姊姊的守護者读后感100字
《姊姊的守護者》是一本由Jodi Picoult著作,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裝图书,本书定价:NT$340,页数:4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姊姊的守護者》精选点评:
●#推荐#……前年在金石堂看的(←没钱穷比)我在金石堂书店地下室就这样一边看一边哭成了傻逼,倒霉的是卫生纸没带……总之这书是我近年来看的最强催泪弹没有之一(ps电影不好看千万别看
●天....目前最愛的小說
●最初看是支持安娜的,希望她能赢,覺得她的媽媽好自私、只疼大女兒,不過一直看下去,明白了那一方死也不是好事,2個女孩也是個生命。不過也許這是最好的結局。
●結局略坑爹。
●p.429 「像撕開ok繃那樣,撕掉一個家庭的表層。一個家庭的裡層絕對不會很美觀,我們家也不例外。」
●看了會令人流淚的故事.如果我是那個媽媽,不知道我會不會做出同樣的選擇嗎?
●Unfair
●這就是我要的結局...
●还是原著好看,虽然结局。。
●父母对孩子们真的有平等的爱吗?答案当然是NO!自从凯特查处有白血病之后,妈妈莎拉就一心的扑在了大女儿凯特身上,忽略了大儿子的成长和教育,甚至特意的造一个基因宝宝来做凯特的备用身体零件。真是气的我大骂好自私的父母!所以在看到律师坎贝尔在为小女儿安娜在法庭上辩论的时候我好激动!每一条论点都好严谨又有压迫力,让对方几乎没有反驳的余地只能迂回打感情牌!最终小女儿赢了官司,争取到了自己的医疗决定权。可是,结局却。。。。哎,不喜欢这个结局 (或许小女儿安娜真的是上帝派给大女儿凯特的一个小天使吧,完成了十三年的使命后又重新回到上帝的身边
《姊姊的守護者》读后感(一):有點意外的結局
妹妹出生就是為了救姐姐的命。從小開始,做了這麼多,現在竟然要捐腎給姐姐,這對父母瘋了嗎?妹妹也是自己的女兒啊,雖然她的出生就是為了救姐姐的命。 但是才13歲的她,就一定要為了姐姐做出這樣的犧牲嗎? 她開始反抗,找律師,提訴訟,反抗父母,這段看的很揪心,父母的不諒解,覺得她是孩子在鬧脾氣,沒人去了解她。 看到後面,才知道是生病的姐姐叫她不要捐,提起訴訟,姐妹兩的感情反而讓我哭了。 姐姐知道妹妹是為了救她才出生,從小跟這她進出醫院這麼多次,吃了不少苦,她有多自責多難過。叫妹妹不要在犧牲了,引發這一連串的過程。 雖然後面判妹妹可以不用捐,但,結局讓我不能接受,什麼東西啊!!
《姊姊的守護者》读后感(二):如果是你你也会吗
世人不是都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感情就是亲情吗
那么如果你的父亲 母亲 姐姐或是你身边最爱的人有了生命危险
而你刚好可以拯救他(她)的生命
那么你会怎样做呢
故事的主角就遇到这样的问题了
她的出生就是为了姐姐而活着的
但是她也有自己的认人生
父母亲为了姐姐活着利用她的身体
把她的器官一个一个变成姐姐的
她为了姐姐忍受着痛苦
她有不满
她有委屈
她利用了法理来保护自己
但是她也深爱着自己的姐姐
希望姐姐可以活着
这是个感人的书
希望大家看看
《姊姊的守護者》读后感(三):没有赢家
lt;姐姐的守护者>(My Sister's Keeper), 毕竟是翻译本而不是母语创作的,长长的英文名字让人看了厌烦.所以一开始觉得絮絮叨叨,看着看着我竟然睡了一觉,可是看到后来竟有些欲罢不能了.结尾的后两章更是急转直下,让人吃惊的同时又不得不留下伤心的眼泪.
