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纪实72小时:漫步巨型书店的活字森林》影评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纪实72小时:漫步巨型书店的活字森林》影评100字

2020-12-23 04:10: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纪实72小时:漫步巨型书店的活字森林》是一部由NHK执导,仲里依纱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短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纪实72小时:漫步巨型书店的活字森林》影评(一):真实的力量

  最近爱上这个系列了!看到平凡生活中的人生百态,这部纪录片最可贵的在于真实,被采访的人,不掩饰自己的贫穷、辛劳、不掩饰自己的恶趣味喜好或是身边的情人关系,我就是我这样子,每个人都过自己的日子,面貌各异,却也是各自有各自的烟火气,各自的乐趣与烦恼。

  每一个拍摄的地点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存场,有一个人的享受,也有社交时的百态。有看到日本人的素质之高,每一个被采访的都思路清晰,表达流畅,态度真实而谦虚,这种素质与年龄和职业都无关,每个人都谦和友好,我们的国民素质真的还差50年。

  《纪实72小时:漫步巨型书店的活字森林》影评(二):能够改变自己的那本书会在哪里呢?对你来说,最重要的那本书是什么呢?

  01. 看到45岁也想做出改变(2点1线单调生活)的上班族,只有先改变自己才能印象自己的子女做出改变,不然一代接一代都是无趣的生活;

  02. 能够改变自己的那本书会在哪里呢?对你来说,最重要的那本书是什么呢?今年最震撼你的书?催你发奋学习的一本书?最想要带上无人岛的一本书?让你喜欢上幻想的一本书?适合明年的一本书?

  03. 想要寻找那种启发人如何幸福生活的书籍?

  04. 在看不到明确未来的时代,大家都在拼命寻找依托;

  05. 喜欢那种走进书店的感觉;还有刚开门的时候人很少的感觉;

  06. 我不是以读书,而是以买书为乐的;

  07. 实体书店每天退货量达到进货量的3成,15年有8000家书店倒闭;

  08. 10岁的小孩看东野圭吾的侦探小说,还有逛书店的架势真是老手;

  09. 人一生中经历有限,通过阅读也许能改变什么?

  10. 书是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

  11. 喜欢精神世界书籍失业的读者,临走时和记者碰圈看出还是很乐观的;

  12. 最后一位33岁才开始读书的失业读者,为了改变自己开始读书;

  13. 人不能仅仅只靠面包活着。

  《纪实72小时:漫步巨型书店的活字森林》影评(三):几点感想。

  一、霓虹金读书的人之所以比较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觉得书是他们最后的依靠吧?可以看得出,上班族或是步入中年的30、40岁的大叔是相对多的群体,也是人生比较处于迷茫的阶段。他们都希望能从书里找到答案。

  二、而霓虹无论是专业类的书籍还是人生相谈类(也就类似于我国的心灵鸡汤类)的书籍,种类真的都很多啊,而且本土化的书比较多。就2016年豆瓣读书报告,国外书的比率真的非常高了。而国内好书的种类里心灵鸡汤类的上榜的我只看到了一本。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说,心灵鸡汤的书才是最实在的不是吗?虽然这类书受到很多人的诟病,但我个人认为,无论什么样的书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倘若让很多人愿意从读书中寻找答案,读得多了自然而然就会去寻找更广阔的世界。但问题似乎就在,一来这类书的种类不够多,二来触及到的问题也不够根本。这也是许多人诟病的原因吧。如果建立起许多人“从书里能够得到人生的答案、启发。”“我想看书寻找答案。”也许某种程度上会有更多人愿意看书吧?其实最懂国内现状和心理的人还是中国人啊。

