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承诺 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读后感100字
《文化与承诺 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是一本由米德著作,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01图书,本书定价:1.00,页数:1987-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化与承诺 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精选点评:
●回来归拢一下,好多书看完都没回来写东西。这本米德眼光很敏锐,作为预言很佩服,给我好多启发。其他的先不说,有时间会回来好好说道说道。
●人类学。实际上让我真真正正想要进入人类学这个学科的契机就是这本书,当年看完的时候简直激动的两天没睡好觉。前喻并喻后喻的理论那年完美解释了我的很多疑问。也让我下定决心走这条路。
●写得浅显易懂~~
●优秀。
●呼~一直觉得米德的书不好读哇。。ps:以前我记得有个橘黄色封面的新版的《文化与承诺》的呀,今天怎么搜都搜不到,莫非我出现幻觉啦。。额。。好像真的是幻觉!
●三喻文化,还是很有解释力的
●“前喻文化,是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后喻文化,则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晩辈学习。”前喻文化中,人們的生活道路是既定的,民族自認感由經歷的痛苦和承受痛苦的能力界定;對新事物的理解會被舊有形態所湮沒,缺乏疑問和自我意識。并喻文化,代際決裂,年輕一代的開拓者面對未來(但有前喻的影子),向同輩(其他成人)學習流行行為、知識;長輩逐漸放棄對孩子前途的干涉。後喻文化,世界迅猛變革,年輕一代對傳統進行反叛(全球性的),憑藉創新能力和適應能力為將來提供新的楷模,尋找理想的生存之路;要求兩代人的持續對話。“事实上,我们必须教会自己如何改变成人的行为,以使我们能够放弃前喻文化的养育方式,保留其中可资借鉴的并喻文化成份,发现那种能够通往未来世界的教育和学习的后喻之路”
●简洁明快。在半个世纪前就对现代社会给出如此洞见,实属天才
●很有意思的一本人类学小册子,在各种家庭关系、组织变革和社会发展的浪潮中都能看到前喻、并喻和后喻文化的影子。面对不同外部环境的变化,重要的不是对话语权的争抢,而是让更适应变化的人来掌舵。每一代人都有其各自的历史使命。
●沧海遗珠。果然人类学家里我最爱的是米德。当然还有莫斯~
《文化与承诺 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读后感(一):超级棒的书
真是一个高瞻远瞩的女人啊,
为她的洞见力叫好!
真是一流的人类学家!!!
深深被其远见卓识打动!!
建议大家都看看
非常喜欢的书,有没有别的翻译版本??
翻译的不错,网上也有下载版本的
《文化与承诺 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读后感(二):两种译本,及三个概念的两种翻译
米德的这本书,有两个译本,一个是周晓虹,周怡翻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译本,另一个是曾胡翻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的译本。两个版本同时出版,可能和当时国内没有版权意识有关。但虽然是同一年出版,所依据的英文版却不是相同的版本。周译的是1970年的初版,曾译则是1977年的第二版。这从曾译本的作者序言可以看出来。
本书中最核心的概念:postfigurative,configurative,prefigurative(曾译本注明了原文,周译本未注明),两个版本的翻译却大相径庭。周译作前喻文化,互喻文化和后喻文化,曾译作后象征文化,互象征文化和前象征文化。从英文原文来说,曾译应该更忠实于原文意思;但是从三个概念表达的意思来讲,周译更接近中文读者对作者观点的理解。这实在是有点让人迷惑,不知是否有高人能给个解释?
《文化与承诺 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读后感(三):以文化的视角理解社会变迁
读前半部分的时候,以为要讨论的是文化变革的动力,读了后半部分,才明白全书围绕的核心还是落在如何从文化传承/断裂的角度来对本书中以代沟为体现的社会变迁做出解释。所以仔细想想,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就是能围绕自己所擅长的角度,解释这个世界中正在发生的共同问题。
后喻文化、互喻文化、前喻文化是全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对这三种文化模式的解释,米德借代沟的形成阐释了当今世界发生的史无前例的变化。后喻文化中,祖和孙是同盟,年长者是不容置疑的权威,凝聚着千百年的文化、智慧和价值观。互喻文化,作为一个过渡阶段,以移民社会为例,产生于源于世界上不同部分的后喻文化的接触碰撞。前喻文化,则是二战之后出现的史无前例的阶段。在这里,代沟缘于年轻人的世界已经不再是年长者年轻时候的世界,老人和青年同样孤独,隔着代际的鸿沟。而与以往都不同的是,世界共同体已经形成,全世界的年轻一代形成同盟,所以不再是个体化的家庭内部的代际问题。而这里,张力体现在,代际之间知识和权力资源之间的不平衡。年轻人拥有新世界的知识,面向未知的未来,而所有的权力和资源仍掌握在对当下和未来不甚了然的成年人手中,引致年轻人的抵抗和反叛。因此,米德呼唤成年人向年轻人学习的沟通方式。
本书的写作距近已有50年,这三种文化模式也为人熟识,但通读一遍,体会如何从文化模式来解释变迁的形成,代沟的形成,还是很有裨益的。再联系到50年来的变化,现在似乎是这样一种局面,孩子及父母大多都接受了前喻文化的现实,代际之间知识和权力资源的不对等依然存在,但在某些方面,年长者已经特别强调向年幼者学习的意识,所以似乎呈现的是一种混杂的局面。所以,是不是可以问这样一个问题,在什么情况下,年长者是可以接受前喻文化的,而又在什么情况下,他是要捍卫自己的后喻文化中被赋予的权力的?
