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数字思维》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数字思维》读后感100字

2022-04-26 03:02:1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数字思维》读后感100字

  《数字思维》是一本由[葡] 阿林多•奥利维拉著作,中信出版·鹦鹉螺工作室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数字思维》读后感(一):书摘

  智能系统的设计另有他法。一种方法是从人类大脑中汲取更多灵感,人脑系统支持着我们知道的唯一通用思维。以这种方式设计的智能系统将会引发关于思维是什么,以及合成思维和自然思维之间有何区别等更加复杂的问题。如果我们以人类思维运行的基本原理为基础设计智能系统,那么我们可能更愿意承认智能系统有它们自己的思维和意识。毕竟,如果我们想创造一个有意识的智能系统,最显而易见的方法就是复制我们已知的有意识的智能系统,即人类思维。有两种方法可以完成这种复制。

  一种方法是直接复制人类思维,我们可以通过逐一具体地复制人脑来实现这个目的。人脑是支持人类思维的物理系统,复制工作大脑的所有细节将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但如果取得成功,就肯定会带给我们预期的结果。毕竟,如果生成系统完整地复制了原始系统并可以正常工作,它的行为与初始系统也没有任何区别,那么它肯定是智能的。这样的思维是现有生物思维的完美拷贝,所以它的行为与自然思维一模一样,尽管是数字计算机在为它提供支持。这种思维设计过程,通常被称为思维上传或全脑仿真。

  设计类人思维的另一种方法是复制人脑的创建机制,而不是工作大脑的具体细节。这种方法的难度可能没那么大,而且在不久的将来技术的发展可能会使这个方法更可行。它的基本理念不是在计算机上复制工作大脑的细节,而是人脑结构的创建原理和机制,并利用它们来创造合成大脑。

  我在第8章介绍了大脑自我组装时发挥作用的两个主要因素:基因编码和大脑可塑性。随着我们对这两种机制的理解不断加深,终有一天我们可以在程序中复制大脑的自我组织方式。

  许多研究人员认为,像大脑这样的复杂系统并非源于非常复杂的配比(精确调整的参数和详细的连接指令),而是源于某种通用机制,根据在广泛的参数范围内有效的通用规则,从简单的局部交互创建出复杂系统。从大脑尤其是皮质的放电模式中获取的重要证据证明了,大脑通过自我组织使自己处于某种临界状态,以确保放电量正好可以充分传递信息,同时避免活性衰减和网络激发失控。

  了解自我组织的通用数学原理,以及控制大脑发育的生物和生化机制,最终可以帮助我们在计算机上模拟大脑的发育过程。模拟结果必须与我们从简单和复杂生物处获得的数据进行广泛的对比。如果成功,那么这类模拟应该可以生成连接结构和细胞活动的模式,并且在所有可观测的方面都与真实的大脑相同。如果物理和数学原理是正确的,可用于调整参数的知识也是充足的,我们就有理由预期生成的自组织脑在大多数方面(即使不是所有方面)的行为都与真实的大脑相似。这样的模拟无须在神经元的层级上进行,因为更高层级的结构可能参与了大脑组织的过程。事实上,模拟过程甚至可能无须考虑神经元,因为神经元可能不是合适的抽象化层级。

  《数字思维》读后感(二):人类如何与数字思维共存

  技术进化如此迅速,以至于我们现在第一次面临其他实体——我们创造的实体——真的有可能拥有智能的情况。

  随着科学和计算技术的进步,我们终有一天会充分了解大脑的工作原理,并尝试用数字支持的形式复制智能,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编写一个由数字计算机来执行的程序,它会展现出智能。在本书中,作者探索了这种可能性。有若干种方法可以实现这个目标,但他们都会造成非生物思维产生并成为我们社会中一员的局面。作者将其称之为“数字思维”(digital mind)。

