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到英国的理由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到英国的理由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1-08 00:53: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到英国的理由经典读后感有感

  《到英国的理由》是一本由保罗·索鲁著作,北京花生文库图书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4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到英国的理由》精选点评:

  ●保罗索鲁有着超越80后的毒舌,但又有着堪比80岁老人那种悲悯。在他的笔下82年的英国充满着腐朽破财,整个国家就如同不断被大海侵蚀的海岸线般慢慢的以你感觉不到的速度沉入大海。

  ●循尾工业时代轨迹勾勒英国底层社会群像谱。这或许就是作者习惯的体认与透视社会的视角与方式,以环英海岸线旅行为契机,剖析了英国不同地区普通民众的生活、文化、价值观等社会性构成。这里是英国,但也仅是一部份英国。

  ●带着社会学者眼光旅游,以慢速来体会不同地区

  ●4;切在英国与阿根廷争岛,穿插英皇室添第三代之个时间点上;作者的特点在继续,认真的说话有时会被认为讽刺、幽默或者其它,我会继续看他的书,就这;旅行从来都是个人的问题,当一个人准备踏出家门的那一刻,就开始了,当真正在路上时,就是一个不断否定和肯定的过程,小马过河的无畏配合理智的分析,当结束路上的行程时,旅行并没有结束,它会在下一次旅行中,在和别人的话题中,延续。而最重要的是,感到的眼前世界的真实或者不真实。

  ●作者沿着英国海岸线转了一整圈,没有小不列颠札记好玩,但自有动人之处。写得最好的是北爱和苏格兰(我曾走过苏格兰西岸一模一样的线路,特别有感),英格兰就被写得很无趣,而且东岸结束得颇仓促,只有关于达菲儿先生的一生特别精彩,完全值得单独写一本书。最不满意的是书开头的地图,错别字不说,很多标注了的地方书中并未提到(除非是翻译删节了),更多书中提到甚至写了大篇幅的地方根本没标注出来……

  ●不是指南,是介绍。

  ●他的旅程因此有了正确的形状、逻辑、开始和结束。

  ●以文字勾勒出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英国沿海各个大城小镇的景象,海岸淤塞、雾霭沉沉,揭示工业污染,失业严重的社会图景。英格兰人复杂、内向化的性格,以及威尔士人的亲切,高地苏格兰人的尊严感,都很有意思。

  ●这套书的封面一眼就爱上了,所以买齐了一套。。这本是第一本读的。大失所望。。。语言非常不流畅,感觉没什么让人想要读下去的欲望。。。一段一段的文字经常衔接的很涩,读不懂到底在说什么。

  ●除非真的去走走

  《到英国的理由》读后感(一):好想我的留英岁月

  在英国留学期间,每个假期都把时间花在旅行上,大城小镇,高地沼泽,甚至偏远的拉斯角,我都去。读这本书,很多地方既熟悉又陌生,更多的是感慨——日子过得真快。但有一点我与保罗意见相左,我从来不认为坐火车是出行的最佳选择,背包客反而最符合英国的地形。

  《到英国的理由》读后感(二):《到英国的理由——滨海王国之旅》召开新书发布会

  《到英国的理由——滨海王国之旅》召开新书发布会

  近日,黄山书社、英国旅游局、北京花生文库图书公司共同在花生咖啡馆召开了《到英国的理由——滨海王国之旅》新书发布会。

  该书作者美国人保罗·索鲁(Paul Theroux,1941—),曾获托马斯·库克旅行文学奖,是蜚声世界文坛的旅行文学作家。他丰富的人生经历,行遍亚非欧美诸大洲的旅行足迹,令一般人难望其项背。而他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的相识、反目和言归于好,以及和英国传奇作家简·莫里斯的交游,亦为人所津津乐道。英国每一处距离大海都很近,海岸本身就是英国。在伦敦居住10多年的保罗·索鲁,想一探不列颠究竟,于是顺时针沿着海岸线漫游了一圈,同时写成了这本《到英国的理由——滨海王国之旅》。

  ——精品购物指南 2011年9月15日 总1698期> 乐活志

  《到英国的理由》读后感(三):《到英国的理由——滨海王国之旅》一书日前出版

  该书作者美国人保罗·索鲁,曾获托马斯·库克旅行文学奖,是蜚声世界文坛的旅行文学作家。他丰富的人生经历,行遍亚非欧美诸大洲的旅行足迹,令一般人难望其项背。

  ——《羊城地铁报》

  2011-9-6

  《到英国的理由》读后感(四):游记,是异乡人的思考

  作者:彭砺青 南方都市报 2011-05-22

  一直以来,旅行都被当做一种迷思,马可波罗的游记,激发了哥伦布的幻想,引发西方人发现新大陆的疯狂,不过也开始了殖民主义的悲惨历史。对于旅行,保罗·索鲁可说是最沉醉于斯,又最清楚个中荒谬的人。在他参与了一阵子学生运动以致受到美国政府关注后,他选择了在殖民统治与独立之交的尼亚萨兰(马拉威)当和平团的志愿教师,但又因为帮助马拉威元首班达的政敌而被驱逐,但尼亚萨兰的经历令他迷上了非洲大裂谷边缘的这片土地,也注定他以旅行为毕生事业。他在《暗星萨伐旅》中表露出对非洲的复杂感情。在非洲的阅历,使他深刻地认识到黑暗大陆上的悲惨现实,一方面他反对像海明威等西方人对非洲的浪漫享乐态度,另一方面又对西方志愿团体的援助理念冷嘲热讽。在他眼中,前者和后者都不了解非洲的现实,而旅行者最好进入当地的生活境况,要不然就只不过沉醉于自己建构的世界。