《文化与承诺 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读后感(四):新移民
玛格丽特·米德自己是经济学教授和社会学博士的女儿,成为博阿斯的弟子和Ruth Benedict的师妹,看上去是顺理成章。所以,玛格丽特在文章当中注意到了diachronic的移民,或者说是时间上的移民。她提到三种文化,但是其实这只是个为了方便而设定的称呼,我觉得没有必要进行区分。不妨把文化看做一个发展的过程,最初人们靠言传身教来传递文化或知识,因此这个时候,在一个小群落里,年龄越长,经验越多,因此文化和知识从长辈传递给晚辈。但是后来文化发展得非常庞大,已经超出了个体能够掌握的范畴,这个时候文化是通过专业教育实现的,这个时候长辈的知识往往跟不上晚辈,这样,在代际之间,就出现了差异和隔阂。据此,米德提出时间上的移民的概念。
在diachronic的意义上,在现代快速变化的时代,新生代的人,不再能够得到长辈的经验指引,而需要在一种崭新的陌生环境中摸索。年长的一代,常常以为年轻的一代人,这些地方做得不好那些地方做得不对,然而实际上,正如米德所说,人们都只以为年轻人出现了异化,实际上,很可能是长辈们的经验思想outdated。这一点在最近三十年的中国也非常显著地出现了。现在,中国之所以出现各种逼婚、剩女、租朋友、相亲角这些现象,就是一种新一代在新环境中遇到了新情况,但是旧的父母一代依然是几十年前寻求好的物质条件、找个好的搭档生儿育女的传统mentality,并且从他们的这种视角出发,要求甚至逼迫子代完成这些“应该”。他们的行为表明,人在恶劣的条件下,更加受制进化出来本能;条件变好转,一般人才开始寻求a life of happiness or meaning。
米德在这个问题上有点悲观,实际上不必要。如果人们学会皈依the true, the good, and the beautiful,就可以重新进入一种和谐的状态,不管是族群还是代际之间。只有当人们要么仅仅依靠实际的具体知识,或者是依靠某种具体的信仰,而不是ultimate truth,在面临快速发展的时候,自然出现随着时间知识或文化发生变化的问题。并不是说人们要掌握最终真理,只要是朝向最终真理就行。
《文化与承诺 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读后感(五):简短的概括
在公共领域,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专注原始社会研究已成为人们概括其学术成就最简洁明快的回答。无疑,米德许多重要作品的确以原始社会为写作对象,包括但不限于《萨摩亚人的成年》(1928)、《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1935)等。但关注原始社会并不代表忽视当代社会。事实上,在上世纪40年代后,米德的研究方向发生了一个重要的转向。无论是二战中同盟国的联盟、战争中士气的增衰、大战后的社会变迁,抑或是家庭解体、种族矛盾、学生运动、性解放、代沟等问题,米德均有涉猎。概言之,在米德的中后期研究中,文化研究成为其作品的重要议题[1]。本书同样以文化研究为议题,但与《文化进化的连续性》(1964)不同,在本书中,我们看到,米德更关注文化的断裂性及其带来的影响。
在译者序中,译者对整本书的内容作了概括性阐述:米德首先指出,“代沟”的出现源于文化传递的差异,而非基于社会、政治、生物等因素的差异。[2]
根据文化传递的方式,我们的社会又可分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后喻文化三种形态。三种形态的区别如下[3]:
当下,面对这种全球性的代际冲突,解决方法在于开展“对话式的交流”。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对话的双方地位平等,但后喻文化的萌生与发展,几乎已经决定长辈在这场对话中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正如文中所说:
“只有通过年轻一代的直接参与,利用他们广博而新颖的知识,我们才能够建立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未来”。[4]
事实上,米德关于文化形态的三种划分,是以文化传递的历时性(diachronique)作为基准。文化传播的过程产生了变革,因此萌发了不同的传递形态。在原始社会或者传统社会中,时间是“凝滞”的。我们只需联想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关于文字下乡的论述,便很容易理解这一点:这是一个依靠经验生存的社会。在这种社会当中,长辈便是“活着的历史”,依靠这部“史书”,后辈便可掌握生存的窍门,因此也便形成了后辈依赖前辈的关系。在代际交往当中,长辈备受推崇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社会开始发生重大变迁,为应对社会的变迁,文化传递的形式也做出了相应转变。在这种状况下,前喻文化开始瓦解,并喻文化开始出现,前辈与后辈的关系发生转变。在并喻文化下,年老的一代与年轻的一代均认为,“每一新生时代的行为不同于他们的前代是天经地义之事”[5]。年轻一代开始拥有自主权,但尽管如此,变革的因素毕竟相对较少,因此,他们的行为仍需得到年老一代的同意。
这种局面直到后喻文化出现才得到彻底的扭转。米德并不认为后喻文化下的代际冲突是青春期反抗的一种形式。[6]在她看来,形势已经发生彻底的转变。世界性社区、时空移民社会的出现,都促使年轻人开始反抗,冲突由此产生。与此同时,年轻人的忧思也深刻地反映出社会的剧烈变革。这一切都在呼吁一种对话式的交流。正如序言所言,长辈需要向晚辈学习,已成命中注定。
总而言之,在此书中,我们看到,文化传递形态变革与代际关系具有某种相关关系。因此当我们分析代际冲突时,不妨以米德的视角进行分析,如此一来,我们才会对代际冲突有更深刻的了解。
[1] 这些作品包括《男性与女性:有关变迁世界中性别角色的研究》(1949)、《古老的新生:1928年至1956年马奴人的文化变革》(1956)、《文化进化的连续性》(1964)、《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1970)等。本书为《文化进化的连续性》一书的姊妹篇。
[2] 玛格丽特·米德 著 ,周晓虹、周怡 译,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第6页.
[3] 同上,第7-9页.
[4] 同上,第12页.
[5] 同上,第51页.
[6] 同上,第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