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夏日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夏日的读后感大全

2021-01-05 00:36: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夏日的读后感大全

  《夏日》是一本由J.M.库切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77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13-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夏日》精选点评:

  ●生活在理想世界的孤独症患者

  ●他在事实的面纱下悄悄放进去虚构。 7.8分。库切的夏日三部曲之一。自作他序的形式很新奇,但又不是完全的脱离,比《命运的内核》和《斯通纳》更开脱,《男孩》讲童年,《青春》讲青年时期,这本更偏向感情向。但是文本语言没有其他几本耐读。

  ●约翰库切真的是一位十分消极和带给读者绝望感的作家。这本书有几章写的很有意思,其他章却乏味无趣。我看到一个自卑的库切,可是他又极其自恋。这本书中,和他其他的作品一样,他的传记中的自己给人一种令人讨厌,让人烦的形象。这样的男性形象是令女性作呕的,是劣种马。试想,怎会有女人喜欢库切,怎么会有白痴的女性会与他做爱?与这个没有男性气概又充满幻想,瘦弱,无趣的乏味中年男性?如果某天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这样 一个充满绝望气息的人,我大概能想到的只能是自杀了。

  ●库切自传体小说第三部,这本竟然连第三人称都不用了,而是写自己死后一个传记作者通过零散的笔记和生前好友的记忆来拼凑出自己的形象~不知道库切是不是刻意隐藏真实的自己,拼凑出来的也只是一副模糊的肖像,或者说像是隔着毛玻璃拍的照片~库切的确孤僻,但应该也不是完全冷酷无性的人,印象最深的一处出自传记作者对朱莉亚的访问~库切兴奋地带着一盘舒伯特的弦乐五重奏去情人朱莉亚家,提议一边听一边做爱,被朱莉亚拒绝,争论之后被朱莉亚赶出门,这段真是看得想笑又想哭,感觉库切太敏感了,不是不想爱人,只是不太懂得如何去爱人,表达爱的方式和态度都和正常人不太一样~不过,这毕竟是自传体小说不是自传,不知道虚构的成分到底有多少~嗯,想说,如果库切本人性格真如书中所表现的那样,那就更加喜欢他了~:-)

  ●总之各种赞

  ●自传用这样的方法写出来,确实很新颖。但是文字中是不是对自己太苛刻了?人是真的帅,但是这本没有男孩那本吸引我。

  ●“库切”在这本书里作为一个恒定的参照物,出现在了几个别人的故事里,但最终还是作用于“库切”这个人身上,一次自我的异样审视。写这本书时库切已经69岁了……(省略几百字,忍住不吐槽)

  ●原来自传还能这样写!前两部用第三人称写已经挺有意思的了,这一本直接用访谈的形式来写,冷静的自我剖析,自嘲中夹击着自信

  ●是怎样的人?会反想到自己。

  ●写作方式很新颖。

  《夏日》读后感(一):夏日曾在

  夏日 没有最终不会松开的怀抱

  夏日 夏日要过去夏日还很郁热

  人们彼此不属于 那也不属于这

  人们爱呵 不是属于不属于松开

  还是不松开 人们是爱呵 太阳

  那么长久 月亮那么温润 人们

  根本不在乎 人们欢乐 不使得

  人们欢乐的 人们就像神一样啊

  诅咒日月 生气山河 往昔人们爱

  松开时哭 神的愤怒 神的厌倦

  长长久久的神的歇息 夏日曾在

  《夏日》读后感(二):不知为何起名夏日,不知为何读到一半再也无法继续

  在看完了青春,才来追夏日的,想继续领略作者笔下主人公内心的风暴,结果呢,由开始的激动,因为能找到这本书的电子版,确实费了一会功夫,也很期待得到内心的充实,慢慢的看的越来越压抑,我不知道主人公是在干什么了,他为什么这样的活着,中性,去性,无性,我真不懂有什么可写的,有什么可读的,看到一半时,里面提到了库切家族男人的一种通病,(slapgat)意思为浑浑噩噩,毫无勇气和决断,无能的。如果这种人是所谓的作家,艺术家,那我唾弃,我远离,主人公为何要这样对自己。我索性直接跳到最后,粗看两眼,主人公依旧是那个敏感,无能的感觉,有一种窒息的感觉,读不下去了。

