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男孩》观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男孩》观后感精选

2020-10-28 23:11: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男孩》观后感精选

  《男孩》是一部由克雷格·麦克尼尔执导,大卫·摩斯 / 贾里德·布雷兹 / 雷恩·威尔森主演的一部剧情 / 惊悚 / 恐怖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男孩》精选点评:

  ●男孩挺可爱的

  ●漂亮的男孩。爱德华·霍珀式的画面,恶童的独角戏,你觉得他不够邪恶是因为他的孤寂和绝望和愤怒都很纯真。

  ●小男孩演技加分。

  ●真是太烂了,从头到尾莫名其妙

  ●聪明又孤独的小男孩,因为远离文明而原始野性。

  ●跪求文艺风导演滚出恐怖界!

  ●豆瓣分数太低了。一个恶魔的诞生与一个缺爱的世界

  ●还可以的片子,标准的心理惊悚片

  ●前期太慢,后期带感。一定要撑到后面看完呀!

  ●it's hard to be a dad. 90分钟铺垫最后13分钟。最后一句台词出来简直恐怖。

  《男孩》观后感(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夫妻离婚后,男人带着小孩去到一个偏远的深山老林,独自经营着父亲留下来的汽车旅馆。

  寂静无声的山林,人迹罕至的旅馆。

  故事的背景预设已经奠定了整部电影灰色、压抑的剧情基调。

  但对一个正值爱玩爱闹时刻都想受到父母关注的小孩而已,这不等同于地狱吗?

  不记得在哪一本杂志上,曾看过对留守儿童的大篇描述,得出的结论大概是说因为长年缺乏父母陪同,因而留守儿童的心态较为孤僻、扭曲,对社会不信任且充满抵触。

  然而《鹿角》中小男孩与留守儿童又有很大的不同。

  先不说留守儿童始终还有身边一大圈(最不济也有1、2个好朋友)的熊孩子一起疯闹,单单是周遭满满的生活气息,所见之处,皆有人烟,就这两点足以比《鹿角》中的小男孩幸福一万倍啊!

  太寂寞了。太孤僻了。

  幸好,男孩心里还藏着一个想法,也算是有自己的小计划,那就是通过用动物尸体换取零钱的方法,快点存够钱买车票去妈妈的城市。

  电影前面一直很顺利,爸爸做自己的汽车旅馆生意,男孩存自己的钱。

  直到后来父亲入不敷出(咦,前半段根本就没有人入住嘛,请问哪里来的收入),只能给小男孩打欠条了,其实父亲也很乐观啦,因为起码他还会开玩笑说,“现在全家就你有收入了,我只能给你打欠条了”

  到这里之前剧情还是可以淡出鸟来的。。

  听到父亲说只能打欠条,然而男孩内心是崩溃的(丫的,那我怎么存钱买车票,这什么鬼地方!阿西吧,好想离开这里啊!!!)

  于是黑化的过程开始了。

  小男孩踏上了一发不可收拾的杀人之路。

  用零食引诱小动物到大路中间。一不小心勾引到一头野鹿,碰巧有纵火杀妻嫌疑的柯比大叔的车就撞到了野鹿身上,不得已住进汽车旅馆。小男孩一心想柯比大叔开车带自己走,中间不知道因为什么事情导致愿望落空(在车上没认真看23333),为了报复就设了陷阱让大叔掉进去,然后大叔就奄奄一息了。。(哦多可,好无辜!不过也算是罪有应得,毕竟大叔还是有纵火杀妻的嫌疑嘛!)

  在给大叔设陷阱的时候,男孩还差点淹死一个入住汽车旅馆的同龄小男孩,一个在旅馆party上玩耍的醉酒女孩。

  而在大叔掉进陷阱之后,小男孩一把火把旅馆party上的年轻人烧光光了。小男孩父亲也葬身火海中。

  看到有豆油评论说小男孩放火的时候就没想到父亲也在那排屋子里,所以算是误杀。但其实影片前面已经有过两次铺垫,一次是父亲给男孩庆祝9岁生日,被小男孩怒吼“关掉音乐”,接着推门而去;另一次就是电影的最后,小男孩差点闷死醉酒女孩,被父亲哭着怒斥,但小男孩最后还是愤怒离开。这两段很明显暗示着小男孩和父亲的感情每况愈下,小男孩只想离开这里,和妈妈在一起,他的所有行为都指向“去找妈妈”这个目的。

  所以大火熄灭后,当救援人员问,“你还有其他亲人吗?”的时候,小男孩才会那么直接了当地说出妈妈所在的城市。

  目标明确,周遭的一切,便可以无视,可以忽略。

  忽然想起港剧的常见桥段,“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只要结果是自己想要的,谁又会考虑过程和手段呢?

