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十九号房间去》的读后感大全
《到十九号房间去》是一本由[英] 多丽丝·莱辛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元,页数:5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到十九号房间去》读后感(一):全本
对于多丽丝·莱辛来说,个人的人生、罪孽和幸福都是历史的不同面向,因此即便是在短篇小说里,她也是其时代和该时代良心的记录者。——洛娜·塞奇
一口气读完,主人公由婚前的经济独立,人格独立到婚后因照顾家庭、孩子放弃自己事业从而迷失真自我。去客房、去旅行心灵仍然受到禁锢,只有在19号房间能够找寻到真自我,心灵能得到片刻的欢愉和放松,甚至不惜谎称出轨最终结束自己的生命。 对于我们这些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英格兰生活过的人们来说,《到十九号房间去》里的故事都在认知体系的范畴里。我做不到客观地评价其中的某些故事;《恋爱的习惯》和讽刺性惊人的《不愿意上短名单的女人》塑造了我作为个体的看世界的方式。
《到十九号房间去》读后感(二):粉圈也可以看看
看到短评里说到粉圈刷评。想到一部韩剧。
去年冬天宅家补看的韩剧《今生是第一次》,李民基,郑素敏演的。豆瓣有页面。这个剧整体很养眼,有种在现实里做梦的感觉,讲码农男房东和编剧女房客的故事。里面很多次提到莱辛的这篇小说《十九号房间》,女主很想拥有一个自己的房间。看剧很容易被种草这个小说,没想到真以这个书名出了新版。
小说好读。并且是一个个短篇的集子,不需要花很多大块时间。
拥有一个自己的隐秘房间,作为逃离现实的藏身之处。我如果粉某个人入了粉圈,大概也会有这种感觉。粉一个人,看一部剧,或是一本小说,好好玩自己的,守护着,都挺好。沉浸自己的时间完成了一种陪伴,本质上是相同的吧。
《到十九号房间去》读后感(三):关于自我与婚姻
“于是,这对夫妻,在考验自己的婚姻,小心加以料理,就像驾驶在暴风雨中的一艘小船,满载无助的乘客。 世上外来的暴风雨确实猛烈,但距离不近。这并不是说,他们自私,不管外界:他们信息灵通,且有责任感。而内在的风暴、流沙,他们事先知晓,并加以细心绘图,因此一切平安无事,井井有条,对,无半分差错。 房间的气氛不再柔和幽暗,房中躲藏着她那些魔鬼,追得她像无头苍蝇乱碰乱撞,口中喃喃咒骂,强迫自己冲来冲去,像只飞蛾冲撞玻璃板,滑落门底,拍着折断的翅膀,然后再撞毁在隐形的障碍物上。” 看似美满幸福的家庭与人人称道的爱情与生活,表面上岁月静好,实则暗波涌动。女主作为一个追求爱情,热爱工作的高知女性,在追求自己生活的过程中不着急也从不犹豫,但却在婚后迎来了人生的危机——被一切包围,被孩子、家务、琐事与妻子的责任包围。她想努力做好母亲、妻子的角色,即使有了白太太,她仍会被操心家庭的额习惯所困扰,无法真正和自己相处。她无法与内心那个向往自由的自己妥协,无数次的尝试与逃离,想要逃离家庭婚姻的束缚,做回自己而已。她跑去旅游、跑去旅馆,甚至骗丈夫出轨也不愿让人知道那个房间的存在,只是为了那几个小时的独处时光。那19号房间里,是最真实的她,摆脱了一切身份的真实自己。我不太能理解他最后的自杀,是因为抑郁还是因为自己最后一个秘密都被戳破的绝望。 每个人都被自己的角色所包围,你是公司的职员、是丈夫、父亲、妻子、母亲,工作和家庭有那么多的事情等着你去做,可能真的没有办法去和内心的自己相处,有做自己的相对自由。单位的很多小姐姐为人母,生活已经完全变成了孩子的附庸品,要和孩子一起起床,他们睡了才能睡,要送孩子上学,接孩子放学,还要监督辅导写作业。。。。。。想想就觉得有点崩溃。可能有钱人家的太太能够把很多事交给保姆带,可终究普通人是大多数,从走进婚姻的那一刻起,你就不再是你。想过这些事之后,多少会对婚姻充满恐惧,或许是杞人忧天或者又是大型真香现场,可爱自由的我,终究是很抵触的情绪。 说回小说里面,宁愿接受丈夫出轨甚至想到合理的理由,也不愿意表达自己的不满,是因为自己做事的很轻松,自己和家庭都要倚靠丈夫来养吗?这一段真的有点毁三观,这再一次证明,无论是谁,都需要独立的工作与自由的空间。 人类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永无止境,彼此尊重与理解对自由的那份渴望,给予空间,学会与自己相处,是两个人关系中最重要事情。
