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人需要知道的50种哲学思想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人人需要知道的50种哲学思想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1-13 02:19: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人需要知道的50种哲学思想经典读后感有感

  《人人需要知道的50种哲学思想》是一本由本·杜普雷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的208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01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人需要知道的50种哲学思想》精选点评:

  ●这名字实在没法吐槽了,好在内容还可以,各个分枝都覆盖到了,低端入门向,不想深究的话翻翻这个就行了。

  ●关键词:知识、知觉、身份认同、伦理学、信仰、正义、语言、意义和美学。。越来越深刻理解到为什么说“好莱坞电影是一种强势的文化输出”。。《普罗米修斯》《少数人报告》……这些在阅读过程中不自觉蹦出的例子就是一个明证。嗯,我国啥时候也发展一下电影嘛,不要老是城市爱情片、武侠片之类的。

  ●对于刚进门的、喜欢智慧思考和追求的人来说,是一本不错的哲学导论。文字优美简单,但对于刚刚接触这类思维的人来说,是一个较艰险的旅程。

  ●一些管理基础知识

  ●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

  ●以前读过,学到不少呢

  ●非常好的哲学入门书籍,知识书名实在是···如某位豆油所言:标题不够霸气,但内容侧漏了

  ●不错的哲学入门书。能引发兴趣

  ●神经科学已经把哲学逼到死角了,另外这几天看了好多关于神经科学的东西,脑科学这一领域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我们常人的认识了,最典型的就是:大脑在成年之后还会继续产生神经元。三岁看老什么的这类谚语现在看来就是为人战胜不了习惯而找的借口

  ●看完最大的感谢:原来我小时候包括长大后,很多很多时对着自己问的问题,哲学家都问过。世界上有两类人,一种是会问“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对形而上感兴趣的人,一种则毫无兴趣。不是说后者不好,只因为自己会反复的问和好奇,感到欣慰。

  《人人需要知道的50种哲学思想》读后感(一):中国式的名字,外国的内容。

  确实是一本还算不错的入门书,至少像我这样完全不懂的人能够看了之后有一种被SHOCK的感觉……这本书的好处是,每种哲学思想都简洁明了的介绍到了,适合在闲散的时间看看……有一点就是书是外国人写的,但是名字太中国了,容易与中国的作品混淆,那个,你懂得!

  《人人需要知道的50种哲学思想》读后感(二):庸俗易懂

  不知道为什么评分这么低,我觉得很适合哲学入门者,通俗但引人深思

  除了里面留的笔记栏很不厚道

  人人需要知道的50种哲学思想

  人人需要知道的50种哲学思想

  人人需要知道的50种哲学思想

  不知道为什么评分这么低,我觉得很适合哲学入门者,通俗但引人深思

  除了里面留的笔记栏很不厚道

  人人需要知道的50种哲学思想

  人人需要知道的50种哲学思想

  人人需要知道的50种哲学思想

  不知道为什么评分这么低,我觉得很适合哲学入门者,通俗但引人深思

  除了里面留的笔记栏很不厚道

  人人需要知道的50种哲学思想

  人人需要知道的50种哲学思想

  人人需要知道的50种哲学思想

  《人人需要知道的50种哲学思想》读后感(三):我看不懂这本书

  一直想研究一下艰深晦涩的哲学,最近一位老校友推荐看一本书,叫做《人人都需要知道的50种哲学思想》,这本书内容简介里面说:本书50篇清晰易懂的文章将复杂的、有挑战性的哲学概念通俗化,生动地阐释了来自知识、知觉、身份认同、伦理学、信仰、正义、美学等方面的问题,对于初涉这片领域的读者来说,它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西方哲学导论。

  看完介绍,我很激动,终于能有一本哲学的入门书了,可是我今天晚上把这本书翻来覆去,努力想找一些与大家分享的东西,结果我现在已经开始怀疑我的智商了。到底这本书哪里生动了,哪里清晰易懂了,俺时间可宝贵着呢T_T

  下面摘了一段,关于“什么是艺术”,如果你看的懂,那我就错怪这本书了。

希腊人认为艺术就是再现自然或者模仿自然。对柏拉图来说,终极实在存在于完美且不变化的理念或型相之中,与善和美这两个概念难解难分。他把艺术作品视为对理想和型体的简单反映或粗劣模仿,只是通往真理的一条低等且不可靠的路,所以把诗人和其他艺术家一并驱逐出了他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对艺术也持相同看法,即把艺术当做一种再现,但对于艺术的客体,亚里士多德却有更为系统的看法,他把艺术视为对自然中部分实现的东西的完善,因此,艺术能够洞察事物的普遍本质。艺术是再现且与美密切联系,这一观念知道现代都占有主导地位。许多20世纪的思想家对此的回应是,提出用“形式主义”来研究艺术,把线条、颜色以及其他形式上的性质当做最重要的因素,忽视或排除了包括再现方面在内的其他因素。这样,形式就从内容中提升出来,为抽象主义在西方艺术中扮演主导角色铺平了道路。从再现分离出来的另一个很有影响的分支是表象主义,表象主义放弃了所有类似于对外在世界做近距离观察的事情,以利于夸张或变形,大胆使用不自然的色彩来表现艺术家的内在感触。以本能的、有意非自然的方式来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情感与经验,这些都被视为真正艺术作品的标志。艺术作品都有很多共同之处:可能表达了艺术家的内在情感,可能撷取了自然的本质,也可能感动了完美,吓到了我们或令我们震惊。可是,如果寻觅艺术品都具有的某些特征,就只能是徒劳无功了。给艺术下定义,使用一个用法在本质上就变动不居的术语,这种尝试已经遭到误解,而且注定要以失败告终。

  看完,我还是不知道什么叫艺术,上面这段文字充斥着令人迷惑的概念和不知所云的句子,不知道到底是原文的问题,还是译者的问题。

  前阵子看了另一本书叫做《查令十字街84号》,那个翻译可绝了,真的可以称得上是“信达雅”,下次会和大家专门聊聊这本书。

  正在我万念俱灰的时候,这本书的封底的一句话感动了我,我觉得全书的精华也许就是这一句话了。

哲学的任务本就不是将真理洒向人间,而是唤起人类对真理的追求。

  下次该挑一本好的哲学入门书了。

  对了,我为什么要去学哲学呢?

