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田园交响曲》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田园交响曲》读后感摘抄

2020-12-04 02:05: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田园交响曲》读后感摘抄

  《田园交响曲》是一本由(法)安德烈·纪德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页数:2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田园交响曲》精选点评:

  ●不让别人知道这次收藏

  ●发现最喜欢的竟是《背德者》

  ●盲女睁开眼睛却看见了罪。

  ●就像一个好的演员在表演一个平常生活一样,不是用夸张的表情和动作来吸引人,而是用细微真实的心理来告诉你-------这就是 生活

  ●更喜欢《浪子归来》。

  ●论天主教和新教的区别。我喜欢《背德者》。

  ●这事放到当今社会 不算什么了吧

  ●发现我从此爱上安德烈纪德了,无法自拔。

  ●从放纵到自省。

  ●震撼

  《田园交响曲》读后感(一):田园交响曲

  不得不说《田园交响曲》的前半部分我读的热血沸腾,很是激动,一个盲女,在牧师的慢慢的教育引导下从无到有的认识这个世界,而这个盲女一天天在脑海里丰富了对这个世界的想象。就像是一个孩子的成长,而又与孩子的成长不同,孩子是会见到这个世界的。

  对盲女智识的教育中,牧师教盲女如何去感觉颜色,用交响曲里乐器的什么样声音相互碰撞来形容颜色的相互混合,又是如何形成白色和黑色的,看起来很着迷,仿佛作者是个亲身经历者一样,他真切的感觉到盲人的世界什么样的。我似乎尤其喜欢这些智识被启发类型的书籍,就像曾经看过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那个没有读过书的女人去画家家里当女仆,画家教她观察天空上的云彩,他说你仔细看天空中的白云,它们其实不是白色的,那白色里是不是有一丝丝的蓝一丝丝的紫,它其实是颜色的融合。那还是十七十八世纪吧,他们对于大自然就有如何深刻的认识了。

  但是不得不说下册宗教知识增多后,我就有些看不懂了,下册的结尾有没有草率的嫌疑了。盲女就爱上了牧师,雅克就离开了盲女,盲女自杀了,她说她的人应该是雅克的。我看不太懂,这是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差异吗?

  纪德的比较著名的三本书看完了,《背德者》《窄门》还有这本《田园交响曲》,我想暂时是不会接着他的其他书了,在他的那些怀疑挣扎里有许多事关于圣经的,对于我这是把圣经当做文学作品来看的人,是很难理解里面的宗教思想是如何深刻的产生影响的。我这个没有个宗教信仰的人。

  《田园交响曲》读后感(二):牧师日记

  在动笔之前我必须先弄清楚《田园交响曲》是哪一首,哦,原来是那首温暖而跳跃的曲子,好像有一只棕色的兔子一蹦一蹦地跳向前方,闻闻青草、闻闻蘑菇,然后又一蹦一蹦地跳向了远方。

  昨天晚上我也梦到一只兔子,叼着一嘴的花,我还问它这些花要送给谁。

  《田园交响曲》几乎是一个牧师的日记,从他收养了一个眼盲的姑娘讲起,起初我以为会变成《窈窕淑女》那个故事,男人大概很容易爱上自己一手调教出来的姑娘吧?反正大致就是这么一个故事,但牧师有妻有子,还有上帝,而牧师的儿子也爱上了美丽的盲女,好像从一开始这就注定是场不伦之恋,牧师对盲女讲了一切美好,却掩盖了一切罪恶,当盲女亲眼见到了这个世界之后发现这个世界和她想像中的不一样,也许世界是更美,可她也同时发现自己爱的其实是牧师的儿子,于是溺水死了。

  这个故事远没有那首曲子优美,我也没弄明白为什么盲姑娘眼睛治好后看到牧师就知道自己爱的人是牧师的儿子了呢?就因为牧师苍老了?可是一个久盲的人初见世界对于美丑的认识是绝对的吗?或者是因为牧师对她隐瞒了许多?大概是因为在医院的时候盲姑娘与牧师的儿子一同改了教的缘故吧?宗教的影响也许是远大的。