  三、霓虹金能够很坦诚地说出自己的迷茫和困惑这一点,我真的觉得好羡慕……如果国内也做这样的纪录片……不知道会不会有人说实话呢?总觉得很难?至少我不会………………

  《纪实72小时:漫步巨型书店的活字森林》影评(四):所谓看书这件事

  我们一直说现在的纸媒已经越来越不景气了,事实也确实如此,时至今日,出版一本书和买下一本书都越来越不容易,对于我,如果不是真的有闲钱或者这本书是我非常喜欢的话,我是不会轻易买下的,也正因为如此,许多能够得到出版的书籍其实背负了一个使命,那就是它必须值得自己标签上的这个价格,但是越来越多的书比起内容更讲究封面的设计,当然这很重要,因为只看封面买书的大有人在,包装精致的书摆放在书店门口显眼的位置,随手挑上一本,再买杯咖啡,放在阳光洒落的桌子上拍一张照片,这本书大概已经淋漓尽致的发挥了它的作用。

  当然这样的行为不仅显得很浪费而且很可笑,但是我相信对于很多人来说,要真的静下心来看书也不是一件这么容易的事情,太多太多有趣的东西干扰你的注意力,一条微信一个电话甚至一块面包发出的香味都能轻易的让你放下手中的书,你开始和朋友聊天或者开始边吃东西边点开综艺节目当配菜,所以买回来的书总是散落在房间的各个角落,当你某天整理房间的时候会发现几乎每本书都铺上了灰尘,你才知道原来这本书我才看了不到十页纸呀。

  纪实72小时的节目我每一集都很喜欢,这一集尤其喜欢,普通人普通的小事反而最能触动我,比如那个举止老手架势喜欢东野圭吾推理小说的小孩,还有那个拿着喜欢的书说不介绍给别人,因为这是属于她自己的书的女生。大家捧着自己喜欢的书讲诉各自的理由,再搭配上深情动听的背景音乐,我都要起鸡皮疙瘩了,心里满满的感动,一本书的意义当然不仅在于用它来拍照很好看,这本书承载了作者很多的心血,如果能遇到愿意用心感受这些文字的读者,相信作者的这些努力已经收到了最好的回报,而同时为了不白费读者的时间与金钱,希望这些书籍,能和费劲心思的封面一样,拥有一个同样有内涵的内在。

  《纪实72小时:漫步巨型书店的活字森林》影评(五):在这25分钟的逛书店的时间里

  不知道为什么,看纪录片还是看有意义的综艺,总是会在电脑或是平板前摆上纸笔,随处记录。这部有关书店的纪录片让我有所记录的点如下

  1.日本的书大多是没有封套的。小时候的我喜欢去海天书城看书,但我偏偏就不喜欢到博库书城,尽管博库书城的装修最好看并且在商场里面,但它的书几乎都是被封上的。就像商场里面的一个个店铺一样,你只可以看,但是几乎没有办法试穿,能做的就是买回家,属于你之后,你才能进一步认识它,触及它。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书的封皮已经成了大多数人评价书的一个标准。不同版本的书,我更愿意选择封面好看的那一个,我不知道这样是否是对的,但我知道这是人之常理。

  2.逛书城的有老人,带领带的人,失业的人,大学老师,还是自己在写作推理小说的小学生。失业的大叔在寻找着书让自己的人生过得还更加有意义,读哲学的少女在书中发现与自己完全不同的态度并且以此为激励,从小到老都在逛着书店的大叔始终对这个书店拥有着期待感,还有就是以为父亲 他希望自己可以通过看书来影响自己的孩子。

  对此家长的引导作用,在我这里我觉得并不是很能体现。不得不说的是,从小我是喜欢看书,但我看的书却都和她的选择并没有什么关系。突然发现,她很久没有给我买过书了。上次买书还是在我高一,是那本《这样写出好故事》,这本书我到现在还没有看完,一直是断断续续,实在是没有兴致,但因为是她买的,一直在我房间(我的书的确太多了,常看的书才放在自己的房间)里摆着。

