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沈从文全集(修订本)(1-27卷+附卷)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沈从文全集(修订本)(1-27卷+附卷)读后感锦集

2020-11-13 01:17: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沈从文全集(修订本)(1-27卷+附卷)读后感锦集

  《沈从文全集(修订本)(1-27卷+附卷)》是一本由沈从文著作,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980.00元,页数:2009-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沈从文全集(修订本)(1-27卷+附卷)》精选点评:

  ●沈从文,我的大爱啊。

  ●最爱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沈从文是文学家 对我来说他是中国古代服饰史研究的开创者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建国以后沈从文研究的物质文化部分 想想沈从文建国以后的坎坷 也挺心酸的

  ●下血本买的一套书

  ●是最喜欢的作家吧。天然的一个人。

  ●可是还是不够完美

  ●细读了六册 其他泛读 有机会再翻翻

  ●15、16、21、22卷。 纪念一下昏天暗地码本科论文的日子。

  ●主要是其中考古和服饰研究的部分。

  ●按需。

  《沈从文全集(修订本)(1-27卷+附卷)》读后感(一):一个人受时代的限制,但又必须有内心的那种纯良。

  当开明书店把沈老的书烧掉的时候,沈老受到很大的触动。至少我认为是这样。从此他的那支笔就真的失去了活力。一个人的笔要有活力的话,也许他人的肯定是很必要的。谁又不想自己的书有读者呢。

  沈老是一个厚朴的人。

  《沈从文全集(修订本)(1-27卷+附卷)》读后感(二):沈从文的人格和语言,驳一些观点

  沈从文是什么样的人,从他的经历和他的文章可以推论而出。

  有人说他经历坎坷,因此看透了政治。这点完全是无稽,就好比说,一个人出了国,因此就对国际政治深刻了解。人内在感悟什么,思考什么,铭记什么,虽与时局有关,但更与人内在的人格有关。

  沈从文不关注政治的,他在当兵时遇见了贺龙,也不过是说说“毫无征兆的一个人就突然伟大了起来”,他不去谈血腥、争斗,这些在他心中,都留不下深刻痕迹。烙印下来的,是争斗发生地的那些山山水水,可爱而宁静,毫无战争的气息,还有那些人物,兵官、小贩、农民、妓女、土匪,等等,都是平凡而朴素的样子,没什么大悲大喜、极善英雄主义,都不涉及政治、变革,没有大问题,不去附庸些大情怀。

  在沈的心中,对这个世界的爱,对他所经历的一切有趣事物的描述和赞美,仿佛最重要,这种爱,让他即使身处战争风云、政治变迁,也把生活看作平凡而美好的场域,用细致的、平和的、朴实的心情去讲述。

  如果没有这一点哲学和情怀,如何能在乱世中写边城?恐怕早去参军,搞革命,天天都讲马列主义。人的根子决定了他的样子,沈从文的根子在凤凰,是山清水秀与世无争的地方,他就养成了那样的性格,那样的眼光,那样的笔调。

  这种笔调,有的人褒奖为“句式古朴、意境诗意、唯美。”这我真是一千一万个不赞同。

  沈从文的文笔里,找不出一句古典韵味的句子,早期的文笔十分幼稚,跟孩子的话似的,后期写到边城时,才失了那种啰啰嗦嗦大白话孩子气,收敛得工整些,但顶多也就用些“镇日永闲”的词汇,再没更古味儿的了,也不会刻意惊艳,淹没在他那一贯朴实的白话之中。

  沈从文的意境,不是幻想的,不是诗意装点的,不是刻意唯美的,而就是世界本身的样子,是纪实的,只不过在实在的景物里添了点作者自己的情感:喜爱、有趣、安静——这种感觉和诗意、唯美完全是不同的。

  看着一段话:

  “这地方城中只驻扎一营由昔年绿营屯丁改编而成的戍兵,及五百家左右的住户。(这些住户中,除了一部分拥有了些山田同油坊,或放账屯油、屯米、屯棉纱的小资本家外,其余多数皆为当年屯戍来此有军籍的人家。)地方还有个厘金局,办事机关在城外河街下面小庙里,经常挂着一面长长的幡信。局长则住在城中。一营兵士驻扎老参将衙门,除了号兵每天上城吹号玩,使人知道这里还驻有军队以外,其余兵士皆仿佛并不存在。冬天的白日里,到城里去,便只见各处人家门前皆晾晒有衣服同青菜。红薯多带藤悬挂在屋檐下。用棕衣作成的口袋,装满了栗子榛子和其他硬壳果,也多悬挂在屋檐下。屋角隅各处有大小鸡叫着玩着。间或有什么男子,占据在自己屋前门限上锯木,或用斧头劈树,把劈好的柴堆到敞坪里去一座一座如宝塔。又或可以见到几个中年妇人,穿了浆洗得极硬的蓝布衣裳,胸前挂有白布扣花围裙,躬着腰在日光下一面说话一面作事。一切总永远那么静寂,所有人民每个日子皆在这种单纯寂寞里过去。一分安静增加了人对于“人事”的思索力,增加了梦。”

