选

2020-10-17 19:0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10堂极简概率课读后感精选

  《10堂极简概率课》是一本由[美]佩尔西·戴康尼斯 / [美]布赖恩·斯科姆斯著作,中信出版集团·鹦鹉螺工作室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0堂极简概率课》精选点评:

  ●经典概率

  ●对手戏,还不同//不行,不行,翻译得怪怪的//偏哲学,读起来很不爽

  ●接着第二遍

  ●非常好的概率科普读物。 没学过测度论的可以了解下。 翻译不太好,但是瑕不掩瑜

  ●不要误会了,极简不是及其简单而是及其简略。 比较有意思的两点是关于概率与频率的关系以及大卫休谟关于归纳推理的质疑。

  ●20200113 1.5小时,概率学名词知道一些,但是对我来说有点复杂,不是搞得很明白。

  ●每次在给学生讲概率论的时候都觉得讲的不够深入,但愿能得到一点启发。

  ●翻译超烂

  ●偏向教材,不是科普

  ●乏味,弃

  《10堂极简概率课》读后感(一):没看懂也一定要看完嘛?

  首先声明,这是一个没看懂这本书的人写的读书笔记,但也许仍然能为有兴趣阅读此书的人提供些帮助。毕竟,正如书的前言所说,这是为学过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人准备的课程,而非一本在夏日午后坐在咖啡店打磨时间的读物。

  它,很硬核。

  一、现代概率论的历史比你想象的要短

  对概率和不确定性的讨论也许能追溯到遥远的古希腊,古埃及和古巴比伦人就已经学会了用指关节骨或骰子玩概率游戏,但一直到1933年,安德烈·柯尔莫哥洛夫的《概率论基础》才奠定了概率论的数学基础,正式开启了现代概率论的世界。可哪怕如此,顺着数理先贤们的脚步回溯概率论的发展史,你会发现概率作为数学的三大支柱之一,对哲学、数学、物理学以及统计和经济学的影响远超想象。

  这本书并不厚重,总共十节课,1-7节课主要集中在数学领域,第8节将如何生成真正的随机数列,第9-10节进入了哲学和物理学领域,探讨概率是否存在,世界是否确定,量子力学和概率论的关系。要想完全吃透这本书,一个数学学士学位是必要的前提,还要有一定的物理学知识储备,最好还能看过一些哲学书籍。如果不幸没有满足以上条件,跳过所有的数学符号和推导,也还是有一些可读之处的。

  二、概率到底是什么?

  这个问题从第一节课就被提出,到第十节课仍然未被解决。哲学家和数学家们争论的是,概率到底是不是客观实在,还是仅仅存在于理论中的定义和概念。而与此同时,包括贝叶斯在内的数学家,则通过建立对已发生事件频率的观测和概率之间的逻辑联系,来用极限频率代替概率,或者,绕过概率本质是什么的问题,推动数学进步和学科发展。

  概率论有两大学派,频率学派和贝叶斯学派,频率学派认为概率是客观实在,并试图通过对事物的观测和重复试验,去定义什么是概率。而贝叶斯学派则建立了一套复杂的系统,不再试图描述什么是概率,而是去描述人对事物状态的判断,把概率描述为观测者在信息不确定的前提下对事物各种状态的判断,在哲学态度上更偏向于主观唯心主义。