  评分8.8分,这么高的分我再看之前,我是很期待给我带来什么的,现在打消了这个念头,8.8分必然有它的道理,只不过我现在领略不到这本书的魅力。

  《夏日》读后感(三):记几点感受

  两天前看完的,记几点感受。

  1、未死而为自己“作传”,库切够自信,一开始我表示质疑;

  2、以采访体、不在场的在场的叙事来建构小说,不算高明的手法;(这样的手法很常见了,比如李洱《花腔》)

  3、从《迈克尔K》就知道,库切的叙事哲学单纯质朴,中心人物多怀着沉默哲学,与世俗纷乱为敌,以倔强、坚持形成反抗的姿态和方式;

  4、第一个人物《茱莉亚》是一个婚外恋、通奸的故事,本色而通俗的叙事;

  5、中间《玛戈诗》是原乡背景、表姐的爱情,乡村叙事具有俄国小说,尤其屠格涅夫的感觉,人物之间的关怀与沉默叛逆构成诚挚感人的力量,形成“多余人”和遗世独立的诗人存在者形象;

  6、第三《阿德瑞娜》是一个对文人、诗人极度反感的中年妇女的叙述,包含着对文人勾引中学生女儿的强烈反对和谴责,刻画出孤寂文人呆板、无趣、“无男子气”(毫无吸引女性的男子美感)、“中性人”等冷淡特征。(但不知库切又喜欢母亲是什么情况)

  7、库切的小说主人公大多背负着一个母亲或父亲的影子角色,这里是一个老迈、沉默、伴随者的父亲;

  8、考虑到库切通过他者视角对自己或诗人小说家做出如此清晰精准、“客观”尖锐和痛切的解剖,实在是令人感慨和心痛。恐怕那些以写作为志的孤独者更有体会。

  (结合前两项质疑,就像译者前言所说,这样做的作家不多,但库切第一个做到了,而且还比较成功。)

  9、其他部分,前后的笔记,后面马丁、苏菲的部分则有点例行公事的凑数色彩,大约是为了人物生平的完整性,并无多大意思和可读性。

  10、库切的叙事艺术比较本分,靠的是一种人格尊严、平等自由信念、对种族隔离和战争的反感,以及朴素的努力叙事、冰清玉洁的人心征服了读者。

  (一般情况下,比起欧美、南美那些现代主义、后现代的作家,很难说库切的小说有多么让人佩服,但他像一个赤子心的农民、诗人一样,无声地打动人。)

  11、读库切的小说还不够多,目前我不好说这本终极反照、自我解剖式的后期小说在库切的文学长廊中占据着什么地位。

  《夏日》读后感(四):课堂笔记

  

· 库切认为自己人生有两段,去澳洲后不再写南非生活了。《夏日》把自己虚构死是与南非的告别。

老师说:

· 了解一个作家,要多读全部作品。《夏日》是一个切口,对后面的世界感兴趣就一直读下去,看库切是如何把他思考的问题变成作品,连续性阅读,follow他一段时间,更加了解他,这才能对自己的写作有益。(《耻》必读,它超越了宗族、移民问题。库切三部曲对自己的挖掘十分深刻。《夏日》是最后一步,既心酸又深刻。)

· 文体绚烂的作品:《》

· 在澳洲,库切不是像中国一样的挂名人士,他在学校里和同事很熟悉,重视当地的朋友,他要写的作品是关乎这个大陆的。

· 真实世界里,库切太太很活泼、多话、热情。和库切形成鲜明对比,没表情,话少,不爱笑。

· 库切没有真正了解他爱上的女郎,只是自给自足的幻想,他爱上的人都是符号,是意义,他是一个像徐志摩一样的诗人,是文艺青年。

· 但是库切又在《夏日》中深入描写女性,可能是他幻想的填充,他可以的。艺术和生活的两回事。

· 他笔下的女性也都不傻,知道自己在库切心中的地位。他笔下的女性是反抗的,抵制的,不喜欢库切就直接拒绝。这也是库切自己的反思:他之前有简陋的、片面的对女性的认识,但“放音乐激发性欲被拒绝”这都是自己的反思。

· 三部曲非常坦率,没有掩藏,可以直面自己的问题,虽然没办法改变。“小男孩身上的东西。”

· 库切怎么看待自己的成就的?