  我想不出任何理由,它怎么是幻想的?把戍兵、机关、衙门等等都如实地介绍了,怎么是幻想的。它怎么是诗意的?“晾晒衣服同青菜,红薯挂在屋檐下,劈好的柴如同宝塔”,这怎么叫诗意?若说幻想,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才是幻想,若说诗意,那种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才是诗意。沈从文的笔调,既没有形而上的哲思,又没有诗词般的格调,又没有突如其来的想象,怎么被说是“充满幻想和诗意”?应该用更准确的词语来评价,是“质朴的全方位纪实,带着恬淡乡土气息,真挚而有趣。写作时不带一点矫揉造作,叫人看了觉得轻松、有趣,感受到田园气息。”

  《沈从文全集(修订本)(1-27卷+附卷)》读后感(三):从文全集读0101

  从文全集读0101

  《编辑说明》读

  “从文全集”,《沈从文全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09年2月2版。这个出版社属于山西出版集团。

  全集按文体分类,我总认为是缺点。应该按时间排列,然后做个文体分类索引。文体分类里也是按年代排列。一套全书,以“百科全书”为例,第一分类应该是读者最容易掌握的,比如按照字母顺序排。然后照顾特殊需要,再搞一套索引。这方面做得好的就是我们最熟悉的《新华字典》和《辞海》。出“全集”,最重要的是根据所谓“全”的材料来看随时间变化的东西。按文体分类呢,是服务于专题需要,比如小说研究家对诗歌、戏剧不感兴趣,他们实际上只要有个某人的“小说大全”就基本可以了。即使如此,“小说大全”也应该按年代排列。文艺是相通的,一个作家同一年里可以既写小说也写剧本还写文艺评论,甚至阐发自己的文艺理论。按年代编辑全集就便于追索作家的思想、艺术、理论的发展历程。

  不过《沈从文全集》编辑得好的地方是不改作者惯用的遣词用字、标点符号之类。这是尊重历史的一种表现,因为所谓“规范汉字、规范用语”都是新中国改开以来提出的,以前,是周总理国务院颁布的普通话和简化字。再以前,我只能说是白话文写作的成型期,不是标准期、规范期。于是不同的作家的白话写作实际上是在试验,比如沈从文时代就不分“的得地”,或者轻用“伊底牠”,发明推行使用“她”。等等这些问题现在都由学校教学和出版社负责,依法统一了。但这些问题在“从文全集”里一仍其旧,这是更加的坦白襟怀,因为如果按照今天我的语文水平,人们说的文字最干净的《边城》在我看来也是废字冗词多得难以忍受的,而这部小说显然不像贾平凹的《秦腔》之类,硬劲地塞进土话,那还不算方言。好了,说从文全集的出版就到此为止了。

  我所以要读读沈从文,那要从1978年说起。那一年按教学计划开了“中国现代文学史”。那时这门课里不讲沈从文作品,因为连钱钟书的《围城》和张爱玲的小说都不讲,哪里轮得到讲沈从文。但是老师吹到沈从文,大意是说“拿(你们)啦,不要老是盯着‘路过毛巴潮”(上海话,鲁郭茅巴曹)(老舍还挨不上呢!),喏,沈从文狠的。来(上海话,在)美国,读文学,写一篇沈从文小说的论文就可以拿博士。”老师的讲话也轻佻了些,但是大体不错的。可是大陆没人研究沈从文,只晓得研究他很重要,而给我们上课且吹沈从文的老师自己也是“口头革命派”,因为他拥有研究沈从文的全部公共权利。学校图书馆的教师参考阅览室有一部分沈从文的旧书。当时上海不过三所大学有中文系,各校的教师参考阅览室各有沈从文的书藏。还有上海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给各大学各专业的教师发放集体阅览证、集体外借图书证。教师们可以商量着共享。上海图书馆的那种阅览室都对市民阅览禁闭的,每天只对全市文史哲大学生放6个阅览座位。我们的那个老师就吹沈从文,结果吹出我一个同学,不是同班的,我和他是在本校的教师参考阅览室面熟的。我们都是请系里的知名老师(文大哥后第一次评职称还没有开始,很多老师没有教衔)写条子,或者通过他或她,带上敲了系里红章子的介绍信进这个阅览室的。图书馆老师按我们的点书而跑进书库找出来,又为我们“明天还要读”而专门保存。一来二去,我们和图书馆老师混熟了,就看了很多普通的外借、阅览读不到的书。