安娜是一个13岁的女孩,父母生她的目的,就是为她白血病的姐姐凯特做"药".从她来到世界的第一天起就开始不停的为姐姐提供各式各样的东西,脐带血,淋巴细胞,骨髓,现在父母又要她为姐姐提供一个肾.小姑娘终于受不了了,便找到了律师,起诉父母,决定要回自己的身体决定权,一直让我提供这提供那,你们谁问过我愿不愿意?法庭上,作者前面埋伏的引子,全部一一引爆.骄傲的律师身边不离半步的看护狗到底是作什么用的?安娜告父母的真正动机是什么?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幸福的家庭要全体家人的努力,不幸的家庭只要一个人折腾就够了.说实话,看到一半的时候真希望凯特就那么去了,她的离开,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种解脱.可是谁又能想到,最后走的那个人竟然不是她.
我想,这也是作者没有办法的办法.最终是要给读者一个交代的.这场人性的官司中,没有赢家,道德和人性孰重孰轻?是否要捐肾,就连安娜自己也无法决定.所以,那我们就把这个问题交给上帝去处理吧.于是作者安排了一场车祸,所有纷纷攘攘,霎时间,尘埃落定.
《姊姊的守護者》读后感(四):爱是会改变的
其实那结尾让我不得不承认,专业写作人士的高明----毕竟是虚构的故事,所以在喝咖啡烫到嘴都能告倒麦记拿到百万美元的国家里面,最好就是讨好所有人,而不写到极致。不管怎么安排,都没有那样的结局更完美。这是经验之谈,因为我一直在考虑,如果是我写,这故事会怎么发展。
看到安娜说出真正让她提出诉讼的人是她姐姐之前,我一直在默默地为这种看上去很直白的,美式的,似乎是自私的个人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平衡法则而感到惊悚之余,又有点认同。不是么?当你的一生从生下来到现在,无时无刻都是为了另外一个人而活的时候,的确很恐怖。就算是为了爱,也是可怕的想法。更何况,你提供的,是你自己的身体和健康,是金钱或者别的东西所无法购买的。
那么,爱,能不能购买到所有的一切?
我不知道。以前,我会说,爱是无价的,可以带来奇迹,可以战胜一切对手,可以永恒。但现在,或许我不会这么认为。因为,爱,是会改变的。
也许是我比以前更理智,也许是我比以前更冷血。这都无所谓。如果处在安娜的境地,面对着正在迈向死亡的姐姐,假设不是她提出诉讼,而是她也是妈妈那个阵营里的尖刀班的话,我会怎么做?继续无私么?或者逃跑,做一个保护自己的懦弱分子?其实,前提一改变,什么都改变。爱本身是没有任何杀伤力的,能够打击对手的,是爱的人,或者拥有爱的那个人。
家庭伦理永远是清官难断家务事,于是在法庭上,没有人做出最后的判决,而把皮球踢给了小女孩。安娜是幸运的,因为车祸,她不用再去考虑,只需要从此缩小,变成姐姐的一部分。但她的个体意愿是什么?我是说,如果她不死,她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要么是感恩戴德地怀念最终还是死去的姐姐,要么快乐地用一个肾和苟活的姐姐一起聊天,或者,只有一个肾,但姐姐还是死了。。。那么多的可能性的出现,每一个结局都会使她在长大后变得让人琢磨不透。噢,还有,我们一直忽略的那个哥哥,杰西,如果安娜不死,他可能也不会最后成为警察。也许,他会想出点新花样。
其实,我只是想说,这个故事几乎是一个完美的好莱坞电影,但最终,它只是虚构的巧妙的小说而已。现实生活里面,如果我们真的去对比一下自己的生活,如果你不是独生子女的话,或许能够找到更多的共鸣。
当然,网子再大点,想想爱这个东西,包括的中心轴,在年纪不大,没有小孩的我们的世界里面,已经堕落成爱情了。那么,就更多能聊的了。
-----THE END
《姊姊的守護者》读后感(五):生病的家庭
這個故事是關於一對父母,他們原本擁有一雙兒女,凱特與傑西──直到他們發現凱特得了白血病,他們透過計劃生育,生下了第三個孩子,也就是他們的小女兒安娜,成為凱特的捐贈者;安娜出生的第一件事,就是捐給凱特她的臍帶血,然後五歲的時候她捐給凱特骨髓。安娜十三歲的時候,凱特需要一顆腎臟,安娜的──而安娜對父母提出了訴訟:她要要回她自己的醫療監護權。
