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在希特勒身边12年》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在希特勒身边12年》的读后感大全

2020-12-04 01:47: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在希特勒身边12年》的读后感大全

  《在希特勒身边12年》是一本由(德)克里斯塔·施罗德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16开 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0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希特勒身边12年》精选点评:

  ●好像真实性都存在争议

  ●这本书非常精彩,概括性很高,可惜太薄了,作者应该多写点,增加更多的资料

  ●很多亲身感受,希特勒在此像个人。记忆力好,博览群书,对女性从来都是特别绅士,喜欢艺术和技术,对于法律知识比较欠缺,工作狂,不结婚是为了不让女人干扰自己,因不断的胜利,而从自信到自负,特别想会见斯大林,对罗斯福和丘吉尔都嗤之以鼻,喜欢日本,因为他们对抗美国。

  ●还好,比较简洁的回忆,

  ●希特勒是一枚被放错位置的艺术家以及完美情人。如果世界宽容一点,艺术家比现在多得多,如果艺术家多一点,战争将少得多。

  ●和八十年代的那本回忆录对比,Zoller绝对往里面添油加醋了,大部分政治和军队相关的事施罗德当时都不可能知道

  ●一个有独特人格魅力的人,从来不乏追随者

  ●施罗德对希特勒的描述也不是很客观,毕竟是在这么一个情绪化的“魔鬼”似的人的身边当秘书,难免情绪化啊!

  ●超出凡人,也毁灭凡人。有书说他是奸雄,不觉得太给他留情面了?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他---魔鬼。 这书不错。

  ●挺纯粹的,单纯的讲述故事和细节,由读者自行评判~

  《在希特勒身边12年》读后感(一):捉刀之作

  严重怀疑只不过是捉刀应景之作,只是为了蹭蹭热点而已,满足一下大众的猎奇心理而已。全书完全不像回忆录,更像是审讯材料的再编辑,再临时点缀各种各样真伪难辨的花边材料,再起个花哨的名字。俗话说厨子眼里无伟人,生活在大人物身边,往往是让人无法仰视,却可以有真正的有情感的交流和平等客观观察的机会。我想施女士死也不肯写出来,只怕是还因为那难以割舍的共富贵共患难的经历吧,毕竟12年并不短暂,何况是在人生巅峰的12年。可惜故人已去,所有真实的故事和情感已经被她带走了,再也无法知晓了。

  《在希特勒身边12年》读后感(二):希特勒的出发点

  当政治家同时又是一个艺术家的时候,就有点麻烦了。希特勒对音乐、绘画、建筑有着狂热的爱,博闻强记,发自真心的愿望就是,脱下军装,仅仅从事艺术工作。不管因为其恶行大家一致延伸认定希特勒是个蹩脚的艺术家,但若果没有一点艺术气质的精神狂想,是不大可能的做出如此惊世骇俗的政治行为的。

  身为艺术家的政治家有着非凡的蛊惑人心的魅力,理性之上的癫狂让千万人跟着疯狂。走出希特勒办公室的人,无一不精神焕发,即使进去之前沮丧得想自杀。这个时候,基本不属于心理治疗的范畴,应该划归邪教管辖了。

  毕竟是人,为养成震骇的魅力,希特勒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一次参加持续几小时的游行,希特勒在烈日下举手敬礼,不由的抱怨:每个人都会觉得我单独注意到了他,这真让我累得够呛。

  这出发点都非凡人所想。

  《在希特勒身边12年》读后感(三):看一半

  看了113页,文笔一般,啰啰嗦嗦,回忆的也混乱,章节设定没有逻辑,但是,还是觉得值得一看,一个贴身秘书的叙述,不追求华丽辞藻的虚饰,一个女人视角,完全有理由怀疑,秘书本人对希特勒也怀有崇敬和爱的,因而能看到言语中的嫉妒。秘书应该不是通透的人,文字没有灵气,故觉得她对希特勒的描述也是带着滤镜的。战争前后的希特勒是有很大差别的,以往我想到他只是觉得杀人如麻,现在觉得他本人从登台执政到自杀的过程,本来也是发展变化的,不能一概而论。 如果当年维也纳美术学院画画专业录取这个还有点天分的孩子,如果他深爱的外甥女格利没有自杀而是坚定站在他身边,如果雷伊夫人和那个叫埃卡特的诗人也活着,不知道会不会对他产生一些情感的救赎和抚慰?不会的,历史没有假设,在秘书与希特勒关于婚姻和广大狂热女性的争执中,秘书说:“他是一个恬不知耻的、会打如意算盘的人,是一个为达目的而准备牺牲一切的人。不知道当时秘书行文至此有没有对希特勒怀有女人视角的失望。不管战争与和平,女人都需要爱情。

  《在希特勒身边12年》读后感(四):希特勒是个正常男人?