  我那时候醉心于美学,那同学却迷恋沈从文。因为我俩都抽烟,所以你来我去就熟了。显然,我的灵性不如他,一年后他就是沈从文研究的“小专家”了。我俩都是1973年中学毕业的。只是我后来转系了,去读一门科学了。于是不知道他的沈从文研究究竟做得如何了,他姓邵。不过直到那时候,我没有读过沈从文的任何文字。毕业以后才眼看着沈从文的文学作品热起来,再看《围城》火起来,再看张爱玲风起来。我是直到沈从文的作品像新华书店里的“青菜萝卜”的时候才翻翻的,比如《边城》,心有所动。而直到网络时代,我才吝啬地读读他的小说,并且知道了他在新中国遭禁。“难怪当年那小子研究沈从文就傲得不得了,而老师也称赞。”

  我有一个臭脾气,喜欢贪大求洋,甘愿一切从头开始。半当中给我一本书而我要读的,一定是后来我眼里的垃圾书,比如琼瑶、金庸、梁羽生之流的。所以我要等沈从文的有学术水平的集子出来,否则我一般不读。此外,我不想买书,我想蹭书。于是我宗没有去读沈从文。而真正的原因是我不是搞文学研究的,我搞一门科学研究,那比文学研究有意思多了。

  今天我总算从早已发现有《沈从文全集》的地方借来了第1卷,从头读读吧。我对沈从文是一点歧视也没有,因为人家比我来赛(上海,能干)多了。所以有人讲钱钟书在《围城》里含沙射影骂沈从文是“乡下人”,我对钱老是腹诽的:“你钱钟老卵啥呢?”“老卵”是上海的俚语,就是鸟像小钢炮那么硬翘翘。“你钱钟书是无锡人,上海人也讲你‘乡下人’,只不过比北京的皇帝土得好一点!皇帝老儿都没睡过席梦思!”有读到刘文典公然骂沈从文不配做教授。我想你老刘的庄子研究也不见得比吹的好,我就没见过研读《庄子》而开列的参考书里有老刘的。我凭良心凭学识读读沈老吧。标题的0101就是“读第1卷里的第1个笔记”的意思,以下类推。

  《沈从文全集(修订本)(1-27卷+附卷)》读后感(四):从文全集读0102

  从文全集读0102

  《鸭子·盲人》

  集《鸭子》,1926年11月北新书局初版;《盲人》发表于1926年4月14、17、19日《晨报副刊》,署名懋琳。这是独幕剧,故事讲女儿让一戏剧教员假做情人,今天叫“恋人”,结伴看盲父,满足他盼望女儿有归属的心愿。盲父不知上当,因此“极其高兴”。

  文:景——//上等人家的家庭,但又无奢侈豪华气。//壁为淡红色//写字台上唯一用绿绸罩的台灯//此沙发为特制备盲人用者。

  抟扶摇按:布景写得细,却恰到好处。比如房子的主人盲,因此阿(沈从)文就设计为“无奢侈豪华气”。此外,剧本是可以出版的,因此点缀颜色字。其实筹备演出时是和导演、舞台商议的。阿文写城市里的人家已经很“懂经”了嘛,为啥20年以后,钱钟书出版《围城》还要影射阿文是“乡下人”?

  文:怎么还不见来!……

  抟扶摇按:上一句话引出盲父的大段独白。这不是讲课、训话如《巴顿将军》一开头、做报告的独白,而是内心独白,它还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完全内心独白,就是自己的“想”,可以偶尔插进不知不觉地自言自语。这是浓情厚意的言语化,比如痴情女子思征人,不觉念出诗句来、唱出曲儿来,甚至说出话儿来。但是这话不会长,一般是无人称的一句:“那边冷欸。”说长了就给人家怀疑有精神病了。但是人的内心思想是很丰富的,是很好的文学材料。这样的内心独白在戏曲剧往往采用为独唱。样板戏也这样,比如《智取威虎山》的“打虎上山”里的大段唱:“穿林海 跨雪原 气冲霄汉……誓把座山雕,埋葬在山涧……”;《红灯记》第一场,李玉和唱:“手提红灯四下看……等车就在这一班。”就四句。一个是长心思,一个是短念头,它们在生活场景里都不会说出来,但是戏里一定要唱出来,因为内涵丰富。中国戏曲、戏剧是这样,外国的歌剧也这样。话剧还是这样,比如《哈姆雷特》里的“土逼,噢,挠土逼,才是得快死兴。”曹禺的戏也是的。什么戏都是的。