非生物思维可能很快就能出现在地球上,这一事实将引发一场迄今为止我们从未见过的社会革命。然而,大多数人不仅对这场革命的可能性视而不见,也看不到它将给我们的俄社会和政治体系带来的深刻变化。本书的另一个目的是,增加公众对这场革命的影响力的认识。

  本书涉及许多个在作者看来相互之间存在强联系的不同领域,包括计算机、进化、生命、大脑、思维以及物理学。作者在前九章简单的介绍了与数字思维相关的技术的发展路线。

新技术总是在已有技术的基础之上发展产生,这是技术的本质,因此,每一个重要的新发展逗比智之前的那些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更少。

  指数增长作为许多技术的一个特征,会导致我们系统性地低估近期和中期的技术水平。在未来几十年里,这种指数速度将深远地改变世界,以至于我们真的无法预测我们的孙辈到我们目前的年龄时的生活方式。但是可以推测的是,随着我们充分地理解生物的运行原理,我们将有能力用人工或合成的替代品取代越来越复杂的生物系统。我们将拥有改变环境并最终改变我们身体的能力,这些能力又将深刻地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

  现代人工智能AI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早期的研究人员试图通过建立符号操作系统来解决人工智能的问题。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无处不在,但是设计一台公认的智能机器,仍然是人工智能研究人员无法实现的一个目标。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智能是一个让人捉摸不透的概念。

1950年在他的开创性论文《计算机与智能》中,图灵提出要解决“机器会思考吗?”的问题。他没有尝试定义“智能”、“机器”等难以捉摸的概念,而是讲这个问题更改为“机器能做人类(作为思考的实体)做的事情吗?”

  图灵预见了他的提议将面临的大多数反对意见

  1、来自神学的反对意见认为,思维是人类不朽灵魂的产物,因此不能被机器模拟。它基于这样一个假设:人类在宇宙中是独一无二的,是唯一有灵魂的生物。

  2、基于行为的非形式性的反对意见认为,没有任何规矩可以描述人类在所有可能情况下的行为,这意味着人类的行为永远不可能被计算机模拟。在某种程度上,它等价于人类智能是非算法的观点。

  3、逃避现实的反对意见认为,会思考的机器将会导致及其可怕的结果,它之所以永远不会出现,原因可能是人类有意避免它的发展。但是,人类似乎还没有为规避风险而成功避开某项技术的先例。

  4、有两种反对意见基于同一种观点,即大脑不是图灵机的等价物,理由要么是大脑能(以某种不明确的方式)计算不可计算的函数,要么是因为脑细胞处理实值信号的固有能力让它比图灵机更强大。

  5、有一种反对意见最早是由阿达·洛芙莱斯提出的,理由是计算机必须遵循固定的规则,因此它们不可能有独创性,而且它们的行为总会产生可预测的结果。这种反对意见忽略了现代工程师和科学家都很清楚的一个事实:即使完全是由固定规则定义的,极其复杂的系统也会产生完全不可预测的行为。

  6、还有一种反对意见认为,人类拥有超感官知觉,它是机器无法仿真的。

  7、最后一个是来自哲学的反对意见,它可能比其他方对一件都深刻。它认为治理只能源自意识,而处理符号的机器永远无法获得意识。

  人类智能赋予我们制定计划、理解语言解释世界和控制我们的活动的能力,这些能力很程度上与定制计划、自然语言处理、人工视觉和机器人技术等人工智能的子领域相对应。最终大多数研究人员认为,人工智能系统必须具备内在的适应和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最终将成功创建出所需的世界模型。这意味着,我们不必从一开始就创建一个智能系统,我们需要创建的是一个可以更具经验调整其内部结构并通过学习变的智能的系统。

  通过将模拟生物系统不同方面的各种网络相互连接起来,以及使用越来越抽象的模型,最终我们有可能为大型细胞系统、完整的器官甚至是整个生物建模。

  随着我们对活体大脑机制和结构的理解的不断演化,我们或许可以利用工程学方法复制和详细地研究大脑中的几种不同现象。如果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仍然遵循摩尔定律,性能每两年增长一倍,并且这个发展速度也适用于最大的超级计算机,那么到2055年左右,计算机将能实时模拟人脑。

