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岭南本草新录》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岭南本草新录》的读后感大全

2020-12-31 00:57: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岭南本草新录》的读后感大全

  《岭南本草新录》是一本由刘克襄著作,海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5.80元,页数:1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岭南本草新录》精选点评:

  ●海豚书馆,有自己一种风格。

  ●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

  ●似乎都会变成吃的

  ●书不同趣。

  ●作者说与野菜邂逅、食用的经历,处处透露着爱美食与爱惜植物的心情,写来却又是风轻云淡的。读这样的散文真是让人愉快,让人忍不住想去岭南或者再去一次台湾。若再去台湾,对各个地区又多了一分发现野菜美食的期盼。

  ●野菜不是汆烫凉拌,就是炒肉丝。。。

  ●木棉花曬乾煲湯是嶺南這邊常識。這類書需要高清圖,作者又不是活在清朝。唯一亮點是植物名字好有意思「咬人貓」。

  ●学到了不少野菜的做法,感慨貌似什么都能吃的这个现状

  ●文笔太糟,内容尚善。

  ●认识南方菜

  《岭南本草新录》读后感(一):天然蔬果的旧年风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抵各地的草木蔬果也见证着人们的周遭环境和民俗特色。 台湾学者刘克襄先生,从事自然观察和历史旅行十余年,他深入山野河流、乡间林下,奔走自然的历程中“发现蔬果背后也有很好玩的故事,渐渐的,我喜欢上了所有与自然有关的东西。”这一次,他把采摘遇到的山乡野菜、天然蔬果进行了细致清晰的梳理,对于大自然的追慕,对天然环境里的细节场景描述,还原了人们采食野菜的另一种古典情怀。

  岭南雨水丰沛,植物丰饶,刘克襄先生所涉列的香港和台湾两个区域,作为岭南生活的一部分,给我带来熟悉的认同感。南粤生活多年,这块土地生活的人们更愿意将大地生长的草木天然带入生活,药食同源,了解食物的温性与凉性,随季节气候变化来食用。而书中对于少数民族的民俗民情有着一部分细节的记录,也扩展了我在此项的空白。

  “我们如此渴望着山,山不来,我们就向它走去。”周末在贤山脚下的一处广告牌前看到这句话,心里动了一动。在食物的品质和生态环境越来越困扰的当下,走出去,走到山野中去,看看山花草木,摘一把野菜尝尝清苦的味道,与其说是一种生活体验,更是难得的心理慰藉。其中的妙处是,摘一把野蔬归来,灰灰菜、蒲公英、八月豆、木棉花、黄鹌菜,这些天然的花草野菜,其生态与营养自不必说,而可怀想的乡野环境,其时其地的寻找、遇见、心情、天气、场景都有着活泼泼的存在感,这才是身心所需有的。

  读书领域内,对于自然文学的涉猎较晚,遇见海豚书馆的《岭南本草新录》就像一个引子,日后我读了诸多自然文学的作品,如小鹿饮水,清凉自知。

  有一阵时日把这本小书装在手包里,小小的一册,薄薄的,仿若旧式的硬壳笔记本,随兴翻起,读那么两三篇,文风平淡,如水般淡白无华,却有着绵长的韵味。就要如此吧,面对着成长于天然的植物蔬果,真的不必过多骄饰和虚浮,清淡自如的心态,就会生出最亲切传神的读物。

  注:《岭南本草新录》,刘克襄著,海豚出版社出版。

  《岭南本草新录》读后感(二):味觉的乡愁

  台湾自然作家刘克襄,网络上是如何介绍他:出生于1957年1月8日,台湾台中县人,本名刘自愧,台湾作家、自然观察解说员。刘克襄从事自然观察、历史旅行与旧路探勘十余年。至今出版诗、散文、长篇小说、绘本和摄影作品二十余部。其作品包括《野狗之丘》、《风鸟皮诺查》、《台湾鸟类研究开拓史》、《永远的信天翁》、《11元的铁道旅行》等。 刘克襄从事自然观察、历史旅行与旧路探勘十余年。至今出版诗、散文、长篇小说、绘本和摄影作品二十余部。2007年3月—6月于清云科技大学担任驻校作家。现任(2007年九月)中国时报人间副刊中心副主任。

  许多年前我读过他的《风鸟皮诺查》,是我最早的一批自然文学的读物,此后一直对这个作家抱有好感,中国作家太不像话,诺大一个中国竟然没有一个专门从事自然文学创作的作家,偶有涉及自然题材的,不是抒情就是抄书,偏离了自然文学那通过观察记录而提炼的途径。刘克襄是个认真的自然文学作家,所写自然对象都源自自己的观察、探究与经验,包括《岭南本草新录》这一小书。

