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朋友圈》的读后感大全
《植物的朋友圈》是一本由[瑞士] 埃德里安娜·巴尔曼著作,后浪丨大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9.80元,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植物的朋友圈》读后感(一):植物的朋友圈,你不知道的各类植物
每天都在发朋友圈的大家,有没有听说过植物的朋友圈呢? 你有听说过酸爽派,乐水者,香草族,土著派……这些称谓吗?本书 植物的朋友圈 你绝对没见过的植物分类图鉴 ,优秀的插画师埃德里安娜·巴尔曼展开奇思妙想,通过细心求证,花费大量的时间,用独特的分类方法把植物整理了个遍!760种植物分属到51个朋友圈,书中介绍了许多许多你认识的,你不认识的植物,你曾听过的但没有详细了解的,书中都有一一介绍。书色彩丰富,很适合小朋友们和家长一起阅读。 例如书中的乐水者朋友圈,就说明这些植物是喜爱水生,在有水的地方生长。它不仅介绍了很多水中的植物,如慈姑,芜萍,水藓,五月花掌根兰,豆瓣菜,水薄荷等等,书中生动形象的把这些植物画的生动形象,不止如此,还画了许多可爱的小青蛙和其他生物,使植物更加形象具体,惟妙惟肖。而且书中还贴心的给生字注释了拼音,让小朋友们识字没有问题,而且在每颗植物下方都标注了该生物的生物类型,像刚提过的乐水者朋友圈中,慈姑它是挺水植物,水藓是沉水植物,芜萍是浮叶植物等等,小朋友们可以通过绘本图画清楚的理解他们的含义。让小朋友们不仅了解它们的样子,还能了解他们的特性,生动形象的绘画让孩子们不会感到枯燥无聊,而会津津有味的阅读。 下面是就是乐水者的朋友圈,是不是很有意思。
除此之外,书中还介绍了有毒植物,来看“此物有毒”朋友圈,作者通过绘本让小朋友们知道有毒的生物并不是黑乎乎的,丑陋的,而有可能是色彩鲜艳,美丽的 “花朵”。
上面这部分图片,这就是此物有毒朋友圈,它清楚的写了各个植物哪部分有毒,简单明了。像马钱子,它是果实和树皮有毒…… 还有厚皮果子,巨型植物,杂交植物,魔法植物,奇丑无比等等这么多的朋友圈等着你去浏览,还是很值得一看的,知识与童心并存。
《植物的朋友圈》读后感(二):一本不太严肃、有点调皮的植物科普绘本
“冬天,下雪的冬天,一早上,家里谁也还没有起来,我常去园里摘一些冰心腊梅的朵子,再掺着鲜红的天竺果,用花丝穿成几柄,清水养在白瓷碟子里放在妈(我的第一个继母)和二伯母妆台上,再去上学。”这是汪曾祺先生在《人间草木》中的一段话。腊梅、天竺果、花丝,光是看到这些词,想着这个画面,一股美的温柔就涌上心头。
蒋勋先生曾说现代人缺少了“美育”,缺乏对大自然的接触和理解,导致我们失去对美的感知, “俗”和“土”才会大行其道。如果我们对一草一木、物候变迁的认知和体验能够丰富一点、自然一点,对美的体验自有不一样的感触。
因此,对植物的亲近要从小孩子开始培养。今天推荐绘本《植物的朋友圈》,它颜色丰富多彩,不太严肃有点调皮,是一本有趣的植物图鉴。
一、妙趣横生的分类方法
书中把世界各地的760种植物分为51种类别,按照植物的不同特性来分类介绍,这个特性不是从学科术语的角度去讲,(想必大家和我一样,提到门、纲、目、科、属、种等立即晕菜了)而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比较亲切熟悉的风格切入,包含嗅觉、触觉、味觉等各种角度。如“酸爽派”、“寄居客”、“旧时代的人”、“巨人”、“香气袭人“””等,让人一看就大概已知道该类植物的主要特点。
“酸爽派”有哪些? 柠檬、青柠、柚子等。这是从味觉分类。
“旧时代的人”是什么意思?原来是指物种存活了很久很久的树,如1000年的银杏、3000年的红衫、6000年的花旗松。这是从时间长短来分类。
有哪些“发臭植物”呢? 榴莲、臭椿等。 这是从嗅觉分类。
二、巧妙形象的表现手法
它的图画在表达植物特征时,设计得也很巧妙形象,小孩不识字,一看图画就知道它表达的是什么。
例如食虫植物瓶口草,如何体现它的消化液呢?作者在它的瓶子中画上蓝色的液体和只剩下2只可怜无辜的眼睛,代表着蚊虫飞进去被慢慢溶解。
看完书觉得实在太好奇了,我网购了瓶口草和捕蝇草。因为喜欢产生行动,这是书带来的影响。原来,真实的瓶口草其实是看不到消化液的。如图:
还有带刺植物,画中多了些手指和血滴,很多血滴画在植物的周围。
三、亲子互动阅读的范本
只有寥寥数字和图画,这类绘本怎么带着孩子一起阅读?很多家长可能会疑惑。
没有大量文字,就意味着家长和孩子可以共同发挥想象,丰富地描述自己的想法和对植物的感知。
孩子很喜欢“食虫植物”这个章节(如下图),每天睡觉前必看。我会怎么给他描述呢?
