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月光里的距离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一月光里的距离读后感摘抄

2020-10-26 03:03: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月光里的距离读后感摘抄

  《一月光里的距离》是一本由[美] 丹尼斯·勒翰著作,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33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月光里的距离》精选点评:

  ●再见帕特里克,再见安琪。

  ●啊,我喜欢糜烂的富家公子哥儿的故事,毒品、飙车、夜店、招妓、网络游戏,酒色财气,永恒不变的欲望,永恒不变的挥霍,以及永恒不变的被宠坏的脑袋空空。灯塔国物资真便宜,去年新出厂的阿斯顿马丁DB9居然才二十万刀!直接用台版翻译不作任何更改这种事真得很傻。大陆出书为什么那么少那么慢?无法理解,瞅瞅港台这种弹丸之地的翻译本频率。帕特里克那个油嘴滑舌的小混蛋居然变老,成了头发灰白,讨厌白痴客户却不得不努力维持工作,担心账单,扫射愚蠢的年青人,兢兢业业为女儿大学教育基金存款的好父亲,你能相信吗?!老天,不是所有系列主角都能老,有人应该永远是英雄,就像有人应该永远是孩子,不然我们这些靠侦探小说取乐的可怜人要依靠什么活下去?侦探小说家一窝蜂伟光正,关注家庭、孩子、恋童,也真是够了,下一步是不是要去竞选美国总统

  ●哎,帕特里克老了穷到养活不了老婆和女儿了,太惨了。这本感觉是献给女儿的,很多描述亲情和婴儿的段落,但是整体故事就不那么精彩了。

  ●勒翰这几年创作水准直线下降,主线故事没法看,只能温习一下主角情怀,再看看社会背景了。

  ●又要让男女主人公(主要是男)完成自我救赎又要续前面的故事又要让他们俩更加相亲相爱还又拉来摩尔多瓦黑帮打酱油故事别扭跟私探前作比真是差了一口气。探案之外最吸引人的感情线也从前作的充满张力变成了细水长流不是不好只是衰老这件事就算发生在书里也足以令人悲伤。

  ●台版翻译什么鬼

  ●即使生了一个娃,还是永远退不出来的

  ●三分是针对作者平时水准来说

  ●是做应该做的,还是用点脑子做对的事。如何抉择。要么,就是做个无心之人,绝缘于痛苦。而且无法弥补。20170910。

  ●他们不可能永久的停留在混乱的90年代的波士顿,是的,他们也得谋求稳定,社保和医保。但每个失踪的宝贝都要送回家。《黑暗,带我走》之后看这个,未免太寡淡。但是没关系,帕特里克要转行了。希望爱曼达和爱她的人能和她计划的那样好下去,毕竟他们为爱已付出太多。

  《一月光里的距离》读后感(一):狗尾续貂的最后一作

  勒翰写了这个系列最烂的一本书,且从头到尾每个字都散发着一股“写完就跑路”的气息,目测帕特里克/安琪是不会再有下一卷了。 狗尾续貂,画蛇添足,和前五本的差距不亚于火影忍者和博人传(并没有说火影结局好的意思)。 爱曼达这个角色,彻底违反了作品一直以来尽可能贴近波士顿边缘社会丛林法则弱肉强食自然选择的风格,这个角色和整部系列作的平衡,烂的像是逼着癌症晚期病人波比跳。作者借着她的手,在系列作的最后一本突然大玩特玩起了白左悲天悯人政治正确的那一套,恕我直言,完全破坏了系列作的精髓,肤浅至极。 人道主义是不需要教的,度过前运算阶段的小朋友都知道。写了六本书结果升华出来这种破东西,真的还不如最后都保持原型。 帕特里克,安琪和巴巴,结局就跟年画娃娃三人组一般喜庆。读完我脑子里的问号已经多的要从耳朵里喷出来…… 算了,不打了,我累了。

  《一月光里的距离》读后感(二):再见,宝贝

  还记得几年前,刚上大学不久,因为一部东野圭吾的《恶意》,我开始阅读推理小说,也因为一部迈克尔•康奈利的《诗人》,开始阅读欧美犯罪小说,并且留意着其他作家,最终,因为一部《战前酒》,我开始阅读起丹尼斯•勒翰的作品,并且等待至今,总是期盼着,国内能够尽快引进他的新作,哪怕因为时间的流逝,新作变成旧作。

