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物理学的困惑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物理学的困惑读后感1000字

2020-11-18 01:03: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物理学的困惑读后感1000字

  《物理学的困惑》是一本由[美]李·斯莫林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36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物理学的困惑》精选点评:

  ●大概在二十年前买过一本书叫 科学的终结,作者采访了很多大牛的科学家,描述起来文笔还算幽默,相比较这本书作者啰里啰嗦,三百多页充斥着抱怨,确实物理学遇到了困难,不过有困难才有意义。后面一百多页迅速看完,感觉没什么价值。

  ●对弦论故弄玄虚最好的反击,对科学宗教的最好描述, 科学家里也充满了党同伐异,作者的描述让读者深刻明白了人性的局限如何导致了物理学的空想和不进步

  ●应该给翻译扣一星的,想了想,忍了。。。

  ●很好的书,我现在很介意物理学名词,难道翻译就不能用点通俗易懂的字眼吗

  ●确实越来越困惑了……

  ●当年很喜欢的一本书

  ●感想:1、国外也搞山头主义。2、作者好人啊。

  ●长大之后来到名校,问了下这里物理系同学对这本书的作者的意见,直接就黑作者了。

  ●深入浅出 虽然内容有点过时了

  ●读过introduction

  《物理学的困惑》读后感(一):原来存在预言家和工艺师的物理学之间的差别

  这本书讲的是弦理论这一物理学最热门的理论的相关问题,作者的态度是认为弦理论目前阻碍了物理学的发展。

  我不是学理论物理的,虽然以前看过一些关于弦理论的普及性读物但是这本书里的内容我大部分都看不懂。这本书我只看懂了第一章和第二章,后面的就基本看不懂了。这本书评分比较高,但是真没看出这本书精彩的地方,直到第十八章预言家和工艺师。

  第十八章提出了物理学家是可以分成预言家和工艺师之分的,物理学的革命需要的是预言家,可是目前研究弦理论的主要是一些工艺师类型的物理学家。——这是这本书最精彩的观点,也是令我获益最多的观点。

  作者在第十八章里的观点是建立在库恩的科学革命的范式的理论之上的,还是比较有信服力的。

  为什么说这一章的观点是令我获益最多的呢?我之前一直在思考数学物理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物理学分支,数学与物理学的关系究竟又是怎样的。虽然我本身也是做的相关的工作,但是一直没有想出令我满意的答案。看了这一章之后便突然领悟到原来物理学绝不是一个数学建模的过程,是存在预言家的物理这种可以不依靠数学工具而取得成果的物理的。(注:这里绝没有否定数学对于物理学的作用的意思)因此真的是获益匪浅。

  《物理学的困惑》读后感(二):非主流理论好有意思,带给你全新的乐趣

  很奇怪评论区都在扯些什么边角料内容,都被这本书严肃的名字和作者对学界的强烈怨念骗过了吗……那些陈词滥调没啥意思,真正有意思的不在那里。

  我跟你们讲这书太适合有科幻精神的人来读了,太有意思了,严谨和靠谱程度还完爆100%的科幻小说。

  ---

  从本书中看得出smolin的工作真的很散,视野很广,真没想到那么多大名鼎鼎的非主流奇怪理论都和他有关系orz……包括:DSR、VSL、……这些玩意真的很有趣

  有几段的口吻简直写成了物理学未解之谜系列,比如先驱者号数据异常(这个从最新报道看来是工程误差不支持新的修正理论);光速和精细结构常数的变化有无意义(知乎上有个关注度很高的辩论);……

  ---

  第11章谈宇宙论,对景观论的辩驳。这是站在Susskind、Weinberg、Linde等人的对立面,愚蠢的我读《寻找多重宇宙》这本书的时候竟然没区分出他们和Smolin的观点间有何不同(人存原理和宇宙自然选择),反正都很精彩就完事了。这里,Smolin对其概率统计和推理的用法的误区做了批判。

  ---

  molin 和 brian greene(《宇宙的结构》)可以说是对头了(有过辩论赛),但共同点是都称得上文笔上佳,两本书都有些段落读起来甚至有种让我毛骨悚然的惊悸感。

  《物理学的困惑》读后感(三):《物理学的困惑》——也许他们都错了

  二月份阅读的物理学专题差不多也该以这本书做一个结尾了。一路走来,看到的都是物理学高歌猛进、血染征途的高傲模样,却没有想到他正自己一步一步地走进了一个谜样的陷阱当中。物理学家们想要再走出这个困惑,恐怕已经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从反面的角度看待这个以科学为一切发展和运转基础的世界,竟然显得有些荒谬起来。说来也是惭愧,本书的前半部分我几次看得睡着,只有在第四章才睁开眼跟着斯莫林教授的叙述深入到顶尖科学界的内部。在他对科学伦理的考察中我居然也忧心忡忡起来。

