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佩德罗·阿尔莫多瓦》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发表文章就可以赚钱!

《佩德罗·阿尔莫多瓦》读后感摘抄

2020-12-05 02:37:5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佩德罗·阿尔莫多瓦》读后感摘抄

  《佩德罗·阿尔莫多瓦》是一本由保罗·奥巴迪亚著作,江苏教育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6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佩德罗·阿尔莫多瓦》精选点评:

  ●探讨的方方面面问题都把所有影片杂糅着讲的,如果没有系统看一次佩德罗的电影,会非常混乱!但是研究的点确实在理

  ●高中 在没看他所有电影之前看的书

  ●断断续续的看了我1个多月,比较压抑。也许是由于我还没有看全阿莫多瓦的片,所有一些东西体会不到。但是本书完全的把所有影片串连起来分析并整合,我并不很认同,多少感觉有牵强附会的嫌疑。最后一章对《对她说》的分析,很不错

  ●本科时宿舍同学很喜欢的导演,当时我还很少看片子呢

  ●喜欢归纳关键词的作者

  ●多年之前买了当时看不懂,去年冬天重看突然能看懂了。

  ●表达好清楚

  ●电影里的情节全部串联起来了,小灯泡闪闪亮。

  ●骗子艺术家!

  ●非常不错,本来没对译者抱太大希望,没想到出乎寻常的好,除了偶尔名词性解释有些许谬误。读此书的前提是,必须观看过至少五部其作品的人,才能在书中找到共鸣,否则纯粹是鸡同鸭讲。读的过程略微有些艰难,牵扯到欧洲艺术史和西班牙历史等方面,个人薄弱的短板就显现出来。市面上两部写阿尔莫多瓦的书(《欲望电影》与《佩德罗·阿尔莫多瓦》),都是法国人撰写。什么时候能直接引进一版西班牙人的作品呢?

  《佩德罗·阿尔莫多瓦》读后感(一):条分缕析通俗易懂深刻广泛

  非常好看 建议大家买一本 难得法国人把话说得这么清楚 尤其是对阿创作手法的分析非常的专业 通俗 写剧本用得上

  注意三个关键词:极端 再生 兼容并包

  《佩德罗·阿尔莫多瓦》读后感(二):建议

  看这本书之前

  最好是看过他大部分电影

  否则,你会云里雾里

  前面有焦雄屏的序言

  可看可不看的书

  毕竟电影的深浅

  是因人而异的事情

  《佩德罗·阿尔莫多瓦》读后感(三):第一个遇见的疯子

  遭遇阿尔莫多瓦是在2002年底

  看他的第一部电影是<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看完之后的好几天

  我都过着一种似是而非的生活

  过马路车来了不躲,气得司机直说操

  走下坡绊倒一次,差点绊倒数次

  有一次明明前面有个坑,我也看见了

  偏偏还是把脚踩了进去

  我不知道我在想什么

  我根本没有去想

  我的头脑好象安装了一中自动循环播放的软件

  不停地播放片中的音乐,对白.....

  阿尔莫多瓦让我有幸成了一个疯子

  一个隐藏在人群中的秘密走神灵魂出窍的人

  《佩德罗·阿尔莫多瓦》读后感(四):你看到的低俗并不算什么

  在我知道佩德罗-阿莫多瓦这位电影作者之前,他的事业已经在走下坡路,但我仍然怀着好奇之心,把他所有的作品都翻了一遍,满足了我对他离经叛道赞叹不已的,是他的电影《关于我的母亲》,后来我在他的影评集里,也就是这本《颠覆传统的人》,加深了对他的了解。

  作者保罗奥-巴迪亚,在书的开头就提到了关于自己早期对阿莫多瓦的看法:“初出茅庐的他经验不足,却大有前途。”接下来的描述,保罗花了大的篇幅,描绘了阿莫多瓦年轻时足以引起他思想变化的社会现象,包括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班牙政治上的动荡,电影发展举步维艰,严厉的文艺审查制度等等,当时不足20岁、早已下定决心要学习电影的阿莫多瓦,就是在这样一种不得不与政治沆瀣一气的文艺氛围中成长的。当时正是欧美艺术界的“新浪潮”运动崛起,达利、安迪沃霍尔这些注重颠覆传统与观念解放的艺术家,都曾深深影响了年轻时代的阿莫多瓦,同时布努埃尔的《维莉蒂安娜》刚从戛纳载誉而归,也大大地给西班牙泛善可陈的艺术环境注入了强心剂,年轻的阿莫多瓦虽然看到了曙光,但好景不长,他并没有如愿进入电影学院,于是,像许多刚起步的作者电影人一样,阿莫多瓦是依靠自己的“非专业”走入片场的,就像香港很多半路出家的影人,在生活中积攒创作经验,而不是接受学院派枯燥的理论轰炸。