  就这样,等来了《一月光里的距离》,原版于2010年上市。

  帕特里克与安琪系列时隔多年后的新篇。

  因为事先没有去看任何关于内容的详细介绍,所以翻开没几页后,我便很诧异地发现当年教堂钟楼上的办公室已经成为了回忆的画面,帕特里克的办公场所已经换成了某个历史悠久的调查公司,他像我们这些普通的广大老百姓一样,为了贷款,为了医保,为了女儿现在的抚养金和以后的大学教育基金而奔波,即使现在只是一个临时调查员,也必须忍下各种对客户的不满,完成各种自己从不喜欢的工作。他的生活,已经窘迫到连笔记本电脑被抢走之后,都没有余钱买一台新的。

  曾经的硬汉侦探,已经出现了颓势。

  但他依然还在奋斗,为了自己所爱的人,他的妻子安琪,还有女儿凯碧拉。

  直到那人找上门来,告诉他,十二年前的那个女孩,再度失踪了。

  十二年前,《再见宝贝,再见》里的失踪女孩爱曼达被他找了回来,但他无时无刻都在承受着拷问,他从来不敢判断,自己当年的决定是对是错,我想,他这些年来的困境,有部分原因是因为心已经改变了的原因。

  但这一次,他遇到了第二次机会,可以让他再度审视自己的内心,让他再度做出一个选择。

  当他看着自己四岁的女儿时,他选择了再去将她找出来。即使到最后,他找到的她,已经不再是记忆里那个小女孩,遥远得,比陌生人还陌生。

  美国犯罪小说让我着迷的原因,有一个是他们的作者不仅仅是单纯地描述犯罪的过程,更多地是去分析犯罪的成因,从而反思社会自身,而丹尼斯•勒翰选择的角度更加独特,很多时候,他都是从“家庭”的角度去描写,无论是帕特里克/安琪这一系列,还是更加大名鼎鼎的《禁闭岛》,都可以看出他时刻着重突出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而时隔多年后的这本《一月光里的距离》,两位主角更是已经和好,并共同抚养着一位小天使,即使生活不易,即使在完成案子时见证了种种人性的黑暗面,但“家庭”这一元素,依然让他们紧紧握紧双手,迈步向前。

  在故事的最后,帕特里克给自己做出了一个新的选择,这让我看到,这一系列,可以就此完结,也可以开展新的篇章。无论是哪一种,我都觉得可以理解,并且一如既往期待着,丹尼斯•勒翰接下来的新作。

  《一月光里的距离》读后感(三):月光下的温情

  以硬派侦探小说出道的美国小说家丹尼斯·勒翰说:“死去的人有好有坏,但存活的人没有一个是清白的。”这句话应该能够成为他一系列小说的注脚:暴力是无处不在的,而这种暴力也是无人可以幸免的。比如在勒翰的新作《一月光里的距离》中,少女、婴儿、大卖场的女保洁员等无辜人士都被牵扯到种种暴力事件来,而暴力的源头在哪里?勒翰并没有在作品中明确提出,所以,读者就只能带着对于人性善恶问题的思考投入到文本之中。

  勒翰的文字风格简洁明快、幽默感与动感同样饱满。作为一本推理小说,这本书的精彩之处并不在推理环节上,而是对于儿童成长的关注以及家庭温情的渴望。女性和儿童本不应该成为暴力事件的受害者,但很明显,她们根本逃不开暴力的纠缠。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私家侦探夫妻档,虽然他们经历了出生入死、险象环生的境况,始终不变的却是对温馨家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弱者的同情和保护。在这个故事里,充斥着枪声、拳头、吸毒、死亡和黑帮的威吓。但同样也充满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真挚的爱、对公平正义的诉求以及对未成年人的关爱。月光下屡次出现的不只有械斗和谋杀,还有温情和家,也正是后者,支撑着两位私家侦探解决掉一个个难题,在面对死亡的时候唤起心底的力量。帕特里克与安琪以及少女爱曼达在卷入暴力世界的漩涡之后,他们拼命要做的,就是尽量地拯救无辜,保护自己心爱的人。暴力与温情就像两条麻绳,紧紧地缠绕在一起,它们穿插到故事之中,忽而使人胆颤心寒,忽而让人柔情满怀。当月光下的罪恶与温柔同时展现在眼前时,人们往往会感觉到一种巨大的压迫感和欣慰感同时袭来。读着勒翰笔下的故事,就会有这种感觉。