  本书作者根据思维的起源、计算支持及其展现出的职能形式,对思维进行了分类。如果思维是设计的产物,而不是通过进化“自然”出现的,就称之为合成思维。如果思维是通过进化产生的,就称之为自然思维,比如人类思维,其他动物的思维可能也属于这个类别。如果思维是由数字计算机程序运行产生的,我将称之为数字思维。如果思维是由生物大脑运转产生的,则称之为生物思维。

  如果复杂的通用人工思维出现,我们就不得不直面它们是否拥有意识的重要问题。我们可能永远不会知道人类意识究竟是合适以及如何出现的。但随着技术的进步,更客观地理解意识是什么将变得越来越重要。确定特定的行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会对我们关于很多事情的判断产生很大的影响。

  但原则上我们没有理由怀疑某种先进的数字思维将在21世纪成为现实。

  如果一个系统被视为数字思维,我们就必须考虑公民权利这个棘手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数字智能体造成不良后果时,承担责任的并不是它们,而是拥有它们的个人或公司。而一旦数字思维被赋予完整的人格,那么智能体所有权的概念终有一天会成为争论的焦点。最核心的问题可能与数字人的权利和责任有关。

数字人应该拥有那些权利呢?它们应该被赋予人格以及随之而来的所有权利吗?它们应该像奴隶一样归个人或公司所有,还是应该成为它们自己命运的主人?它们可以拥有金钱和财产吗?它们有投票权吗?如果更智能、更灵活的新模型或新版本出现,导致它们不再有利用价值,他们能否被终止(从存储器中删除)?

  尽管这些问题看起来稀奇古怪,但是它们并不是对永远不会存在的假象实体的闲来无事的思考。数字思维迟早会存在,一旦它们出现在这个世界上,关于它们是不是数字人的讨论就不可避免。

  《数字思维》读后感(三):《数字思维》:洗脑术,活在虚拟之中

  我一直很想研究一下洗脑术,奈何对于医学和逻辑学知之甚少,读了零星半点也未能拼凑出完整的知识体系。近年来开始研究语言,倒是从语言学中摸出了一点小门道。为什么汉语中发音相同的汉字那么多,但是人们却能准确无误的识别出其对应的汉字与意思?答案就跟洗脑术有关。

01 大脑比计算机和AI更强吗?

  不管洗脑术如何成功,不管如何反洗脑,最终都会有一部分人掉入陷阱。不过,千万别放弃,我们得首先明白一点,那就是人类的大脑本身具备不被洗脑的潜能。先别着急推断其作用原理,我们先来对比下人类的大脑与计算机。

  从前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都在担心,计算机会不会取代人类?但是近年来,大家有没有发现,似乎人们开始不再关注这个问题了。究其原因,一方面因为那些会被取代的岗位已经被取代,并且取代的方式潜移默化、不易察觉——大多数被取代的情形并不是很多人同时失业下岗,而是岗位数量开始减少,一部分人因为能力不足而被“自己”辞退;另一方面,人类遗忘的本领相当强大,只要没人提醒,那么自然就会忘记曾经这个多么轰动和严肃的社会议题。如今,人们担心的是另外一个问题:AI会不会取代人类?

  如果不太懂AI是什么,我们姑且把AI等同于机器人。科幻小说里,强大的机器人最终发展的跟人类一样,单单从外形上、语言上没有任何与人类的区别。试想,如果人群中机器人长得跟人类一样,除非对其进行解剖,否则二者并无外形差异,这时候的街头会不会让人觉得恐怖?而那时候,人们担忧的问题也许更加让人棘手,比如:人类是否可以跟机器人恋爱结婚?机器人如果杀死了人类,其判决方法和原则是否跟人类一样?如果不一样,是否存在种族歧视的嫌疑?机器人如果超出人类的控制开始反过来对人类进行种族灭绝,人类究竟逃往何处?