《到十九号房间去》读后感(四):隐秘地爱上死亡
隐秘地爱上死亡
读多丽丝.莱辛《到十九号房间去》 冀宏伟 阅读《到十九号房间去》之前,对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是陌生的,只知道是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有来头,具有国际级别和水准,作品不会令人失望。收到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到十九号房间去》之后,按照惯例,依旧是从头到尾,从前至后,按部就班一页一页地阅读。可是等读到第五篇《酒》之后,就有点胃口大开,先睹为快的饥饿感了,因为《到十九号房间去》是一部短篇小说集,即便分开阅读也不会影响阅读效果 ,于是读完第五篇《酒》之后,就急不可耐地“跳跃”到最后一篇《到十九号房间去》,一睹经典名作。
由多丽丝.莱辛的《到十九号房间去》,自然会联想到另一位以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写作而闻名遐迩的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的《一间自己的房间》,作为同在一块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大师级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又作为多丽丝.莱辛的前辈,感觉多丽丝.莱辛多少受到了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创作影响。也许是一种传承和延续,女性写作、女性思想、女权主义在弗吉尼亚·伍尔芙和多丽丝.莱辛的作品里有着惊人的一脉相承。多丽丝.莱辛的《到十九号房间去》里的主人公苏珊.罗林斯的十九号房间是一个女人追求自我实现、自我救赎、自由之境、摆脱孤独存在的伊甸园, 苏珊.罗林斯的十九号房间仿佛是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另一间自己的房间”,弗吉尼亚·伍尔芙的《一间自己的房间》又是 苏珊.罗林斯心向往之的十九号房间,在精神渴求上,具有同体同雌,同频共振的一致性。多丽丝.莱辛的《到十九号房间去》里的主人公 苏珊.罗林斯,从十九号房间寻找自我,又从十九号房间终结生命,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十九号房间是苏珊.罗林斯无奈的抉择,它不属于苏珊.罗林斯个人,它仅仅是一间廉价而肮脏的小旅馆而已,而连去小旅馆的五英镑费用也得向丈夫马修.罗林斯索要。苏珊.罗林斯所寻找的心灵深处自由快乐宁静,属于个人隐秘空间的冒险,结局注定是一个破灭的梦幻。精神世界的无家可归,灵魂去处的漂泊无依,多丽丝.莱辛在《到十九号房间去》面对爱情、婚姻、家庭、伦理等赋予了冷静的怀疑与审视。
苏珊.罗林斯曾经拥有自己的天赋、工作、甜蜜的爱情、美满的婚姻家庭、聪明伶俐的四个孩子、女佣、汽车、花园式的房子,可以说一切都近乎完美无缺。但丈夫一次有待确证的出轨,给苏珊.罗林斯造成影响和打击,也彻底改变打乱了她的幸福人生。后来由于辞职在家,无所事事,孤独难耐,缺乏与外界交流沟通,导致 苏珊.罗林斯的精神世界转向幽闭逃离。由此可见,人的精神世界有时候脆弱的像玻璃杯,一碰就碎。庸常的世俗生活以及对爱情婚姻的道德伦理背叛,对于一个女人具有何等致命的杀伤力。 苏珊.罗林斯反复无常的寻找逃离,突围自救又是如何的无济于事,无能为力。多丽丝.莱辛塑造的苏珊.罗林斯这一女性形象,目的是通过女性意识觉醒冷静冷峻的书写,更多关照的是在日常生活状态下,人的精神与灵魂去向何处?怎样才能避免受伤?说到底,人的精神与灵魂永远都高高在上,它胜过所有的物质拥有和享受,当一个人变成精神的流浪儿,任何物质上的富有都是零。
