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之颂读后感摘抄
《淡之颂》是一本由[法] 朱利安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1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淡之颂》精选点评:
●“淡”是味之本,也是味之可能
●读起来愉悦,想起大学时读圣人无意
●跨年读完。好读,西学视野下反而将中国问题厘得更清。淡,生活态度、交往方式、价值观念、审美趣味乃至思政立场,360度无死角全覆盖了中国文化。不可不识。
●绘画,社交,性格,音乐,饮食,诗词,书法,思想。
●很会找话题,最关键的地方总是无解
●云淡风轻
●淡、中、真、味、远…… 朱利安准确地发现了淡,重新激活了淡,写得也淡,面面俱到地轻描淡写而过。一百页的小册子,宛然中国人之笔。
●偶有佳句。但这个题目太大了,文章涉及的领域又实在太多,驾驭不了。不过一如既往,有时候这种陌生的眼光也会带来一些新意。
●好厉害的外国学者
●一本一百页的小书,本来想好一天能抽时间读完的,然而还是没有。也许这些生活抑或人生中的不确定性,正是向无限发展的可能。在一个事情上没有完成,在另一个事情上却有些收获。而一种不确定性的未完成,用柔和的轮廓,使物像慢慢走向消逝,那种淡漠的若隐若现,也正是审美的开始。这是一位法国教授写的研究中国美学的小书,真的是学习了,那种哲思的逻辑训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耳濡目染融入到骨子里的…… 颓然寄淡泊,谁与发豪猛? 细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淡之颂》读后感(一):评《淡之颂》
或许是自己的感知模式太反映当代这种东西驳杂而肤浅的状况了,读完发现我几乎只能从主观性纬度去接收朱利安对中国古典之“淡”的颂扬与阐发,这种自我接收因而主要围绕对感官欲望处境的理解和反思展开。可是中国的古典之“淡”远不止在这个极为局限和浅显的层面被展开:它最主要被描述为一种形而上分化之前的源头,被描述为一种蕴含丰富可能性的天地之“中”和“道”。我对此不仅缺乏直面古典艺术作品的感受之源,理智或概念上也没被说服。哪怕作者结尾处论及“淡”之追求(作者描述为“自我约束和成熟世故”)的反面部分回应了我阅读过程中的质疑,我仍然没有被他说服,没有被这种古典的“淡”之存在哲学说服。
《淡之颂》读后感(二):为赋新词强说淡
崇尚清新淡雅,道家的味无味,淡交,淡泊。君子之道,淡而不厌。
这种绝俗的反社交心态,被朱利安认作是中国美学的追求。包括他解释,中庸并不是平庸拘束,这当然都没什么错了。
但是他却忘记了,道恰恰是在对立中存在的,枯湿浓淡相映而生。淡泊是倪云林画面的一种风格和取向,但不代表它里面没有浓。恰恰是因为有浓,才能够显出淡的。就像元4家并没有排除浓密的王蒙。
这是一种对立统一。
,戴着有色的眼镜,他在31页去阅读佛像,认为大同石窟也是平淡的,事实上它是佛教的宁静和皈一。
也许正像明代计成说的一样,因借不是目的,而只是方法。圣人也不讨论淡,只说和。淡,只是一种途径而已。
就像59页说的,人年纪大了自然会归于平淡,这是一种自然的变化,就像春夏到秋冬。
《淡之颂》读后感(三):芹菜就放在诗集上
你在身边的时候,
我时时想赞美,
譬如卧室——
床单的皱褶,衣物的凌乱,
散置的卡片,
窗玻璃上的雨水印迹。
有时,还包括——
厨房里的油烟,
刚刚洗过的杯盘上的水滴,
围裙的陈旧图案;
它们静静地在晨光中,
像酸甜的柠檬切片。
“沙发上怎么会有
一粒,又一粒,大米?”
“落发当书签,
会不会过于纤细?”
我喜欢看你站在傍晚的阳台上,
望着远方,不言不语。
2018.4.11
《淡之颂》读后感(四):中国之“淡”为何值得歌颂?