  所以,概率到底是什么,其实这本书并没有给出统一的答案。但这并不影响概率论的发展。本书的第一堂课,概率是可以测度的,描述的就是如何用数学方式表达概率在现实世界的表现。第二堂课“相关性判断就是概率”,则把人对事物可能性的判断定义为概率,并阐述了相关的理论推导和数学表达。这更接近于贝叶斯学派的观点。第三堂课“概率心理学和概率逻辑学”,则描述了概率在心理学应用中出现的主观差异,并对二者做了区分。第四堂课“频率和概率到底有什么关系”,则涉及到了频率主义和贝叶斯学派的差异。第五堂课“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概率问题”,描述了现代概率论的创始人安德烈·柯尔莫哥洛夫的理论,同样也是对现代概率论的概述。第六课、第七课从贝叶斯定理和菲妮迪定理入手,介绍了贝叶斯学派的理论体系。用作者的话说,“贝叶斯是参数贝叶斯分析之父,菲妮迪是主观贝叶斯分析之父”,二者共同建立了贝叶斯学派的理论大厦。第八课“如何用图灵生成随机数列”,则转向了计算科学领域,描述了当前随机数列生成的原理和现状。第九课“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讨论世界到底是随机的还是确定的,同时也介绍了概率论和热力学、统计学之间的关系。从目前的理论发展情况看,世界的本质更倾向于不确定性。第十课“如何用概率论回答休谟问题”,则重新讨论了一个经典的哲学问题。

  即,如果我们观测到今天之前的每一天,太阳都会在早上升起,那么,明天太阳依然会在早上升起,这个判断正确吗?

  三、如何证明你看过这本书?

  很多人可能和我一样看不懂这本书,但看不懂并不意味着不能出去吹嘘。记住以下几句话,你就已经被那些没看过这本书且不是数学专业的朋友领先了半个身位。

  1.帕斯卡和费马在1654年开始就概率问题做书信往来,是概率论作为数学领域一个分支的开始。

  2.1933年柯尔莫戈洛夫的《概率论基础》是现代概率论的开始,也第一次解决了近代概率论的诸多数学问题。

  3.概率本身是不是客观实在仍有争议,频率主义更唯物,贝叶斯学派更唯心,也是现代概率论的主流学派。

  4.我们仍然无法生成真正的随机数列。准确的说,如何定义随机数,仍然存在争议。

  5.休谟“太阳明天是否还会升起”的问题是概率论的一个根本问题。

  以上。

  此外:这本书的翻译一般,附录中的“..”其实是“-”。

  此外2:下次换一本好读一些的书好了。

  《10堂极简概率课》读后感(二):概率论,人工智能的核心

  对数学,一直是既向往又发怵,虽然感兴趣过一段时间图形算法,也了解一些图形几何与轨迹,可忙起来以后对数学的探究也不甚了了,那时候存下来的书和Mark的资料一直放在书架上落灰,差不多10年了。

  前些天夜里失眠,打开“看理想”App,听一档哲学课,有段挺吸引我:人若想更智慧,最终还要靠近哲学和数学这两大学科,训练深度思考和数理逻辑的能力。

  啧,夜里更睡不着了,哲学是真的看不懂,尝试若干本后,只能读懂Oxford出的Very Short Introduction系列哲学通识,捧起克尔凯郭尔原著,马上云雾环绕。

  可那天之后,想再学习数理逻辑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在好友的鼓励和介绍下,我打开了这本概率课。

10堂极简概率课7.4[美]佩尔西·戴康尼斯 [美]布赖恩·斯科姆斯 / 2019 / 中信出版集团·鹦鹉螺工作室

  书名虽为“极简”,可这书阅读门槛不低,至少要学过概率或者统计,身为数学教授的好友也说这书适合数学专业大二以上学生,甚至物理系的也怕看不太懂。可却强烈推荐我继续读。

  因为除去专业内容,这还是一本哲学书,是贝叶斯学派对于世界的思考。这个介绍让我眼前一亮,果断开读!