  自我享受的旅行态度不被索鲁接受,也不会在他的作品中出现。《旅行上瘾者》是一本夹杂各类旅行见闻的文集,写于(除了《扬子江》外)索鲁在1985年出版《日出与海怪》以后,这些文章并没有展示那些热闹的景观,一如作者其他著作,它们是索鲁在旅行途中的思考,有对各地生活和制度的,有对个人探险的,也有关于旅行文学的。前言《异乡人》首先点出了旅行者与当地人之间的文化藩篱,对作者来说,“异乡人”的概念是至关重要的,“疏离”也是,不是这两者,他就不会过着“旅行者”的生活,也不会写出旅行文学,因为只有身处异乡的孤独感才能激发思考。索鲁也慨叹全球化,尤其是电子革命表面上加强了人与人的联系,事实上让传统社群的生存消失殆尽,全球化下的观光式旅行就是其中一种恶果了。

  但世界各地的生活现实,不会因为观光客的在场而变得美好,作者记下菲律宾巴拉望岛的贫困、英国在圣诞岛进行的核爆,还有非洲各地的屠杀和暴力。但读者也可以将这些文章视为索鲁几部旅行经典的补充,或者是旅行者的生命信念阐释,它表明索鲁有其敞开、外向的一面,也有其内敛的一面。

  真正的旅人,为伟大的旅行计划而活着

  这种思考尤其表现于作者在鳕鱼角和南塔基划独木舟的经历史上。这是一种真正的孤独考验,划独木舟的人必须有照顾自己的能力,他的身体还得不断配合外间环境的变化,否则便会遭受灭顶之灾,但孤独的旅途也为思考提供了广袤的空间。有时候,作者会遇上人们的嘲笑和劝告,他们的理由不外是太冷、风太大、独自一人太危险等,作者把这些理由视为他们无法想像有人做他们打死也不做的事情,也许在这背后还表现出作者对旅行或独自冒险的信念:要是所有行程都符合预计般,没有偶发的事件,这种旅行也算不上旅行了,旅行应该是探索未知、神秘的世界。冒险活动不一定要在远方进行,像鳕鱼角(作者最近就住在那附近)冬季的严酷也可以是一种挑战。

  真正的旅人是怎样的?作者在书中各处闪现了自己的看法,书名“Fresh Air Friend”便是指那些“户外发烧友”,说明旅行就像户外活动般不可困在商场的世界里。在第三篇《地方观》的《擅闯佛罗里达》,他提及了尼亚萨兰发现者李文斯顿、极地探险家司各特、南森等人孤僻、郁郁寡欢甚至歇斯底里的性格,但当他们成竹在胸时,便显得“好奇心强、知足、有耐性”,而且能够自给自足。也许他们这种极端个性源于他们认识到自己不像普通人般为糊口而奔波,他们为了一个伟大的旅行计划而活着。活在今天,作者不可能再充当发现者,因为那些伟大旅人已经在世上每个角落留下过足迹,旅行只能变成心智有益,不过还可以挑选对的行程、最佳路线及正确的旅游方式。作者在书中交代了自己部分作品的创作过程,他喜欢乘搭老列车(如穿梭于巴尔干的老东方列车,及阿根廷的老巴塔哥尼亚列车),而不是喜欢奢华的自私者乘搭的簇新华丽列车。虽然他声称旅行为了寻找生命中的偶发事件,但每一次旅行背后都有一个清晰的写作计划和心灵的震撼,也许这一点就值得许多自以为在写旅行文学的作者借鉴。

  索鲁对中国的观察

  索鲁的作品素以辛辣的讽刺见称,《到英国的理由》记述作者在福克兰战役爆发时在英国乡间的见闻,他把英国人的虚伪自利、英国乡镇的荒废刻划得入木三分。索鲁的讽刺在更多时候是一种旁观者的清醒,他以客观笔触描绘在旅途中见到的当地人及旅客,《暗星萨伐旅》的读者不会忘记作者在苏丹、肯亚、乌干达、坦桑尼亚等地遇到的士兵、妓女、关卡官员、教授朋友、国际组织义工的形象,不管作者以怎样有褒有贬的角度观察他们。书中最详实的游记是关于现代中国的,作者在上世纪80年代曾写过一本名为《骑乘铁公鸡》的中国游记,而这本书中谈论中国的篇幅可视作其补充,里面记述作者在改革开放伊始时游历深圳和厦门,以及在回归前夕在香港与政商人士的对谈,还有作者乘船自长江三峡顺流而下的见闻。索鲁除着力描写改革巨变下的经济特区面貌,还有从工人待遇到零售行业的发展,比起《孤独星球》式的游记,索鲁更深刻反映出当地生活的真实情景。

  还必须一提的是,因为实践真正旅行的缘故,作者抛弃了早年广泛涉猎的现代文学,如艾略特的诗歌和亨利·詹姆斯的小说风格,希望以平实无华的笔触写出真实,但文学仍是他的根,就像书中讨论了不少旅行文学作家,包括查特文(B ruceChatw in)、格雷厄姆·格林、威廉·辛普森和拉扎特·尼欧吉(Rajat N eogy)。辛普森是比吉卜林早几十年的艺术旅行家,他像后者一样深深为印度着迷,而尼欧吉则是寓居于非洲殖民地的印度作家,这些作家都在英国殖民地见证日不落国殖民事业背后的阴影,而索鲁也在尼亚萨兰、香港、新加坡这些前殖民地甚至英国本土见证大不列颠留下的断垣残壁,这些文人的旅行之路,与作者对于旅行生命的执着如出一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