  科学共同体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值得信任的组织,没有之一。他们采用的方法让人们都能够信赖、他们的结论也经得起这一套自洽体系的验证。可是和所有运行长久的系统一样,科学世界的顶尖领域,也许也出现了暮气沉沉的现象。甚至,出现了拉帮结派、类似邪教的小组织。作者自己是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年轻时代也有过研究弦理论的一段经历。可是如今他再回忆起这件事情的时候,如同刚刚从传销组织当中掏出来一样,对于弦理论界竟是一副谴责、担忧的神情。无论如何,也许这的确是时候让弦理论家们思考自己自身的问题了。当然也有可能他们正如斯莫林所说的,已经对于自己的小团体走火入魔而不可能走出这个深陷其中的怪圈了。

  听说弦理论已经是10多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弦理论本身已经发展了20年,而我自己还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学生。那时候觉得这个理论简直不可思议,我们眼中所见的坚固的、柔软的万事万物,竟然是一根弦的震动所造成的?这并不可能。稍长,看了一些科普,对于弦理论当中的数学美有了一点点了解。自己当然是不可能计算的,只是知道,它如果成功的话的简洁和对称足以统一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而且符合上帝的审美。从那时到现在,已经跨过了一个世纪,引力波都被发现了,而弦理论的证明仍然遥遥无期。也许业界已经获得了更多的证据,但也有可能是和斯莫林所说的一样,其实已经侮辱了歧途。有多少成果都是建立在“弦理论如果是正确的基础上”这句话的上面,可是如果它不成立呢?我们投入的这么多人力物力和智慧的头脑竟将最终收获一座倒塌的科学大厦的废墟。当然,从科学的进化上来说,做出错误的决断也并不坏事,至少帮人们排除了一个错误的可能。但是如果最终证明,人类把全部的鸡蛋都放在一个露底的篮子里,那将是多么可惜的事情。根本用不着三体人来锁死我们的科技,我们自己就停滞了30多年的科研时光。

  和任何需要开创性的事物一样,科学更需要创意。创意未必是一个好东西,它有时会是很不靠谱的。科学共同体存在的必要性,就在于对于那些靠谱的不靠谱的科学成果给予相应的评价,甚至可以是在几百年后为它再正名。可是这种创意的来源,只能是有着锐意进取头脑的中青年人。老教授们为科学把关是正得其所,让他们再创造新的革命未免有些强人所难。顶尖的数学家做出的改变世界的成果都是在他们年轻的时候,真的功成名就了,反倒很少有人还能做出惊人的言论。从物理的发展史话来看,似乎也有着这样的年龄魔咒。也许理论物理学界至今没有突破对于弦理论描述的难题,就是因为他们都老了,或是迷恋老人了。随着当代科研的规模越来越庞大,数学家和理论物理学家想要靠一支笔坐在办公室里做出什么东西来真的是越来越难,那种智力竞赛的浪漫气氛也在当代科学界越来越淡。我本身做过几次工科类的科研,正如斯莫林所说,工艺师的成分远远超过了预言家的成分。说实话,我当时认为即使是一个经过一定培训的普通工人也能够胜任这样无聊的科研工作,何须研究生?当然,研究生的工资也许更便宜一些。但是正是因为科研的逐渐正规化使得它的蓬勃朝气也在日渐官僚的氛围中凋零,真正为科研着想的出资机构,也许真的应该考虑一下斯莫林的建议给更多编外人士一点机会。从人类历史上看,野路子的人搞出赖以进步的发明并不是罕见的现象。

  当然,斯莫林的意见还不够完整。在先破之后,他没有再立起来。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是很好描述的,可是野路子高人的遴选、新方向的跟进,又哪里是一句话这么简单的事情。我们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这些不在体系内的,无法量化的优势?如果我们定下了一个标准,又怎么保证原本如同量子云般弥散的所有的可能性不会坍缩在这个标准的方向上?从这个角度看来,稀缺性永远是人类无法摆脱的魔咒。

  《物理学的困惑》读后感(四):非弦论物理学家的困惑

  

少见的一部反弦论之作,更难得的是作者本人也曾经被弦论鼓舞并为之工作过多年。因此这不是圈外人对弦论一知半解、意气用事的泄愤,而是出于内部专业人士冷静的现状披露和系统性批评。

作者系统周密地刻画了弦论的总体困境和具体困难。从外在特征看,自18世纪以来科学史尚未有过如弦论这般数十年内既不能得到实验验证也未有理论突破性进展,却依然有着重要影响力并因此占据大量学术资源的理论假设。这可以被称为“后现代物理学”特征:它脱离了现代物理学依托经验实证的学科规范,弦论科学家们认为,弦论的理论形态如此美妙,以致于它似乎只需要数学的和谐就足以证明自己的光明前景。作者用科学史的例证向我们表明,历史上曾经有多少“成套、系统、完备”、“数学和谐”、“形式优美”、“工具性成功”的假说被证明为错误的研究思路。

