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编辑部的故事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编辑部的故事的读后感大全

2020-12-22 02:03: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编辑部的故事的读后感大全

  《编辑部的故事》是一本由王朔 / 冯小刚 等著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5元,页数:2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编辑部的故事》精选点评:

  ●绝,就是百看不厌。高三英语课必备读物。

  ●有空去看看电视剧

  ●牛逼一:居然能面世?包括电视剧。冯爷签名版。

  ●瞧咱北京人这副德行

  ●真好看 太好看了哈哈哈哈哈哈

  ●编辑部里边出来很多牛人,冯小刚、姜文等,其实武林外传相当于是编辑部的后现代穿越版

  ●家里找到的旧书,太有意思了。

  ●小时候看的电视剧,小时候为了电视剧专门买了书。后来才知道是对白节选。

  ●爸爸的书库

  ●哎呀,他们真的很逗啊。

  《编辑部的故事》读后感(一):那些旧日子的回忆

  《编辑部的故事》在我看来绝对是里程碑式的大作。情景喜剧似乎就是从那时发端的吧?

  语言之诙谐(还得注意是主旋律),观点之精辟都很有意思。和现在的喜剧相比,还是很有看头。

  《编辑部的故事》读后感(二):现在很难看到

  并不是电视剧本而已 包括剧本编写经过 拍摄前后 播放后的反应 剧本大概 和电视很不一样 当时电视剧播出后争议很大 很多反对声音 后来当时关宣传的中央委员 忘了名字 给定调才平息争议

  《编辑部的故事》读后感(三):最逗的一段,昨晚看的~

  葛优:你说咱长这么大容易吗。

  张国立:说别人我不敢说,反正我是真不容易。

  葛优:可不是。打在胎里,就随时有可能流产,当妈的一口烟就可能畸形。长慢了心脏缺损,长快了就是六指。好容易扛过十个月生出来了,一不留神,还得让产钳把头夹扁。都躲过去了,小儿麻痹、百日咳、猩红热、大脑炎还在前面等着。哭起来呛奶,走起来摔跤,摸水水烫,碰火火燎,是个东西撞上,咱就是个半死。钙多了不长个,钙少了罗圈腿。总算长到会吃饭能出门了,天上下雹子,地下跑汽车,大街小巷是个暗处就多这个坏人。你说赶谁都是个九死一生。

  张国立:这都是明枪,还有暗箭呢。势利眼、冷脸子、闲言碎语、指桑骂槐;好了遭人嫉妒,差了让人瞧不起;忠厚的人家说你傻,精明的人家说你奸;冷淡了大伙儿说你傲,热情了群众说你浪;走在前头挨闷棍,走在后头全没份;这也叫活着,纯粹是练他妈一辈子轻功 !

  24集

  《编辑部的故事》读后感(四):1992年春节后安定门内国际文化书店的签售

  老实说,这本书制作的很差,错别字占了一大半。明显可以看出,该书是仓促赶工赚快钱的。为啥呢,因为1992年春节播放的《编辑部的故事》太火了。出版界敏锐地嗅到了钱味,立刻将这电视剧的对白攒着出了本书。当然其中还包括了一些制作始末啥的。

  1992年春节后,我从北京晚报上得知,该书要在2月中,某星期天上午10点在安定门的国际文化书店举行主创签名售书活动。李冬宝葛优,于德利侯耀华都来。记得那个星期天,我和同学从现在的四环外倒了几次公交车才来到安定门附近,下车后就发现,周围附近如同发生了大暴动,群众全知道了消息,倾巢而出。从交道口十字路口就看到人流,过了方家胡同西口,根本就走不动了。到处都传来,去看李冬宝,去看戈玲的叫声和喊声。

  过了国子监西口后,人群彻底让我们懵了,我们根本无法靠近书店。更别说看什么葛优了。到处都是人群笑脸,都是噪杂声音,都有人在不停起哄。也许这情景,让众多群众想起了两年前的一些事情吧。大家兴奋莫名,对集会渴望的程度,远远超过了见什么电视剧的主创。

  最终我和同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挤进了书店,王朔的书全被摆在了表面上,但可惜这本书已经抢光了。我只好买了一本王朔的《空中小姐》,责任编辑的名字挺怪,叫马未都,当时还想是不是印错了。书店里只有侯耀华坐在那里,给大伙签售。因为葛优实在太火,只能让他在后面书店仓库门前签售,进入那里还需要挤进一道门,我们实在是有心无力,再挤就要出人命了。侯耀华就侯耀华吧,我们不挑,我当时特迷王朔,还自带了一本《王朔谐趣小说选》,侯耀华大笔一挥写了几个字。当时岁数小,加上字写的又帅又草,我根本没看懂写的是什么。只记得似乎是“弄风的人啊"。这是啥密电码,表达的啥意思啊。到家后问了家人,才知道写的是”弄明白了吗“。我操!敢情于德利认为你一小屁孩,拿王朔老师这部天书,看得懂吗你。

  前些日子,我又经过安定门内,其实我一直想找回当年那间国际文化书店,但这里已经变成了一些极低端的小卖部和包子铺。我甚至开始怀疑记忆,到底有没有那次签售,到底是不是在安定门内,到底是我老了,还是那本身就是一场梦。当我看到路边一扇铁门的时候,我站定了,没错,就是这里,葛优像领袖一样从这里,被群众簇拥着,被书店店员们保护着走出,坐进了北京吉普里,在满街李冬宝的叫声中,含笑而去。那情景虽历经四分之一世纪,依然清晰可辨。

  那时候我刚过完16岁的生日。想到这里,我叹了口气。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