1、 故事场景化
“在遥远的大森林里,有一群神秘的植物,他们有个神奇的本领,那就是吃昆虫。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捕蝇草…….”
故事场景化的描述会快速带孩子进入到情节中,并且启动他的想象力和你一起思考、创新,他也会忍不住和你一起共同编故事,充分提高了他的创造力和逻辑力。
2、 白描化
像白描的方式一样把书中的细节认真仔细地描述,提高孩子对细节的观察能力。
“太阳瓶子草长得像个小瓶子,它的顶端颜色有些红,仿佛是它的可爱的胎记……”
初见《植物的朋友圈》,插画夸张色彩斑斓,再读它,发现科学性藏在调皮的外表下,是一本很有意思的科普绘本。
《植物的朋友圈》读后感(三):世界最毒的植物,果实酷似苹果,下雨天在树下躲雨皮肤都会被腐蚀
朋友,阅读本文前,请您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继续收到更多精彩的文章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您的支持将是我最大的动力。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植物都带有一定的毒性。例如,很多人在家中养的滴水观音,其茎内的白色汁液有毒,误碰或误食会引起咽部和口部不适,眼睛接触汁液,还会引起严重的结膜炎,甚至有失明的危险。
再如夹竹桃,这是一种全株有毒的植物,其汁液含有多种剧毒强心甙,对人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危害极大,中毒后会导致恶心、呕吐、腹泻,严重者可致命。
除此之外,常见的月季、郁金香、曼陀罗、马钱子等植物,都带有一定毒性。但和美洲地区一种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评为“世界上最危险的树”的植物相比,以上这些植物简直太温柔了。
由浪花朵朵出品的《植物的朋友圈:你绝对没见过的植物分类图鉴》一书,就记载了这种剧毒的植物——毒番石榴。
毒番石榴树结的果实外观酷似青苹果,但其中含有大量毒素,能与人体的蛋白酶发生反应,导致蛋白酶失去原有的功能,从而干扰人体细胞的生长与分化,让人在极短时间内出现肿胀、发炎、剧痛等症状,如果抢救不及时,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更可怕的是,毒番石榴树的毒液易溶于水,下雨时,雨水会裹挟着大量毒液倾泻而下,如果你不走运,刚好在一棵毒番石榴树下躲雨,那你的皮肤就会被腐蚀,严重时全身都会出现中毒症状。据说,每年雨季,当地都有很多不知情的游客在躲雨时中招。
而且,如果你把毒番石榴树的枯枝捡回家做柴火,燃烧时所产生的烟雾会使人暂时失明,甚至导致永久失明。除此之外,砍伐毒番石榴树也是一件非常危险的工作,因为挥发到空气中的粉尘和汁液,一旦被人体的皮肤、黏膜吸附后,就会导致中毒。
如此看来,毒番石榴树头上“世界上最危险的树”的名号简直是实至名归!
