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经典影评有感
《红楼梦》是一部由卜万苍执导,周璇 / 王丹凤 / 袁美云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楼梦》精选点评:
●不打分 卤了一点点 戏曲式的表演方式 民国普通话 发现我对那个时代一点不了解 好遗憾
●米老鼠头的林妹妹和葫芦娃头的宝哥哥。
●2009.09.13 22:10 贾宝玉 - 袁美云 林黛玉 - 周旋 薛宝钗 - 王丹凤
●周旋有点婴儿肥不像林黛玉、贾母的演员看起来更像刘姥姥。化妆造型有点拙劣,假发套后面的大粗辫子要多不自然有多不自然。电影把红楼梦故事稍微做了重新组合,效果不太好,勇气可嘉。
●袁美云反串扮相真俊
●3:45——孩子你身体很单薄,是不是有病? 1944年的评分这么低啊?还有周旋
●周璇还是很美,只是不适合林黛玉。王丹凤好老相。那个时代的妆容和演技真是很难接受。贾母我就不吐槽了。
●周璇姐姐扮的林妹妹 唱起戏来干咋咋真雷人
●120102
●周璇清秀绝俗 轻灵娇弱 很像林黛玉 但是演技一般 而且太喜兴了
《红楼梦》影评(一):搞笑的电影
开始林黛玉进贾府,黛玉坐着轿子,抬轿子的小厮去贾府大门喊:“怎么,难道大门不开吗?”(有如此不长眼的小厮早就被打死了) 见了贾母,邢(或者王)夫人问黛玉:“我看你身子如此单薄,你是不是有病啊?”(问话如此直接也是服了) 然后见宝玉,宝玉摔玉之后,拉着林黛玉说:“妹妹,把你嘴上的胭脂赏给我吃了吧。”说完抱着林黛玉就去亲。(名门望族的公子,母亲和祖母都在场,如此行为不被打死也是宝玉命大) 王熙凤跟贾宝玉说:“哎呀,今天双喜临门,薛宝钗姑娘也来了。”(薛林同一天来,那宝玉黛玉还有什么一起长大的情谊) ........... 槽点太多,把我这原著党都气得没法生气了,反而有一种奇异的喜感。要是曹雪芹看到这部电影,估计会提着刀血洗剧组。
《红楼梦》影评(二):古老的电影,拙稚的改编
1 十二钗里就出来钗黛凤三个人,连元春云妹妹都没有,大观园怎么来的都不交代。没有宁国府,没有贾赦邢夫人,没有二尤故事,没有刘姥姥巧姐……
2 晴雯最后被赶走,居然是因为得罪了凤姐。
3 道具服装太简陋了。
一部红楼梦弄到最后变成个三角恋爱故事——三角恋没什么,62版的也是三角恋,好歹弄的象样点成不?一上来就要吃胭脂。在当年编导眼里,《红楼梦》和《西厢记》《白蛇传》没什么区别的,无非饮食男女情和爱。演员们文化知识有限,大多数连《红楼梦》都没读过,就读也读不通顺(文化程度有限),周璇就是边看着王云五词典一面才勉强啃完剧本,在这种条件下,怎么能够拍出有深度的《红楼梦》来?
