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在少女花影下》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在少女花影下》读后感摘抄

2022-03-14 15:19:2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在少女花影下》读后感摘抄

  《在少女花影下》是一本由[法]普鲁斯特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53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少女花影下》精选点评:

  ●感知到人间最细微的情感并用文字表现得这么美,我很羡慕普鲁斯特

  ●对心灵一以贯之的精微描摩

  ●二:病发(失乐园);普鲁斯特/马塞尔的高级黑展现(笑抽);对卖牛奶女郎的那一串独白不禁联想到谷崎的武州公(和日本的相似),而无论当时还是如今的我面对如此浪漫的标题和青春甜美的少女们都毫不犹豫地确定是幻影;尽管对马塞尔喜欢不起来,但看到他在巴尔贝克卧室里充满哀愁地怀念贡布雷时真想抱抱他啊;圣卢登场,与外婆和弗朗索瓦丝和谐相处现在回想起来不禁潸然泪下。夏吕斯(最后的钥匙)的出现,门扉开启。 另,这根本不是意识识流。

  ●无数颗星。改变我生命的书。

  ●感觉被扒了一层皮。

  ●中间那一百多页写上流社会的造作矫饰,让人伤神;唯有马塞尔对少女们的爱是金色晨曦中的玫瑰。

  ●一个独立于时间循环泛着光晕 柔和而静谧的世界 再花上两年可以读完 再花上二十年也许就能读法文版了 要对短暂的生命保持耐心哟w(2/7 2018.5.20)

  ●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然后少女直到第350页才出场,少女控可以直接跳页(我在说什么)

  ●在少女的阴影下

  ●涂卫群后记

  《在少女花影下》读后感(一):从初恋到再恋

  在第一卷《去斯万家那边》的尾部,主人公马塞尔在布洛涅森林中看到了斯万的女儿杰尔贝特,这便是他的初恋对象,马塞尔每一个散步的日子都希望看到如花的少女走过。这一卷中,前面三分之一,普鲁斯特依然在写在巴黎和吉尔贝特交往的日子,互相爱恋的年轻人有着一些幽怨和稚气,但像极了每一个青春的初恋,马赛尔的初恋最终无疾而终,在某一个黄昏的日子,马赛尔极度渴望看到吉尔贝特,最终他看到了吉尔贝特和一个未知的男人走在巴黎街头。互相不谦让的初恋情侣即使在互相通信,在信件中仍然揣测彼此,这样的爱恋终归会因为时间而渐渐淡去,马赛尔和外婆出游,在巴尔贝克的海边,如音符一样跳跃起伏的海边少女又一次唤起了爱情,阿尔贝蒂娜,这个出生一般的少女,将马赛尔拖入爱情的大海,这一卷的后面一部分围绕着这少女展开,穿插着各种普鲁斯特特有的意识流写法,涉及不同权贵的社交,也有弗兰索瓦兹这样一个仆人的描写,再一次意识到,如果不专注,读普鲁斯特定然会读的云里雾里,因为一个转折就是另一个流动的意识大河,铺开的就是另一个画面。但是一旦沉浸下去,这作品就如同另一个译名《追忆似水年华》,绵长如水,涓涓而动。

  《在少女花影下》读后感(二):《在少女花影下》:遇见普鲁斯特,遇见爱情。

  《在少女花影下》读后感(三):普鲁斯特

  普鲁斯特阅读指南

  一部名著在它的时代可能无法树立威名。普鲁斯特曾经说过有些作品太过于创新,以至于当代人无法理解。同样他的《追忆似水年华》也经历了戏剧性的经典化过程。开始这本书可怜地被各大出版社拒绝,原因是"无法理解花几十页写主人公在床上的辗转反侧",以至于作者不得不拿去自费出版——实际上拿到现在的话普鲁斯特可以说是标准的"土豪金"了。小说出版了又在乐于助人的朋友们的帮助下获得了龚古尔奖,还有人认为并不是名副其实。当时这本书被认为是对巴黎美好时代的可爱的怀念,一本社交回忆录。现代主义兴起时它被公认为意识流小说的先驱,是让很多作家压力山大的"完美的小说"。然而作品的意义未竟,后现代主义的大师们也对它做了各种探索,他们的思想上也打上了普鲁斯特的烙印。从作品来看,普鲁斯特是颇具出世目光的作家,《追忆》是消弭个人欲望、需要静静阅读的书籍,然而一部《追忆》让很多人获得了博士学位也是实情。

