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西欧思想游记》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西欧思想游记》读后感锦集

2020-10-31 02:02: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西欧思想游记》读后感锦集

  《西欧思想游记》是一本由冯骥才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欧思想游记》精选点评:

  ●盘王图

  ●老爷子萌萌哒

  ●其实冯老文字里那种对中国文化保护恨铁不成钢的感情是很明显的,但是他的观点有些太过片面,或者有些夹杂了自己对中国文化保护不力的难过和遗憾。比如书里说中国博物馆不似西方博物馆,会放一些外国文物,其实不管是在古代外国进贡,还是近代西方侵略,都是有很多国外文物在各地博物馆里展出的。再如,冯老说当代小说已经没有时代特征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代社会国内各城的差异越来越小,每个地方都有臭豆腐,各地的特征都渐渐被同化,而网络化的特征又被文人所不齿……但是我很认同冯老在书中所提倡的重视教育,重视文人故居,因为这些都是重视文化的起点。

  ●老爷子精神头儿真大!

  ●亮点不多,辛酸不少

  ●超级喜欢这类的游记,是对背后文化的思考

  ●写了些东西,可还是感觉没有深入的思考,没有深入的东西。因为他是冯骥才才买的,所以有些小失望。

  ●游在外,想在中

  ●文化自觉很紧缺

  ●游记本身不好玩 思考性的东西又比较浅 亮点是三联装帧很好

  《西欧思想游记》读后感(一):有一种游记叫:我旅途的所见所闻你能领略一点就好

  我鲜少读游记。

  但在我潜意识里就觉得 游记这个东西一定是写的人要让看的人也能领略到这个城市的风采,从写作者的字里行间,配图的韵味中体会到当地的风土人情。

  但事实证明,大多数的游记都华而无实。有些地方的有些东西,文字实在是太过贫乏,它只能传递出作者当时的所见所想,写得再深一点就会让看得人觉得无趣,且晦涩难懂。

  毕竟很多人想看的,大概只有巴黎的哪条街卖的东西又便宜又好,英国的哪条街食物物美价廉最好吃?

  看冯骥才的这本书,最喜欢英国部分。倒不是因为不喜欢巴黎,而是没太看懂,实在是太不落地了。像英国写大学的那个地方就很好,让我想起来昔日央视的主持人柴静——那个在一个演播室用一个纪录片说完雾霾的人。

  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你走到了哪里,就把中国的文化带到了哪里。

  这不得不让人在生活中时刻保持警醒:我的言行举止,都代表着我这个人的素质,代表一个城市的样貌,一个家庭的教养,以及一个国家的形象。

  所以 看游记的时候不必太纠结你从作者的游记里看到了这些城市的哪些魅力,达到好像你也去玩儿过了一样,只要你能领悟到他看到的一点点,就算是意义。

  《西欧思想游记》读后感(二):像是为我规划好了旅行路线

  这是我第一次读游记,先后看了三本书,唯独看这本书的时候总是情不自禁的咧开嘴笑起来,为冯老逗趣可爱的想法,为书中所见所闻的故事。

  我想了好久想不出来这篇书评的题目。但看到7.4的评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在我看来可以引起人思考的书应该能得到更多的推荐,忘了上次在哪看到,比起教会人们怎么思考,告诉人们应该思考什么可能会更有效。这本游记中,冯老就是这样一个角色。用浅显的话语告诉我们他看到的中国或者当代文化的现状,并总能用相当逗趣的语句引导我们思考的方向。于我这种文化知识并不很深厚的人而言,我真的是非常喜欢。

  一路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把用子弹做成的开信刀,在那个一战和二战交叠的地方出土的战士物品,这把开信刀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和人性的关怀。而且对于旅行路上这些有意义的小物件我总觉得全凭运气遇见,所以更觉意义深重,甚而有些羡慕冯老。

  其实当时看游记时觉得书评没什么好写的,没有主要人物,没有中心思想,走走停停,写写记记。但我着实又很喜欢这些流水账式的文字,觉得自己和冯老一起游了一次西欧,毕竟要是我自己去可能都不会玩的这么尽兴。书中对文化的思考也让我觉得闲来好像有了点事可以琢磨琢磨。