《红楼梦》影评(三):为何看重《红楼梦》中的“小蹄子” 方汉君
以为晴了,却是阴雨。这段时间,重看了些老书和老电影,这是每年的必须。
《红楼梦》,是其中的一部。记得第一次看红楼梦,1981年深冬,当时买了三卷本“文革”后的第一版。那时还很忙,有空就读。
冷冬的星光,指引着我的小径,满脑子袭人诸丫鬟们的命运几何。
第二次看,一下跳到了1992年底,淘得一本64K袖珍本的《红楼梦》。
纸质轻薄,枣红色的封皮,看了不累。可惜后来被人拿去了,至今心存遗憾。
每次扫瞄,总觉前八十回,曹雪芹所作,因而后四十回就产生了隔膜感。
这次重看,仍如此,就像掉了链子,只得凑合看完。
但高鹗所补算是竭尽心力了。现在所看的这两卷本,2002年买,书太厚,拿起吃力,久了,手筋都麻。幸其魅力愈旺,不忍就罢。我喜欢精读,但国内小说看三次以上的,并不多。当然,《诗经》《史诗》、唐诗宋词及古文等名篇经典,则必是一看再看。
去年再看托翁的《安娜·卡列宁娜》《复活》等,好的经典不怕一看再看。
人生就那么几十年,若活到九十岁,也就四十来年时光。阅读也就只能是经典中的经典了。有生之年,希望《红楼梦》还能再看个七、八次。越老,琢磨品呷,就越有味道。
至于《红楼梦》改编的电影,人们常提及的仍是王文娟等出演的那部越剧。
谢铁骊执导电影《红楼梦》较少念及,只因被王扶林执导电视剧彻底淹没了。
长篇小说更宜电视连续剧的演绎,这是不争的事实。
其实,早在1946年,卜万苍就拍了剧情片《红楼梦》,周旋、王丹凤主演,重点也是放在宝玉和黛玉的情事上。至于邵氏等港台所拍的与其相关的电影和电视剧,只能说是一种戏说红楼了,说是胡编乱造也不为过,那完全是出于商业的需要。
我之所以对于丫鬟们的命运最感兴趣,是因为书中的“小蹄子”们,妙不可言,个个演技不凡,且心机了得,有几多无限度的取媚邀宠,就有多少为虎作伥的势力眼,这是相等的。互相倾轧,并非说她们如何的坏,恰恰是人性的弱点,以及丫鬟命途窘境的所迫,但小蹄子使起坏,的确让人讶然,这或是曹雪芹早年经历的刻骨记忆。我总是惊诧于作者把那么多的小蹄子写得如此活灵活现,她们的可爱、顽皮和怀恨在心的招数,都是如此的任性和无奈。
必须指出的是,小蹄子与势力小人仍大不同,势力小人隐含天生的恶,而小蹄子惯于见风使舵,算是迫不得已,这也符合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就会造就什么样的人格。即便说人格分裂,那也是社会长期扭曲的使然,管子那句“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只是古人对于理想社会的企盼,至少在《红楼梦》闻世前,从来就没实现过。文明的开化,普世价值,对于人类乃是一个漫长又挣扎的过程。于此来说,小蹄子文化,之所以成为《红楼梦》一大津津有味的独特风情,这要归功于作者活化了人置身于社会中的不堪角色,对当时女性来说,尤其如此,她们何曾饱尝过平等和尊严的滋味。
书中说“小蹄子”最多的,恐怕就是当家人王熙凤了,她口中的小蹄子当然都是使坏的,没理数的,但她自己何尝不是贾母心中的“小蹄子”。说《红楼梦》带有阶级属性,那肯定是有道理的。执掌权柄者的眼中,谁不听话,谁就是欠抽的“小蹄子”,所以,宽泛而言,“小蹄子”已超越了丫鬟和性别的范畴。
想想,一部《红楼梦》就是一部“小蹄子”的历史,它的生动有趣也就在这里,以至于王熙凤绝然想不到,她最终的命运居然和她口中的小蹄子一模一样,于此来说,但凡在那种“家长制”下,就没人逃得过“小蹄子”的命数,哪怕贾宝玉。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或“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了解中国文化,《红楼梦》即是丰盛的“百科全书”。
“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活着不断地充实,看着这些经典,了解到变幻莫测的尘光世道与人性的喜怒哀乐,淡然之境,顿越时空而生,人也就不至于空虚。不空虚,就不会做蠢事。人干蠢事,除了先天的不良基因之外,再就是后天的精神空乏和疲软。
人,最怕没有人文精神的开解。物质时代,唯物马首是瞻,内在又何等缺乏。人若不能释怀,不能自解,不能从古至今的中外经典中得到滋养,就会深陷自我捆束的蛛网而狼奔豕突于物欲横流的现实 ,迷失自我,终成为贪图功利的狂卒。
201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