  可惜《盲人》里上述的内心独白是另一种,就是对人讲也无所谓的,比如“年青人见了情人,握手,亲嘴,拥抱,谈情话……说是怕不好意思,那有什么不好意思?爹爹又不是那一类头脑顽固的人……”。这样说,一可以表现人物絮叨,二可以表现人物炫耀,以埋怨代炫耀。这些话都可以对亲近的人说,比如戏里设计个老仆人,在他伺候盲爹整理内务时,盲爹与他扯蛋女儿有归属的事。其实戏里有个“听差”和女仆“张妈”,可是他俩没给阿文“人尽其才”的用。

  《鸭子·野店》

  发表于19251128《晨报副刊》第1405号,署名沈从文。

  文:屋的各角床铺上,发出……鼾声。

  抟扶摇按:野店是土客栈,生意不错,基本给买卖人睡满了。

  汪:客人:我明天去赶新场……必定帮你买带洋头绳来,要红的还是绿的?//苗妇:我不要你那些东西,夜些仍到我这来……

  抟扶摇按:“苗妇”就是野店老板娘,20岁,老板外出跑生意了,伙计也外出办事了。“客人”是一宿店的买卖人,夜半调戏苗妇。她半推半就,推短就长。阿文写苗妇觉得客人功夫好,就说出了上引的话。全剧就是肉欲,放荡。

  我觉得好奇的是这戏怎么演?这是独幕剧,场景说明是:“[1]灯熄后,有月光自茅屋漏罅处逶光而入。[2]屋的各角床铺上,发出……鼾声。”编号是我加的。关于[1],舞台中央应该是月光透入几处,它在后戏里也是当作苗妇卧室用的。关于[2],舞台是“三围”世界,客栈的床铺也只能摆在西北角和东北角以作“屋的各角床铺”的象征。而客人是走出通铺屋,偷进苗妇卧室,后来又是钻进苗妇被窝里的。他们的躺着说话,这固然可以在戏台上表现为站立,并且距离疏朗。可是他俩的戏服呢?是啥?如果是有钱人家,男女角还可以穿睡衣。可现在是乡野店,老板和客人都是粗鄙人,难道男女大裤衩,外加男的做膀爷,女的红肚兜?还有台词:“客人:你看这一对奶奶,像两匹小猪崽。”还有动作设计,比如:“抚摸着阿(女牙)(按,“大姐”的意思。)胸脯自言自语。”不过还是语言妙,阿文好像是老手了,比如“苗妇:(想)有围裙布料呢。//莫……莫……你再……我就——”客人故意引她想,然后偷袭成功。

  《鸭子·赌徒》

  发表于19251112《晨报副刊》第1306号,署名沈从文。独幕。

  汪:这也许太专门了……因字字须注,反而不下注解!

  抟扶摇按:我于是看不懂赌的激烈、精彩,却感觉到赌的热烈、投入。这个独幕剧本报纸愿意发表,我看是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在起作用。新文化运动兼有好几方面,最大的是使用白话文,而“文明戏”,即话剧,彻底摆脱了中国旧戏曲、剧的台词;次大的是 表现平民生活,这包括表现黄赌毒的下三滥生活。第三是自然主义表现,因此作家精通社会底层一个角落的生活,按其原型而逼真描写,读者就是读不懂,也能感觉到气氛。文学作品,编剧算搞文学的,剧本算文学作品,有时候就是要渲染出气氛而无需信息清晰。

  我佩服美、欧的片子就在它们很是造气氛,气氛让你懂。比如《教父》第一集。黑社会新兴势力请教父支持他们做违禁生意,教父不肯,这样就闹起意见了。你看原版,那嗓音就压低了、变形的、语速又快,还是地道的街巷话,不看文字简直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但是我觉得气氛越来越紧张,等见到后来“彼可取而代之”的火并,我顿感情节贯通,势在必然。这样的片子翻译成中文,一句句话都是字正腔圆;如果是中国拍的警匪剧,那把意思传达到明白地唠叨并空洞比如肩上两叶一花的白衬衫在破案工作会最后说:“一定要尽快破掉这个案子,还XX市人民生活的安定,担负起人民公安为资本家保驾护航的时代责任,不辜负改革开放时代里党对我们的期望。”一扯蛋,戏倒不紧张了,可看戏的人心里急起来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