  昨天我甚至找我的朋友,问她想去哪里旅行,毕竟疫情期间最不缺的就是臆想,所以她回答我,国外的话,欧洲吧。于是觉得好像一拍即合,我当即发给她扉页冯老的线路图,告诉她,你看冯骥才帮我们规划好路线了!兴奋劲就好像我们明天就可以启程去走一遍冯老走过的地方一样。那我从伦敦到爱丁堡也一定要做长途汽车,然后在曼城逗留一晚。

  《西欧思想游记》读后感(三):何为真正的游记

  慧子/文

  什么样的游记才是好游记,是我这两天在阅读过程中浮出脑海的一个问题。一般认为,好的游记需要文笔、见识与情怀的完美融合,也需要作者本人的真诚与热情。但是游记之所以吸引人们去写作、去阅读的核心灵魂,又似乎具有一种区别于一般散文的特性。这种特性是什么呢?

  手头的两本游记,一本是陈丹青写的《无知的游历》,一本是冯骥才的《西欧思想游记》。这两位作者都大名鼎鼎,但是写作游记的经历却很不同。陈丹青在序言中表示自己最不喜游记,这是应朋友力邀之后第一次的尝试。而冯骥才倒是写过不少本的游记书,尤其是介绍欧洲的。

  可能正是由于这两位写作姿态的不同,他们对写游记的想法也颇为不同。陈丹青在序言中坦言,“游历的胜境,异国的想象,原是自己的事,归来看照片,彼时彼地的那份真意,其实消失了——游历中最感动的经验,也写不出来的,难免是选择性追忆,且为文句所编排,转为专供阅读的稿面了。”陈丹青的言说倒是很真诚,也道出了游记写作之难。那种当时行旅中感受与体验的丰富性,很难在日后用文字表达出来。

  冯骥才也感受到了陈丹青所提出的这种游记难以传达的困难,但他更为积极地用一种“行旅同步游记”的写作实验,去克服这种游记写作之难,即是边游边写,保持旅途中的即兴感。“记录一时的发现、心得、情怀、感悟与灵动;也带着那些时间与空间的美妙与鲜活。”但是这种写作对于作者的笔力、见识与情怀的要求非常之高。否则就会成为流水性的记录,虽然很直接,很即兴,但少了那种经过深思熟虑和遣词造句后的文字之美,使得读者在阅读时感觉含美量不足。

  陈丹青与冯骥才所呈现的这两种样态的游记写作,都指向了游记写作之难。即还原彼时彼地旅行途中的丰富与灵动的困难。但这种困难的核心其实是在于文字本身的局限(或者,即使图片也亦然),即庄子早已发现的“言不尽意”的无奈。

  然而,文字的意义,其实并不仅仅是记录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文字更大的意义还在于去创造、构建一个与现实既有重合,又有超越的意义世界。

  这个意义世界与现实世界有多贴合,取决于作家的纪实笔力;对现实世界有多超越,取决于作家的情怀、感受、思想,还有想象力。从某种意义上,这种文字所呈现的意义世界与现实世界越不同,它的价值就越大。因为它只存在于阅读后的想象里,是一种想象性参与创作。而纪实性的游记只是带领读者体验作家所经历过的一切,少了激发读者的创造性想象的可能。

  我个人认为,那种能够激发读者无限想象、旅行与探索世界动力的游记,才是真正的游记。因为如实记录的游记只是一次性的,读者的感受与作者的所见与感受相差不大。而那些能够让读者在阅读中在头脑中构造出不同的图景和不同的意义世界的游记,那些用文字生成、激发一种新的无尽的想象的游记才是真正的游记。如此说来,好的游记的生命是常新的,因为它邀请每一位读者赋予它新的生命。

  《西欧思想游记》读后感(四):浅谈中国的“文化病”

  在巴黎,一个普普通通的巴黎人,他可能连毕加索或者莫泊桑最爱坐在哪个咖啡馆,咖啡馆里的哪个位置,面朝哪个方向都知道,而一个北京的知识分子却未必知道老舍最爱在哪喝茶,上海人也未必知道张爱玲常去哪家书店······

  冯骥才先生在《西欧思想游记》中对此表示道:

没人关心这种“没用”的事,我们的文化病是从来没把文化当回事。

  《西欧思想游记》是冯骥才先生游历法国和英国时对文化的思考。在面对同样有着历史厚重感的两个国家,冯先生通过和我国自身的文化现象进行对比,在对我国文化的流逝不无哀痛。国人似乎对文化天生的触觉是商业,而不是要去守护。