  尤其鹿角男孩只是一个小孩。

  善与恶,他又分清了多少?

  《男孩》观后感(二):邪恶,有时是天生的。

  荒郊野外的小旅馆,捡松鼠尸体的小男孩,这就是影片的开头,一个捡尸体的小男孩超神之路的开始。

  男孩父亲独自带着小男孩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守着破烂的小旅馆,附近没人家,店里没客人,父亲为了让无人陪伴的小男孩不感到无聊,让他去捡马路上的动物尸体,捡到一具尸体就给一个硬币,小男孩照办,一直到没尸体可捡。这时候男孩心生一计,在路上投了零食做诱饵,收获了松鼠尸体x1,高兴的去找父亲领金币时,父亲却表示“没钱了打欠条吧”,这一结果深深的打击了小男孩。接着男孩生日,父亲为他买了蛋糕,放了他以前最爱的歌,结果男孩莫名的发脾气(想起了母亲),怒而离去,然后在马路上撒了大量的饲料,企图杀死更多的松鼠来平息他的怒火,结果吸引来了一头鹿,发生了车祸,受伤的司机被父子救起并住下,鹿在男孩面前被父亲开枪安乐死并分割变成存粮,男孩得到了鹿角。

  这个事件有几个特写,男孩看到车祸时的震惊(没想搞这么大),抚摸受伤的鹿(对,外国人就算矫情,杀害松鼠没感觉,杀害小鹿班比就有感觉了),观摩父亲分尸鹿,在床上扣沾满鹿血的手指,隔天注视着垃圾桶的鹿头:I see you,偷看受伤的司机(好奇与歉意)。

  警察上门来查司机,司机叫科比,表示只是路过,晚上来了一家3口,5个人吃了烤鹿肉,闲聊了一下baba。隔天早上,男孩偷进了一家人的汽车,偷了一把刀,还弄坏了汽车,接着和客人的小孩在泳池玩水,故意淹死他(未得逞),一家人要离开,发现汽车坏了,多留一晚。晚上偷透跟踪去找车的科比并被发现,对话中透露出希望科比司机带他去弗罗里达找妈妈。回到家发现有新客人来,男孩便打算去偷钱(也许是为了父亲欠他的),被父亲发现,没得逞。对早上差点淹死的小孩道歉,并玩耍,半夜偷跑进一家人的房间里,注视着,然后自己跑去马路上躺在(想念妈妈了吧,所以嫉妒有妈妈的小孩并想淹死他)。

  第3天,一家人离去,男孩回到废弃的车厂,布置了陷阱,想搞死昨晚吠他的狗,未得逞。父亲整理男孩秘密基地的物品,发现男孩存钱是为了坐车去找妈妈,遂高兴的没收了钱。父亲与司机科比对话,吸烟,表达了“小孩喜欢学坏所以尽量不在其面前抽烟”的教育观点(希望司机离儿子远点)。节奏进如中后期,男孩发现钱不见了,在质问父亲无效后进入鸡窝踢死了鸡(单杀&第一滴血)。司机被警察怀疑放火杀妻,男孩与司机对话,得知司机妻子被火烧死与不想带他离开后(此处最伤人对话,司机:我和妻子一直想有个想你这样的小孩(笑),男孩:可是你妻子已经是堆土了),晚上偷走了司机妻子的骨灰盒。

  第四天,男孩被闯入的司机逼问骨灰盒藏在哪了,然后带领司机去废车场,引诱他掉入陷阱,钢针穿肚而死。晚上,来了一群年轻人开party,其中一个灌了男孩一点酒,男孩潜入其房间打算用手闷死他喝醉的女友,被发现,被暴打,残血不死回城,被喝醉的父亲批如果听话不去接近party就不会出事了,男孩愤而离去。半夜躺在床上越想越不爽,把司机妻子的骨灰抹在脸上,带起鹿角,拿起钥匙防锁了所有房间,在门口浇汽油,点火,听着惨叫,镜头移到父亲在的与客人房间并不相连的小屋,也被烧着了,男孩静静的看着血肉模糊的父亲。

  警察来了,询问起司机,男孩便嫁祸给了他,但被问起还有什么亲人时,男孩回答,妈妈。

  至此,影片结束。

  《男孩》观后感(三):缺爱启示录

  看罢这篇,笔者认为这是一部反类型的“关怀”电影。

  甚至可以说,电影是有许多爱的,但它表达爱的方式不是去示爱,而是让你去看角色们的缺爱。而电影里头真正缺爱的,也不只是小男孩一个,那个倒霉的司机,以及小男孩的父亲,都是缺爱的人士。他们或是缺老婆,或是缺母亲。甚至连司机的老婆的死,电影也选择了留白,只是暗示,死得很可疑,但是司机对妻子的骨灰又是十分珍重的。