  我也突然不知道,自己看书的风格是怎么而来。能感谢的是王zz和叶雨盺。

  3.“之前的价值观已经崩塌了,现在就从书中努力去重塑新的价值观吧”那位很精神的44岁大叔所说的话,大概是这部纪录片让我印象最深的话。我不能否认自己已经出入形成了自己的三观,但是我也一定要做好它会坍塌会改变会重建的准备。因为我似乎太幸运,太幸福了。

  4.多多看书,去日本的时候,会去逛书店的。

  《纪实72小时:漫步巨型书店的活字森林》影评(六):感个想

  看了这个纪录片以后我还是满感慨的

  我还能回想起小时候暑假里,穿着拖鞋骑个自行车跑去购书中心,在舒服的空调下,闻着新书的味道这里翻翻那里看看的无数个下午。

  之前一直想说,在我小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咨询,和豆瓣评分的筛选下,自己是凭什么线索挑的书,因为我也不是那种会拿本书在书店就看起来的类型,最多看个剧情简介,不过现在想来,这就是销量排行榜、书封设计和店员陈列方式的重要性体现所在吧。

  偶然的情况下买下来的书,如果内容非常喜欢的话,真的内心就会升起“我与这本书的相遇就是传说中的destiny啊”这样中二的想法。现在买书是“分”比三家,看无数评论才会决定要不要买,好像翻开这本书之前已经提前知道我会不会喜欢它,而且都是在网上买书了,就算去书店也是看到稍微感兴趣点的书就拿出手机搜索评分,在提高能看到好书的效率的同时,却失去了逛书店最原始的快乐。

  然后说道纸质书和电子书这个话题上

  作为一个悲观主义者,我反而对这件事保持着非常乐观的态度,我觉得纸质书是不会亡的

  我是那种非纸质书不读的人,而且会把当时在读的书一直带在身边

  对我来说一本书的本体跟它的内容一样重要,只要读过了,这本书从里到外就是属于我的,是承载着我读这本书的这段人生,所以我几乎不外借更别说送自己读过的书给别人

  我也不喜欢二手书,更不可能去图书馆借书看

  所以作为一个读者,我是毫不手软的支持着纸质书产业的

  朋友们,把新书捧在手上使劲闻一下,这难道不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香气?

  虽然拿的是漫画噗哈哈

  《纪实72小时:漫步巨型书店的活字森林》影评(七):人不能仅仅靠面包活着

  没有花里胡哨的背景转场镜头,就是简简单单的25分钟的书店采访介绍直击我心。

  巨型书店每天进货的新书有200种,跟别的实体书店一样有销售瓶颈,每天的退货量是进货的三成。

  就是这样一个书店,有想要读书改变自己生活的上班族,有被书鼓励改变生活态度的女生,有想找能启发人幸福活着的书的大叔。一些人抱着目的而来,一些人单纯的热爱,就像旁白所说“在看不到明确未来的时代,大家都拼命寻找依托。”书的意义就在于给人带去了快乐慰藉和帮助。“说到底,人一生能经历的事情终归有限,书是打开世界的窗口。”

  看的时候想到,我不能算是个很喜欢看书的人,但也有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阅读。关于我与书的故事里,记得特别清楚的是刚小学的时候和亲戚爸妈一起去逛大观园的时候,我居然敢大言不惭地说自己读过《红楼梦》(青少年版带拼音的那种),那时候还得到了亲戚的惊叹,现在想想真的是初生牛犊乱吹牛。我也收到了很多“书的鼓励”,因为向往书里的生活而奋斗努力并实现了小小的梦想。

  我发现自己也不是一个经常逛书店的人,一来是因为我很少在书店买书,一般都选择图书馆以及网上购物,二来是每次出去基本都吃吃喝喝了完全没给逛书店排时间。今年开始要逛书店贡献营业额!小目标是在大书店和独立书店各挑六本书购买读完。

  每次跟书相关的片子就能说好多,片子真的让我感觉看书买书与书相遇真是太美好了。“人要吃饭,也要看书,唯独知识不可缺乏。既然活着就要过好每一天。”

