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柏村解讀蔣公八年抗戰日記(上下冊)读后感100字
《郝柏村解讀蔣公八年抗戰日記(上下冊)》是一本由郝柏村著作,天下文化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NT1800,页数:143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郝柏村解讀蔣公八年抗戰日記(上下冊)》精选点评:
●历史是面镜子,历史是好多面镜子,想看那一面,随便选一面。找了好久的书,因为版本不好,花了一段时间才看完。因为自己的学术背景,以前总是从经济方面去了解和思考国共两方面的得失。这本书更多的从军事和政治方面解读,在构筑大背景基础上阐发自己的理解与思考。蒋在基本矛盾、国际形势、外交态度、对敌战略战术、党派斗争等方面的误判,乃至个人性格等方面的缺陷,综合而成了他的失败,使他个人在短短五年时间内,从民族英雄的个人巅峰,跌至谷底龟缩小岛一隅,际遇转变之迅疾,想来也非常人可理解及接受。这本书虽也只是一家之言,且并未附蒋日记原文,但对于从另一个并不偏激、未失公允的角度一窥近代历史,还是有所助益的。与先期读过的
●电子版
●以史为鉴
●今日之台湾竟尚存斯人物,真可谓之奇也!
●7/10 朋友带给我的,翻了几十页,略微有点无趣,解读没有更多的补充。有时间静心看完吧。
●亲自听了95岁高龄郝柏村爷爷的讲座,获得了赠书,简单地阅读了一些,由于太沉,600台币转手给了一位台湾朋友。您的书我没细读,但您的精神我已经领略到了!
●哈哈
●如果想知道cks为什么会从45的人生巅峰到49的人生低谷,这应该是最好的答案,没有之一。
●读完厚厚两大本《蒋公抗战日记》,发觉他并不是书上所说的那个躲在峨眉山等待着下山摘桃子的那个人,据《国民党研究资料丛书: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战场史料选编》,抗战期间国军阵亡132万人。20万的黄埔生,战死者高达19万人,即每阵亡100名国军,就有14人至少是黄埔生。黄埔旧有蒋乃严父何(何应钦)为慈母一说,每逢大小战役,若有失败,蒋最关心的是部下是否完节,颇有一种当父亲生怕儿子给自己丢脸的感觉。前言郝柏村有一句话颇让我动容,大意是“筑进新的长城”,其中既有国共的血肉,也有汪精卫辈的血肉。所以说,争谁是中流砥柱,更没必要。只有站在超越一切政党和偏见的基础上,去理解一个民族在这场战争中得到和失去了什么。故读《蒋公抗战日记》,很长气力,他所贡献的不仅是一个人的成败,也是一个民族久处绝境之后的悲怆和呼喊。
●很好
《郝柏村解讀蔣公八年抗戰日記(上下冊)》读后感(一):立传与正名
10日收到此书,工作之余,开始展读。
外观:印刷精美,排版优良。虽是繁体竖排,但因版式排得很好,阅读起来眼睛不累。
阅读出版者的话:为历史真相留下一粒种子。
郝伯村自序:血肉和泪水筑成的历史长城。
虽难免郝伯村有对待历史的主观判断,但放在近八十年后的今时,亦颇多客观公允之词。
郝伯村评抗战八年中的中共:假抗战,真发展。且亦承认:中共的发展策略是成功的。
其实,毛氏自己曾于1937年的洛川会议上就秘密定下了中共的抗战方针:一分抗战,二分敷衍,七分发展,十分宣传。
相互佐证,可见真实的抗战历史。
当然,以郝伯村之身份,洋洋洒洒六十万字,当为蒋公立传,当为国军正名。
既可理解,亦是必然,同时也是必须。
《郝柏村解讀蔣公八年抗戰日記(上下冊)》读后感(二):失败总结
历史是面镜子,历史是好多面镜子,想看那一面,随便选一面。找了好久的书,因为版本不好,花了一段时间才看完。因为自己的学术背景,以前总是从经济方面去了解和思考国共两方面的得失。这本书更多的从军事和政治方面解读,在构筑大背景基础上阐发自己的理解与思考。蒋在基本矛盾、国际形势、外交态度、对敌战略战术、党派斗争等方面的误判,乃至个人性格等方面的缺陷,综合而成了他的失败,使他个人在短短五年时间内,从民族英雄的个人巅峰,跌至谷底龟缩小岛一隅,际遇转变之迅疾,想来也非常人可理解及接受。这本书虽也只是一家之言,且并未附蒋日记原文,但对于从另一个并不偏激、未失公允的角度一窥近代历史,还是有所助益的。与先期读过的《蒋介石与战时经济研究》两相对应,很多结论性观点不谋而合。比如政策推行不力流于表面、派系斗争等等,都为作者认同。
《郝柏村解讀蔣公八年抗戰日記(上下冊)》读后感(三):郝所谓的“独立之精神与决心”
P712:郝在解读1941年第十四条中言:而对德意先于美国定战,更表示我独立之精神与决心。
笑:918时,你不抵抗,77时,你战而不宣,到了127,太平洋战争爆发,你方正式对日宣战,就那一纸宣战书也不是以自918以来十年来,日本侵华,祸华种种恶端为宣战理由,而是奇葩得提出什么“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为对日宣战理由,试问,在郝公眼中,一向有”独立之精神与决心“的蒋公在这十年间”独立之精神与决心“又在哪里?
又及:1931年,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人民就开始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浴血奋战。按照国际惯例,一旦长期开战,交战国都会宣布断交进入战争状态。然而,此后的十年内,中国和日本两国政府竟然都没有正式宣布断交,也未宣战?这也是”蒋公“之”独立之精神与决心“的体现?
《郝柏村解讀蔣公八年抗戰日記(上下冊)》读后感(四):《郝柏村解讀蔣公八年抗戰日記》读后
似乎笔者至此已读完了所有郝氏撰写的出版品。
与许多今日抗战史研究者不同的是,本书的作者不仅是抗战老兵、兵学家,同时也是八年岁月的经历者。本书内容如西安事变解决后南京举城狂欢、七七之前数年中央官校已不能在华北公开活动(导论)、深信汪出走系基于与蒋的共识或默契(1939年05月03日)、独山失陷后陪都并无危机之感(1944年12月第1周反省录)等,虽然本书作者当时只是基层士兵,但这些亲身经历皆足以从细处还原时人的感受而补正正史之缺疑。同时,本书作者饱具家国情怀,在嗣后深受两蒋重用,对蒋的性格有直观的了解,并且深度知悉国民党的运作体制(如「完成文書作業即代表工作完成,八十年來未見改善」,1939年03月05日)等,都使本书的可信度、可读性大大提升。
尽管因为版权的因素,本书未能囊括蒋的日记本文,但仅凭作者的注释评论意见,便已可窥见蒋为人处世的风格及其与抗战成败间的关系,如在戎马倥偬之际坚持读宋明学案并维持静坐的日课(1940年02月17日、1940年02月18日、1944年04月10日、1944年04月30日)、分辨阳明「致良知」与孙中山「知难行易」(1939年04月22日)、以建立富强之国易而建立文明之国难(1943年01月06日)、痛骂罗斯福丘吉尔傅斯年(1943年11月15日)、憎恨东北人(1944年08月13日)、对剿共事业有心无力、在最终代价高昂的胜利面前没有半分狂喜之情等皆是,也令人不胜感慨。另外,纵观八年时光,至少对蒋个人和领导中枢而言,尤以1939年汪精卫出走而美国对日本处处妥协忍让、1944年下半年盟军几将攘夺中国战区指挥权为最艰难之时刻,似亦为常人所不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