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重构中国精神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重构中国精神读后感1000字

2021-01-03 01:21:5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重构中国精神读后感1000字

  《重构中国精神》是一本由《中国新闻周刊》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18.0,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重构中国精神》精选点评:

  ●只关注里面写王小波、龙应台、杨丽萍的那几篇。

  ●我很佩服那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人,可惜我不是。

  ●更像一本导读

  ●我喜欢此书序言,秋风之作!一直相信一句话,有信仰的人,都是了不起的人

  ●很好的框架,但内容的浅尝辄止还是让书丢分不少。

  ●05年就买了,今天才看完。其实很想追问一下,那些人现在还好吗

  《重构中国精神》读后感(一):还行

  这本书尽管是出版于2005年,今天读来还是仍有现实意义的。书中的篇目有些已经在网上读到过,作了重温,仍被作者们的理想主义温情所打动,中国精神虽然是一个宏大的命题,不是靠几篇小文所能解决,但对于安身立命精神家园的追寻是我们每个积极思考的生命所必须面对的过程。

  《重构中国精神》读后感(二):从自己做起

  精神家园的重建就从我们每一个人开始,抽象的中国是由我们大家组成的,既然已经有人开始了摸索,那就让我们接着走下去,把失落的信仰找回来,说真话,办实事,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不妥协不气馁,这就足够了。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希望,有这么多埋头苦干的中国人在努力着,我们有什么理由灰心呢?!

  记住这些人吧,不要让他们感到寂寞,为他们喝彩加油,自己也要参与进来,能做多少做多少,这个世界会更改变的。

  《重构中国精神》读后感(三):通往精神重建之路

  “努力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相信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曾读过写过背过这句话。可是几十年过去了,我所看到的却是官钱本位、道德沦丧、文化缺失以及奉行个人主义的“新”人。

  书中将产生中国人的精神危机的原因主要归结于两点,一是贯穿于20世纪的全面的反传统思潮与运动使中国人的精神陷入虚无;再一是全能政府的权力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侵蚀了人们的精神空间,妨碍了中国人精神生活的自发性发育。同时,权利对市场的限制和扭曲和传统道德的淡漠导致了商人对利润的畸形追求和对普通民众的无情。“更重要的是,市场越过了自己的界限,向整个社会泛滥”。本应生活目标、人生价值多元化的社会早已被过度商业化的社会所代替,这首当其冲的表现在知识分子的价值和观念混乱,责任感丧失、信仰、道德、伦理堕落上。

  但是也正如书中所言,在政府权力的收缩,市场与社会的发育,精神危机意识的觉醒等前提下,这些致力于精神重建的人们的故事,或许微不足道,却正是中国精神重建的希望所在。

  《重构中国精神》读后感(四):看看

  我又是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感觉就象在几年前读《记忆》那本书一般,触动是很大的。

  这是一本探讨当今中国精神消失的一本书,其实也是一本许多人的传记,里面记载了许多人的事迹,在每个主题后面还有总结和评论。每个主题都涉及到了当今中国的社会问题,是棘手也是敏感的。信仰的缺失、道德的沦丧、民众的冷漠、公民的无知、理性的破坏、传统的消亡、伦理的异化,成为了现代中国文化急需改变的。

  一直以来我寄希望自己能埋头学术,“两耳不闻窗外事”,但是书看的越多,对社会的看法也就越多,内心是不能平静的。可是,一个小小的我又能改变什么呢?我没有那些勇士们的志气和勇气去面对山一般的困难,我只是希望能象乾嘉学派那样“埋头故纸堆”,假装看不见,对于中国这个烂摊子,我不想也不愿多说什么,所以,只是一再说“将来会变好的”,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安慰自己不管国事的懦弱。可是,知识分子的良心日益浓重,每读至不平之事就让我有热泪盈眶的冲动,想起了投笔从戎的班固,想起了1937年的北大学子,想起了那些仁人志士们,我不能象他们那样投身于建设中国,缺只能在这里抒发自己不平的感慨,十年寒窗到底教会了我什么!但我又知道这不是我一时激动能改变什么的,我又是个现实的人,既然不能改变,那么我还是沉默吧。鲁迅说:“不是在沉默中灭亡就是在沉默中爆发。”将来不知是爆发还是灭亡了。

  心随笔至。我写东西到后面往往不知道自己在写什么,初衷是什么,只好美其名曰“散文”了,只是散文尚且形散神不散,我自己写的东西却只是踩到西瓜片,滑到那里是那里。

  学术的异化是我最为痛心的,没有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如何出现影响一代的大师人物,不出现大师又如何影响民智,不影响民智又如何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又或许,这些想法只是为着自己的治学,我曾说过,我颇为遗憾的是没有出身于书香门第世家,没有治学的氛围。这些也许是我的借口吧。书中有一篇说知识分子的毛病之一就是太高傲。“知识分子缺乏的是对人民大众诚惶诚恐的敬畏,缺乏的是对中国基层事务最起码的调查和参与,缺乏的是热情和真诚。”谨以为记,切记!切记!在从父亲口中知道我们家曾经是颇有点小钱的资本家时,我一时很兴奋,是虚荣?还是觉得自己尊贵了呢?都有吧。中国人在80年代以来要摆脱“庶民”的身份,而不惜四处拉关系,我是否犯了这个自己曾深恶痛绝的坏毛病呢?

  中国的出路在哪?我的出路又在哪?这个问题或许好笑,可能已经有了答案,但是,我还是要“向天一问”。不过有一点是可以确信的,坚持自己的坚持是我现在最重要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