1. 与法国文化之差异

① 宗教象征:教堂/庙宇

  巴黎是法国的文化腹地,前不久着火的巴黎圣母院也是巴黎的文化特征之一。在巴黎,教堂并不是富丽堂皇的,而是有些残破的,带着历史的伤痕,光线昏暗,到处是阴影,带着时间久远和沉静无声的气息。即使发出轻轻的快门声,都会让人感到不安。

  从前中国的庙宇也是在山林深处的,远离俗世,被文人墨客视为精神净土,现在却纷纷落入俗套,庙宇被不断描以夸张明艳的色彩,岁月的印记被抹去。去到著名的佛堂虽然人挤人,但是虔诚地朝拜的却寥寥无几,多是拿着自拍杆或是相机一起摆造型的。

② 城市规划

  在巴黎,站在艾菲尔铁塔上就可领略巴黎规划的“大手笔”。不光是巴黎,加莱的《加莱义民》的雕塑也同样有点来头。这幅雕塑是罗丹在1884年应加莱市长之邀为城市创作的作品。这位市长能够明白究竟什么代表了城市精神和城市文化——《加莱义民》就是代表的普通人爱加莱城的一种精神。

加莱义民

  当然,在中国,北京的二环三环四环特征还是很明显,胡同也仍具特色。可是有些城市为了“政绩”,已经把城市改得“不洋不土”,实在是可惜。

  比如苏州,贝聿铭老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与苏州园林相得益彰,完美契合了苏州温婉的江南水乡形象。可是在城市的另一边,位于新区的“大裤衩”,确实在让人汗颜。

苏州博物馆苏州“大裤衩”

  再如,国内已经不知道有多少个城市,模仿着“伦敦眼”,也拥有了自己的“眼“,但是这些眼真的都“明亮智慧”吗?

2. 与英国文化之差异

① 对文化的态度

  英国出了一个著名的莎士比亚,现在他居住过的斯特拉福小镇,一切依旧是中世纪的模样,莎翁出生的、去世的老屋,邻居亲友的宅子都原封不动,保存完好。甚至就连狄更斯等人在莎翁故居的窗玻璃上的签名都还在。

莎翁故居

  让人震惊的不是现在,而是这五个世纪以来,没有人想借着莎翁发一笔财,改造他的故居等,而是把这位伟人的一切都保存了下来,这是一个民族文化上的共识。

  我们却不知元曲作家关汉卿先生的故居在何处。有人会说这只是个例,我们知道吴承恩先生的故居。的确如此,可是更让人脸红的是吴承恩先生的故居前不久刚被某位孙悟空扮演者贴满自己的海报······名人故居也不可避免地沦为了商业市场的工具。

吴承恩故居②大学教育现代社会中,大学是真正保持知识精英的精神传统的地方。

  在剑桥大学,静是校园的特点,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下才能专心进行学术思考、学术研究。同样,在学术氛围浓厚的大学中,喧闹是浮躁的表现,而真正的研究都需要沉下心慢慢得学习和探索。

剑桥大学

  而国内的大多数大学,热热闹闹得根本没有如剑桥大学般的“孤独感”。一位国王学院的教授,在谈到前往剑桥的中国学者时,用了一个成语“沽名钓誉”。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诸多鸡汤文中,爱以“独处”来博取噱头,因为中国的大学实在太缺这两个字了。作为人口大国,人们最怕的就是“孤独”,并且这也变成了“性格古怪”、“为人不太好”的代名词,而为了做个“好人”,想方设法地“合群”。

3. 文化发展之合理性

① 饮食的变化

  曾经的中国天南海北饮食各不一样,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是现在随着运输业和人口迁移的发展,全天下的人都可以吃一样的东西。

  不管在哪个城市,都可以看到“长沙臭豆腐”,“上海小笼包”,饮食已经变得没有独特性,及时口味与正宗有差异,但是确实影响了地区独特性的划分。而中国文人的胃又是整个文化中最难伺候的。

② 网络的发展

  网络时代让曾经遥不可及的信息近在咫尺,人们对于文化的认识却依旧停留在“打卡”,对于文化的重视仍然没有提升。尤其对于重商的地区,文化对于他们来说只是有商业价值的物品。

  在网络时代,越来越多的碎片化信息和越来越浮躁的人心,都开始难以适应古老的文化,真正做到全民重视文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冯老的字里行间,是对文化的自豪,但却对文化行动羞愧,我想我们每个人或许都会是这个感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