  终于的,看完了纪德的三部作品,感觉他是一个挣扎于宗教与道德的人,不算纯粹,可够真实,而且散发着一股迷人的矛盾,这些就足够了。

  好了,该告一段落了,最近看了不少这类的书,该换个口味,做个虔诚的人了。

  《田园交响曲》读后感(三):《人间食粮》

  我突然中觉出自己错了,错的特别不应该,我不知道要如何去寻找这个原因。我就这样读完了《人间食粮》,无疑我的理解是错的。他写的是那样的让人深思和要去真实地对待一切,而我却在没去理会那些意象的同时妄言他的癫狂,而在掩卷之后再一次摘取其中段落去阅读的时候,我在低缓的声调中像是体悟到了他所讲的生活和他的思考。我在想,他所说的食粮,我从未去尝试过,而却作为欲念给扼杀去了,我不知道还要多少年在生活中去单纯地沉沦之后,才会理解他的思考。然而青春短促,纯粹的癫狂又将能延展到什么地方呢?我无疑又在其中发觉了忧伤,而我却又有着不可理解,我不明白那些深沉的忧伤是如何隐伏在迅急而虚幻般的声色中的。

  人,在不断地与自我斗争,我们到底有着些怎样的罪恶,以至于我们从未停止过对自身的责难和痛恶,我满脑子浮现的是那些单独的傍晚、阗寂了的晚上;夕照、月光、影子,清冷的一切,依随的忧伤,然而之后,依旧中的欲的癫狂。 流浪是怎样的,它不是去过遥远的地方,不是声色中美好地将人儿寂寞地怀想,不是从于日子的花园一次又一次相望中有罪地陌然走过,不是一天又一天崭新的日子--都不是的--它仍然是低徊,洒在窗台的月光和一路上清冷的露水。

  如果上帝死了,那么这“流浪”又将去到哪里,谁成为自己的上帝,谁就成了自己的信仰,然而“方向”从没有在我们的近前,尤如幸福总在过去或是未来,而现时的总要是逝去中的某个影子在心底搁浅了的忧伤。我们从没能成为自己的信仰,如若我们没能成为自身的信仰,那么我们将如何去欣然接受那横陈在近前的“全欲”,而忧伤不再是我们近前怜悯的影子,而上帝不再是我们最后忏悔自身中渴望赐予的原谅。

  如果种子不死,它将仍然是一粒,如果死了,便结出许多粒来。而“人间的食粮”如果没有死,那么它们将不再是食粮,而是它们自身意义的、无意义的自身部分,而如果它们没死,那么我们仍将是我们自身,那“全欲”高高在上的牵引将不再依附于我们自身的信仰,因为,如若我们没死,是我们自身,那么自身便将是自身的信仰,而“全欲”将是自身信仰的一部分。 而“全欲”需要食粮,而我们将在那结出的许多粒中不再是我们,那可能是忧伤和痛苦,而信仰忧伤和痛苦,为什么不去信仰解除我们痛苦的上帝呢?而这忧伤和痛苦在上帝面前将是有罪的,将不是幸福的,那么,你尽显的癫狂之下忧伤的影子,不就有否定这一“全欲”吗?

  是的,这痛苦最终将被人明白。

  《田园交响曲》读后感(四):安德烈纪德讲述的是一个躺着的人的故事,帕吕德。

  一个属于所有人的地方,是一个中立区域。在这样的地方有着一个正常人,每个人在社会、在世界的体现都汇聚在他身上。人们所谈论的,讲述的第三者,他生活在人们的语言中,又生活在每个人身上,不随我们死去。

  安德烈纪德讲述的是一个躺着的人的故事。

作者:[法]安德烈·纪德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译者:李玉民 出版年:2006/11页数:298定价:29.00装帧:精装丛书:诺贝尔文学奖精品书系ISBN:9787506337267

