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欧叶妮·格朗台 高老头》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欧叶妮·格朗台 高老头》读后感1000字

2020-12-08 01:1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欧叶妮·格朗台 高老头》读后感1000字

  《欧叶妮·格朗台 高老头》是一本由[法]巴尔扎克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00,页数:40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欧叶妮·格朗台 高老头》精选点评:

  ●反复看的书,我那时候还真有死啃的精神,朋友问我的童年哪去了,原来都死啃这些书去了。 还记得里面夏尔和欧也妮暗生情愫那段 我每次看都会满足我的少女情怀。

  ●少年昔日鲜衣怒马,少年今日大腹便便。

  ●这个连贯性我哭

  ●自己都不敢相信居然看完了= =

  ●边读边觉得高老头的悲剧应该不会发生在真实的世界里吧,艺术一定是极端夸张的表现形式。

  ●才想起来刷名著,这些书我居然都是小学读的......

  ●精神生活和肉体生活一样,有呼气,也有吸气;灵魂要吸收另一个灵魂的感情来充实自己,然后以更丰富的感情送回给家人。人类之间如果没有这点美妙的关系,内心便没有了活力;它缺少空气,会感到难受,直至枯萎。 而纷乱世界里只有傻人才会是幸福的。。 一路上,他想入非非,满怀着希望,也就是有了这些希望,年轻人的生活才充满了激情。这时候,他们从不考虑艰险,认为一切都会成功,用幻想来把生活变成一首诗。 巴尔扎克在写《葛朗台》时,怀着的是对世俗的厌弃;写《高老头》时则怀着对世人的悲悯

  ●西方文学最重视人物典型性,喜欢把某一面夸张地放大到极致,殊不知总给人一种和现实之间的隔膜感,正如某人说的一样,大家都是混合饮料啊。。。

  ●巴尔扎克笔下的吝啬鬼不可错过

  ●揭示

  《欧叶妮·格朗台 高老头》读后感(一):老头

  有钱,抠,抠得不行,抠死了~~

  人间喜剧都看完了~~ 真不是每本都好看,但却每本都有意义,超有现实意义

  推荐看也是人间喜剧里面的那3本YD的~ 待我想想书名,,,,

  《欧叶妮·格朗台 高老头》读后感(二):无题

  老头表现的很吝啬。除了巴尔扎克想表达的讽刺外,我觉得也可以理解。

  小时候遇到喜欢的东西,我总是舍不得玩,将它们小心地收到小柜子里,定期出来端详。葛朗台爱得不是花钱,而是钱。他爱得不是享受,而是钱,那么他这么做又有什么不对了?

  也许他曾经很缺钱,很节约,于是有了钱他也舍不得花,他在弥补一种曾经没钱的精神缺憾。也许一个人年金几万可以过得很奢侈,但如果继续积累财富,一个人会因为想更富有而反而更吝啬,压力更大。

  在那个世界,欧也妮的存在本来就是悲剧。轻率的付出爱是所有无辜少女都会犯下的错。只是她大不必那样苛责自己。但一个一生不知享受的人,又怎么一朝一夕就学会使用那种带给自己悲剧的东西呢。

  《欧叶妮·格朗台 高老头》读后感(三):众生相——葛朗台

  读了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以后,想起自己读的一个对自己女儿十分吝啬的父亲形象,原来也是巴尔扎克写的《欧也妮葛朗台》。两本书合起来,是巴尔扎克对这个金钱社会,财富名声让人丧失对真正幸福感知的控诉。

  高老头是一个富裕的面条商人,他的发家是因为一场饥荒,自己的面粉物以稀为贵,一下子赚到很多的钱,有了本钱,加上做生意很有一套,很快,高老头就积累了一大笔财富。与葛朗台不同的地方在于,高老头很爱自己的妻子,妻子早逝,他将自己的爱全部都倾注在了自己的两个女儿身上。他因为女儿的虚荣心而退休,因为那个时候,贵族是看不起商人的,之后又为自己的女儿倾尽所有,自己病重却要为女儿的情夫去还债,买房子,自己生活已经相当拮据去满足女儿舞会上能够穿一条钻石礼服的虚荣心,最终在担忧和痛苦中离世。他的两个女儿极不孝顺,攀比富贵名声,却对给予她们这一切的父亲毫无感恩,让他在痛苦中离开人世,死后的葬礼也极其凄凉。

