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孤筏重洋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孤筏重洋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2-21 02:44:5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孤筏重洋经典读后感有感

  《孤筏重洋》是一本由海雅达尔 / 海尔达尔 / Thor Heyerdanl著作,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郦渊图书,本书定价:0.60元,页数:2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孤筏重洋》精选点评:

  ●大海的辽阔壮丽,即使无法亲眼见证,也能从书中感受到一二。

  ●在生存的道路上,风暴和阳光一起袭来。于是有人笑了,笑自己也笑别人,笑人的无知狂妄愚蠢,也笑人安逸快乐挣扎。笑的人常以为自己悟了,只是,不知道这些人有没有想到,自己的笑这件事也很好笑的。也有一些人痛苦,为我们血腥的历史和黑暗的时代,为我们经受的风暴和深彻的隐忍。

  ●海子临死前带了四本书 这是其中一本

  ●完美之作!完美!

  ●大学时看过,感觉不如《瓦尔登湖》,为什么海子会带着这本书死?

  ●最浪漫的事付诸实践。

  ●人生无憾了,我毕业前真该把这本书从图书馆偷出来,或者装做丢了。。。陪个十倍的价格也无所谓=v=

  ●哈哈,这本就是我读的那一本封面!现在还在我家书柜里呢:)

  ●最勇敢浪漫的旅行者。1000000000%推荐。

  ●这不是船,是排排。 特别激荡人心,从决意到准备,再到航程,无处不在的困难险阻。 有心的话有什么做不成呢。

  《孤筏重洋》读后感(一):《孤筏重洋》读后

  当 托尔·海尔达尔拉到赞助、砍倒筏木、建成木筏、组织起小队远赴重洋时,他的未来无人知道,谁也不知道他将名垂青史,抑或葬身大海,成为一时的谈资,最终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横亘在眼前的太平洋浩渺无边,他的生命、名誉都寄托其中,随时有被吞噬的危险。可他依然毅然决然将简陋的木筏驶离海岸,带着一只鹦鹉连同他的五个勇敢而富有激情的同伴。

  一路上,他们经历了巨浪狂风、食人鲨鱼、不可阻挡的洋流以及那深刻的孤独。最后,以损失一只鹦鹉的代价获得了成功!中间关于捕鱼、烹调、海洋景观的段落写得很美,令人心向往之,忘了那是一场近乎赌博式的远洋,仿佛是在悠闲游玩一般。面对艰难困苦,他们善于苦中作乐,保持乐观主义精神,相比之下,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踏出那勇敢的第一步才是最难的。我已经习惯了安逸,习惯在舒适的屋子里享受,习惯了躲避困难,看了这个故事,我不得不正视自己,我不得不问问自己还要拖延逃避到什么时候?

  这种自我的枷锁如果不及早鼓起勇气挣脱它,它只会越箍越紧,最后想挣脱也难有丝毫反抗之力!

  《孤筏重洋》读后感(二):海尔托尔的梦幻漂流

  1947年,全世界都不相信波利尼西亚群岛上的土著是由南美洲人漂流而去,海尔托尔却深信不疑,因为这是他自己的推论。推论源自两地石像雕塑的相似性,同时代出现一位同名提基的领袖和群岛上早先存在白人土著等间接证据,当然直接证据一概没有,想必早淹没进8000海里的波涛以及新老登岛人种的屠戮血泊。但所有推翻他猜想的矛头都指向一个症结,在没有大型帆船的年代,凭借南美洲人的筏木木筏断然无法实现远洋航行。海尔托尔极力游说,但缺乏证据的科学假说只是一个假说,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一条路,制作一架五世纪的木筏从秘鲁活着漂流到波利尼亚群岛,来证明五世纪的人同样可以做到。这条路算不上一条康庄大道,首先海路凶险必需赌命相博,其次缺钱缺装备缺人手,最后为了求证一个跟自己八竿子打不着的十五个世纪之前的真像值得吗?。接下来,海尔托尔凭借梦想忽悠来五位同伴兼水手,又抱住美国国防部,秘鲁总统等几位重量级天使投资人,屡经小波折后钱财装备人手顺利归位,梦幻漂流六人组正式成立。九十七天后全员安全到达了目的地。

  在海尔托尔的笔下,留给人深刻印象的不是太平洋的凶险,而是吃腻味木筏上白捡的飞鱼,逗着鲨鱼像狗一样跳起来接喂食,那只死于话多的鹦鹉,还有夜色星辰映衬着浅海之下的荧光浮动。一切出处仿佛来自梦幻般的戏剧,让人如痴如醉难以描述。

