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凯恩戏剧集读后感100字
《萨拉·凯恩戏剧集》是一本由[英] 萨拉·凯恩(Sarah Kane)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萨拉·凯恩戏剧集》精选点评:
●三星是因为黑暗 其实艺术成就值得更高评价 但是我并不认同以黑暗来启示的形式手段 也许造成的效果适得其反
●4:48的先锋派……好想读原版阿……好想看剧场啊……
●果然被吓到了。。。不过光看剧本实在视觉来的好。话说不合我胃口
●4.48。当时没有完全的压抑 过后也没有完全的温暖 除却单纯的被戏剧本身牵引而发的感性体会 最大感受是头脑捉不到支离抽象的台词..有的剧本看了戏才能读 读过需要再进剧场。
●4.48
●我爱你啊
●Love,Phardra’s Love
●要麼愛我,要麼殺了我。
●最爱菲德拉的爱,虽然清洗渴望448大概是更独特更她的吧
●我是说,有些书,透过文字,你能摸得着书写者的骨头,与鲜血的气息。那种毁掉自己方能写出的文字。
《萨拉·凯恩戏剧集》读后感(一):我们还有多少勇气
arah Kane,你折磨死我吧。
这个戏剧集我读的是胡开奇的译本,但还是令我心惊胆战如坐针毡。
于是我想,原作会让我欲仙欲死无法抽身吧。
我不管有多少貌似权威的评论家结合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使劲儿分析你作品的深层含义。
我也不管那些强加给你的种种冠冕堂皇的标签。
我就是迷恋这样强烈的瞬间爆发的姿态。一段段文字重重击向我。
一种沉溺的凌迟感,真美丽却又真痛苦。
一个不肯好好面对生活的人,也许只能选择很嚣张地活在天堂或地狱里。
我说过,天才总喜欢用极端的语言麻醉自己。
等到这种放纵达到极限,他们便回复为常人,或是永远地停留在那个时代里。
你自然是后者,因为你还没来得及审视你剩余的勇气。
于我而言,阅读变成一种煎熬和期待。我总以为你会在下一秒给我一个绝望的出口,但又始终陷在盘旋的黑洞里。
请别让我跳脱出来吧。
正如你所说,这是我见过的,对地狱最好的描述。
《萨拉·凯恩戏剧集》读后感(二):在萨拉·凯恩的双眼里暂时失明
2007-06-01 整晚上捧萨拉·凯恩一辈子留下五部作品 翻过 摧毁 菲德拉的爱 清洗 渴求,最后在《4:48 精神崩溃》停下来 第一个完整的段落是: 一个坚实的知觉逗留在思绪的黑暗宴会厅的天顶近处而它的地板移动着如同一万只蟑螂当一柱光束射入就像所有意念汇进那瞬间和谐的肉体不再排斥而蟑螂们包孕着一个无人吐露过的真理 我先是一阵恍惚,接着不自知地进入了另一个人的魂灵里 肿胀着的韵律 反文法的支离破碎,把我从宁静里间离出来 他们说她把这些没有标点的句子写下来就自杀了 她说她怕别人以为她自杀前曾哭着求饶过 这女人要把自己记住的光明推付给死亡 想起了彼岸花,佛教里的彼岸花 传说自愿投入地狱的花朵 她成了冥界唯一的花,开在通往幽冥之狱的途上 花朵红得触目惊心 当灵魂渡过忘川就会忘却生前的种种,曾经的一切都留在了彼岸 佛经上说 “彼岸花,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花叶永不相见。情不为因果,缘注定生死” 佛经上说 “有生有死的境界谓之此岸;超脱生死的境界谓之彼岸。佛说彼岸 无生无死 无苦无悲 无欲无求” 我反反复复看那份详细的用药名称和身体反应纪录 失眠,厌食,体重骤减,狂躁,威胁反抗,偏执狂幻想,短期失忆,争吵,剃光头发,割伤手臂,早晨颤抖,眩晕,神志不清,不断跌倒,昏迷,幻觉,极度焦虑,极度愤怒,低血压,头痛,忧郁症,频繁眨眼,重度失忆,迟发性运动障碍,胃部剧烈疼痛… 她的身体四下崩裂 她说她用不断写作来逃避地狱但是未能如愿 她唯一知晓的是大雪和黑色的绝望 在黑色的雪降下来,世界空无一物 在意外的时间里没有意外 她把她拥有的药物吞咽下去撕成长条然后上吊 看完剧本之后,右眼突然跳动起来 我在纸的背面涂下了这些句子: 在萨拉·凯恩的双眼里暂时失明 被传染上的晕眩和颤动 被传染上的妄想和不安 文字在白天隐匿 却在每一个最黑的夜晚滋生病疾 不可治愈 地狱里凝视天堂的目光 让整座人间焦灼地燃烧起来 火星 火苗 火焰 火光四下流窜 七天七夜 把人间烧得只剩下黑色的石头和尘埃 她喃喃 没有毁灭就没有重生 她高喊 要记住光明并相信光明