  希特勒是个谜。原因就在于,希特勒为何会崛起外不仅是一个出乎预料的奇迹,还在于希特勒个人自身一系列生理机能给外界的神秘感。

  《在希特勒身边12年:希特勒贴身女秘书回忆录1933-1945 》的作者克里斯塔·施罗德在他的书里认为希特勒不“不是一个简单的人,而是一个集数种人性于一身的人。他的身上融合了谎言与真实、质朴与暴力、简单与丰富、和蔼与粗野、神秘主义与现实主义以及对艺术和野蛮行为的迷恋。”而希特勒也自我评价是他将以一个艺术家的身份结束此生而不是战争贩子。

  在这本书里,我没看到,作者认为希特勒在生理上是个健康的男人,希特勒之所以要把自己包裹的比较严密,完全是出于作为领袖的特质需要,给民众一种庄严,神圣,严肃,认真的外表。但我们也看到,刚愎自用是希特勒一大特点,过分的固执以及对书本的迷信,作为一个统帅是很糟糕的,其演说带来的激情却是一种天生的本能,极具魅惑的能力。

  作为一个文艺青年,希特勒读书量非常大,而且以艺术与军事为主。。这个天才的男人不仅记忆力超群,而且在青年时代最困难的流浪日子里读了不下500本的书。可谓饱读诗书。伟大的三个男人在那场让数千万人丧生的战争,不仅铸就了他们自身的非凡,也改变咯世界。与其说他们之间是知识的较量,倒不如说是精神与意志的博弈更恰当,因为他们中两个无科班之经历,其中一个也是勉强获得文凭。

  当然即使有一种激情鼓励着希特勒,让他把偏见变为狂热信仰,但作为人的缺陷依然存在,那就是每当希特勒自己焦躁不安,内心惶惑迷茫的时候,他不向上帝寻求心灵的平静,相反他就在他的办公室里默视着挂在墙上的著名的铁血宰相俾斯麦画像,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力量与内心平静。

  《在希特勒身边12年》读后感(五):天才的恶魔——回忆录片段摘录

  从崇高到可笑,仅有一步之遥。人死后留下的一切,是他的作品和他的记忆。

  人类有一种天然的忘恩负义的倾向。

  能说出“你想到的问题,前人早就想到了”这样的格言,说明希特勒承认自己绝非是一个创造一切的天才。他所有的知识都是他成年累月努力记忆和积累的结果。他的记忆力非常惊人,像一块海绵浸在水里,能从阅读和谈话中汲取一切对他有用的东西。

  从青年时代开始,希特勒不知疲倦,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书籍。他告诉我,当他在维也纳度过他艰难的青少年时期时,曾经阅读了市图书馆中一个馆内500册书。这种博览群书,并从中汲取知识的热情,使他几乎对文学和科学的各方面知识都有所涉猎。每一次,当他投入地描述某个地区的地理概况,或以惊人的细节陈述美术史上的某个片段,或论述高度专业的技术问题时,都使我吃惊不小。

  在他演说家初期的生涯阶段,所有那些和他一起奋斗过的人,都惊异于他知识面的广博。早在那时候,在记忆的帮助下,他已经能够以不同寻常的口才使别人佩服了。这使他获益匪浅。那些最早成为他拥护者的粗人都全心全意地效忠于他。他知道如何使用非同凡响的技巧,满怀激情地向他们讲述奥地利的历史,剖析哈布斯堡王宫里的各种阴谋,或是令人心碎地把德国描写的奄奄一息。他还能同样出色地引用绝对让人折服的细节,没完没了地谈论教堂、修道院和城堡的建筑艺术。

  即便是被囚禁于兰茨堡的岁月里,他任然坚持不懈地研究建造于欧洲各国的所有历史建筑。他经常自夸的说,他对某些建筑物建造细节的了解,比该国的建筑专家了解的还要全面。德军参谋部的军官和国防军的高级将领也承认,希特勒对国防军的层层结构,包括最基层的部队的了解都超乎他们的想象,他在武器和军备方面的知识也令他们惊奇。有一天,他与他的海军专家就安装在现代巡洋舰上的汽轮机的某个细节进行了一场较为激烈的争论。由于希特勒毫不妥协的反对专家的论据,后者被激怒了。像在其他场合一样,希特勒没有马上发作,而是请专家坐下来,接着援引足以震惊海事学院教授的详尽细节,就这个问题向专家作了透析的分析。

  因此,毋庸置疑,希特勒生来就具有与众不同的记忆力,而更重要的秘诀在于他日复一日地培养它,使它更加灵活。他告诉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他尽量抓住与主题有关的主要内容,并且使之相互渗透。他习惯在喝夜茶的时候,以及在炉边喝咖啡闲谈时,向我们讲述他读某本书的收获,目的就在于使这些东西铭刻在自己的脑子里。这种智力锻炼对他来说成了一种需要,他认为大多数读者都是一些无知的人,不知道从阅读中获得任何益处。

  “谈话能架起我们通向未知领域的桥梁。”希特勒对建筑十分着迷,他读了许多这方面的著作,了解历史上各个不同时期建筑的风格及其特点,包括最小的细节。他对罗马风格知之甚少,对哥特式风格拒不接受,因为他认为这种风格的基督教烙印太深。他最欣赏的是巴洛克风格,其典型代表作耸立在布列斯特和维尔茨堡。他对新德国风格的激情就不用说了。建筑师特鲁斯特在希特勒的指示下,确立了这带有古典希腊色彩的建筑标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