  虽然这些问题暂时离我们还很遥远,然而它到来的那一天,并不是立即发生的巨变,而是同样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悄悄进行,因此仍然需要我们警惕。有一些人已经开始警惕了:我们现在为什么不怕计算机而开始害怕AI?除了AI更陌生以外,AI也的确更强。

  计算机与AI,人类,到底谁更强?如果你从计算机和AI都是人类的发明的角度来看,确实人类更强;然而,计算机和AI却比人类有更先进的优势,那就是它学习的速度更快、存储的知识更多(快到有时候已经超出人的控制了)。人类目前剩下的唯一的最大的优势似乎便是联想能力。

  当我们看到一个苹果的时候,我们可以在很快的时间里想到它的产地、味道、品种、季节、曾经吃苹果的场景、牛顿、亚当和夏娃、手机、香蕉等等,而当前的计算机只能在百度或者google中搜取展示包含“苹果”这两个字的词条与文章。为什么计算机目前在这方面还没有超过人类?我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人类现在也并没有搞清楚我们的大脑具体的运作方法,假如某一天这个奥秘得以解开,世界会发生什么样,真的很难说。至少目前,我们得学会去联想,将这个优势一直保持下去,

02 只有一种联想

  现在,我们来想一想洗脑术的套路。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体验:当某人发表了一篇看似离谱的段子,然而乍一看又好像逻辑严谨无可挑剔,这个时候,我们很容易为自己找到反驳的观点去推脱(参考微商的话术,因为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些遥远,我们的价值观里没有这样的联想);然而,假如某人发表的内容并非很离谱,尤其是我们鲜少涉及的领域,此时,我们便不能立即找出另一种观点,那么我们就很快陷入到洗脑陷阱(看《奇葩说》的时候,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找出对方的逻辑漏洞就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尤其是在连续看多集并且自己听完对方辩手的观点之后迅速给出对立观点的情况下——这也是为什么《奇葩说》或者别的辩论赛需要提前给到辩题、提前准备观点素材的原因)。

  于是我尝试总结洗脑术最本质的特点就是:让人丧失联想。

  举一个例子:我做导游的时候,经常有那种课堂销售,将客人关在一个屋子里讲课,四十多分钟一过,大家蜂拥而上抢购的现象不再少数。明明大家对竹炭一无所知,明明大家对乳胶枕一无所知,然而就这么短的时间里就慷慨消费成千上万元,为什么?我曾经将原因归结为因为他们不懂,所以才上当。后来我觉得却是,不懂的本质其实是因为他们面对这些测试、实验、逻辑产生不到别的联想,没有别的知识储备。而在为了健康、为了长寿的目标之下,他们觉得解决方法就只有眼前的这一条。如果这个时候有别人告诉他,下一个店里卖的长生不老丸的确能够长寿从而给他们多一种选择,那么他们此时未必就会上当。

  最后再举一个跟具体实物无关的例子:为什么朝鲜人听到国歌会老泪纵横,而欧洲人就不会?以及,我们中国人听到国歌会怎么样?

  都说小pink被洗脑洗的很成功,那么作为曾经的过来人,我也一直试图在研究这个逻辑,亲身体会,想必不会有错。

  首先第一步(也未必是有先后步骤顺序,也可能是多管齐下),建立集体意识,并且只有一个集体,那就是“我们都是中国人”。甭管你是哪个省哪个市哪个团体哪个组织,我们都是中国人。既然大家都是一起的,那么别人的荣耀就是中国的荣耀,中国的荣耀也就是我的荣耀;与此对应,别人受到欺负就是中国受到欺负,中国受到欺负就是我受到欺负。比如奥运赛场上同样是本国人获奖,别的国家的人的反应是开心,我们中国人的反应却会是流泪。本国人在国外遇到麻烦或者给别人添麻烦,别的国家的人会觉得是他自己的问题,跟我有什么关系,而我们中国人却会觉得那个人给中国丢脸(潜台词也是给自己这个中国人丢脸)、或者别人是针对中国发起的歧视。