《萨拉·凯恩戏剧集》读后感(三):Sarah Kane【自毁性的回归】
arah Kane ,又一个燃烧自己生命、从一而终的创作者,她最后自毁性的回归便是她最后的创作。
我被她剧作的实验性深深地吸引,她作品中充满对禁忌越界的探索:将人置于极端环境下探讨和演绎人性的真实,爱欲的极端发展和人的自我毁灭。仔细看就能发现,她笔下的主人公都有着很强的自毁倾向,这和哈姆雷特的悲剧性一脉相承。
法国思想家巴塔耶认为,对于禁忌的越界,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自我回归——他认为针对西方现代性和现代理性,越界可以使自我封闭的主体冲回到被现代理性所割裂的内在生活领域。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越界】却充满了危险性,但人总是会对这种越界有着至少是心理上的诉求。
在看过的那么多伦理、猎奇和异色Cult作品里,几乎没有一部像她的剧作那样深地打动我。她把本来仅存在于人内心层面的强烈意识挖掘出来,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不带有丝毫的矫饰。这样的作品必定将成为争议的中心,也难免被人们戴上过分追求先锋性的帽子。但是对于具有诉求越界经验和精神的人而言,只有在处于意识边缘的极端环境下,才有可能对人性进行深入的探讨。这也是Sarah 剧作的魅力。
说Sarah Kane 的剧作有背离现实主义的倾向,其实有点误解,她只是将剧作从现实语境中剥离、简化,为的是更好地呈现人的内心,这就是她的作品传达出强烈的存在主义感受的原因。Sarah 关注的是【人自身的存在】——内在和表象的矛盾体,我觉得这是才是人自身的【现实】,而非外部环境造就的另一种现实的幻象。
果然,还是文字化的东西更纯粹和具有穿透力,Sarah 的剧作以肢体和语言表述为支柱,让我们明白了:真正的戏剧不需要像电影或绘画那样在画面上做得十分繁复,就可以把世界颠覆。
《萨拉·凯恩戏剧集》读后感(四):【读品•浅尝】周鸣之:萨拉•凯恩戏剧集
萨拉•凯恩,不知什么时候这个名字开始在戏剧爱好者口中秘密传念,好像一个幽灵,一个符号。她扁平、模糊、看不真切,缺乏印象,就连关于她的简介也显得千篇一律:千禧年前的自杀,抑郁症,极端的戏剧形式,暴烈可怖震撼恶心崩溃……然而这一切无不显得粗糙而武断。但或许萨拉•凯恩这个名字背负太多极端而矛盾的概念,以至于我们只有用极端而混乱的语汇才能靠近她。
从1995年开始,当时这位年仅23岁的姑娘便用极其自我的方式挑战着英国当代戏剧界。而接下来的4部剧作,无不是在艰难地超越着可能的限度,而每一步都走得好似剜肉刮骨。她仿佛竭力要摆脱地心引力而去,在虚悬的空中描绘出人在大地和血肉的泥沼中所经历的劫难与沉沦;她却又要钻到人心中去,去看从人心里萌发的芽如何被砍被烧被连根拔去。
《摧毁》(Blasted)和《清洗》(Cleansed)可以看作是同一旋律的两个声部。但无论是血腥暴力残酷癫狂还是孤独失落无奈绝望,似乎并不足以触摸到这两部剧作的精魂。在剧中那样布满硝烟和残肢的土地上,却仍然能够找到《菲德拉的爱》中同样纯真而勇毅的魂灵。如果死当真能够抚平一切捍卫誓约,哪怕底色仍然是墨然的漆黑,但总不能叫人丧气灰心。然而,到了《渴求》(Crave),萨拉•凯恩则似乎与这种底色逐渐脱离节了。剧中人物的空间放大了,变得没有背景没有约定没有承诺,他们的命运与前途持续处于真空的透明之中。然而,与前两部看似绝望的剧本相反,即使渴求着的人们喃喃絮语,透着光明而温情脉脉,他们的转机却始终没有到来。渴求最终主导了一场背叛,选择了一个模棱两可,似好不坏却没有将来的将来。而临终遗作《4.48精神崩溃》更被看作富于隐语意义的作者自述。萨拉•凯恩在患抑郁症期间,每天总在凌晨4点48分醒来,看着黎明前最为漆黑的时刻,她是在用混乱描绘着清醒的模样,或是清醒地睨视着触手可即的混乱?无论如何,在这二者中徘徊游走的作者,恐怕早已知道自己是如何都不能再看到第二天轰然耀目的阳光了。
萨拉•凯恩曾自言写剧是在让自己逃避地狱,却不想她的剧作竟成为地狱的最佳表述。但地狱,这真的是人可以承担得起的么?