说起这本《植物的朋友圈:你绝对没见过的植物分类图鉴》,绝对是我看过的最“不正经”,但最有趣的植物科普书。
这本书的作者埃德里安娜·巴尔曼,是一位来自瑞士的儿童绘本作者。我们知道,植物学绝对不是一门有趣的学科,那些老古董一样的植物学家们,把各种植物分成了无数枯燥乏味的类比。但这个有趣的姑娘却另辟蹊径,她在书中以独特的分类方法,把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植物整理了个遍,例如:
伪装高手——不是鸽子的鸽子兰,神似鹦鹉的鹦鹉花,还有酷似红唇的嘴唇花;
寄居客——从树上吸收营养的槲寄生,绞杀他人的绞杀树;
巨 人——高达3米的巨花魔芋,长达15米的巨型仙人掌武伦柱,重达30千克的海底椰;
真假难分的蔬果——牛油果,佛手瓜,黄瓜,是蔬菜,还是水果;
治疗师——增强免疫力的松果菊,抗抑郁的金丝桃,促进消化的红花百里香;
旧时代的人——1000年的银杏,3000年的红衫,6000年的花旗松。
怎么样,看到这里时,你是不是非常想了解这些有趣的植物呢?其实,这本充满迷人花朵、奇异作物和奇妙杂草的书,不仅简单有趣,里面还隐藏着丰富的科普知识。
就拿书中的第一个朋友圈“酸爽派”来说吧,在这个小小的朋友圈里,不仅住着我们常见的柠檬、橙子、金桔、葡萄柚、佛手柑等成员,还有一些少见的成员。例如,犹太人庆祝住棚节必备的植物——枸橼。
枸橼又称香橼、香水柠檬,它的外观酷似柠檬,与沙田柚,柑橘以及大翼橙共称四大原始柑橘类水果。枸橼生长于海拔350米到1750米的阳光多湿的环境。世界上最好的香橼果产于意大利的加尔达湖西岸和南部的卡布里亚地区,我国的云南、海南等地也有部分种植。
比枸橼更珍贵的“酸爽派”成员,就是被誉为“柑橘界鱼子酱”的澳洲指橙。
指橙原产于澳大利亚东部和新几内亚东南部,是当地一种传统的柑橘种类。从外型上看,它的体积只有人类的手指大小,长得很像一根细红薯,但营养非常丰富,不仅含有丰富的柠檬酸和维生素C,而且口感爽脆,比一般的柑橘类水果口味更加酸爽。
指橙的种植面积不大,而且产量很低,但它的口感与味道却是无比美妙,放入口中轻轻吮吸就会爆汁,之后,如鱼子酱一般的鲜美味道就会在舌尖上绽放,让全球的饕餮食客心向往之,因此,指橙的销售价格非常昂贵,在国内甚至能达到1000元/公斤的天价,是地地道道的贵族水果。
怎么样,你是不是非常震惊?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竟然存在这么多你根本叫不上名字的植物,这么多让人目瞪口呆的植物真相:银杏树寿命可达1000年,且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树种,但一种名叫花旗松的植物,寿命可长达6000年!乳香黄连木在古代曾被当作口香糖,洋葱曾被用作金字塔建造工人的工资……
这些有趣的冷知识,都可以从这本《植物的朋友圈》中找到,但它不只是一本植物科普书,更是一本引导孩子、植物爱好者探索自然的科学启蒙读本。读完了它,你还可以:
1查找感兴趣植物的更多相关资料(文字、图像或视频)更加深入地了解植物!
2寻找补充更多具有相同特点的植物,扩充51个类别。还可以发现植物的其他特点。
3临摹你喜爱的植物,学习色彩搭配。
4根据植物的特性为《植物的朋友圈》里的每一种植物写上专属它们的朋友圈“动态”。
寒假马上就要到啦,如果你苦于不知如何对付精力旺盛的神兽,不如买上一本《植物的朋友圈》,让神兽安安静静地度过一个祥和的寒假,说不定来年开学后,他的生物课成绩还能突飞猛进一下呢,那就属于意外的收获啦!
《植物的朋友圈》读后感(四):一本“不正经”的植物科普书
自从孩子上小学后,知识和眼界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阅读面也要相应拓展,不能只看单纯的绘本、故事书了,增加知识量、满足孩子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成了更大的诉求,是时候该引入科普书了。然而在选购对比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科普读物要么文字又多又难懂,连我都看不下去,要么就是图片和内容不够吸引人,总结一点就是:科普太严肃,孩子坐不住。怎么能让孩子爱上科普知识呢,有趣是第一位的。很幸运,我发现了一本文字不多、插图幽默可爱、内容有些另类的植物科普书,可以让孩子轻松愉快地学到很多关于植物的知识。
这本书叫做《植物的朋友圈》,被称为一本你“绝对没见过的植物分类图鉴”。我只能说,和传统意义上的植物图鉴相比,它也太不严肃了,光是看看封面上那几只有点抢镜的卡通动物形象,就可以窥见出它是什么样的画风了,不过也正因为它的不“一本正经”,才让我更有信心孩子会喜欢上它。
植物也有朋友圈吗?来看看作者把植物们都分成哪些朋友圈吧。
有酸爽派、香草族、香辛料、奇臭无比,这些是从味道上来分的;乐水者、田野派、森林居士、高山植物、岩石上的植物、沙土上的植物,这些分类是按照植物生长环境的不同;还有深色系、白花花和金灿灿、蓝紫风、红粉颜,是以颜色来区分;还有以植物形态来划分的,比如星星形、千姿百态的叶、巨型植物、斑纹派;以功能和经济价值分类,如染色植物、净化空气植物、观赏植物、保健植物、经济作物等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些植物的分类方法非常新颖奇特,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不得不佩服作者埃德里安娜·巴尔曼的脑洞。这位来自瑞士的插画师用整整三年的时间,经过奇思妙想,细心求证后整理出来,把世界各地的760种植物分成51个奇特类别,汇成了这本与众不同的植物图鉴,颠覆了我们以往对植物种类的了解,给人以全新的认知。
书中的图片色彩缤纷饱满,呈现大自然中各种植物的多姿多彩。根据不同类别使用不同色系的背景和色块,深化主题的同时,带来强烈的视觉刺激。看,这是另类罕见的黑色系植物,是不是有种神秘孤傲的美丽?