  我对贝叶斯学派比较陌生,相信大多数人和我差不多。因为国内的概率教材是频率学派主打的,就是咱们了解的抛硬币,透过抛掷频率来推算概率。而贝叶斯学派则不然,贝叶斯学派认为,概率是种认为,不需要实现频率。

  听起来似乎有些匪夷所思,可是你知道吗,就是贝叶斯学派可是人工智能的核心。

  举例来说,输入法的智能联想功能就是人工智能的应用。像我此刻正在用电脑写作这篇书评,敲下了字母t,联想词是中文的“和”,这个“和”字,是因为我惯用五笔,“和”字是t健字根,而在我的手机上,敲下字母t,出现的联想词是中文的“她”,因为手机没有搭载五笔,就改用拼音输入了。与此类似,当切换至英文输入法的时候,t健联想词变成了to,the,TV,too,two,this这些。

  什么成就了不同输入法的猜测显示?答案就是贝叶斯猜想。

  贝叶斯猜想就是在思考可能性,就像有智能的个体,以数据输入来辨识出某个结果的可能性概率。比如不同人输入法的联想词各异,这个结果就是基于长期数据积累的猜测。

  贝叶斯不看因果,只通过数据推理。

  讲个极端的案例,让贝叶斯猜想判断高楼扔球,皮球会向上还是向下运动。它说会向下,但并不是参考了万有引力,而是之前积累若干次的数据都显示了球会往下掉,很有意思吧!

  这些贝叶斯猜想的应用重新燃起了我了解概率的热情,这本书很棒,只要抛开畏难情绪,读起来收获挺大的,哪怕你基础概率忘的差不多了,也不用担心,因为作者很贴心,不忘在附录给咱们补概率论基础。

  这书主体分成三个部分,分别是:频率学派,贝叶斯学派,心理决策以及逻辑决策部分。我是跳着看的,先关注最感兴趣的四、六、七章,这三章是上文讲的贝叶斯猜想部。

  说来有趣,一度发怵数学的我看得还挺开心,甚至搬出了雪藏许久的另一本人工智能厚书GEB准备开啃。

哥德尔、艾舍尔、巴赫9.4[美] 侯世达 / 1997 / 商务印书馆

  读这本《10堂极简概率课》带给我很多乐趣,希望你也喜欢呐~

  《10堂极简概率课》读后感(三):不!这一点儿也不极简!

  本书的阅读会为普通读者带来比较大的挑战。

  书名大概是为了蹭N堂极简xx课的热度,因此被翻译成了10堂极简概率课!

  但是拿到手翻了翻就一脸懵逼了!

  这一点儿也不极简啊!!!

  原书是这一本:概率论的10个伟大思想

Ten Great Ideas about Chance评价人数不足Persi Diaconis Brian Skyrms / 2017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作者在前言中是这样写的

这本书是由我们在斯坦福大学合作教授了约10年的一门课程衍生而来的,这是一门大型的混合性课程,听课的人是本科生或研究生,他们分别来自哲学、统计学和一些交叉学科。……学习这门课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接触过一门概率论或统计学的课程,本书的读者同样需要满足这个条件,但是考虑到某些读者可能是在很久以前学过这类课程,我们在书中以附录的形式,对概率论进行了一次简要的复习。这本书涉及的内容包括历史、概率和哲学。我们不仅介绍了概率论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伟大思想及其历史,还致力于探索这些思想的哲学意义。

  因此阅读此书之前,有过概率论相关基础的读者最好先阅读一下本书的附录,附录的内容包括:基本模型、样本空间和求和符号,非传递性悖论案例,加法法则、独立性和乘法法则、条件概率、贝叶斯定理、全概率法则等基本事实,关于随即变量和期望的讨论,对调价期望和鞅的介绍。并且还提到了两本参考书,这两本书都可以帮助读者达到阅读这本书的要求。

统计学9.2[美]David Freedman Robert Pisani Roger Purves Ani Adhikari / 1997 / 中国统计出版社概率论及其应用(卷1•第3版)8.8威廉·费勒 / 2014 / 人民邮电出版社

  以上 是阅读这本书的基本条件。

  本书中提到的概率的10个伟大思想分别是

  1、概率是可以测度的。

  2、判断是可以测度的,而具有相关性的判断就是概率。

  3、概率心理学和概率逻辑学是两门迥然不同的学科。

  4、大数定律确立了概率和频率之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联系。

  5、将概率论的建立视为现代测度论和积分论中的一个数学组成部分。

  6、贝叶斯定理如何改变了世界?