  不是特别震撼于海尔托尔的冒险家精神,而是佩服他大胆假设大胆求真的坚持。译者朱启平先生作为一名战地记者,对求真具有同样的渴望与坚持,我想他译这本书是对海尔托尔的致敬吧,正如我读这本书是对朱启平先生的致敬一样。

  (注:书中所提的筏木经查是一种叫巴尔萨木Balsa的树,它是世界上最轻的树,据说轻到一人合抱的树干晒干后一成年人能扛着走。)

  《孤筏重洋》读后感(三):我們優越的大海

  海雅達爾讓《孤筏重洋》不僅成了理想主義淫蕩的迴旋,更讓現實主義得到了偏執的揚帆。

  滔天的大海,木筏才是真品,其他尋找新大陸的理想均被視為高仿,但如果全部寄託於真品,理想便無人問津;反之,如果全都是高仿,現實便寄人籬下。

  較真起來,海子臥軌時抱著一同殞命的就是這版81年國內最早的一版一刷,我開始癡心妄想著要帶著它去天下打卡,但絕對不和高人站隊。

  《孤筏重洋》读后感(四):与海雅达尔有关

  以下是我2002年的一篇旧文。与海雅达尔有关,曾在西祠发过,也曾在http://www.douban.com/subject/1322852/下发表,今晚看看,也许发在这个地方更合适。因为我原本读的就是这本书,海子自杀卧轨时带着的,也应该是这本。

  --------------

  2002.4.21

  挪威人海雅达尔辞世

  在网上转悠,发现三天前(4月18日),挪威的航海家托尔•海雅达尔(Thor Heyerdanl)在意大利去世了,享年87岁。他是我敬佩的海上的行者,他写的书《孤筏重洋》(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版),是一本有关行动的了不起的书。自然,更有力、更吸引人们目光的是他的充满想象力的行动,而不仅仅是他的文字。

  知道海雅达尔的名字和他的这本书,是因为海子。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时,身上带的四本书中,有一本就是海雅达尔的《孤筏重洋》。我是在93年的冬天捧起了海子的诗歌,也因此在那个冬天知道了海雅达尔这个名字。可是直到大约97年的春天,我才在家门口的旧书摊上遇见了海雅达尔写的这本朴素的小书。于是赶紧买了下来。书写得流畅自如,我很快就看完了:在1947年,年轻的海雅达尔行动上那无比的想象力,和果决,和自信,和不顾一切的激情,让50年后居于地球一隅的我热血沸腾。

  《孤筏重洋》记述了1947年海雅达尔和五位同伴乘木筏横渡太平洋的壮举。海雅达尔在南太平洋的波利尼西亚群岛考察时,研究了那里的文物遗迹和民间传说,以及辽阔的南太平洋的风向、潮流,最后他确信:波利尼西亚群岛上土著居民的祖先是来自拉丁美洲的古代印加人,他们是在公元5世纪横渡太平洋到达那里的。海雅达尔的理论遭到了权威们的忽视或反对,因为他们认为:人类是不可能乘木筏横渡太平洋的。

  但是年轻的海雅达尔坚信自己的观点是对的。于是,他在获得了经济和政治上的支持后,到安第斯山区的原始森林里砍伐了9根大筏木,并且摹仿古印第安人木筏的式样,建造了巨大的木筏。海雅达尔为他的木筏起了个令人敬畏的名字——Kon-Tiki——依据波利尼西亚群岛上土著居民的古老传说,Kon-Tiki是太阳之子。我们确实可以从这个名字看到波利尼西亚群岛上的土著们和“太阳的子孙”印加人之间的神秘传承。1947年的4月28日,Kon-Tiki载着海雅达尔一行六人从秘鲁下水漂洋西去。101天后,Kon-Tiki横渡了四千多海里的洋面,终于在波利尼西亚群岛的一个荒岛上靠了岸。海雅达尔因此证明了自己的勇气,更重要的是,他证明了古代的印加人是完全有可能以自己的方式到达波利尼西亚群岛的。

  海雅达尔是在距离他55年前开始自己壮举的日子还有10天的时候去世的;从被查出得了脑瘤到离开人世,一个月的时间还不到。我愿意相信,海雅达尔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一定十分的满足和自在,就象他55年前离开南太平洋的西海岸,准备前往四千海里外的群岛时一样。好象确实是这样——据说,海雅达尔是在睡梦中平静地辞世的。

  《孤筏重洋》读后感(五):六怪客泛舟记

  复活节岛位于波利尼西亚群岛的最东方,因岛上的巨大石像而出名。那么这些石像是谁建造的呢?太平洋岛民的祖先又来自哪儿?