  其次第二步,强化个人与集体等同的意识。如果仅仅针对别的国家也就算了,上述的例子我们完全可以理解是曹县人做的事情。然而偏偏我们中国人还喜欢跟自己人斗,很多人的出发点都是我是中国人,我有权力代表中国说话,我的观点就是中国的观点。如果你不同意,你就是反对我这个中国人,反对中国人自然就是反对中国,那么你就是不爱国。于是网路上我们经常看到两拨人骂的起劲,一边骂对方是卖国走狗,一边骂对方是空谈误国。然而不管是哪方,似乎都很喜欢过分夸大个体。要知道,一个人仅仅代表你自己,没有人能够代表国家。

  第三步,消灭其他联想。如果只是上面两步,我们可以说那帮人很“左”,然而可惜的是,我们却有第三步。这部分由于比较敏感,我们说的隐晦一些。

  我是个学音乐的人,从小就会唱无数的红歌。时至今日,我自认为想法已经够开放了,然而听到《我和我的祖国》这种歌的时候,有时候仍然还会有些激动、甚至留下眼泪。我常常在想,这究竟是为什么。我为什么听到这种歌的时候会哭,而听到别的感人的歌的时候却不会?

  我想,第一,这些歌的旋律确实很好听,大脑能够很快记得住。第二,中国音乐的声调本来就是按照人的叹气规律来的,尤其是哭腔的模仿更是随处可见,那么,但凡有一点共情能力的人都能很快代入其中——跟看到电视上哭戏的时候,很多人能跟着一起哭是同一个道理。第三,故事的悲惨性。我们最会擅长讲悲惨的故事了,比如某某医生怀孕九个月还奋战在一线、八九十岁的老人把一生的积蓄都捐出来了、贫困县的人们徒手工作捐献成千上万吨的物资,换个角度看看:快到临盆了还不能安心生产、一生晚年仍然过不上富足的生活、寒冬凌冽也要工作却赚不到一分钱,两种说法可都是事实啊!如果把这些故事渲染成为国争光,那么中国人和曹县人会哭的很惨;如果把这些故事渲染成生活艰苦,欧美人也会哭的很惨。当这三条有机融合到一起之后,天天放、夜夜放、公交车里也有、地铁里也有、媒体头条也有、到处都有,继而深刻印象在人们的脑海里,那么我们自然就忘不掉了。如果你敢忘,老师的教鞭立即挥舞下来,这时候你还敢忘?

  消灭其他联想除了重复之外,还有一个惊悚的便是删帖和严禁了。这件事的本质已经不止是剥夺speech freedom了,而是限制人们对于某一种说法或者某一个单词,只能拥有一种联想。你唯一需要想到的就只能是茫无目的的热爱和风险,至于为谁热爱为谁奉献,你只当是瓷器两个字,而根本没有思考瓷器到底是什么。