  葛朗台是一个富裕的葡萄酒商人,他也是在1789年的革命当中发家,之后凭借自己的狡诈积累财富又一毛不拔的本事成了城中最有钱的商人。葛朗台与高里奥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变得不爱,他爱金钱淡漠亲情,于是对自己的妻子女儿极其吝啬。母女二人对着葛朗台就像是一头温顺的绵羊一般,从来不知道反抗,唯一一次没有顺从自己的父亲,是欧也妮将自己攒的金币送给了自己的爱人夏尔,帮助他前往印度做生意,欧也妮于是被父亲监禁在房间中,每天只能够吃面包喝清水,自己的母亲也在担惊受怕中去世,葛朗台害怕妻子死后分割财产,这才对欧也妮好起来。

  《高老头》中有着一个大学生拉斯蒂涅,家境贫寒的他一心想要在巴黎的贵族阶层混出名声来,有一个人教给他两种方式,要么就是自己努力读书,然后一步一步往上爬,要么就是靠着巴结权贵,攀上贵妇人,然后凭借她的财富来赚取自己的财富。最后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拉斯蒂涅在高老头的葬礼以后,目光突然变得阴冷起来。

  《欧也妮葛朗台》中有一个巴黎来的贵公子夏尔,是欧也妮的心上人,父亲破产以后背上巨大债务,最后得到欧也妮的全部积蓄到印度去做生意。几年的时间里他变得狠心刻薄,贪婪狡诈,如同葛朗台,或者像是《高老头》中的伏脱冷,以及《高老头》中没有提到的未来的拉斯蒂涅。

  巴尔扎克给这本书安排了一个最富有戏剧性的结局:葛朗台临终还忘不了金子,伸手要去抢神父镀金的十字架,在这一下的努力当中死去。欧也妮苦等多年在黑暗中唯一能够给他慰藉和希望的夏尔变了心,为了钱追求别的贵族小姐被拒绝,却突然从来替他还债的庭长口中得知,一直在等着自己的欧也妮继承了父亲一千七百万法郎的遗产。庭长终于在一场形式婚姻当中得到了葛朗台家的财产,却很快就病死。而欧也妮将夏尔还给她的法郎铸了一个黄金的圣体匣,献给本市的教堂,之后过起了她的独居生活,经常行善,却从不把真心给人。

  《欧叶妮·格朗台 高老头》读后感(四):《高老头》读书报告

  听说上次把课程论文读书报告什么的放在豆瓣能帮到大学狗?期末了我也来大发善心…求神保佑毛概4.0谢谢…

  读巴尔扎克的《高老头》的感受随着阅读的深入有不同的起伏,前面部分刚看到好久没看的现实主义笔触十分亲切,中间在情节铺展开以后人物时不时唠唠叨叨的长篇大论有种作者在借角色演独角戏的感觉,读到后面随着高老头一天天被两个女儿,被自己对女儿的溺爱,以及被那个荒唐的十九世纪上半叶的巴黎所敲骨吸髓,从一位富态可掬,衣着讲究的面粉商高里奥先生一步步失血为苍白佝偻的高老头,这过程着实让人痛心和愤恨!痛的是高老头的变态的无边父爱,“恨其不争”,不能看透巴黎醉生梦死的富贵场;恨的也正是这个水中捞月的巴黎,华丽精致的贵族修罗场表面下潜藏着日益腐臭的资本主义择人而噬的狰狞面目。高老头最后无亲人送终的惨死既是扭曲的家庭悲剧,更是江河日下的社会悲剧,如果说一个人的悲剧在一个大时代里微不足道,我们就要问问,是什么样的时代造成社会这本大书里形形色色的人物,社会这锅一刻不停歇的渴求金钱至上的沸水是怎样把《高老头》里的众生相变得形容枯槁,表里不一的。

  尽管我们知道,不能把个人的悲剧或一整个家庭的悲剧性推给背后的时代,但请别忘了,社会由人来组成,是人的欲念被大时代挟裹着前进,冲成一条唯钱至上,见钱眼开的激流,把心存侥幸的人,把初涉世事的人,把动摇不定的人,通通变成它的一部分,所以,不要恨!