多丽丝.莱辛说过:“我从来没有一刻相信过苏珊.罗林斯知道她想要的是什么?她是受到了驱使,但是受到了什么东西的驱使呢?她爱上了死亡,这是确定无疑的。这个故事不仅仅是属于我内心的某个隐秘之处,也来自于我们那个时代很多女性的隐秘之处。”从幸福到不幸,从救赎到殒命,多丽丝.莱辛为主人公苏珊.罗林斯划定了一条自我实现自我救赎的隐秘红线,苏珊.罗林斯在这条红线里面经历了纠缠与突围、怀疑与撕裂、挣扎与彷徨,在亲情、爱情、家庭、婚姻、自由、自我重塑之间展开了一个人的战争。
十九号房间是多丽丝.莱辛艺术创作的一个泛指,它所代表的是一个女人在精神逃离与背叛之后的庇护所,是一个女人脆弱易碎的隐居之地,大隐隐于市的处女地,是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回归。尽管苏珊.罗林斯的十九号房间,是一间肮脏不堪,狭小逼仄的小旅馆,与苏珊.罗林斯家里豪华的花园式房子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但它所包容承载的却是 苏珊.罗林斯灵魂的高贵隐秘,精神世界的私有和神圣不可侵犯。
小说《到十九号房间去》给人印象深刻的是,反复出现在苏珊.罗林斯眼里的那条幽暗的河流,尽管轻描淡写但触目惊心,过目不忘。这条反复出现的幽暗的河流,伴随着苏珊.罗林斯幽暗的精神隧道,直至生命终结,变成了一条象征死亡之河,生命消失了,但精神的河流永不停息,绵延不绝。另一个印象深刻的细节是苏珊.罗林斯多次出现的梳头以及在镜子里观察自己和丈夫马修。“她坐着梳头,在镜子里观察着他,她继续用刷子梳理着她那黑色的头发,端详着自己。”“她梳理着浓密健康的黑发,心想,而那就是一个疯女人照在镜子里的样子。”“她的刷子在头发上梳了又梳,黑云般秀美的头发飞扬起来,嘶嘶啦啦荡起小小的电流。她朝镜子里端详,微微一笑,仿佛是那跟着刷子嘶嘶荡起的头发引她发笑。”照镜子与梳头本来是一个女人最普通不过的日常习惯,但是在苏珊.罗林斯身上,却赋予了特殊化与病态性的凄美,在苏珊.罗林斯照镜子与梳头的细微之处,读者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一个女人在怀疑审视自我的无言之中,发出的痛苦的独白与心声。
多丽丝.莱辛在《到十九号房间去》塑造了仆人帕克斯太太和寄宿帮工女人索菲.特劳布两个配角。如果说帕克斯太太只是普通意义上的家庭佣人,那么寄宿帮工女人索菲的出现,就是彻底替代了苏珊.罗林斯的女主人地位,使苏珊.罗林斯从家庭主妇的位置上抽离隐退出去,把苏珊.罗林斯与家庭孤立起来。而小旅馆女老板汤森德与男老板弗雷德两个配角,则为苏珊.罗林斯在家之外开启了一间私密的空间,无可幸免的十九号房间也成了苏珊.罗林斯生命的不归之地。另外苏珊.罗林斯杜撰的虚拟情人出版商迈克尔.普兰特,以及丈夫马修.罗琳斯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情人,都是不存在的真实,作为一种象征符号,朦胧地漂浮在小说故事的不确定性里。
《到十九号房间去》真实存在与虚拟想象交替出现。真实存在例如:丈夫马修.罗林斯、四个孩子、女佣帕克斯太太、寄宿帮工女人索菲、小旅馆女老板汤森德与男老板弗雷德等等;虚拟想象例如:与丈夫睡觉的女孩、丈夫情人菲尔.亨特; 苏珊.罗林斯情人出版商迈克尔.普兰特;以及缠绕 苏珊.罗林斯的草蛇、魔鬼、蛾子、野猫、幽暗的河流……多丽丝.莱辛采用一边写实,一边虚构,在虚与实之间建立起 苏珊.罗林斯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艺术地表现了苏珊.罗林斯在现实与梦境的荒诞冲突中,左右摇摆,痛不欲生的生存困境。 苏珊.罗林斯的悲剧在于,一边是酸甜苦辣,五味杂陈琐碎的现实生活,一边是离群索居,与世隔绝的精神逃亡;一边是硬梆梆,活生生的人间烟火,一边是“私密,请勿打扰”梦一样的乌托邦。这真是个让上帝也发愁的难题,置身这样一个边缘地带,必然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的倾轧。这是一个死结,别人解不开,自己也走不出来。是生存,是毁灭,确实是个问题。