  《纪实72小时:漫步巨型书店的活字森林》影评(八):NHK纪录片「纪实72小时」平凡的人却能带来最多的感动

  《纪实72小时》是由日本NHK综合频道推出的电视纪录片,最初于2005年年末播放了第一集,随后便与2006年10月至2007年3月间源源不断推出新的作品。

  虽然大众对于《纪实72小时》的关注度没有一些人气节目高,但作为一档纪实节目,能够始终在日本国内维持相对稳定的收视率,已经是十分难能可贵。

  《纪实72小时》系列中有很多集,每一集25分钟左右,每集的主题都不同,没有固定的主角。

  如果有看过这部纪录片的观众你们可能就发现了,回顾《纪实72小时》所选择拍摄的主题,例如:深夜的大众食堂来往的顾客、24小时营业的宠物医院中爱宠和它们的主人…

  都是纪录身边所发生的故事,是我们的生活

  平中见奇 淡而有味

  拍摄的过程一点也不复杂,节目组会选择一个特定地点进行为期三天的拍摄,在此期间,任何一位经过的路人都可能成为采访的对象。再配上简单的后期剪辑与旁白,就能完成一部72小时的纪录片。

  《城市不眠的动物医院》

  母亲在外工作,孩子一人在家独自生活,特别喜欢小动物,但是母亲不太同意,所以他养了一只笼养的仓鼠。

  因为仓鼠的身体状况不太好,送来这家宠物医院进行抢救,两个小时之后仓鼠的状况急转直下,没过多久心脏就停止了跳动。

  提前生产的狗狗在家产下一只死胎,来到这里观察一天后还是没能保住肚子里剩下的几只小狗狗,最终只活下了一只幼犬。

  活下来的这只幼犬安抚了主人的悲痛,新生命总是能带来喜悦。

  《新宿二丁目 深夜的家常味道》

  在新宿二丁目的一个街角,有一家只有在深夜才开门营业的日式快餐店。

  老板和老板娘经营这家店已经45年了,从24岁一起坚持到了现在。半夜1点开始营业,第二天上午9点打烊,每天都有形形色色的客人前来光顾。

  对于夜间结束忙碌工作的人们来说,这个点也只有在这家店才能吃到热乎乎的饭菜。

  有的熟客来得次数多了,放心让老板娘上菜自己根本不看菜单,一点也不像客人更像是朋友。

  凌晨四点,大部分的店铺都打烊了,据说从这个时间点开始,到店顾客类型会截然不同。

  一天的营业结束后,总习惯到律姐(老板娘)的店里来吃晚饭,因为一个人形单影只,却在这里遇到了朋友,相互扶持,觉得能走下去了。

  性取向不一样的关东煮店老板也是这里的常客,母亲去世后坦然面对自己的人生。

  “也没有必要非把将来定死吧,对她来说现在是女性,过几天也可能是男性。人就是如此,被规划好的人生太无聊了。”

  老板娘真的非常cool

  在一片看似平静祥和的环境下,却透露出巨大的暗流,黑暗的不可触碰的东西,更多透露出对生活的希望。

  一群平凡的普通人过着平凡普通的日子,节目组选择去纪录这群普通人,区别于表现宏大叙事、恢弘事件的纪录片,也不同于有意反映个体波澜壮阔的际遇的纪录片,所营造的一直是完全平凡的世界。

  这也是我喜欢《纪实72小时》的一点,节目组从不故作玄虚或者添油加醋,而是把存在感降到最低,还原纪录片的本身—纪录。

  甚至连旁边的声音都力求平静淡泊,不掺杂情绪。流露出的情感显得尤为真实,难怪观众会被打动。

  《纪实72小时》有许多系列,口碑评分都很不错,有关于日本人口老龄化、高失业率、经济发展迟缓,以及随之带来的社会压力、心理压力等等社会话题,感兴趣的不妨亲自去看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