中国古典美学博大精深,内蕴丰富。
《诗品》云:“汤惠休曰:‘谢(灵运)诗如芙蓉出水,颜(延之)诗如错彩缕金。颜终病之。”
宗白华先生说,“芙蓉出水”和“错彩缕金”代表了中国美学史上两种不同的美感或美的理想。自然可爱的“初发芙蓉”隐隐然居于上。
《诗品》出于南朝钟嵘。魏晋时期的审美趋向,以回归自然为普遍追求。究其源头,老子主张“无为”,尝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亦言:“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溯流而下,李太白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杜甫也有“直取性情真”的诗句。苏东坡认为诗文的最高境界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一路缓淌,至王国维评意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平淡至真,悄然道尽人世沧桑。
淡,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命题,也是区别于西方美学的一种独特品格。
这部《淡之颂:论中国思想与美学》,是法国哲学家暨汉学家朱利安(或译作于连、余莲)的作品。从标题即可见他对“淡”的崇扬。
启蒙哲人伏尔泰在《论荣耀》里说过,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广阔、最美丽、人口最多、管理得最好的国家”。法国人曾经创造“中国风”(Chinoiserie)这个名词来描述中国对欧洲的影响。法王路易十四是“中国风”的崇拜者,他的艺术品位很接近我们的乾隆皇帝,喜爱一切红艳艳金灿灿亮闪闪的东西,刺绣的丝绸幔帐、真漆柜子、金丝细工饰品、特列安农瓷屋……富丽堂皇且充满异国情调。
“中国风”代表了法国人的中国想象,但其实与中国的传统美学相距甚远。朱利安谈及罗兰·巴特的中国纪行。巴特1975年从东亚旅行回来,他用寥寥数语表达其看法:“中国很平静。”不是“色彩缤纷的”,而是“平板的”,是“平庸无奇的”。虽然“友善”,却不免“冷淡”。朱利安说,重读巴特那篇《中国怎么样?》让他感到惊讶,虽然当时的情势特殊,但巴特作为哲学家对中国的理解显然过于肤浅,缺少纵深的,以及更宽广的理解。
淡,不是冷淡,不是平庸。叶朗先生在《中国美学史大纲》里说:“‘无味’也是一种‘味’,而且是最高的味。”这是对老子所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的阐发。朱利安说,从思辨的观点,那被认为是“平淡无味”的事物,岂不也因此被揭示成最有色有味的事物吗?因此,朱利安认为,应当在可感的范畴之中,具体地去认识中国人所谓的“淡”。
淡之颂,颂扬什么?
淡的山水。以倪瓒为例,块石荒树,野丘孤亭,与水之空白呼应的天空无底的澄清。
社交中的淡。以孔子见老子为例,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性格的平淡。结合中国伦理学的表述,“是故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
沉默的音乐。自先秦礼乐之“大象无形”说“遗音”,说“余韵度江去,天涯安可寻”,说“月出鸟栖尽……曲罢秋夜深”。
味外味,景外景。说饮食之道与感官的相通,视觉化作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
诸般种种,淡,融入中国文化的骨髓,融入中国人的传统生活。
朱利安尤其强调“中”的价值。这是“淡”的意识的哲学根基。朱利安说,对“淡”的看重跨越了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界别,不只是出现在道家对本有自然的歌颂,同时也可见于儒家对圣人的描述。他援引《中庸》数语,比如以“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肯定“淡”的意涵,而我想起了另一句,“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当年有人向吴清源请教围棋,吴先生便是以“中和之道”来回应他。围棋须争胜负,但也须求中和。只有发挥出棋盘上所有棋子效率的那一手才是最佳的一手,那就是中和的意思。每一手必须考虑全盘整体的平衡去下——这就是“六合之棋”。
有关“淡”与中国文化的话题,实在很多。汉学家论中国,最长处在视角,可惜思维、行文常有隔。朱利安较少运用西方理论,致力于挖掘中国典籍,参悟得比较透,有中国味儿,让我感觉很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