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与轻狂》经典观后感有感
《年少与轻狂》是一部由Marialy Rivas执导,Alicia Rodríguez主演的一部剧情 / 同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年少与轻狂》精选点评:
●得奖是因为尺度大吗?不知道想讲什么。
●在南美风情鸟语中迷失
●我觉得这个片子不应该给它贴上同性的标签,这是一部女孩放荡不羁的成长史
●一般般的片子,又要种子的吗?
●还可以加个“探索”的标签
●非常私人的观影体验,很喜欢这种用观察他人的方式来剖析自己的电影,但是这会失去超越理智情感的体验触觉。如果要推荐的话,就两点:美;露点。
●音频不错
●类型片看太多了,帅哥美女已经不能成为吸引的重要元素。其实故事说来说去都大同小异,青春啊叛逆啊什么的反倒有些腻歪和矫情了。不过最难忘的是男主做爱时的表情,好真实啊,难道是?
●画面时不时的吓我一大跳..
●1
《年少与轻狂》观后感(一):宗教究竟是解放还是束缚?
有人说这部电影是说青少年的成长,我不以为然。宗教的影响贯穿整部电影。女主角所信仰的宗教并不是她自己的选择,去教堂、唱圣歌、拍摄宣传新教的影片都不是她自愿的。而由于家庭,她从出生开始就环绕在这样的氛围之下,作为一个青少年,她不知道还有其他的方式去生活,她不知道她还可以对她的宗教信仰说不。于是就产生整个故事的矛盾之处。她不断的产生对信仰的质疑,她想要试图解读教义却不能解读,她想要更理解上帝却不能理解。
每个人由青春期开始的躁动和欲望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每个正常人都会有。但是宗教信仰却告诉她,这样的想法是荒淫和肮脏的,这样的行为是不能被接受的。在这样的矛盾对抗下,女主角开始了迷失,不断接触大量的有关性的行为和话题,我把其看作是她解除内心矛盾的尝试。就中国来说,不像西方国家或泰国印度等,大多数人没有宗教信仰。我也没有宗教信仰,所以我没有很多束缚,与此同时内心也没有宗教的依靠。看完这部电影令我产生的最大思考是:宗教究竟是解放还是束缚?是自由还是驯服?如果宗教是如此美好,为什么那些教义会与本能和爱产生如此强烈的对抗?
但从个人角度来说,这部电影不是我的菜。如果让我归类,我会将这部电影归为探讨“宗教与性”的电影。相比这两个主题,我习惯于在电影中找寻“爱”。就像《阿黛尔的生活》中说的:It's love that saves the world.“爱”在电影中并不突出。
《年少与轻狂》观后感(二):菠萝和奶酪
《年少与轻狂 Joven y alocada》,直译应该是《菠萝和奶酪》吧,以一个青春期双性恋菇凉的博客独白穿起全片的。
南美风情刚开始看着有点懵(宗教氛围像中世纪,可姑娘们都穿吊带也开爬梯),独立电影叙事也有点跳跃,建议从第25分钟看起完全不影响剧情。
以下剧透:
(英文字幕有事看得迷糊所以边看边猜的)
不到18岁的满脑子性幻想的女主长在一个宗教氛围浓厚的家庭里,母亲是特别严厉的主妇,父亲似乎过世了,有个很前卫不结婚只交男友的阿姨,但新近得绝症搬来和女主母女一起住。
女主被学校开除(原因是和小男生xxoo汗哪),然后被娘送到一个宗教电视台一样的地方工作,然后遇到了一个独立生活养猫咪的女同事。
为毛要从第25分看起呢,因为那时女同事才出场,和女主背着器械坐地铁去做一个采访。在拥挤的地铁中,女主和女同事被挤成亲密距离,激发了女主对同事菇凉的性幻想——她觉得同事像美少女战士水冰月,没错,就是内日本动漫!(原来美少女战士都播到南美去了,好吧,我也被戳中了,女主说11岁的时候酒觉得水兵月的大长腿美啊比上帝牛逼多了……)