[英]萨拉•凯恩著:《萨拉•凯恩戏剧集》,胡开奇译,新星出版社,2006年11月,32.8元。
《萨拉·凯恩戏剧集》读后感(五):萨拉·凯恩,真让人受不了
看完萨拉凯恩已经两星期了,一直想好好写写,忙得顾不上,而且也有点儿一言难尽的感觉。
萨拉·凯恩是当代西方最有影响力的戏剧家之一,自言她的戏剧是“描写地狱”,最让我震颤的是她言行一致地按她最后一部《4.48精神崩溃》自杀在医院的卫生间。萨拉·凯恩,真让人受不了。
此前只看过关于她那部《摧毁》的介绍,印象不好,一是因为我讨厌暴力和残忍的语言,再者,想象那么血腥的东西若在舞台上表现,肯定更难接受。要不是因为看廖一梅提到过她又高度评价她,我根本不会想起要读萨拉·凯恩。不过,我对号称先锋的东西总是带有天生的跟进情绪,想体验它到底先锋到什么地步,为什么被广泛重视,只有读原作才会有最完整的认识。
《萨拉·凯恩戏剧集》包含了她的全部作品。果然,血腥、暴力与色情,在她的前三个剧本中汹涌澎湃,后来,我对她那极端的场面和超乎逻辑的表达有点儿感到排斥了,倒是第四部《渴求》让我又眼前一亮。这是毫无关系的四个人始终在自言自语。断续的语言,富于想象的叙述,每个人其实都在表达作者自己,孤独的境界、权势的境界、精神崩溃的境界、至死不渝的爱到绝望的境界。。。。。。剧中人物的空间异常放大,我很快就体味到一种前卫的戏剧效果,四个人在空荡荡的舞台上,奇异的射灯照耀下的几个神经质的面孔在各自叙说。最后一部《4.48精神崩溃》没有实实在在的场面,却又足以让人窒息。它的形式根本不是剧本。当时她正身处濒临毁灭的痛苦中,在患抑郁症期间,每天宿命地在早上4点48分醒来,痛苦着,等待着,一方面似是逃避地狱,一方面又是给自己制造地狱,书写仿佛是对自己生命的记录和设计。
坦率地说,我不喜欢《摧毁》,更不喜欢《菲德拉的爱》。但评价一个作品或作者一定要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连。重新分析一下,《摧毁》的轰动不仅因为惊世骇俗的表现本身,也是因为它击中了同时代人们的情绪。看到有人评论说,萨拉凯恩就是要让你感觉到愤怒和恐怖,而这种愤怒和恐怖来源正是暴力本身。我非常同意这个观点,戏剧(或文学)的作用有时不一定是让你喜欢其中的文字,一定有共鸣或与作者契合什么的,有时就是带动了你的某种情感或者触痛了你的某根神经。你被萨拉凯恩抓住了,你感觉痛苦甚至厌恶,就象是自己被砍被烧被强奸,你受到煎熬想要逃脱,看多了投入了你也会变得崩溃直到分裂自杀。或许这就是戏剧的效果。
萨拉·凯恩,真让人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