  在书中有几场打斗场面和死亡场景,勒翰虽然以精准的文字进行了描写,但亮点依然是光明与温暖。比如巴巴对帕特里克的深厚情谊,以及帕特里克对妻子女儿的爱。在这本书里,勒翰提出的另一个议题是“道德标准真的是一成不变的吗”,但这个议题的讨论依然是围绕着家庭和儿童问题展开。这本书看起来是写了一个智勇双全的私家侦探夫妻解决了棘手问题的故事,但实际上却道出了英雄们对家庭的渴望、对温情的回归。

  尽管回家的路很远,很难,但这对私家侦探依然要平安地归来。或许,这是作者发自内心的呼唤:尽量多地去关注自己的家庭吧,去关注儿童的成长问题吧。这个世界上永远不缺少英雄和莽汉,唯独缺少在亮堂堂的月光的照耀下,那条能够让人安然归家的路。

  《一月光里的距离》读后感(四):何为对错,何处是家?——《一月光里的距离》

  《一月光里的距离》是丹尼斯·勒翰私探系列的第6本,本书仍然讲述了围绕帕特里克和安琪夫妇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却并非续集,只是以前本《再见宝贝,再见》中发生的故事为引,看似讲述的是同样的搜救行动,实质上却已非单纯的搜救,它带着一种重新的思考,对制度,对自我的拷问。

  四岁那年失踪一回被帕特里克找回的小女孩爱曼达•麦克雷迪再度失踪了。当年帕特里克找回小女孩后不顾安琪的强烈反对,坚持遵守法律,将孩子送回了母亲身边,导致孩子的舅舅及“好心”的警察们全都遭到法律的审判。帕特里克坚持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正确的,但是内心却在躲避这件事,良心苛责让他无法释怀。所以当爱曼达的舅妈再次站在他的面前寻求帮忙时,他的第一反应是拒绝。

  当夫妻两人再次坦诚沟通,帕特里克终于可以面对,虽然仍旧觉得自己没有错,可是也不禁问自己,事情是否还有别的处理方式。如今,失踪事件再次发生,这或许是他弥补的一次机会。

  当他们下了一定找到爱曼达的决定,一只脚踏进波士顿蓝领社区中最黑暗的巷弄之时,一切已经脱离了他们所预想的范围,这次卷入其中的,不再只是爱曼达和他们二人,更包括他们所爱之人。

  越探入事件的中心,内心的谴责越强烈。当年懵懂的小女孩如今聪慧过人,却也有与她年纪不相符的周全与冷静。面对所有的痛苦,她不抱怨不憎恨,她只是用自己的方式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坚强,更强大,强大到足以挣脱着黑暗的束缚,强大到能够自己决定自己想要的生活。

  与其说是帕特里克去寻找爱曼达,不如说是爱曼达引领所有人走到她身边。虽然被黑帮追杀是个意外,但是谁也意想不到,这么危机重重的事件也能在爱曼达的聪颖冷静中化解。而为着自己许下的誓言,帕特里克或许做了他之前认为自己绝对不可能做出的事。

  事件发展中出现了好几个问题少年,打火机、苏菲,看似这些少年的所作所为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可是深究不难发现,原生家庭的影响,才是他们变成如今这般状况的根源,即使爱曼达的母亲海伦,酗酒、吸毒、毫无责任感,也不全是因为她自己的原因。

  人人都想要一个温暖的家,可是就是有那么多孩子生活在破碎的环境中,那个法律意义上的有血缘关系的家是否能称得上家,那些只管生不管养的父母是否能称得上父母,孩子与这样的“父母”生活在一起是否才是正常的。这些问题便是书中隐含的疑问。

  而帕特里克最后安静离开,尊重爱曼达的选择,自己扔掉手枪,拒绝侦探的工作,决定做常规的货运工作,回归家庭,回到最爱的妻子与女儿身边,似乎是给出了他自己答案。可是何为对错,何处是家,真正的答案是什么,需要每个读者自己思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