  此书是千字文,每篇一二千字,讲的是岭南和台湾的野菜、草药,一共讲了三十种:八月豆、小米菜、山莴苣、山苏、木棉花、仙草、朴子树、车前草、狗肝菜、长梗盘花麻、咬人猫、苎麻、臭草、茵陈蒿、马齿苋、蛇瓜、野生木耳、野苋、野慈菇、野葛菜、柴背草、赵南香菜、量天尺、过猫、黄鹌菜、蒲公英、树薯、滨萝卜、鸡屎藤、鹅儿肠。我也写过类似的植物专栏,后来出版为一本小书《草木江湖》,我的写法是自己的生活经验加资料,时而搞怪时而抒情。刘克襄的这本却比我的要有价值,笔法平实,慢慢道来,就如同听一个台湾中年男人在缓慢地用不太熟悉的国语讲一些事。除了自己的经验之外,作者还特意去寻找、观察、探究自己所写的对象。最后,还要自己亲自动手加工所采的野菜,品尝并评论一番。活脱脱一个野菜痴,他在《黄鹌菜》一文中这样写:“驻足在墙壁前,在这个叫田寮的小山谷盘桓,花了些时间摘食,放弃了继续行山,拜访友人的计划。”何故?因为野菜要趁鲜而食。其人其痴如此!

  人与野菜之间,不只是食者与食物的关系,两者之间应该是一种乡愁般的牵挂,但现代人已没有故乡,何来乡愁,没有乡愁,何来对野菜的记忆?从此,“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塑料大篷成了疏菜们的工厂,单一的市场标准塑造了我们单一的味觉,再没有野性的、苦涩的的味道乡愁……

  《岭南本草新录》读后感(三):悠游野菜

  总爱买一些与花花草草有关的书,有时候随性、随手地拿过来读读。没有任何目的,只是觉得好看、惬意。属于读着不掉头发的那种书。

  海豚出版社出的一些小书,我觉得挺有趣、挺有闲,让人读着不掉头发。于是乎,就收了几本。《岭南本草新录》是其中一本,作者刘克襄,台湾人。

  最近又闲翻了一遍《岭南本草新录》,很薄的小书,也就117页。书中记载了30种野菜,而我认识的最多不超过5种。即使可以在网上对照各种植物的图文资料,但是,仍然比不上实际地、切身地感知。

  阅读过程中,每当碰到认识的或听过的植物时,总有种“遇故知”的感觉。

  作者讲小米菜时,经考证后认为它属藜科植物,与西北的灰灰菜是近亲。 “五月时,我在敦煌附近吃到了清爽、脆嫩的灰灰菜后,念兹在兹”。

  灰灰菜,终于碰到一个有深刻感知的植物。小时候跟大人去田里,灰灰菜是被必除的野草。它的生命力强大,经常让除草的人烦恼。有机会,我一定得尝尝灰灰菜 。一次暑假回家,我妈在田里除草,我认真地挑出里面比较嫩的灰灰菜,她不屑的说道:“这是我们以前就吃过的野菜……”。多可悲,我此时才实践,而且还是通过书籍的介绍,好呆的感觉。将洗干净的灰灰菜用开水罩过,然后,加入调料凉调,就可以食用了。让我惊艳的是,经开水罩过之后,灰灰菜原本偏暗紫绿的颜色变成了翠绿色,十分好看,而且吃起来口感也极好。

  从我有记忆时,爷爷就在弄中药,给人开方子、抓药。每次进他的药房,喜欢闻浓浓的中草药味。因此,很多的中药名,我从小就听过。长大之后,每次听到各种中药的名字,都倍感亲切和熟悉。“车前子”模糊地认识这种草,但缺少十足的感知。

  蒲公英,就不多说了,我最有情的花。

  读《岭南本草新录》时,或读其它类似的一些书时,会隐隐地觉到作者好“做”啊。但是,生活有时候正是因为“做”,才不乏味的,不然只剩赤裸裸的现实,那也太恐怖了。

  记得有一次,与两个朋友一起逛上海植物园,其中一个能边走边给我们讲解植物园中的大多数植物,顿觉植物园除了好看之外多了更多的意趣。也许是经常处于“人味”过重的环境,走在路上时,会无意识地喜欢看周遭的花草树木,可惜,我能认识的很少。

  看花看草,不囿世事 。努力做个忙着的闲人,让心与自然靠近,作者说:“我所书写的虽是植物,草本之细微,但本质上,还是生活,是旅行。私下总想,透过当代生态环境意识的视野,透过旧时野菜的体验,真能赏玩出另一种自然的乐趣”。