  一种新的小说叙事手法,后来被现代小说流派认祖归宗,看起来挺荒谬的一件事,叙事主题与客体的交换,已不是新鲜事了,在其他艺术手法中已存在。我生活的,与我表达的是完全相反的。我渴求自由,旅行,奔放,爱任何人,灰色,躺着等死。然而我却安稳静止的,享受平淡静止的。我所鼓励的,是我所反对的;我所提倡的快乐,是我所封闭的。人不出门因为自己以为自己在了外面,如果知道自己关在屋子里,那么至少会产生出去的愿望。

  《帕吕德》是一部很少被关注到的短篇,矛盾、碎片是这部小说的形式,以这样的形式表现人与自我的割裂却恰到好处的精妙与切合。我想对着画、对着天空、对着电脑念诗,然而,我应该怎么念?没有了人,没有了对象,我是一无所获的。对象的无趣,始终造成的是无趣,连场景,情景都一样是无趣的。但我又不得不去说,“不说”就没有了对象,那么就没有了观察。我看到了生活,琐碎的生活,我想你对《帕吕德》也没有兴趣,然而对方的询问是一种尊重?我成为了一种自相矛盾的个体,一方面我答应对方的请求,想说。一方面我想自己绝对不能谈论。

  这种割裂,在字里行间中充斥。

  这是快乐?

  安德烈纪德提出若干问题,矛盾是快乐的本质,如果你的生活轻微的那么快乐也是轻微的,如果你的生活强烈的那么快乐也强烈。谁可以真正释放自己?是你?还是安德烈纪德?寻求自然却受困于人群。

  一本薄薄的短篇,充满各种层次的质感,看完后确实有点晕,很多东西一闪而过,不是很清晰,然而在文本中,作者的意图实在很明显。多重叙事手法,让读者通过短短几页,就能看清楚全局。要说这样的叙述手法是一种上帝视角,我也是认可的。要说这样的叙事突破了常规点面,我也是服的。毕竟是安德烈纪德。

  “艺术就是相当有力地描绘一个特殊的题材,以便让人从中理解它所从属的普遍性。用抽象的词语很难说清楚,因为这本来就是一种抽象的思想。不过,想一想眼睛靠近门锁孔所看到的广阔景物,您就一定能理解我的意思了。某个人看这仅仅是个门锁孔,但是他只要肯俯下身去,就能从孔中望见整个世界。有推而广之的可能性就够了,推广普及,那就是读者、批评家的事儿了。”

  《田园交响曲》读后感(五):假如给我三天失明

  假如我失明三天,再睁开眼睛,世界定如不知罪恶时单纯美好,人人都是天使,处处都是天堂。

  该从哪儿称赞纪德好呢?《田园交响曲》是在已知故事大致情节和结尾的情况下看的,开始总觉得很遗憾,两个人物相遇的时候已经知道他们会发生怎样的故事有怎样的结局,没有了猜想也就少了兴致,但是在纪德的笔下竟让我虽然知晓了人物的命运,却还是忍不住被吸引。纪德大概很懂攻心术,至少非常了解人性最深的秘密,很会利用读者探窥隐私的好奇心,层层诱进,不可自拔。醒着的时间除了打电话上厕所,着迷般地把这本书看完了。

  纪德影响了欧洲三代人的思想,蔓延至今,终于开始渗透我的精神世界。《背德者》和《窄门》看完也如现在一样激动不已想要总结点什么出来,下笔却总是不得要领。现在就借《田园》记录一下纪德在我生命中的印记。

  “我的热特律德,看得见的人,倒不如你听得那么明白。”“那些有眼睛的人,”我最后说,“并不懂得自己的幸福。有眼睛的人是不知道看的人。”