  7、菲尼蒂定理与可交换频率。

  8、如何用图灵机生成随机序列?

  9、世界从本质上说是一个随机的世界。

  10、如何用概率论解答休谟问题?

  《10堂极简概率课》读后感(四):《10堂极简概率课》 | 抛硬币实验:谁决定了正面朝上?

  前段时间,一颗名为“2019OK”的小行星差点撞上地球,直到小行星接近地球的前一天才被发现;这几天,台风“利奇马”肆虐东部沿海各省,本以为会从杭州东面擦过,结果多次转向掉头,根本不在人们预测的路线之上。 我们都觉得天气预报已经那么多年的历史了,然而也还是经常出其不意,预报不准。

  那么问题来了:这是因为未来不可预测?还是未来很难预测?还是未来其实可以预测,只不过人们还没有掌握预测的方法呢?

  但凡上过中学数学课的人肯定都会记得书上介绍的抛硬币的实验。我们不妨再次通过这个实验,来发现更多有趣的关于概率的知识。

01 硬币正反面的概率,真的是1/2吗?

  假设抛一枚硬币,分别记录正面朝上的次数和反面朝上的次数,那么,当实验的次数越来越多的时候,正(反)面朝上的次数与所有实验次数的比值就越来越接近于1/2。

  当然,这句话是书上说的。大部分人并没有质疑过这句话的真实性,因为很少有人亲自去做这个实验,而即使做了实验,也并没有做那么多次。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进一步来深究这样两种情况:

  问题1:所谓的次数越多越接近1/2,到底这个次数要多到什么程度呢?也就是说,是否存在一个数值n,当所有人都抛了n次硬币的时候,都一定能得到1/2的答案呢?

  对于这个问题,数学家雅各布·伯努利给出了一个所谓的“大数定律”,即,并不存在某个具体的数值让实验结果一定是1/2,但理论上来说,存在一个无穷大的数字(也就是所谓的“大数”),可以让结果无限趋近于1/2。显然,在现实世界中,这个数字很难通过实验得到。

  大数定律乍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于是很多赌徒利用大数定律去买彩票或者赌博,他们认为,之前没有出现过的数字,之后出现的概率会越大。然而,事实上,大部分的赌徒最后都输得一干二净。所以,大数定律究竟是真是假?即便是真,理论上的知识对于现实世界真的有意义吗?

  我们不妨来探讨一下第二个问题。

02 概率心理学:主观因素会影响客观概率吗?

  问题2:假设我们做抛硬币的实验,好巧不巧,抛了10次,结果全都是正面朝上。那么,第11次,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比较高,还是反面朝上的概率比较高呢?

  认为出现反面概率比较大的人,多半是信服了上述介绍的大数定律;而认为正面概率比较大的人,多半陷入了概率心理学的怪圈。

  所谓的概率心理学,指的是心理因素影响概率统计的结果。比如,假设一位篮球运动员在投篮,投了三次都没进,那么第四次,大部分的人会认为他投不进的概率更大。然而事实上,他第四次能否投进,跟前三次能否投进的关系并不是很大。但此时,有的人也许会质疑,第四次能否投进,真的跟前三次没有一点关系吗?

  假如前三次都命中,那么这位运动员的心理肯定更为积极和乐观,那么第四次投中的信心就会增大。而反之,假如前三次都失败了,那么很有可能会影响最终的心理和情绪,导致第四次同样没有命中。这也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发挥失常”。

  我们再回到原来的抛硬币实验。假如抛硬币的人前10次都抛出了正面朝上,他的心理因素会对第11次产生影响吗?我们在概率论中所做的计算往往是脱离心理因素的,这样做真的对吗?

03 谁决定了正面向上?

  在《迷人的图形》一书中,有提到这样一个问题:抛硬币的实验中,硬币最终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真的是随机的吗?