然后女主渐渐就和同事菇凉亲密起来,还和一个同事男孩谈起纯洁的恋爱,就是宗教电台的男孩也觉得不能婚前性行为,所以女主菇凉还是很饥渴,幻想三人一起3p。
然后在同事菇凉的生日爬梯上,女主发现来了一个疑似拉拉妹子和同事菇凉很亲热,女主嫉妒鸟,和疑似拉拉妹子去洗手间,但是亲了下没干啥,发现自己还是渴望同事菇凉啊。于是大胆冲到人家耳边表白:
“I want to fxxk u……”
同事菇凉震惊暗喜又惊又喜傻在当场啊,随后果断网上勾引女主,两人一拍即合床单鸟,滚啊滚,唯美又写实…………
但是,女主不是精力旺盛的双性恋妹纸么,随后终于把男友的防线也攻破了,嗯,这段也是滚啊滚啊,写实又唯美…………
然后她还在blog上把“和她”与“和他”的性与爱都强大对比了下,觉得一个是菠萝一个和是奶酪两个老娘都好爱吃不能舍弃啊啊啊……
不过女主和同事菇凉的感情更深跟和谐就是了,没办法即是闺蜜又是情人得天独厚的优势嘛,这两段关系并行不悖,只是瞒着帅男友。
后来女主要到海边受洗礼,非要把蓝朋友吕朋友都带着,结果男友发现女主blog露骨地描写曝隐私了,三人在海边大吵翻。女主悲剧了……
这剧的结局有点跳跃,最后是女主喜欢的阿姨的葬礼,和她一起去看葬礼的,是她姐。(开始以为是女同事,事实伤心死我了/(ㄒoㄒ)/~~)
然后,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啦啦啦啦……
《年少与轻狂》观后感(三):青春年少时
2012年的柏林电影节,智利新片《年少不羁》(又译《爱爱女孩不离线》),颇受好评,荣获“最佳剧情奖”。这部由玛拉莉·里瓦斯编导的极富创意的新片,赢得喝彩,自有其缘由。它所触及的题材已超越青春年少本身的欲求。
为此,玛拉莉·里瓦斯在片尾写明:“我故事里的人物想要拍一部电影,免得误以为是小说,其实不是的。”也就是说这是形如真实的青春片。简单的说,是一部探讨关于宗教与青春萌动之间相互冲突及磨合的故事。
十七岁的丹妮尔正值青春的叛逆末期,对性的强烈渴求已占据整个身心,以至于她在学校的大胆出位遭到了校方退学。而作为虔诚新教徒的妈妈,则无法容忍女儿如此的丢脸行为,动辄打骂,就像我们常看到的那种爱暴跳如雷的父母。丹妮尔的父亲早逝,有一个年少的弟弟,还有一个病中的姨妈伊歇尔,痛苦时,丹妮尔还可以跟姨妈谈谈心事,也只有姨妈替她在暴烈的妈妈面前求情。
其实,丹妮尔是一个外表漂亮而内心炽热的女孩。她常瞪着大而有神的眼睛看世界。为了倾诉和表达内心的不满,她注册了“年少不羁”的博克,写了所有叛逆和青春秘密,完全无忌的袒露,引来众多跟帖者。毕竟她有一个如此严厉的新教徒妈妈,丹妮尔处处得提防她。
新教作为基督教的分支,它要求教徒在成年后对宗教有了深刻理解后才接受洗礼,要求清心寡欲,无婚前性行为,这自然与丹妮尔狂热追求性爱产生巨大对立。
偏偏丹妮尔在与一个信奉新教徒托马斯恋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托马斯是一个热血男儿,七情六欲终让他把教义抛在脑后,与无所顾忌的丹妮尔玩起了性爱游戏,自然也让他心有余悸而无法完全放开。
丹妮尔感到极大的不满足,于是她与同伴女友安东尼娅玩起了“女同”,并把这一秘密公布在“年少不羁”的网上,托马斯为此痛苦不已,妈妈的狂怒已到了极点,对她就是劈头盖脸的一顿暴打。痛苦之时,最爱她的姨妈也去世了,她伤心不已。
丹妮尔决定接受新教洗礼,成为与她妈妈一样的新教徒。但她说:“我只是孩子般的看一切事情,又孩子般的做一切事情,我只相信自己,我迷失了,阿门……这个世界没有万能的主,我们一文不值,接受、回顾又开始忘却。”