  有眼睛的人是不知道看的人。就像纪德在这本书里说“她迫使我思考原先我不感到奇怪就接受的事理”,我们默默地接受了太多我们并不了解甚至并不明确地知道的事物,我们被潜移默化了太多从未经过论证的真理,我们失去了好奇心,我们像木头一样只是等待着被钉入钉子。我们对于世界的一切本原的美丽熟视无睹,我们忽略了一切大自然的力量而拜服于人造的牢狱,我们陶醉在逐渐桎梏之中,不肯徒步去欣赏可以洗尽一切罪恶的一滴甘露。

  我们都是被惯坏了的信徒,忘了若不是上帝的恩旨我们早已跌入地狱。我们忘却了爱是如何淘尽心灵的尘沙,我们忘却了花朵是如何滋养我们的情志,我们忘却了高山流水是如何向我们诉说天地的浩大,我们只是周旋于寥寥浮尘之间,也把自己扮作与周围一样的一颗尘埃,乐此不疲。

  我们长着眼睛却不会看,我们长着鼻子却不会闻,我们长着耳朵却不会听。我们所感知的一切都是被编造的故事,我们看不到真实的自己,我们看不到真实的世界。我们始终活在一场自欺欺人当中,累,又舍不得放。

  “‘你们若是盲人,就没有罪了。’热特律德浑身焕发的完美幸福,就是因为她不知何为罪过。她身上只有光明和爱”,所以当热特律德“眼中”的一切都是美好(虽然这其间有牧师刻意的成分,他从没有教给这个盲女邪恶、罪孽与死亡),牧师便像捉住了世间最后一颗轻灵纯洁的种子,想要护她为她,情不自禁,也不知是为了保护这世间最后一点光明,还是以此竭力支撑自己对这世界的信心。

  这也反衬出了牧师的妻子阿梅莉是如何将自己的丈夫一步步推出门外。阿梅莉的性格天生忧愁,当牧师忙完一天的工作,需要一个温暖安宁的家,等待他的却只有一个满目愁苦的妻子,此刻的心便无处安放了。这时雷达打开,就会不由自主地搜索可以让他享受片刻安宁的地方或人。而阿梅莉遇事总是沉默却又表现出责怪或躲躲闪闪地讽刺,也渐渐折断了她和丈夫之间沟通的桥梁,削弱着两个人坦诚而相互信任的可能性。

  “人的灵魂更容易,也更愿意想象美好、悠然自在与和谐,而不去想象把人世搞得乌烟瘴气、百孔千疮的放荡和罪恶。正是这五种感官向我们提供情况,有助于我们放荡和作恶。因此我认为,维吉尔的话‘自知其善’不如改为‘不知其恶’,而‘其乐无穷’,这就教导我们:世人若是不知道罪恶,那该有多幸福啊!”

  是太多的感官让我们分心,世界上太多的假象我们信以为真,反而丢失了最本初的模样。我们看见了树木歪斜的丑样,却闻不到风带来的花香,我们听到大雨打翻了工具,却看不到雨后灿烂的晴空。

  是世界的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纷杂扰乱了人心,这是一场考验,能通过的人寥寥无几。

  “《圣经》亡羊喻:一个人如有百只羊,走丢一只,他不是要将九十九只羊丢在山上,去寻找那只迷途的羊吗?耶稣说:这只羊如果找到,我实话告诉你们,它给牧羊人带来的快乐,要超过其它九十九只从未迷失的羊。”

  亡羊喻的理自然是对的,但若因为这一只再丢了其它几只,寻回这一只羊的快乐难免不转变成对这一只羊的厌恶与责怪。只能后悔惋惜与努力后失而复得相比,自然失而复得更快乐,更能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可是若这一面的失而复得造成了更多的得而复失,有多少人能完美开解此时的怨愤。

  “我从主耶稣那里知道并且深信,没有什么东西本身是不洁的,只是对认为它不洁的人,一件东西才是不洁的。”

  “上帝啊!我要感谢你,你向聪明人掩饰的,却揭示给卑贱者!”

  让我们重新发现这个世界,想象它是美好的,它便是美好的。

  (作者书写这本书的宗旨完全不在于我写的一字一句,仅以此记录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与成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