此外,作者更进一步在爱因斯坦革命框架下,提出了5个弦论或任何一种其他理论需要作出有效解释的基本问题,涉及到“实在性”、“大统一理论”、“量子论”和“广义相对论”等重要理论方向。比较重要的一点是:爱因斯坦革命的意义之一在于构造了一种“背景独立”的理论形式,它成功将时空形态转化为为理论演绎的内在结果而不是人为设定的外部前提(后者例如牛顿时空,那种绝对时空就是一种“背景相关”的理论形式,即具体理论形式将取决于时空背景这一外生变量)。“背景相关性”对应弦论的问题是,10维时空的常数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每指定一种常数,就对应一种可能宇宙,当理论预期的结果不能实现,那只要修改常数就好了,这样的理论是不会出错的(这也是为什么强子对撞机迟迟不能实现理论预言而只能一味上调理论阈值加强对撞能量的原因),可是科学必须具备可证伪性。

这种“科学中华而不实的作风”是怎样行成的呢?作者追溯了20世纪上半叶以来科学史的进展并认为与此相关。那种量子论革命中孕育的特别的科学作风(诸如反哲学、反理解、反实在等风气)带来了短期的爆发性成果,长期中却造成了现在这样的负面效应。当弦论科学家着迷于弦论绝妙的理论形式而拒绝其他替代理论时,科学理性实际已经让位于非理性的信仰。

本书最后一部分介绍了多种弦论以外的替代理论,在弦论不仅占据了科学世界,也占据了科普世界的局面下对科普读者很有启发意义(毕竟我们对于弦论已经不算陌生了,对“动力三角化”、“圈量子理论”、“扭量理论”、“因果集”、“超引力”等冷门时空物理学领域却知之甚少)。

本书对具体问题的专业讨论不少,尽管就“对称性”等概念做出了教人耳目一新的比喻式说明,在通俗性上仍然有所欠缺,相比其他一些优秀的科普作家作品而要算不上对非专业读者有特别的照顾,这固然不是大问题,因为作者提供东西一般而言是越多越好,读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各取所需。但是,这本书逼迫读者跳过的地方可能真的不少。

最精彩的一章是第十七章《奈何社会学》,表明当代物理学研究环境的变化和与“量子力学风格”相对的“粒子物理学风格”如何不再适应当下的前沿问题,生动刻画了弦论学家群体的若干特征(夹着偶尔指名道姓的爆料,八卦程度极高,相当精彩),这些才是弦论停滞甚至物理学停滞的“社会学”根源。

补充笔记:

现代物理学的最大理想就是大统一理论,目前主要卡在了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不和谐。而弦论的初衷就是统一二者,其总体特征是,理论设想简洁优美,通过把最基本的物理对象统统用以不同频率振动的弦来实现基本物理对象的大统一。但是这种理论没有得到有力的实验支持,尽管数学演算推动它完备起来,但是其独具的理论形式出现一种特征:当实验不符合理论预期时,可以重新设定常数参数修正理论描述,这就是批评者说的,弦论的问题不是参数太少而是参数太多,调整参数可以描述一切可能的宇宙状态,这是实验不能穷尽的。作者认为这已经是对科学研究方法的修改了,他举了个真实的例子加以说(feng)明(ci):他曾遇到一队人马刚从非洲回来,他们捧着圣经去寻找尚未灭绝的恐龙。为什么他们无功而返呢?他们引用种种原因解释为什么没有找到恐龙,比如恐龙挖掘了洞穴把自己藏起来了。这其实也像科学家的工作:当理论预言了中微子这种副产品,为了保持理论不致失败,那就只好假定中微子几乎不和周边物质发生相互作用。幸运的是,科学家真的找到了这样的中微子,然而弦论科学家可能就没那么幸运了。如果实验不能支持你的理论,那么应当反思理论本身是否方向错了,认真考虑其他替代理论,而不是惊叹于他的和谐完美,一条路走到黑,反复修改理论常数以避免理论失败(在实际科研中这意味着对有效资源的浪费),就像寻找恐龙的虔诚信徒提出一种又一种可能性来解释为什么就是找不到恐龙一下。

弦论的问题不止于此,作者的批评很系统全面,还有一点可能不那么重要但是很有意思:弦论完全依赖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成立,但是激进的“异端”已经在修正相对论了,如果相对论“光速不变”的假设是有限制条件的(有未经确证但初露迹象的实验表明某个宇宙学常数随着时间演化着,其当前值与早期值存在万分之一的差异),那么目前的弦论是否能够适应变化,也是一个挑战。

最后放一段关于爱因斯坦和戴森的八卦#本书作者应聘到普林斯顿,部分是冲着爱因斯坦去的。但是偶像已经去世差不多40年了。作者在普林斯顿遇到了另一位物理学明星戴森,他向这位前辈打探当年前辈的前辈爱因斯坦的工作和生活。戴森出人意料地表示他并不清楚,尽管和偶像在同一所大学多年。然后戴森解释如下:当年甫到普大,他也被能够近距离接触爱因斯坦激动不已,为此他一边通过爱因斯坦秘书约私下会面,一面恶补爱因斯坦近年科研论文。一个通宵后,戴森取消了和爱因斯坦的会面,此后甚至也有意躲着爱因斯坦,因为他认为爱因斯坦这些年的研究论文都是垃圾。

20200309022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