  当然,电影的重点是小男孩。把小男孩扭曲的性格一步步展现给了观众。要知道,许多人的人性里面,是有一点点施虐倾向的,当我们还是孩童的时候,我们常常吃饱了没事干,欺负一下小伙伴,或者欺负一下弟弟妹妹,其实本身是没有多少恶意的,就是天性里的小东西。在正常的环境中,只要父母或者老师,或者环境给一点点的教育,适当纠正一下,这些天性里的小瑕疵是可以处理掉的,正常的孩子是会慢慢懂得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的。

  但是这个缺爱又缺钱的父亲,显然对孩子的教育是简单粗暴的。就是一个直男癌教育法,去干活,或者给钱去干活,或者高兴的时候哄一下,父亲至上。这种直男癌父亲,显然就需要一个母亲角色来调和一下,但是小男孩没有妈妈,用他的说法,妈妈在弗罗里达,但是谁知道呢,父亲似乎在电影中没有认同这种说法。他的母亲到底在哪,电影并没有给一个明确的答案。

  仔细看父亲对小男孩的教育,那种捡了松鼠尸体就去换钱的方法,显然就是错的。这可能会让孩子对动物失去应有的关心,电影中就很明确了,孩子为了钱,甚至去残害动物。而且它几次这样做,往往让自己受益,一次是得了钱,一次是得到了鹿肉吃。当然,还有一次没得到钱,因为父亲没钱了。

  电影的剧本也演说得非常仔细,男孩有了施虐倾以后,曾经对一个小伙伴下过黑手(就是那对夫妻的孩子)。但是那个孩子因此不再理男孩后,男孩就改正了这个习惯,真心的对待小伙伴。电影的观点很明确,这个孩子他可能心里有一点点扭曲,但他不是不能教育的,甚至他是极度聪慧的。但根本没有人去帮他,在这之后,父亲的教育变本加厉的糟糕,虽然父亲其实也是下了功夫的,比如给男孩过生日,比如不在男孩面前抽烟。然而事实上却是,父亲所下的功夫,和男孩所需要的,往往不是一回事。这个男孩只能就在这扭曲的人格道路上,越走越远。

  而司机的出现,也让男孩越发扭曲,其实男孩在司机身上,是试图在找父爱和母爱,试图再找一个离开的可能。当然男孩知道这希望是渺茫的。但他不在乎,为此,他甚至拿走了司机老婆的骨灰(这也体现了男孩的占有欲)。但司机也因此对他呈现出了狰狞的一面,男孩受不了这一面,其实他就是想开个玩笑。他扭曲的心理看到司机的这一面后,就顺便想整一下司机,其实男孩是否知道(司机被弄死)这个效果,其实是很难说的,要知道那个陷阱是要弄死一条狗的。

  到了这里,男孩基本上已经变成一个邪恶的BOY了。至于后面,男孩的窥探癖被发现,再被人暴揍以后,得不到父亲的矫正,反而又是一顿批。男孩就变成了恶魔,杀光了所有人,只为得到那一个目的,找妈妈。

  到这个时候,男孩已经无可救药了。然而这个时候,所有人都跳出来指责这个男孩是恶魔。我想说,片尾的男孩,确实是个恶魔。在美国校园行凶的那些人,也是恶魔。但恶魔不是一天变成的,许多人有机会成为恶魔,但他们成为了正常人。许多人有机会从小恶魔变成天使,但他们因为缺爱,缺必要的关心,成为了真正的恶魔。

  当然,不能为恶魔找太多借口。但笔者认为电影的主题,其实还是爱。其实老美的电影,关于小孩变坏蛋的,大抵都还是人文关怀的居多,美国人民是很保守的,也是懂得找根源的。只看结果,不看过程,那这电影,不看也罢。给小恶魔多一点爱,多一点教育,甚至给那些还没来得及变成恶魔的人多一点关心,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必要的约束,不要逼他们铤而走险,不要逼他们伤害他人才能得到自己的利益。那才是真正的美好世界。当然,笔者再次表示,笔者只是依电影直说,对电影中的价值观,笔者个人不抱任何态度。再说了,受虐也绝不是行凶的理由,在任何正常的价值观道德观里,行凶都是不对的。但是普世价值观中,也有一种他人作恶,我们也得自省一下有没有纵恶的说法。你不教育,不关怀,不理会,某种程度,就是纵恶。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