苏菲说的那些话,调侃:他的作品缺少一种明确的目标。

· 对自己很深刻、很透彻的理解:

挖掘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困难是什么,为什么发生。如跳舞。

同时反省自己的文学生涯,非常客观,不高不低。eg.苏菲的谈话中;不是一个巨匠。

下节课:

讨论文体:eg.字体跟换,人物安排,重要人物一人负责一个。索菲亚为什么这么重要,为什么放第一个,采访里还不断地出现虚构,让我们警惕他的真实性。前后的笔记和中间的关系,想呈现的是什么。

未标明日期的零散笔记

一、问题

· 谁写的笔记?

库切(文中的库切)写的。

· 批注是谁做的?(文森特写的,因为书23页下文的“注意”里有对“如何写故事”进行一个思考)

库切(文中的库切)写的。文中的库切“生前”打算写小说,但只是写了一些片段,中道蹦粗。这些零散的笔记被文森特发现,文森特通过这些零散笔记寻找线索,而后完成了文中死去的库切未完成的东西。

· 为什么分为文前和文末两次写?为什么不一次性写完?(参考《雷雨》?)

1.放前后作用不同:后面放在前面太多了;前面是生活状貌,是场景设置,是故事性强,更容易读进去;后面是抒情,个人观念的东西不容易读,是深入,是切题,是补充前文,更适合结尾。

2.从文本处理的角度,这本小说该如何结束?长篇小说的结束需要有权威性,得告诉读者确实已经结束了。所以前面的笔记是一个序曲,后面的笔记是一个终曲,如果以苏菲结束的话,就只有采访者的声音,轻飘飘的,不让人觉得故事真的结束了。

延展:

1.能否以文森特的声音结束?这个传记其实是营造了一种未完成感,所以文森特并不能突然进行总结,文森特要总结也得把笔记都总结完再总结库切。而且采访完这些人,文森特也有一种迷失感。同时,以库切的笔记结束,也包含了一种开放性。and也保持了文森特的神秘感。所以这个文体如此处理,这个结构的展现,库切是有充分考虑的。

2.为什么不能让文森特的言语在前后文出现?作家库切一直在做一个努力,即“作者声音的彻底隐去”。如果让文森特做前后文的总结,会有一种文森特的主观性,文森特又成了作者的代言人。而库切想让读者拿到的是一堆材料,而不是一个结论,一切都要读者自己去判断。所有的声音非常平等的存在于一个文本里。

3.伪装:和之前的两部小说相比,这部小说也是一种完整的伪装,是高明的叙事策略。

· 和原文几大主题板块的关系?

情人朱莉亚对他和他的父亲略有了解,但朱莉亚不会选择他做终身伴侣(生活状态,心态);玛格特作为表亲,对他和他的父亲的关注最多(父亲,家庭);阿德瑞纳对他的冷漠(教师工作);苏菲(政治观;宗教观;社会现状思考;教学思想;对库切创作的总结)

二、文前笔记· 内容梳理

1.父子聊政治,两人都不满于恐怖分子的暴政,但他们只是让自己沉迷于板球比分,以这种软弱的方式表达自己间歇发作的愤怒和绝望。

2.与父亲一同居住的地方十分简陋;自己砌墙,干体力劳动,并乐此不疲。

3.并没有直接提到约翰,而是介绍了约翰生活地点的风土人情和一部分的社会现状,即南非白人的生活无外乎是讨论风流韵事和政治暴行。

4.不知道笔记中的“他”是指约翰还是黑泽明电影中的平庸官员。

5.从他的工作经历中,可以看出他的性格。(书22页)

6.南非社会现状和政治状态,即战争状态,以及政治操纵者的宗教计划——捍卫白人基督教文明。

7.他的邻居特鲁斯科特是他在圣约瑟夫学校的同班同学,当年没他学习好的同学,如今在物质上极为成功,还有妻子儿女,而他只是一个无所事事的知识分子,和自己的父亲相依为命。他和同学的关系也只是点头之交。

8.他的住所在一所监狱附近。附笔中提供了一些书写思路,但是这些思路带有虚构性只是附笔书写者的思维延伸和合理想象。

总结:零散笔记涉及范围广,从家庭成员,到工作经历,到住所,到社会大环境。

三、文末笔记· 内容梳理

1.他和父亲一起生活;两人都是没有朋友,离群索居,没有任何激情可言的忧郁的人(对应苏菲对库切创作的评价,“他的作品缺少一种追求的目标”“太节制了”“太缺乏激情”);现在一起看球赛;少年时期听音乐,对父亲唱片的破坏深表愧疚;不了解父亲内心为何变化;在一份心理测试问卷中,发现父亲对异性不感兴趣,也不认为异性关系是人生满意程度的来源。

