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別讓我走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別讓我走读后感摘抄

2020-12-04 02:37: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別讓我走读后感摘抄

  《別讓我走》是一本由石黑一雄著作,商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裝图书,本书定价:300NT,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別讓我走》精选点评:

  ●最叫人触动的是最后还是他们都接受了命运没有反抗吧。

  ●先看电影再看原著的感觉倒像是后者是改编的了。或许要看看原版了

  ●科幻小说的外衣

  ●覺得中間鋪陳太拖沓了,三角戀的設定還蠻有趣的...

  ●云后青山隐,鱼过影红留

  ●我就说那电影怎么这么耳熟。。。原来大一在图书馆看过。。。。

  ●好看……

  ●「河裡的兩個人努力抓著對方,但水流實在太強,他們只好放手,各自漂流。就像我們兩個人一樣。真是可惜啊,凱西,我們一輩子都愛著對方,到頭來卻不能永遠在一起。」

  ●和现实世界有一段距离,但距离不远,有陌生感,有新奇感(不强烈。描写很多偏潜意识和不自觉的意识活动,可能是个平时喜欢研究自己“为啥会这么做这么想”的一个人,怪神奇的。

  ●先看的电影,很有感觉,想读读原著。

  《別讓我走》读后感(一):。

  石黑获奖真的很开心 似乎很多人提到他都喜欢《长日留痕》 但是我读的第一本他的书就是这本 当时还非常中二的自己一直以为最后会有绝地大反杀 然而一直到最后 大家都是默默地献出自己的身体 看的时候一边哭一边生气 因为不明白这点想了很久反而印象深刻 经常想到是凯西和同学在难得的轻松时间里看到自己本体时却仿佛遇到初恋搬得好奇心动 所以一直只想肤浅的理解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群善良的人

  《別讓我走》读后感(二):亲爱的,走吧

  软科幻就别指望详细而考究的技术描写。石黑一雄这次变清新了,然而这依然是残酷的浪漫,一如《长日留痕》。背景设置在英国乡村,有海,草地,小镇,不可不谓清新,改编电影就延续了如斯画风。故事的内核却是残酷的,如果是反乌托邦小说,如《1984》,起码他们还会反抗,虽然最后还是走进了死胡同。在这样一个反乌托邦社会,反抗也是希望渺茫。

  没有走一般反乌托邦小说的路线,石黑一雄知道小即是多,真相一直遮遮掩掩,在回忆的碎片里暧昧不清。第一人称带领我们进入记忆的迷宫,人生而孤独,以此看到的各色人等,听到的世间话语,做出的解读,总是错的离谱。

  文学里的爱情,总是悲剧居多。《别让我走》做到了沉着冷静,讲述者是极有耐心的,坐上一辆稳妥的电车,偶有颠簸,还是把我们送到了故事的终点。他的写法是传统的,但又是非线性的,常常在时间线上跳跃。一件事没说完,又接着另一件。或者由此一件事,跳到彼一件事。这才是真正的回忆体,真正的在模仿人的回忆的本来面貌。

  《別讓我走》读后感(三):悲伤的高级形式

  好多年前的这本书改编电影的时候我就知道大概的剧情,去年石黑一雄拿诺贝尔的时候我看了简介,居然有本书我听说过,下了这本书迟迟未看,终于在这个春节一口气看完了。

  有的书像催泪弹,情绪漫溢看完当场哭瞎,比如很多的言情小说知道人的痒处在哪,看完很快也就忘掉。这本书像一招化骨绵掌,没有过度的哀伤,淡淡的情绪弥漫着整本书,看完合上书整个人是懵逼的。

  我看的是台湾人翻译的版本,不知是不是台湾人特有的啰嗦,整本书从头到尾都是娓娓道来的笔触,写的所有事情先写了事情发生后的心情再写这件事情的经过,吸引人认真关注发生的每一件事,没有丝毫的晦涩也没有很复杂的长篇累牍的景物和心理描写,可读性很强。

  不同于其他的科幻小说,书中讲的更多的是科学伦理,克隆人在纯真无邪的世外桃源般环境中长大,每个人是如此天真如此的单纯,一点点心思就像我们平时,却卷入了不可改变的命运,之于我最大的泪点是汤米最后一次捐献可能是奔向死亡之前跟卡西说自己以前打球时候幻想自己踩着水,就像很多男孩子会幻想自己走在路上投篮一样。看到这段真的是特别难过,汤米告诉卡西这个小秘密从来没对人说过,知道自己走上死亡之。,把自己最中二的小秘密害羞的告诉爱人,,把自己心里那个小孩子毫无保留的展现出来。就是这样的纯真易逝更体现了悲剧的震撼,结局不是大家抱头痛哭,每个人都怀着美好的愿望,到结局却把把一切毁灭,熬夜看完用手机打这么多是源于心中的震撼。

  感人肺腑的佳作!

