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与陈丹青交谈》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与陈丹青交谈》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1-21 00:23:5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与陈丹青交谈》经典读后感有感

  《与陈丹青交谈》是一本由陈丹青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页数:12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与陈丹青交谈》精选点评:

  ●谈艺术的书对于艺术修养有限的普罗大众来说,即使陈先生写的都是白话文,读完也只能是一知半解。抹泪奋进!

  ●?

  ●入门闲谈

  ●薄薄的册子 大大的道理 明白的世事 无奈的生存

  ●放到现在很多东西一点都不过时

  ●书面上他的文字的确尖锐,也许和他的姿态有关。

  ●陈老师是真正的老师!

  ●陈老师说,“与其抬头发狠,不如低头工作”。如果专栏也成了工作的一部分,这交谈里的有些话实在漂亮。

  ●下午读完,内容有些乱,看着不爽快,几处细节回答不错。

  ●有人说陈丹青是个老愤青。那什么是愤青呢?是一些刚进入新环境而对自己无法掌控事情选择激进表达的菜鸟。陈丹青呢,经历过文革,也出过国,在国内当过名人,在国外默默无闻。他还是愤青吗?他看的清楚了,看明白了,但没有办法。

  《与陈丹青交谈》读后感(一):人生没意义

  我年轻的时候曾经一度追问人生的意义,后来首先看到陈丹青先生讲人生没有意义,我恍然.后来又看到季羡林先生说人生没有意义.我大悟.

  既然人生没有意义,那就好办了.我可以过很坠落的人生了.不是越坠落越快乐吗.或者我也可以让自己很忙碌.无论如何都好.反正人生没有意义.

  知道这点很重要.

  《与陈丹青交谈》读后感(二):坦言

  坦言我没有读得彻底,非常好的一本书,我是跳着读的,看看、放下来、再看看、再放下。一直到某天图书馆催还,恋恋不舍归还了书籍。

  读高人的书籍,就像再和高人在交谈,这本书是答读者问的集合,虽满篇白话,偶有对目前的时代和艺术的微岔。但陈丹青的老师的想法意思都清楚表述。中间偶尔有一些一代而过的名词和论点,去专著考据后,真正的又一片天,颇有收获。

  《与陈丹青交谈》读后感(三):读着解闷

  淡青色封面,正中偏上方一行小字“与陈丹青交谈”,内敛、简洁、雅致,拿在手里很轻,薄薄一本,是我喜欢的一种设计。

  翻开来,前言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行文有条理,文字节制、不浮夸,于是,这本书从图书馆跟我回了家。

  这么一本小书讲的是和艺术搭边的话题,基本上一个主题一章,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有空的时候可以看一两个问题,很方便,正是解闷的好伴侣,没两天就看完了。

  陈丹青有时候直接,有时候婉转,有时候还带点幽默,距今已有一个多月的时间,那些回答我都忘记了。

  记住的是坦率和开放的态度,愿意去了解、去接受,他不一定单纯,但是他很可爱。

  以后遇见他别的书,也会想看。就像旅途中遇见一个有趣的老头,你想着下回还能见到,你们不一定谈了什么,这一段时间有他相伴还真是不错。

  《与陈丹青交谈》读后感(四):妙笔丹青

  丹青是一个很传奇的画家,虽然这样说,但是他的画我看的很少,但文字看的却很多。在《南方人物周刊》上,丹青曾经犀利地批评当今大学制度,还曾经大砍特砍自己玩笔记本电脑的经历。从他的《退步集》看到他的《纽约琐记》,对这位“很有意思”的“作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偶然,在书架的角落看到了《与陈丹青交谈》这本书,名字起的很有吸引力,内容也是我比较喜欢的方式——一问一答,问者是有兴趣的读者,他们不专业,问题提的大众化,比较适合我。若是大段大段的论文反而没有吸引力。

  书中谈到了许多当前比较有争议的艺术话题——艺术家的生存;艺术家的追求;行为艺术的意义;人体艺术引发的争议;以及丹青本人的艺术理念。重要之处,丹青一一阐释,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得淋漓尽致,某些读者比较低级、胡搅蛮缠的问题,用一个个反问句驳回,显得生动、有趣味。

  从本书,大致看出了陈丹青的性格——直率、单纯、严谨。从他的文字、从他的画、从他的为人处事或许能看出一个真正艺术家的影子,踏实、稳健,而不是整日暴露在媒体下,浮夸、轻率。

  本书中丹青还为大家推荐了一些书,版本、年份都很详细,对艺术感兴趣的读者不妨可以看一看。

  《与陈丹青交谈》读后感(五):你先得打动你自己!

  我对美术知之甚少,看完陈丹青的这本书,基本还是知之甚少,不过,老陈对文字的感觉却大大出乎我的预料,而且在篇末毕恭毕敬地写着:我得歇歇,多画画,多看书,好好学习中文。

  老陈对修辞学多有推崇,试举一例。

  有读者问:“艺术有没有好坏?假如好坏都算艺术的话,有没有必要有一个好的导向,大家都搞一些好的艺术呢?……”

  老陈这样来说:“……‘好坏’是道德判断,‘导向’是意识形态或市场经济用词,‘大家搞一些好的艺术’是行政思路,‘人民的需要’,则是社论语言,照从前的说法,就是‘官话’与‘官腔’——我总在想,中文有许许多多别的词汇可以谈论事物,我们还记得,还会用么?”

  这里老陈在说的不是修辞学是会用语言的基础,或者说修辞学是语言的基础理论储备,而是在说,这些带价值判断的辞令是“旧字典”,评说新事物勉为其难。

  而这个,是常识问题,大家都忘得差不多了,推开来说,老本的这书其实都是在讲常识问题。我们都被既成价值观簇拥着,这无可厚非,但是,字典都会更新,价值观是可以被反思的,何况是在不够恬静的社会氛围里。

  这也是老陈的文字读来诚意有加的原因。

  比如有读者在提问后说:我觉得在本土我们也需要打动我们的作品!老陈回应:“我读到这话,无端有中感动……”在恳谈一番世界与本土、艺术家的时间空间命运之后,倒是对这位读者建言:“你也是画画的,你应该画出打动人心的作品——别去管什么‘我们’、‘他们’、‘本土’、‘世界’——你先得打动你自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