2.他童年和少年时期的受教育情况,以及他对“塑造”宗教团体成员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的的抵制;这里引出了文中出现的为数不多的一个人物——他的母亲,反凯帕尔主义的母亲。他的母亲主张培育和发展孩子的天性,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文末批注里提到了他在这种教育理念下成长起来的现状,即在感情上无能(好像没有直接关系),在教学管理上一再失败;虽然一笔带过,但是还是提到了父亲。

3.他父亲的工作是在一家汽车配件公司做会计;父亲的同事诺迪埃恩太太引起了他的关注;但是文末评语说“为什么他要说他父亲爱上了诺迪埃恩太太呢?”我觉得这段文字里也没有说他表示他父亲爱上里诺迪埃恩太太的表述啊。

4.他对死亡的构思。

5.父亲病重,约翰在接父亲回家后,面临着要么“夜以继日的加班和照顾父亲”,要么“坦白地告诉父亲,我要扔下你了”。

总结:都涉及父亲;都和生活状态有关。

感慨:

· 沉重的自嘲下是何等的自信。

· 在尝试不同文体后,库切聪明勇敢地剥离了自己,将虚构形象安置于实体名字之下,以众人眼光挖掘潜在的作者,以叙说文本折射南非社会现状。他营造出一个彷徨的库切,但写库切的库切是冷静理性的。真正的库切躲在疏离的面具下和文字里,骄傲而胆小,无畏而软弱。

——————————————————————————————————————————

同学发言:

朱莉亚(情人):

对传统婚姻和性的反抗,寻求平等,反抗传统

玛格特(表姐):

希望表弟更男人

阿德瑞纳(学生的母亲):

表演欲望;不相信她和库切真的没关系。

马丁(同学)

苏菲(同事)

——————————————————————————————————————————

张悦然老师

推荐书目《用人生写作的JM库切》传记

·張悅然老師:作者是库切的学生,算是另一个“文森特”。庫切指導了這個作家的畢業論文。可以通过这本书瞭解一個作家是如何創作的。

· 库切写小说的工作方法:所有引用的话都是后来加的,第一次创作的时候没有任何引用。他写作和引用不是信手拈来。第一部分零碎笔记,第二部分扩充为零碎手稿,五六遍,十来遍;第三部加入引用。触动他的是新闻事件,这是最开始的引子,后来会改变。最开始决定的事情,如父女关系,后来会变化,慢慢清晰,慢慢修改。改写《鲁滨逊漂流记》为《福》,《……》是自己的丧子之痛和另一个作家的丧子之痛的结合,然后坐标对应《罪与罚》,看不出是改写了。以一个经典文本的改写,再确立一种确定的关系,这个关系往往并不复杂,但内核是一开始就有的。他不是激情式的创作,而是对文本的研读。库切文本绚烂的形式不是一开始就想好的,是写的时候慢慢调整的,他恐惧和焦虑的点:他害怕他的小说沦为现实主义小说,唯一的例外是他最著名的小说》《耻》(创作时特别焦虑),其他小说都用现代、后现代手法消解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因素。作者声音消失或突然出现,远小说的写作手法。有一些现实的材料,而后怎么突破现实主义的写作,“这些东西别人都写过了,那我写还有什么意义?”

好看小说推荐:

库切《慢人》

1.一开始是男人的自我独白,后来加了一个维度,让女作家的声音加入其中;

2.库切不会满足于现实主义的一个维度;

3.这本书里的女作家是之前书目的延续,是打通了自己的创作。

《夏日》

· 书里有不想剖析和不想面对的方面,如自己有妻有子,但是他却没写。

· 但他还是写了自己最真实的精神世界和作为人的生活和灵魂,是坦诚的,是其文学创作的特色。

· 库切对自己无休无止,不断深入的自我剖析过程。

· 在不同的故事当中,如何把自己加入其中,用更高级的文学方法,而不是简单的现实主义披露。

两个人对库切对影响很大:

1.艾略特:理性,而不是用泛滥的情感处理文本。

2.罗兰巴特:作者声音的隐去,应该怎么样去审视这个世界上作者的兴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夏日的读后感大全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