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说:“感情常常使多丽丝.莱辛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变得盲目而误入歧途,从而使她们的自由意志陷入了危险的境地。多丽丝.莱辛有能力自由地走进自己的内心,也能自由地走出自身,能闯进内心去,成为一位看不见的居住者。”《到十九号房间去》里苏珊.罗林斯面临的是“寻找自我”的现实困惑,在物质满足富有的基础上 ,一个女人面对的是自我迷失,找回自我的精神难题,自我与现实怎样和解的永恒探索。从这种意义上讲,《到十九号房间去》呈现了一幅放大了的女性悲情画卷,人物形象隐忍、内敛、节制;守规矩、有底线,服从于道德约束,对女性心理诉求、隐秘空间、精神挣扎剖析的淋漓尽致,游刃有余,充满了以柔克刚,以静制动,水火不容的理性艺术张力,树立了一条女性经验理想化的创作标本。
幽暗的河流、精神的挽歌、灵魂的漂泊、生命的悲悯、不可示人,无人与共的个体隐秘,寻找十九号房间的女人,归去来兮,徒剩形骸,心死于孤立无助的迷茫里,心死了,肉体活着还有什么用?当有家不想回,有家不能归,当绝望到一家肮脏的小旅馆都无法容身,不能安放一颗曲高和寡,脆弱易碎的心灵,灵魂该何去何从?生命又如此何去匆匆?何去匆匆?黄泉无旅店,今夜宿谁家?生不能解决,死就能解脱吗?另一个世界也有不被世人所知,无人打扰的十九号房间吗? 苏珊.罗林斯在煤气的嘶嘶声里轻轻地飘走了,飘进那条幽暗的河流。多丽丝.莱辛残忍到何其孤注一掷?诀绝到一死了之,以死做答。
收录在《到十九号房间去》里多丽丝.莱辛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恋爱的习惯》,不愧是大师的经典名作。艺术创作水准,犹如魔术师般神奇惊艳,这是一部情感自由置换,角色随意转移的小说。小说里老男人乔治比女人波比年长二十岁,波比又比青春少男杰基年长二十岁。仿佛是一种讽刺与反讽,关于一个老男人与数个女人的爱情与婚姻,幸福与不幸,都在一部《非正统活报剧》里纠缠碰撞。幽暗的房间,墙上的镜子,对镜自照,外出度假,乏味的婚姻,无可排泄的精神苦闷,不得不回归的尴尬现实。多丽丝.莱辛从一名女性经验视角,挖掘发现病态的爱情与婚姻,使人看到《洛丽塔》一般的畸形父女恋。综观全文,还是探究一个爱字,爱是什么?不论是乔治雨夜去接波比,还是日常的耳鬓厮磨,外出度假,在波澜不惊中,内心时时潜伏着惊心动魄的拷问与怀疑。爱有时就像在做一道选择题,总是在对与错,是与否之间纠缠不清,徘徊不定,而答案也总是错综复杂,千差万别。爱需要一面镜子审视,却又脆弱的一碰就碎。正如托翁说过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女人》是一篇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故事,几乎是一个无聊透顶的故事。透过这个故事又透视出一群男人和女人的故事。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好像一枚石子投入水中,扩散出无数涟漪,荡漾开去,不复收拢。《女人》针对一个特定的场景,在人物对话进展中,截图式地深入两个男人内心深处,精耕细作。尽管没有宏大的叙事场景,却有稳操胜券的自信与耐心十足的穿透力,让读者期待那个迟迟不肯到来的高潮与结局。
《酒》是一篇短平快式的袖珍小说,有着解构主义艺术实验色彩,人物符号化,情节虚拟化,结构线条化,故事完全依靠人物对话推进。这种如履薄冰,以短胜长的艺术表现手法,在电光火石,精短奇绝之间,呈现出短篇小说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多丽丝.莱辛善于以女性经验潜入作品人物的隐秘空间,捕捉人物的情感困境,暴露人物微妙的心理反映,探幽入微地书写人物精神世界。以《到十九号房间去》为例,不妨把多丽丝.莱辛的每一篇小说当作一面镜子来读,会发现许多有趣独特的灵魂。是否可以把多丽丝.莱辛的作品当作一面镜子,在阅读的过程中,这面镜子可以照见他人,也可以对镜自照,照见幽暗逼仄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