這是個大膽至極的設定。一個十三歲的小女孩,為了自己的身體,必須對抗她自己的父母──甚至是一整個家庭。對一個孩子來說,父母就是天,就是全部的世界;而作者將安娜設定在13歲,即將邁向青春期的年紀,她的眼睛正開始看見除了父母以外的世界。
這是一本好看的書,適合「大眾」的書;但同時,書中所有細微的設定都有意義,像是坎貝爾的狗,茱莉亞的雙生姊妹,擔任消防救生員的父親,以縱火紓發叛逆的傑西。我必須要讚美這本書的結構,骨架勻稱結實,足以撐起關於生命的沉重命題。
「在交叉詰問證人的過程中,有一件打動我的事情是,」他說,「在這個法庭裡,我們所有的人都進入,生命品質對抗生命尊嚴的爭論中。費茲傑羅家無疑的一直相信讓凱特活著,繼續做他們家的一份子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在此時,凱特生存的尊嚴變成完全與安娜的生命品質糾纏在一起,我的工作是看看是否能將兩者分開。」
.416 《姊姊的守護者》
無論從法律、道德、或者愛,都不能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應該讓凱特自然死去,或者苦苦抱著所有生機不放?應該讓這個痛苦了14年的家庭繼續苟延殘喘,或者相信,相信「時間會治癒一切」?
這個道德命題在書中不斷透過各種方式衝擊讀者的心;而審判的真相是什麼,安娜和凱特的父母會不知道嗎?他們真的沒有察覺嗎?還是跟我們一樣,不願意承認?
面對生命給予的沉重申論題,我們只能矇上眼睛,捂住嘴巴,誰都不願意作答。
除了生命與疾病,這本書引起我注意的是,書中非常明確的三個角色:女孩、女人、以及母親。安娜是即將/想要成為女人的女孩,莎拉是安娜的母親、布萊恩的妻子,而茱莉亞則是和安娜的訴訟監護人、和律師坎貝爾有過一段逝去戀情。這三個腳色分別代表著女孩、母親、以及女人──但他們又同時都有著女人的性質。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事實:凱特呢?凱特到哪去了?
有一種寫作手法叫做留白。就像中國的山水畫,空白的部分留給觀者空間遐想。很多時候我覺得小說是雕塑,將龐雜的生命雕去不必要的枝葉,你知道,那些無聊的、繁瑣的......但有一種技法叫做鏤空,留白,就像是鏤空,那雕去的空間並不是「不必要的部分」,而是「要的正是雕去的那部分」。
作者越是不說,我們越是會去揣想凱特的內心。她是安娜的姊姊,也是彼此唯一的朋友,在她們共同面臨的處境裡,她們共享同一個生命,如果生命是一個硬幣,她們就是硬幣的正反面。
凱特擁有全部的愛與關注,位居在費玆傑羅家庭的核心,安娜在愛她的同時,也恨她奪走的一切,恨她讓她的存在變得那麼重要同時又那麼不重要。凱特是安娜「存在」的理由。
莎拉說無論如何她都要「同樣愛兩個女兒」。然而愛是可以平分的嗎?她是在要求她們平分彼此的生命。她們的愛裡都雜揉了太多不甘、自私與犧牲,以至於沒有人可以說清,這一切到底公不公平。誰可以決定怎樣作才是對的?安娜可以嗎?茱莉亞可以嗎?莎拉可以嗎?凱特──可以嗎?
最後來說些本書的缺點。首先是原本應該是設計來對照安娜姊妹的茱莉亞與她的雙生姊姊沒有太多戲份,無法達成互相對照的效果,第二是結局最末的大逆轉......通常在倒數第二或三章作者就會完成整個故事,留個一兩章來作尾聲;其實原本的結局已經相當好了,接下來只需要一個淡淡的尾聲,作者卻在此時安排了一個大反轉,而這大反轉,說句真心話,非常灑狗血啊,若是去掉結尾的反轉,我很樂意再多給這本書一顆星。
有趣的是,書後放了一篇作者的訪談,其中說到,作者的孩子在讀完這本書之後,非常傷心,問她,為什麼要安排這樣的結局?
顯然對西方人而言,最後這個反轉是將故事導向了「悲劇」。但在東方人眼中,這可是個圓滿收場皆大歡喜的結局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