03 奴隶制和封建制的未来

  我们都知道,人类将自己的历史划分为史前时代、奴隶制时代、封建时代和近现代。史前时代意味着那时候人类还只是行走的类人猿,只求温饱,还没有什么文明,划分的依据是没有文明。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划分依据则是人类社会如何互相统治与被统治。奴隶制时代有奴隶主和被奴役的人;封建时代有统治阶级的皇帝和被统治阶级的老百姓。然而,近现代的划分却是按照时间来划分的,大家有没有想过,近现代这个名字不可能延续成千上万年啊,假如9999年时候的人类依然称呼2020年为近现代,不觉得荒唐可笑吗?所以,如果再来一个新的时代,那么划分这个新时代的依据是什么?它的划分点究竟应该是哪一年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得有想法、得联想啊。而能够联想的前提是我们要多看不同的书,获得来自不同角度的观点啊。那么如何获得其他的观点呢?人类社会目前只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如果家长知识储备不够,学校里学习又不好,进入社会之后来自其他的观点全部被消灭,那么人们哪还有机会看到不同,继而产生不同的联想?一旦丧失联想,当官的说话就只会这么几句、人们看到苹果的时候只能想到吃、看到新的技术和产品我们只想到抄袭和复制……计算机和网络越发达的时代,我们越是需要频繁学习联想,这样才能保证人类的优越性。想象一下某一天我们丧失联想的时候,也就意味着计算机和机器人可以取代人类的时候,人类像猪一样被某些人豢养与屠杀,那情形得多么可怕。这不是什么虚拟的恐怖故事,毕竟在猪的眼里,当前眼下的一切都是真实的世界啊!

  这明明是一篇书评,我怎么又扯远了。其实倒也不算远。《数字思维》这本书中给人最大的启发就是,人的大脑与计算机、AI等现代技术是密不可分的,二者在逻辑上彼此互生,在未来的发展上各自充满敬畏与警惕。了解人的大脑才能了解现在和未来,而了解大脑的第一步是用纯粹的数字和逻辑来推演而非优美的诗歌甚至是毫无营养的讲话,了解大脑的最后一步应该是重新认识我们所处的现在,以及每天都在到来的未来。

  也许下一个时代是一部分人类被殖民?也许这个时代已经到来?

  《数字思维》读后感(四):【延伸阅读】(未完)

  第1章 讨论主题涉及近代和更早些时候的技术史

人类简史9.1[以] 尤瓦尔·赫拉利 / 2017 / 中信出版集团枪炮、病菌与钢铁8.8[美] 贾雷德·戴蒙德 / 2016 / 上海译文出版社

  第2章 讨论了技术的发展和未来

火与文明7.8古德布洛姆 / 2006 / 花城出版社Catching Fire评价人数不足Richard Wrangham / 2010 / Profile Books科技想要什么8.2[美] 凯文·凯利 / 2011 / 中信出版社世界上最强大的思想8.2[美]威廉·罗森 / 2016 / 中信出版社信息简史8.7[美] 詹姆斯·格雷克 / 2013 / 人民邮电出版社虚构集9.2[阿根廷]豪·路·博尔赫斯 / 2008 / 浙江文艺出版社

  第3章 讲述了20世纪的科学故事、麦克斯韦、量子力学入门、开创信息时代的技术以及计算机体系结构

The Theory of Almost Everything评价人数不足Robert Oerter / 2005 / Pi Press万物简史8.7[美] 比尔·布莱森 / 2005 / 接力出版社时间简史8.8[英] 史蒂芬·霍金 / 2010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Entanglement评价人数不足Amir D. Aczel / 2002 / John Wiley & Sons LtdThe Maxwellians目前无人评价Bruce J. Hunt / 1994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晶体之火7.4(美)迈克尔·赖尔登(Michael Riordan) (美)莉莲·霍德森(Lillian Hoddeson) / 2002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QED9.4R•P•费曼 / 2012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大自然的常数6.9[英] 约翰·D·巴罗 / 2016 / 上海译文出版社

  第4章 介绍了计算机历史和发展前景,语言、图灵机和计算,算法和数据结构,复杂性研究。

The Universal Machine目前无人评价Watson, Ian / Copernicus Books图灵的大教堂7.6[美] 乔治·戴森 / 2015 / 浙江人民出版社计算理论导引9.3[美]Michael Sipser / 2006 / 机械工业出版社算法导论(原书第3版)9.2Thomas H.Cormen Charles E.Leiserson Ronald L.Rivest Clifford Stein / 2012 / 机械工业出版社计算机和难解性评价人数不足M.R 加里 D.S. 约翰逊 / 1987年 / 科学出版社Algorithms on Strings, Trees and Se8.7Dan Gusfield / 1997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