还有这张落叶木,还有什么比冬天时光秃秃更能体现落叶木的特点?我很喜欢这张图的意境,银装素裹,雪花飘飘,这些掉光了叶子的落叶树正在默默等待着明年春天的到来吧。再看看后面同样置于冰天雪地背景下的常绿植物,和落叶木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差异都不需要更多解释就让人了然于心了。
染色植物这张也很有想法,孩子看到这个问我,是植物在地下流出有颜色的液体了吗?是啊,这种表达方法很生动直观,用以说明这种植物可以染出哪些颜色,一目了然,让人记忆深刻。
寄居客这一张,被孩子发现了关键所在,她问我为什么树都这么白,不是她提醒我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我想了一下跟她解释,那是因为这些寄居在大树身上的植物吸走了它们的养分,最后树木都不健康了,甚至奄奄一息了,才会显出苍白的样子。这让孩子不禁为这些树生出同情,说它们好可怜啊,是啊,为了生存,那些寄生植物们也是非常“不择手段”了。
和封面上暗示的那样,这本书虽然主角是植物,但是配角们的出演同样精彩,甚至让整本书的趣味性都增加了。 有趣的真假双胞胎这个板块里,请来了同样长相相似的猫头鹰、单双峰骆驼和几只老鼠,不但与主题契合,更是用它们懵逼的表情告诉我们连它们都对这些长得太像的植物傻傻分不清。
有时为了突出植物特点,还给配角加了戏。比如这张植物有毒系列,友情出镜的几个骷髅先生是不是很有警示作用?然而又带着一点恰到好处的幽默,孩子看完会对有毒的植物有更深刻的印象。
再看这个带刺植物系列,虽然没看到人物,光是滴血的手指就足以彰显它们的威力了,下次小朋友看到带刺的植物一定会格外小心吧。
在伪装高手这一幅里,我们认识了鸽子兰、黑骑士、嘴唇花和舞女兰,有了对比照片,更能体会植物伪装技术之高超,心里忍不住赞叹,这些聪明的植物都是怎么长的啊,太像了!
为了体现多年生植物的特点,硬是把年轻小伙儿给熬成了秃顶大爷,简直让人忍俊不禁。
除了植物科普知识,还能了解到很多和植物有关的人文知识。象征性植物里,来了个主角配角对调,植物们甘当绿叶,烘托出了不同地域、肤色、服饰的人物,或者直接融入背景中,让人很自然的将植物和其代表的国家、城市联想在一起,产生过目不忘的效果。还有逸闻趣事、魔法植物、保健植物等等,知晓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有趣的传说,使植物的形象在脑海中变得更加立体。
书里还把不常见或者易读错的字标上了注音,足见其用心程度。后面还附上了所有植物的拼音索引,便于查找,也能让孩子获得知识检索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好的启蒙科普书绝不是知识点的简单罗列,不会把读者局限在已知的世界里,它需要能抛砖引玉,挖掘出孩子更多的兴趣点,从而引发更深入的自主阅读和学习。看完这本书,可以跟孩子去查找他们感兴趣的植物的更多资料,看看它们在自然界中真实的样子,从而对他们有更深入的了解。还可以根据植物特点,在生活中寻找与之相似的同类植物,做一下类别拓展。喜欢画画是孩子的天性,可以鼓励他们画出喜欢的植物,参考书里的配色创作出有个人特色的属于自己的植物图鉴。还可以跟孩子互动,找同类植物中的不同,锻炼观察力。小一点的孩子可以让他数数同一张图片上有多少种动物,各有多少只……感觉科普书就该这样,看法玩法多种多样,趣味无穷。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害怕严肃枯燥的科普会破坏孩子的阅读兴趣,想给孩子不一样的、有趣有料的科学启蒙,那这本书是个不错的选择。
《植物的朋友圈》读后感(五):这是本“不正经”的植物科普绘本
植物都是香的吗?当然不是。
比如世界上最大的花——阿诺德大王花,就散发刺激性腐臭气味;还有非洲白鹭花,会释放腐肉气味,以吸引花粉传播;还有臭椿、阿魏等等。埃德里安娜·巴尔曼把这些会散发臭味的植物,归类到了“奇臭无比”圈。
谁是埃德里安娜·巴尔曼?