  阿莫多瓦,因为对电影的热爱确实出自真心,但受困于电影资料馆自学的尴尬身份,也大大激励了自己坚持的决心,经过了几部业余短片的洗礼,他终于迎来了他的第一部长片《佩比、露西、伯姆和其他姑娘们》,尽管此时的作品还显得稚嫩,但时值新潮派运动的兴起,在一个包容的创作环境下,阿莫多瓦一跃成为“解放后”西班牙同行中最受瞩目的新人……

  时至今日,跟许多喜欢阿莫多瓦的电影爱好者一样,对于一位能融合同性恋、虐待、妓女、变性、吸毒等地球上统称为低级趣味的元素于一体、并赋予其戏剧式的考究和形成自我风格的电影作者,我们基本上可以对他电影大师的封号达成共识,而这样一位对神经敏感情有独钟的作者,我们也能从这本著作中找到一些端倪,即独裁时代与后独裁时代的西班牙,社会矛盾对人的影响,既热情又阴郁,阿莫多瓦利用一切可行的罪恶元素达到自己对社会、家庭以及宗教的拷问,结果是,诞生了他早期的被搬上银幕的影片《在黑暗中》、《激情迷宫》等,不同于其他依靠沉闷为代价奠定其历史地位的欧洲大师,阿莫多瓦一开始从选择题材的角度,就决定了其与欧洲同行们的绝缘,阿莫多瓦的崛起,比起后来同样依靠离经叛道走入殿堂的昆丁塔伦蒂诺,足足早了十年有多。

  对于自身的离经叛道,阿莫多瓦在书中是这样说到的:“就我个人而言,‘叛逆’并非是我的目的,因为它暗含了对法则的尊敬和重视,而我无法做到这一点…..‘叛逆’是一个道德词汇,而我不想违反某种准则,只是想把我的人物和他们的行为呈现给观众。”由此看来,阿莫多瓦只是利用电影技术,表达一些真实中“望而却步”的行为,用故事情景作为抒发方式,诉说一种品质,但绝对不是那种满足于个人经验的意淫(如特吕弗的《四百击》),在《关于我的母亲》《回归》这两部带有哲学审美的作品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书中保罗预言阿莫多瓦前途无量的理由,作品中既有关注个人的细节,也关注环境影响带来的作用,即是,注重群戏在平行世界里的意义,这点在杨德昌执导的黄金时期屡见不鲜,在《关于我的母亲》几个女人间的周旋,于戏里戏外难分难解,你甚至难以分辨她们到底谁是最主要的,她们在戏里面的重要程度,像构成一个世界的基本是承认其整体的重要一样,她们均衡重要,在整的情况下个体相互影响着个体,情节是伴随着个体自主流动的,这部作品,满足了永恒的标准,即是视野的宽广,而阿莫多瓦大胆采用的诸如变性、卖淫、毒品等看似禁忌的流行元素,赋予了人物鲜活的生命特质,隐藏的却是作者致力于表现戏如人生的野心。

  看阿莫多瓦作品的同时,必须承认:流行并不等同于反智。如果说安迪沃霍尔触动了叛逆的形式,只是浅表的象征意义,那么我相信阿莫多瓦是青出于蓝,挖掘了深度。阿莫多瓦不遗余力地致力于戏中戏的探索,即使是那部不被人看好的《破碎的拥抱》,其大量戏里戏外互动的运用,也并非一般有心发掘流行的好手可以驾驭的,阿莫多瓦长久而来通过戏剧化的人物推动的“叛逆”精神,不同于伍迪艾伦自怨自艾中多少渗透着悲观的“叛逆”,阿莫多瓦的“叛逆”几乎都是向上的,或者说,充满了对生命赞美的热诚,这种赞美尤其见于女性,他的叛逆,是建立于像梵高那种不屈不饶的鲜活的笔触上,选择素材的低俗品味,不就是看中了其还原生命本源的顽强而充满活力吗?而他扬言尊敬的所谓法则,即,非主流的形式感、普世的价值观,这跟伍迪艾伦知识分子式的反叛是可以区分的。

  阿莫多瓦目前为止拍了十八部长片,每一部都会出现他特有的这种追求“叛逆”的低俗审美。他从未间歇地反复运用,如同在舞台上的一对对重复着相同动作的舞者,代表的既是幻美又是缺陷———保罗写道。在这本书里面,保罗奥巴迪亚有一句话使我印象很深:“如果说这种低级趣味在一开始尚未能引起观众的兴趣的话,但至少也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最终使他们抛弃鄙夷的目光,继而津津有味地欣赏(阿莫多瓦的电影)。”

  这句话道破了我对阿莫多瓦最初的看法,因为后来的我,正是从鄙夷中走向对他欣赏的。

发文赚钱-发表文章就有现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