丹妮尔的人生旅程终将如何,这不是本片的所要关注的。开眼的是这部迷幻色彩的片子拍得如此内敛,虽然色情充斥全部,但丝毫不感到淫秽,反而观者倾注更多的是女主角的丝丝痛苦,因为丹妮尔终究是一个内心仍然渴望纯洁的女孩。性冲动只是缘于她从小母爱与安全感的缺失。
可以想见,这种单亲家庭这种狂热虔诚的新教徒的妈妈,让她从小就笼罩在压抑的阴郁中,所谓哪儿有压迫哪儿就有反抗,丹妮尔对性的迷失,同样是她对新教的迷惑。凡事都有一个度,与性一样,适度的信仰就是理性的和谐的,否则就是盲从的有害的,所谓矫枉过正。作为电影本身所展现出的活泼和顽劣的卡通风格,正契合了青春期的张扬性格。
与此同时,法国也上映了一部《一个法国家庭的性爱编年史》,通过一名十七岁男孩罗曼的视角,把性爱放在整个家庭上,涉及到罗曼的爷爷、父母、哥哥和姐姐。风烛残年的爷爷都能把玩一个叫娜塔莎的职业妓女,唯有罗曼一片空白,这让他无法释怀,还因为他在课堂玩荒唐的自拍遭到校方停课。好在他后来与女同学柯拉莉好上了,并有了自己的第一次性爱。
这十几年来,法国电影人对性题材的露骨尺度是越来越无所顾忌了。只是叫好的不多,当然也不乏亮色。而大多平庸之作,总有点“戏不够色来凑”的意味。这或许是困扰他们并欲突破创作的瓶颈所在。法兰西是一个聪明、浪漫又夸张的民族,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且过度的自信导致了他们近些年创意的渐失(卡拉克斯是难得的一道风景线)。
这与德国的缜密和英伦的严谨形成强烈的反差,也是这些年法国青春电影大多模糊又难有佳作的缘由所在,或只有求于性的出位以吸引眼球,偏偏这一招也不灵,因为他们玩不过荷兰、丹麦和意大利甚至南美的这些国家。这与特吕福等五虎将玩的“新浪潮”和阿伦·雷奈那批“左岸”的文化传统相差甚远。但也不必悲观,毕竟法国还是有一些坚守自己本色的导演,往往出人意表又出手不凡。
而作为正统的基督教国家美国,在青春题材上还是走着最传统的路子,无论是从八十年代初轰动一时的《无尽的爱》,还是独立导演韦斯·安德森于1999年拍摄的《青春年少》等等,都没有偏离爱情这一主轴之上,性在其中只是想象,没有多少令人咂舌的露点,即或《美国风情画》、《年少轻狂》和《美国最后一名处女》这样的片子,其尺度也在可控范围内。
《窥探课程》和《蜜桃熟了的夏日》这两部算是很露点,但也是适可而止。没有如欧洲某些电影那样赤裸裸。也难怪有人笑称美国是一个最无性趣的国家。不可否认的是,好莱坞或美国独立导演的青春片在制作上都非常精良,美轮美奂。
且题材大多沿用“青春反叛、搞怪刺激、遭遇蜕变直到最后的励志向上”的模式,往往里面的音乐和插曲都能流传,如《毕业生》、《无尽的爱》和《窥探课程》中的音乐,时常逛街都能听到。当然,拍过《天堂陌影》的吉姆·贾木什是一个最不美国的例外。
总之,此类题材受制于国情与宗教的规制,也是见怪不怪的事。只是如风的少年仍需要成长,这里无所谓错与对,性爱本身没有对错,只有当性爱附加了诸多外在因子和道德元素,性爱离罪恶就只有一步之遥,才会有了评判的严厉尺度,随之而来的痛苦也就会源源不断而来。
但无论如何,不必太过虑,青春烈马总是要告别浅滩泥潭,他们正在路上,世界末日还很遥远,而生生不息的人类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2013、1、3
选自海天出版社出版的影评集《看不见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