  在写到高老头所住的那家伏盖公寓之前,让我们先看一看十九世纪上半叶的巴黎,是怎样华灯初上的天堂和地狱吧。

  十九世纪上半叶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主义,是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特征,是金钱逐渐取代贵族头衔。资产阶级以捞钱为主要生活目标”。包括《高老头》在内的一整卷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都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力图反映当时法国的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现实主义的笔触仿似托尔斯泰笔下的沙皇俄国,两者的相似之处让人不由得对旧日的文学充满敬意。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金钱在把权力赶下神坛之后仿似获得了能收买世间一切物品的神奇作用,取代了天主教会成为当时人们的“信仰”。当封建阶级的权力和宗教都让位于理性的资产阶级时,资本主义把人的欲望最大化的弊端在没有完善社会制度的制衡下显露无疑。我们看到,高老头的两个女儿为了跻身贵族云集的名利场,迫使深爱她们的父亲卖掉一生积蓄给她们做嫁妆,换取上流社会的入场券,钱的魅力可想而知,而这时候的金钱也终于有了其现代意义,与当今盛行的腐败问题相挂钩,既然钱能买到身份地位,那么现在社会上黑暗的钱权交易不也是这样吗?当没有完善的法制和法治下,每一个人都不约而同地生活在这样的污流下,充满了疼痛的窒息感,而现代社会的经验告诉我们,制度是否先进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发展是否具备先进的可能性,在这里我们先不讨论阶级的问题,在同一片公平正义的制度的天空下,贵族阶层以裙带关系环环相扣的分赃将无处遁形,一心向上的年轻人将绝处逢生,是因为公正的制度给了他们机会靠自己双手获取正义之财,在这时候,社会的发展才会促使人们做回馈社会的事情,而不是只盯着自己的一分三亩地拼命想从这个世界获得一点儿什么,经济学上讲就是产生巨大的外部性效应,损人利己,整个社会是恶化的。在以上的一段论述里,我试图找到《高老头》带给我们关于社会化改进的启示。

  除了流光溢彩的资本之都巴黎,我还特别愿意谈谈书里悲剧性的人物。在一本悲剧里,角色都很难拥有完满的人生,就连冷眼看世界的逃犯伏冷脱也因为被房客出卖而被捕入狱,但我们可以想见,在那样一个受制于钱的社会,关系网一层紧似一层的伏冷脱会再次逃脱,就是因为他看透了巴黎醉生梦死嗜钱如命的本质。但可悲就可悲在,他看透了这个世界,并没有打算去改变它,而是教唆大学生欧也纳也变成俗世浊流的一部分。

  在我看来,本书的优秀之处,不在于对高老头的由盛转衰的描写,而是以欧也纳为视角的叙事线对巴黎众生相的描绘。本来欧也纳是一位朝气蓬勃的法律系好学生,但目睹巴黎贵族圈里奢华诱人的上层生活,希望进入这个圈子,但其后他一步步痛苦地发现,每接近一步这个圈,他的良心就如蝉蜕般丢下一层高贵的精神,而我亲爱的怀着旧梦的欧也纳,在终于触碰到这浮华社会的核心后,痛心疾首地发现了它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真是手一探,果然满心的悲凉和震撼——这个吃人的社会,我于是想起了民国时期的鲁迅。

  人间喜剧之一的《高老头》,写的是一个幻灭的悲剧,最可怕的是一个干干净净的年轻人浸淫在社会的大熔炉下炼化出的不是一颗丹心,而是一副“百折不挠力冲上游”的厚脸皮,如此看来,巴尔扎克写的巴黎真是个让人水中捞月的城市啊。书的后面欧也纳对高老头相知相敬,而因为他凭着高老头女儿的爱慕而跻身上流社会使他更加看清了高老头纵容女儿的悲惨下场,从而在欧也纳的眼前完完全全展开了一幅社会生动的画卷,上面既有高老头和两个女儿这样的典型的畸形家庭,又描绘了贵族圈里丈夫妻子的同床异梦——就为了一个“钱”字,这钱已经不再只是一张张的钞票,而是悬挂在人们床头的烧热的铸铁,时刻煎熬着人们奄奄一息的良心。

  或者放弃吧!当每个人都这么做的时候,高老头的悲剧不过是发生在一家旅馆里的闲闻轶事,跻身上流社会的年轻姑娘啊,连给父亲打一口体面的棺材都抽不出时间,可见上层社会的脚下踏着多少伤痕累累的白骨,无知的人,不抗争的人,抗争不成功的千千万万人,都被埋没在时代的镣铐上,而亲手上锁的正是他们的同伴。

  不如抗争吧!我想起了北岛的那首掷地有声的诗《我不相信》,“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那样的世界里,多的是卑鄙者,但一块块灰白的墓志铭,见证了一个时代的正义的声音,就如同书的结尾,欧也纳进入向往已久的上流社会所在地,但心里却想着:现在,让我们俩来拼一拼吧!

  不论在什么样的时代,革新者总是被微笑着欢迎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