  人们往往觉得经典名著常读常新。很多时候这种感觉往往是由于经典名著总是产生于过去的作品,当时代变化,一切习俗也会随之变化,于是情侣们调情使用的是不同的词汇,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也会别有情趣,而在当代,你看到的永远是用烂了的词汇和故事。有时候我毫不怀疑我们时代"霸道总裁"的故事也会引起后人们的兴趣。当然,伟大的作品不仅仅如此,伟大的作家往往尽善尽美,他们的作品往往让我们体会到巨大的努力,深深的人情之美。总之,为了理解一个作家表达的意思,读者必须付出一定的努力,你付出的努力越多,可能满足感会相对增大。有的作家采用很多方法让他的作品变得不容易理解,以至于你必须反复阅读,得到更多东西。有的作家会采用了象征手法(实际上象征是古老的手法),现代主义作品中往往采取晦涩的象征。也有的作家调换故事发生的顺序,在结构上动脑筋(比较容易理解的例子是电影《低俗小说》)。而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之所以难读,首先当然是因为它的篇幅实在是太大了,对此法朗士说过经典的评价:人生太短,普鲁斯特太长。其次是因为普鲁斯特本人实在是、真的太聪明了。以至于普鲁斯特也是让大部分人望而却步的现代主义作家。

  其实普鲁斯特是在感情上和我们最为贴近的现代主义作家,最容易让现代人产生同感。现代主义给我们的印象总是过于"高大上",很可能是因为现代主义有很多理论的鼓吹家,以至于让我们认为他们阐释了独一无二的高深思想。实际上最容易的态度就是,无论什么样的文学,归根结底毕竟产生于生活,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生生相息。普鲁斯特在《追忆》中写了很多你我的人生痛苦,他居然把失恋的痛苦和军事战役等量齐观。他和我们一样,并没有觉得父母对我们的付出理所当然,对自己的未来毫无打算,在恋爱中步步走错,因为不理解恋人的想法产生了无尽的困扰。他像我们一样困扰于自己生存的位置,长久地觉得自卑。普鲁斯特并不是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他真正讨厌的是很多人明明无法对国家大事感同身受,还要装出伤感的姿态,他喜欢嘲讽的是虚伪而不是爱国。如果没有读过普鲁斯特,就不会发现普鲁斯特的世界,但是如果你读了普鲁斯特,就会发现生活中你自己的生活处处可以在普鲁斯特的作品中得到解释。这就是普鲁斯特说的,当我们读书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觉得羞耻的行为,其实也为那些作家经历,你会发现新的世界。这些偶然的情感,在小说中得到了妥帖的、精雕细刻的描写,这是普鲁斯特反复修改的结果,他总是致力使所有的东西在他的笔下与众不同。恋人的气息的是这样的:

  她刚笑盈盈地睁开眼睛,便把嘴唇伸给我,她还什么都没说我已经感到一股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有如拂晓前依然一片寂静的花园那般让人心旷神怡。

  这种句子没有引用任何典故,可以轻松被理解,甚至显得过于文艺。实际上《追忆似水年华》这个中译名本身就透着过于文艺的气息。在我们中国古代,年华如流水是约定俗成的具有深刻含义的比喻,它象征了过去的一切幸福终会逝去。这也和小说的感伤的内容有着某种共通点:过去的一切只会出现一次,它们终将成为记忆,然后随着时光的洪流真正地被人遗忘,不再提起。这也是我们每个人面临的现状:现代人对所谓的永恒,再也没有古代人的那种自信。