  《別讓我走》读后感(四):トリカゴ

  “我们每次听到最新讯息的时候,总是碍于年龄太小不能完全搞懂。不过当然我们在某个程度上还是接收了那些讯息,所以不久之后,我们甚至还没来得及好好检查了解,那些讯息就全留在脑海里了。”

  对我来说,这小说写的不是一群人对另一群人的压迫,而是纯粹生命的寓言。我们不假思索地接受很多虚构,一些用来遮蔽令人狂乱的真实,另一些用来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意义,所有这些都是所谓束缚天性的枷锁,也削减着生命。

  “如果那么多的概念都未经我们检验地存在于脑海之中的话,那么是时候分清楚哪一些是已经实际感受到的东西,而哪一些又是捏造的,或者是心灵的感官已经部分受损的人所不能企及的呢?”这样的一个想法便出现了,但是完全解放天性也是没有意义的,那只是由人变成任意的一种动物罢了。

  “你们比起许许多多在你们之前的人好太多了,又有谁知道在你们之后的人将来要面对什么呢……我们有能力可以给你们甚至到现在谁都无法从你们身上拿走的东西,而这点我们必须藉由保护你们才能做到”

  一开始认为这只是没有完全的觉悟的,仅仅是为了自我实现而不是抱着真正关爱的人在失败之后的托辞。但那不是已经被意识到的一点吗——海尔森的孩子和普通的孩子又有什么区别呢?一般的【家】里面的孩子被对待的方式和正常人比起来当然形同家畜,但是换作海尔森的孩子呢?我总是觉得他们的成长中有一种重要的东西没有被剥夺。那种指向我内心东西是什么呢?那么不是在梦想的工作中自我实现的机会,也不是充分发挥艺术创造的才能的机会。我知道那是什么,所以我才会说无论过了六年还是十年,我的志趣还是一点都没有改变,这个志趣在露丝带绒球的文具盒里面被我重新发现了。有时候你是寻找真相的卡西,有时候你又是寻找生活的露丝,转换之间难免会漏掉一些东西。

  “后半辈子什么也不能做,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往后的捐赠一次又一次地进行,直到他们把捐赠人的开关关掉为止,这根本就是恐怖电影的情节……”

  石黑一雄的书,看到这里便是最后一本了,但是与这无可慰藉的迷雾的纠缠,却不知道到何时才能停止。

  《別讓我走》读后感(五):这是一个恐怖故事——读石黑一雄【英】《别让我走》

  说实话,阅读这本书前1/3的文字的时候,我是按捺着性子读下去的。小女孩卡西回忆她和伙伴们在海尔森的生活,看似随心所欲的叙述,却让人觉得海尔森的一切处处透着古怪,他们与世隔绝的生活倒还可以理解,毕竟还是有全封闭的寄宿学校的。可他们的语言、行为、思想似乎也都围筑着一张电网,轻易不可碰触。作者抛出一团又一团的疑云,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同时,心里隐隐觉得不安。

  到了监护人露西小姐对孩子们点破了真相的时候,才是这个故事让我觉得最恐怖且毛骨悚然的地方。

  “你们这一生都已经安排好了,你们会长大成人,然后在老化前,甚至进入中年以前,就要开始捐出身体的重要器官。这就是创造你们的目的。”

  他们这样的一群人,是以这样的目的被制造出来的。或者,称他们为器官培养皿、活体标本更为贴切?可是他们明明就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却被像牲口一样的圈养着,等着养大以后按需宰杀。难道就因为他们是人造人,所谓的人道主义,在他们身上就不适用了吗?

  通过海尔森负责人的讲述,我们终于知道了为什么海尔森在别的捐赠人眼里是特别的存在。因为在别的地方,捐赠人的生活才是真正的不可想象的。而海尔森的孩子,至少受到了教育和培养,他们在海尔森保护下的生活是相对幸福的。

  我不知道,如果最终都是要被宰杀,是无知无觉的当个器官容器好,还是像卡西和汤米这样,拥有了思想和灵魂,努力争取最后才明白一切都是徒劳,只能向命运低头,等着自己的生命被一点点的剥夺。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不幸?

  思想的控制是可怕的。所有的捐赠者(包括海尔森)从小就被灌输了他们是捐赠者的思想。捐赠是他们的使命也是他们的义务。因此,他们从来就不曾怀疑过这样的安排,这样的命运是否合理与公平。哪怕是像卡西和汤米这样希望获得特许而努力过的捐赠人。他们的愿望也只是希望能延期个几年的时间而已。他们连逃跑、连抗争的想法都不曾有过。

  其实《别让我走》的故事结构很简单,人物关系也不复杂,小说也谈不上精彩。但是作者对克隆人技术的应用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克隆技术的发展、克隆人的问题,本就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问题了。支持与反对双方各有各的理。而石黑一雄通过小说,以另一个角度,站在克隆人的立场上对克隆问题提出了思考。

  想象一下如果我是克隆人。这是一个会让人颤栗的想法。我只想说,不,不要制造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