  有一个挪威小伙子托尔・海尔达尔,他提出了大胆的猜想:波利尼西亚群岛上的文化与南美洲原住民的文化同源,包括崇拜共同的神、相似的词汇与石刻艺术等——因此推测在1500年前,有一批先民从东方大陆渡海西去,把文明的火种传递扩散到整个南太平洋诸岛。

  这样惊世骇俗的观点,大部分的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都认为是无稽之谈。因为它存在一个硬伤:即使是波利尼西亚最东边的复活节岛,离南美洲西海岸也有数千公里远。这段航程对今天的船只来说也充满挑战,更何况是没有任何现代电子设备和地理知识做参考,唯一的航海工具只是原始木筏的早期先民。

  被嘲讽的托尔・海尔达尔——这个与北欧神话中雷神同名的挪威人,在受到同行的嘲讽之后,一气之下作出了决定:谁说乘坐木筏就不能远洋航海来着?我就要用行动来打他们的脸。

  于是他就计划按照印第安人的古法来建造木筏,并完全靠海风和洋流航行到波利尼西亚群岛。

  听完他的想法的朋友、海军军官、远洋水手、印第安木材供应商、海关人员等,都一致认为:找死的法子有那么多,你为何偏偏选择这一种。

  即使对航海一无所知,我们也可以轻而易举地列举出航行中杀死他的一百种情况:海浪打翻了木筏怎么办?木料在航行中吸满了水,沉没了怎么办?绳子磨损散架了怎么办?木筏随波逐流,从岛屿之间穿过去了怎么办?食物没有了怎么办?

  ......

  但是这位骨子里有北欧海盗血脉的小伙子,对上述情况虽了然于胸,但是仍然坚持己见,执意要付诸行动。

  于是在1947年,他和其他五位小伙伴,从秘鲁的港口出发了。他们乘坐着仿古木筏康提基号,漂流了约八千公里,历时一百多天,胜利抵达图阿莫土岛——航程距离相当于上海到拉萨路程的两倍。

  在旅程结束后,海尔达尔将冒险的始末写成了书,就是畅销多国、经久不衰的本书:《孤筏重洋》。

  这本书影响了很多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很多情节都来自于此,而海子最为知名的诗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据说也是这本书给他的灵感。

  我想,在大洋上航行一百多天,只能局促地呆在一小片木筏上,最可怕的不是动荡不安的外部环境,而是孤独和寂寞吧。

  他们是如何抵抗的呢?这本书的每一页都告诉我们答案:因为旅途的伙伴都是活力四射的二货。

  和少年派中重复出现的残酷主题不同,这本书并不是一本描述与自然对抗,战胜艰难险阻,获得精神升华的书。恰恰相反,全篇都用幽默的笔调来记录大家遇到的诸多窘事,而对伙伴的吐槽也是不遗余力。因此虽然偶尔我们会为航海家们的命运揪心,但大部分情况下,都会哈哈大笑——甚至恨不得自己也和他们一起待在筏子上,一起喂喂小螃蟹、和鲨鱼拔河、用飞鱼做汤、看日出和星空以及夜里会发光的浮游生物们。

  摘取部分段落如下:

(在港口出发时面对盛大热闹的欢送仪式)有一件事我们大家都认识清楚——如果木筏出了港口散开了,那我们情愿没人抱一根木料,拍打到波利尼西亚去,总比老脸厚皮回到这里来好些。厨师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是出去到甲板上,把昨夜降落在筏面上的飞鱼都捡起来......有一次我们曾在筏上捡到了二十六条肥肥的飞鱼。纳德有一天很不高兴,因为他正站在哪里拿锅子煎东西,一条飞鱼飞来,打到他的手,没有直接落在锅子的油里。

  当孤筏六好汉终于抵达波利尼西亚群岛时,心里又开心又失落;有趣的航程结束了,书也到了尾章部分。书中最让人羡慕的部分,倒不是旅途中的乐事,而是天马行空的计划,竟然会受到无数人的支持——包括美国的赞助人、挪威外交官、秘鲁总统、印第安村落友人等——并最终顺利实施。这好像是大航海时代的全球探险活动在二十世纪中期的最后余音,在面对未知的世界时,人们不只是依靠现代科技去探测,更多的是靠着好奇心、勇气、和乐天派的精神去探索,真是迷人。

  书中有一句话很适合结尾,我把它稍微变了一下句型:

  当小小的木筏漂浮在万尺重洋之上,它离月亮比离海底更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