  ——写于16年10月30日

  《人人需要知道的50种哲学思想》读后感(四):关于其中两种思想的反刍

  感到好玩的主要有两点:

  1.设计论证

  在论证上帝存在的时候有一派人是持有这样的观点的:这个世界是一个巨大的机器,他可以分为无数个小一点的机器,还可以再分,一直分到人类感觉与能力所不能达到的程度。但凡对这些机器和各部分研究过的人都会因其准确程度之高而赞叹。这种贯穿整个自然的手段以及对于目的奇妙的适应,虽然超过人类的设计思维,却与它们惊人地相似……

  这个“设计论证”存在的一个弱点在于,如果这个世界令人赞叹的美是需要设计者的,那么设计者之上是否还需要一位更高的的设计者,如此类推,那到底是谁设计了这一切?还记得《普罗米修斯》里面那对科学家夫妇对先知者(Engineer)的追求吗。影片的最后女科学家带着人形机器David前往先知者的故乡,我想这种不断往本源探索的欲望是推动人类前进的动力吧。既然Engineer的基因创造了我们,那么谁创造了Engineer。(虽然异形正传根本没打算说这个好吗= =~)

  我觉得《普罗米修斯》作为《异形》的前传,有别于普通科幻惊悚片之处在于它其实隐藏不少哲学问题的原型以及探讨,比如上帝的存在、人类的异化、以及创造者与创造物之间的矛盾。

  除了关于设计者是谁这个命题,还有关于设计者(创造者)与创造物之间的冲突,最出名的莫过于雪莱笔下的科学怪人,Frankenstein。这故事很简单,(引自Wikipedia)

  故事主要是在描述一个科学家的疯狂计划,弗兰肯斯坦计划要靠自己的力量创造一个生命体,说是想打造一个完美的人,于是,他从坟场精挑细选后挖出的尸块,他以专业知识判断还能使用部分,再将之拼成人型,通过电击并赋予他生命。不久,弗兰肯斯坦便发现这是个严重的错误,他制造了一个怪物。于是,他开始追杀这个怪物,怪物也本能的逃亡,双方间发生了许多冲突。

  Frankenstein在英语里还有一个意思是,一个最终毁掉创造者的东西。

  如果结合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可以引伸出科技这头怪物对人类的异化。雪莱当初写Frankenstein时则是对当时开始渗透于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忧虑。

  (最后再天马行空一下,这个母题其实也可以追溯到希腊神话中父与子的矛盾,弑父的故事数见不鲜,出名的当属Oedipus,更不用说莎翁笔下的哈姆雷特了。)

  2.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

  这里有个很有趣的例子:乔治正手拿一杯白兰地。没有人拿枪对着他的头逼他喝,也没有人阻挡他喝酒。他可以自己随心而为。但乔治是个酒鬼,他知道喝酒对自己不好,也可能会失去朋友、家人、工作、尊严……但他无法自制。他伸出颤抖的手,把酒杯举到了自己的嘴前……

  以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曾在1958年的演讲中提到两种自由的概念(Two concept of Liberty ):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

  消极自由主要是指,没有外在的限制或压制,没有任何障碍阻止你做想做的事。而积极自由则是主动意义上的自由,强调了本体的主动性。如果结合这个例子来谈论的话,乔治是处在一个没有人强迫他去做任何事的环境,他拥有消极自由。但是他“无法自制”,所以他缺乏的是积极自由。也就是说积极自由更强调一种内省,自我意志的自由。

  从个人角度来看——

  从最近《正能量》《秘密》再次盛行,跟随彭萦、warfalcon的self-changers越来越多,以及“大学生风向标”的清华南都对自我改变的文章转发量大幅提升,都可以看出现在有不少人都在关注如何改变自己。(当然,会得出这种结论其实本身也有漏洞,也许我本人最近就是关注这类的问题,所以不自觉地会特别关注这个主题,根据吸引力法则我就会有全民也在关注这个话题的错觉。)

  看书时被“积极自由”的概念给惊艳到了。顾城曾说过:

  自由并不是你不知道干什么好,也不是你干什么都可以不坐牢。自由是你清楚无疑你要干什么。对于惶惑不知道干什么的人,自由是不存在的。

  我喜欢这段话作为积极自由的另一注脚。

  从社会角度来看——

  书中继续对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在大社会中的体现进行了阐述。更有趣的是似乎资本主义社会会更倾向于消极自由,而积极自由会常常体现在社会主义社会。为什么这么说呢?由于消极自由是尽可能减少对一个人权利的限制,比如说美国法律赋予每个合法公民可以竞选总统的自由。可是缺乏资金、教育、社会地位的普通公民又怎么可能在大选中成功呢。所以有人质疑消极自由是没有实质的自由行使形式上的权利。

  同理,支持积极自由的则是赞成国家的介入,因为积极自由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的自由。用书中的话就是“社会意识的自由主义者”。不过随之而来产生的问题就是政府有可能在积极自由下暴政,为社会设特殊目标,替公民决定应该追求的目标。例子就是法国大革命里的暴民与斯大林。

  所以哲学这玩意好玩之处在于,两方甚至多方观点交锋,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不断细化前提后的探讨。有兴趣的童鞋可以重新翻回《公正课》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