  最近我打算总结一下《追忆》里的人物,稍微一总结似乎大部分人物都和同性恋有关系,有的人物本身就是同性恋,有的人物和同性恋有关系,或者包庇同性恋行为。主人公是一个直男,但是实际上普鲁斯特是一个多少有点可怜的同性恋。这也许可以提醒我们,不管你多希望追忆是一部社交回忆录,它也只是小说,虚构的文字。普鲁斯特的想法和我们所受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截然相反。我们总是刻板地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是永世不变的真理,普鲁斯特却怀疑是意识决定物质。想必大家都有小说中主人公的经验。主人公最好的朋友,贵族子弟圣卢,本来是一个直男,直到主人公后知后觉地发现圣卢并不是直男,于是之前圣卢是直男的证据也都指向了相反的方向。生活中我们也体验到类似的事情,比如你看到某处的风景,一厢情愿觉得它是一座塔,直到某一天你突然发现那是垃圾堆,你的信念会全部崩塌。普鲁斯特要说明的就是物质世界并不是确定的,而是需要你头脑中已经存在的观念去理解,当你的头脑中没有观念,你甚至没有办法理解任何事物。这就好像庄子说的那个古老的寓言:当两个人吵架的时候,如果一个人没有吵过另一个人,难道他就绝对是错误的吗?找到第三个人给他们评理,这个人必定和其中一个人的观点相同才可以评价,如果他同意一个人的想法,难道这个人就真的正确吗。一个人内心的情感是无法形容的,但是他必须想办法写出来才有可能成为作家,在作品和真实的情感之间其实是有距离的。而在我们和真理之间也永远存在着距离,这样的距离让我们永远生活在不确定之中。

  《在少女花影下》读后感(四):普鲁斯特式爱情

  爱情中是无宁静可言的,原因在于你所得到的永远只是你的欲求的一个新起点而已。当我不能去她家的时候,我的眼睛盯在这份可望而不可即的幸福上,我甚至无法想象还能有怎么样的新的烦恼在前面等着我。但是,来自父母方面的阻力一旦撤销,这个问题一旦得到解决,新的问题就会不断冒出来,而且每次都变换着形势。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和吉尔贝特的关系每天都在更新。每天晚上回家,我都会想到有些问题,有些对我俩的感情至关重要的问题,我必须告诉吉尔贝特,而这些问题每次都是不一样的。我暗自庆幸不会再有任何东西来威胁我的幸福了。可是,威胁还是悄然而至,而且恰恰来自我毫无防范的方面,来自吉尔贝特和我自己。那些使我觉得欣慰,使我相信这就是幸福的事情,按说是该让我感到烦恼的。因为幸福在爱情中是一种不正常的状态,一些看似最简单的、随时可能出现的突如其来的事情,本身往往都是些小事,但当我们处于那种状态时,它们顷刻间就变得事态很严重。爱情让我们感到兴奋快乐,是因为我们心中存在某种不稳定的东西,我们不停地设法保持它的稳定,而在它暂时稳住不动的那会儿,我们是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的。其实,爱情中有一种永恒的痛苦,欢乐冲淡了它,使它显得虚缈、遥远,但是它随时有可能以本来的面目狰狞地出现在你面前要不是你一度得到过你所想望的东西,你早就该看见它了。所以我倾向于,爱情是瞬间性的行为。

爱情的回忆还得服从记忆的一般规律,而记忆的一般规律又受习惯的更一般规律所支配。由于习惯会使一切变淡变弱,最能让我们记起一个人的,恰恰是我们曾经忘记的事情(因为那是无足轻重的事情,我们就听凭它保留了它的全部能量)。正由于这个原因,我们的记忆中最美好的部分,都存在于我们自身之外,存在于一缕带着雨丝的清风中,存在于一个房间幽闭的气息或一点初起的火苗的气味里;但凡我能从自己身上发现智力由于不屑而懒得去探究的东西的地方,都有这些美好的记忆存在,它们是往昔最后的保留,是其中最美好的,当我们的泪泉看似已经干涸之时,还能让我们潸然泪下的东西。