她是《植物的朋友圈》这本绘本的作者,是一位有着有趣灵魂的平面设计师和儿童绘本作者。这点我们从她的自画像就能感受到。
埃德里安娜·巴尔曼在瑞士获得了艺术设计专业学士学位,于2001 年开始平面设计师工作,其间常与野生动物亲密接触。2007 年之后,主要致力于图书插画,卡通 设计制作等工作,已出版一系列深受读者喜爱的儿童绘本和漫画。《植物的朋友圈》是我看过的最“不正经”,但最有趣的植物科普书。
没有把植物按目、科、属的方式去分类,而是把760种植物分成了51个朋友圈。有酸爽派、土著派,有白花花和金灿灿、红粉颜,还有此物有毒,甚至还有魔法植物等等。
当然,在作者奇思妙想的背后,是她花了整整当年的时间去细心求证,去分类整理,去描绘成孩子们喜欢的画。
01 跟着绘本找植物
前段时间,女儿的科学作业是“认识树叶”。于是,我们在小区里捡了不少落叶,然后通过APP查了这些树叶的名字。所以,当我们看到《植物的朋友圈》里面的“观赏植物”圈时,对里面的好几种植物都特别熟悉。
比如,鸡爪槭。
当时在采集树叶的时候,我们还以为这是红枫,其实是两种植物有些相像。鸡爪槭适合在通风、有阳光、气候温暖的环境下生长。
我们经常可以在道路两侧或者小区景观植物里看到它。
比如,凌霄。
凌霄花有“慈母之爱”的寓意,可以送给母亲表达情感。她在诗经小雅里也有被记载——苕之华,其叶青青“,苕就是凌霄花。
又比如,栾树。
你是否注意到,有种树木在秋天,绿绿的叶子顶部冒出了黄色的花,然后是红色的果,像极了挂在树梢的小红灯笼,那就是栾树。
绘本里介绍的“观赏植物”还有山茶花、合欢、加拿利海枣、羽衣甘蓝等等,快和孩子一起去找一找,你们身边是不是也有这些植物呢。
02 有趣的”魔法植物“
书中有一个植物的朋友圈叫“魔法植物”,这一定是普通植物书里不会出现的分类。
当然,书中也很贴心的给了说明:
本章节植物的功效皆为西方魔法类小说虚构的,并没有科学依据,现实世界中并无此功效。这里面有我们比较熟悉的“曼陀罗花”,在虚构作品中,可以导致幻觉并催眠。
还有我们更熟悉的“蒜”,在虚构作品中,可以抵挡女巫、魔鬼和疾病。
当现实植物和虚构小说交织在了一起,这明显提高了孩子对这种植物的兴趣,会想要更多的去了解。
孩子学习植物知识的方法很多,“有趣”一定是条捷径。
03 不只是植物科普书
因为作者是设计师的身份,使得《植物的朋友圈》不是简单的科普绘本或者图鉴,她会更注重画面的整体表达,去营造场景氛围,这也会让孩子更容易记住这些植物。
比如,在”净化空气植物“这个朋友圈。
作者在画面插入了几个形态各异的小房子,然后放上了盆栽植物,还加入了宠物猫,营造了一种家的氛围。孩子就能理解,这些是放在家里的,可以帮助我们净化空气的植物。
还有,“带刺植物”的朋友圈,设计的也很精妙。
画面的背景里,配上了小血滴和被刺扎的小手。这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小朋友,遇到这些植物要小心了,不要随意用手碰触,容易受伤。
在我看来,这本绘本还是一本优秀的插画故事书,孩子可以跟着它学植物知识,也可以跟着他学画画、学配色、学设计、学讲故事。
没有什么比光秃秃的田野更让人难过的了,可是,自然使它生动起来;水流潺潺,百鸟歌唱,植物是大地的首饰盒衣裳······ 这是世界上唯一一幅让人百看不厌的画面。 ——让·雅克·卢梭植物让我们看到生命的成长过程和坚韧不拨,也看到生命的多样和对自然的适应。通过植物,我们感受到四季变化,感受不同地区的风貌和风土人情。
打开《植物的朋友圈》,让孩子跟着作者的奇思妙想,打开探索自然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