  如果将抛硬币的过程拍下视频,然后放慢到极其缓慢的倍速回放,人们此时可以发现,也许硬币在离开掌心的一刻就已经决定了它最终的结果。这其中,也许跟抛出去的力度有关,也有可能跟抛出去的角度有关,也有可能跟抛出去的高度有关,也有可能跟硬币的重量有关。总之,在理想的状态下,人们可以根据实验,计算出影响硬币朝上还是朝下的因素,然后根据各个因素的权重,列出一个方程式,那么结果,也许就能比较准确的预测出来了。

  然而,千万别忘了,影响硬币正反面的因素可不是那么简单就能找出来的。比如,在多次抛掷的过程中,硬币本身会产生磨损,桌子也会产生磨损,那么磨损是否也要考虑在内呢?

  这个问题听起来很复杂,但复杂就意味着不能解决了吗?也就是说,一件事情不能预测,到底是真的不能预测,还是只是因为暂时技术和方法达不到所以不能预测呢?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也便回到了这本书探讨的另一个问题: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当然,这个问题,已经涉及到价值观和哲学的问题了。

04 RAND函数真的是随机的吗?

  理论与现实的差别往大了看,很小;往小了看,很大。比如在excel表格中,有一个随机函数RAND,在表格中输入RAND函数,就能随机生成一个数字。

  然而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数字重复的很快。你可以认为它就是随机生成的,然而实际真的是随机的吗?毕竟,计算机系统的这套计算方法,也是人类发明的,那么自然也就逃脱不了人类知识的限制。

  深究一点来讲,RAND函数其实并不是随机的,而是在一个非常宽泛的范围内存在细微的相同。好比把两个相同的小颗粒放入到大海然后任其随意漂流,当人们先发现第一个小颗粒,然后再花费非常巨大的力气和时间也并没有找到下一个颗粒的时候,人们通常认为大海里面只有这一个颗粒。虽然事实上并非如此,但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影响人们的判断和使用。RAND函数差不多就是这样,虽然存在细微的重复的可能,但并不影响人们的使用;虽然未必接近于事实的真相,但从实用的角度来看,已经足够。

  可是,概率论要止步于实用主义吗?

  探究这个问题,似乎就回到了概率论最原始的问题,概率到底能不能计算?以及在此基础上,概率论将来要向何处发展?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犹如1+1到底等于几的问题一样,其实非常具有哲学意义和理论意义。没有1+1就没有数学,而没有概率计算,也许就不会有概率论这门学科。庆幸的是,我们这些后来人不用思考这些看似浅显但实则深奥的问题,因为《10堂极简概率课》这本书,已经帮人们总结了绝大部分。

05 关于这本书的阅读方法建议

  老实说,这并不是一本很好读的书。在书的开头就有说明,此书适合有一定概率论基础的人来阅读。但我认为,这并不代表读者一定要学过大学数学,其实只要通过书中提到的实验,就能理解到本书的思维脉络。

  在理清楚了书的脉络之后,下一个遇到的问题是书中提到的公式和解法。诚然,这些公式和解法并不容易理解,甚至很多人看了很多遍也未必能搞得清楚。因此,我想给到的建议是,这本书并非是教科书,读这本书的目的不是冲着考试的目的,而是帮助我们探讨概率论这门学科的历史和建立过程,以及看似枯燥的知识点中所蕴含的哲学意义和现实意义。

  最后,书中提到的人名非常的多,然而,了解他们之间的故事很有意义并且很有趣。有意义的地方在于,这些人差不多是整个概率论学科最重要的人,知道了他们的故事,差不多也就知道了概率论这门学科;有趣的地方在于,这门学科的形成,居然是靠研究赌徒行为和书信往来而产生的。且不说文字表述难度之高(概率论的很多知识并非通过大量的数字来呈现,而需要借助大量的文字来表述),当这些整日与数字打交道的人看到密密麻麻的文字的时候,究竟是什么样的心情呢?当他们打开信封的那一刻,心里想的会不会也是“这次对方怼我的概率高还是赞同我的概率高”这样的问题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