  《岭南本草新录》读后感(四):果然是一方水土一方人

  书放在书架里的时候,不曾引起我的注意。 “岭南本草新录”,不像是我喜欢的内容呀。 可是书架里没拆包装的海豚书馆丛书越来越少了。 那还是看这本书吧。 作者开玩笑说自己上辈子一定是学艺不精的女巫,药草和蔬果知识没好好通晓。老天才会今生要我来艰苦行山,上乡下野,且大东文字。 我是不信前世来生的人。否则我得猜想,我上辈子难道是文盲呢还是穷得买不起书,今生才这么累 ,要把书当作避难所? 八月豆小米菜山莴苣山苏木棉花仙草车前草狗肝菜咬人猫臭草茵陈蒿野茨菇野葛菜…… 一草一文章,有我熟悉的也有我不熟悉的,但是文字风格都是我喜欢的。 草中有故事,但不会故意拔高不会强加某些所谓的人生意义,以前我的智商比现在低很多,被迫看了那种吃个路边摊还要古今谈一通的文章,你一本书里偶尔这样就算了,一本书看下来,全部都在谈人生,吃个饭都搞得这么累,我又忍不住想起《艺术人生》动不动就让嘉宾哭的梗…… 就这样“一见如故”喜欢上了刘克襄的文字,翻查资料,人家早就是著名作家,是我自己知道得太晚罢了。 可惜他在内地的社交账号停更都七年了,不好玩,人家不就不来了,这也不能说那也不许说,对于一位常年自由旅行的作家,是多么的不舒服。 海豚书馆当年做书的时候,有分橙色,蓝色,红色,灰色,绿色,紫色系列 。这本书的封面封底都是蓝色的,属于“海外文学”,主编是董桥先生呢。 木棉花能吃,我知道。但我只知道木棉花做凉茶,木棉花煲粥,根本不知道木棉花熬煮排骨汤,木棉花和瘦肉一起炖煮。2020年的木棉花花季早已过去了,我也很多年没有机会捡木棉花了,之前也不懂得烘干,捡过也没能保护好,直接就发霉扔掉了。刘先生也说了,太平年代有菜不吃,偏要向此树讨取,未免就过分了些。 木棉花别名:攀枝花,红棉树,英雄树,吉贝,斑芝棉。突然间,广州和攀枝花的距离拉近了,英雄树有想起了罗文的金曲 《红棉》。 再摘录《野生木耳》的文字:野生木耳性偏好原始的低海拔森林,或开发面积不大的隐密次森林。一有机会便亮油地焕发一些阴凉处的枯木上。 这类枯死之木,大抵为站着的立木。立木者,大抵都已腐朽一段时日。犹能伫立,方有生长木耳的机会。木耳多半集中于枯死的立木茎脚之处,拓展族群,较少冒出于树身者。 野生木耳容易沾惹尘埃或木屑,大面积者,更常见长出青苔。食用前,建议有一把咖啡用的软毛刷子,小心清除表面的污垢。麻烦不少 ,却更难能可贵,且证明非人工栽培。 此外切记,唯野生木耳较粗厚,不若人工栽培的娇嫩。野生者比人工的清脆,硬直。通常,遇见野生木耳时,不宜摘采太多。够了即可,建议留下一些小耳,让它继续在立木上,繁衍生长。 大抵而言,谷雨至立夏期间,采集的木耳质地较好,称之为春耳。次为小暑到立秋时节,以伏耳名之。第三种是立秋之 后的,量不多了,形小而薄,泛称为秋耳。 岭南的野生木耳,未发现的不谈,少说也有六七种。此外,还有一种毛木耳 抵毛多,外形近似,口感不如前者,较为脆硬。只是数量不多,好不容易遇见了,总想尝试。 如果我也懂得野生木耳,我也来写一篇同题作文,我估计我会暴戾的来个几百字,大骂奸商一通,再顺便把朋友圈某位机器账号又数落一会,只因为他定时定点给我塞群发的私信,只顾宣传木耳,而从没和我有过任何正常的交流。 我其实已经意识到,潜移默化的恐怖,早就刻意不看很多节目,社交账号也只是刻意关注我想关注的内容,可以依然还是逃不掉被文化伤害,经常出言粗俗还觉得理直气壮。 《岭南本草新录》,像是良药,把我从悬崖边上拉了回来。虽然也喜欢大自然,但我就算是打开识花软件,也经常记不住花花草草的名字。 刘克襄的文字很善良,真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