  可以哭,真是一件奢侈的能力啊。我要做一个一直都会哭的人。

没有他们的生活,今天令我们想起来不寒而栗,到那时我们却会对那样的生活甘之如饴。因此,这将是我们的一次真正的死亡,虽然死亡以后还会复活,但那是在一个不同的我身上的复活,就凭注定要死亡的旧我所具有的情愫,是无法去爱这一个我的。正是这些情愫——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比如对一件屋子的空间、氛围莫名的眷恋——在惊惶之余,以一种隐秘的、局部的、确实的、真切的方式去对抗死亡,从而排斥了另一种方式的对抗,即长期而绝望地、日复一日地去对抗那种零切碎割而又不绝如缕的死亡,那种犹如融入整个生命过程,每时每刻从我们身上分离出局部的肌肤,让它们坏死,让新细胞繁殖的死亡。

  普鲁斯特这里的描述,让我想到我对城市的爱情,那种可以信誓旦旦说,即使要离开,我也知道有一块北京活在我的身体里,那样的爱情。还有景山男孩教会我做一些事情要不急不躁、沉默在一些时刻更有力量,支撑我自己一个人走下去的爱情。

我不专爱她们中的哪一个,我个个都爱;能和她们相遇,成了这些日子里唯一让我感到美妙,让我萌生出打碎一切障碍的希望的事情,而要是见不到她们,希望往往就变成了狂怒。这时候,这些少女在我心目中遮蔽了外婆;倘若有段旅程是要去见得到她们的某地,我一定会二话不说,兴冲冲地上路。当我自以为在想别的事情,或者什么都不想的时候,其实我的思绪总是不胜愉悦地牵挂在她们身上。而每当我想到她们(即便我自己并不知道),她们在我心目中(她们当然也不知道)就是大海上起伏的碧波,就是海堤上列队而过的倩影。倘若我到一个可能遇见她们的城市去,我最先去找的就是大海。对一个人最专一的爱,总是对另一个物的爱。

  一百分同意!我才不相信爱是排他的。就是王小波《地久天长》那样,“你们都来爱我吧!我想要你们的爱!”那么愉快的爱情。这样的爱,让马塞尔暂时遗忘了外婆,也就是暂时远离了死亡和衰老吧。

爱情的虚无也是信念的变体,爱情是早就存在、游动不居的,它停在某个女人的形象上,无非是因为这个女人几乎是无法接近的。从那时起,我们心心念念想着的,并不真是这个我们很难浮想她模样的那个女人,而是怎样去结识她的办法。焦虑不安的过程绵延开去,就足以将我们的爱落定在她身上了,她成了爱情的几乎不认识的对象。爱情变得无边无涯,我们根本不会想到,现实中的这个女人居然会在其中没有容身之地。......就在这个我们并没好好考虑过它的价值的猎物终于到手的那一刹那,爱情就会倏地一下子消失不见。那个阿尔贝蒂娜只是个轮廓,加上去的所有内容,全都是我想象出来的,凡是爱情,无不如此,来自我们想象的内容——即使就数量而言也一样——总要来得比我来自我们心爱的人的内容更丰富。即便是最实实在在的爱情,也是这样。有的爱情,只消周围有一点点养料,就不仅能绽芽,而且能存活——就连那些得到过肉体满足的爱情,情形亦然如此。

  所以要认识到爱的虚幻性,以及在遭遇生活之时,对爱情祛魅的必要性啊。

因为一个人并不是静止不变的物体,就在我们校正对他的观点的当口,他本身也在改变,我们想要改变他的变化,他却又换了地方,最后我们以为终于把他看清楚的时候,其实我们好不容易捕捉到的,只是他先前的形象而已,那已经不是现在的他了。

  爱人亦如是。

就连爱情本身,也不再是外在的现实,而只是一种主观的愉悦了。而且我觉得,阿尔贝蒂娜只有在她不知晓我感到愉悦的情况下,才会继续努力为我提供这样的愉悦。

  所以这些话,这些道理,我是绝对不要让爱人看到的 :)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