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孔子传》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孔子传》的读后感大全

2021-01-05 04:05: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孔子传》的读后感大全

  《孔子传》是一本由钱穆著作,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4.80,页数:1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孔子传》精选点评:

  ●内胜外王的孔子

  ●礼表面上是一堆繁琐的仪式,但实际上是一种社会秩序。它规定了不同等级的人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天子有天子的礼仪,诸侯有诸侯的礼仪,贵族有贵族的礼仪,士人有士人的礼仪,大家都要按周礼办事,不能乱来。如果乱来,整个社会就会乱套。

  ●旁征博引,长于严谨,疏于精彩。

  ●感觉写的是作者眼中的孔子(过于详细了吧)。但不可否认,通过阅读使孔子的形象在我脑海中更加立体化了。读到最后,还

  ●钱穆之才,比冯友兰远矣

  ●得到

  ●得到听书。 根据论语写的,可以简单了解孔子生平。

  ●书的内容和作者的实力都毋庸置疑,不过语文功底欠缺的话,读起来还是很费力的。很容易变成催眠读物,我经常就是眼动,手动,心不动,脑不动。不过,还是会有很多处恍然大悟的感觉,有了上下文,还有时间、事件作为参照之后,对很多广为人知的论语句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钱穆大师阅读量惊人,每一个句子都能参照比对不同的文献进行考证和分析。好书,不好读。

  ●读的略匆忙。。一本小书。

  ●可能是因为钱穆先生自己感觉写得不够尽性,所以在本书末尾对当时的文言白话之争发了一篇议论:   ”但又念今白话流行,即如此传略,多用《左传》《史 记》原文,亦已不得谓是一通俗本。倘必求通俗,势非尽 废文言,通体以白话抒写,庶或近之。然必以古本文言 改写白话,其事当更难。如今世《论语》《左传》等书,皆 有白话翻译本,惜余未曾见及。但中国古人则多作注 释,即如佛教翻译印度原文,亦多另自作注。 今试以白话作注,亦较以白话直译原文远为合 适。如《论语》一“仁”字,岂不可作为注语,详发其义?若 必直作翻译,岂不难之又难。今人于此不辨,则对于古 典文之宣传,岂不将如鲤鱼之登龙门。则亦惟有高山仰 止,景行行之,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之叹矣。“

  《孔子传》读后感(一):可读之书

  史才自不必言,史料取舍得当,史论大体可信。

  可谓裁断多出于己。

  对孔夫子有如事父之忠,固然令人同情生敬,但偶尔难免美圣之嫌。读时还需小心。

  另,此书之史笔,有点疑惑,似不及钱氏其他著作,也许是执笔之初想照顾一般读者,反致无所适从之故?

  《孔子传》读后感(二):研究千年谁参透!?《孔子》最大从政成就经验

  研究千年谁参透!?《孔子》最大从政成就经验——凭三寸不烂之舌、极少派兵佯攻收回失地——凭的是“凡文事必有武备,凡武事必有文备。”意识——最有价值的与虎谋皮经验!本是深研儒家学说最高学府学者领袖,在4*12被蒋倒戈,毛伟人据同理明确指出要有自己的w u装(qia ng杆子里面出zhe ng权)后,仍执迷不悟。 警示后人, 学说泛泛自以为是,想借以与虎谋皮赔财送命。 经得起实践检验才是真经! 孔最大失误——被奸臣离间,通过孔的儿子假传上意,让孔自以为聪明地误会鲁王——碍于面子又不去当面确认,自动离开相位——舍弃鲁国平台一无所成,让奸人得道,误国害己,一世英才白白荒废。

  《孔子传》读后感(三):克尔凯郭尔的猫

  孔子前脚安慰自己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后脚就在庭院中央架起一轮大鼓击打起来,一个柴夫经过孔子门前,听见震耳的鼓声,慢慢说到,鼓声锵锵的(可鄙啊),像是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好伤心好着急啊,凤兮之年,难道不该深厉浅揭吗。

  孔子虽为五百年一遇之圣人,也终究难免在士不遇上天人交战,前后有矛盾之处,但正是这一矛盾,恰恰流露其人性的可爱。现如今我也正深处于此矛盾之中,陷入克尔凯郭尔式不可挽回的孤独。

  克尔凯郭尔的书写与其说是为了拯救世人,不如说是为了拯救自己。酌吟孤独之酒,在云端以孤独之舞翩翩起舞。正是这份落入深渊的孤独,才成为他迷人的气质。

  多年以后,杏林下,面对三千弟子,已是众人口中夫子的孔子,不知会不会记起当年击鼓时,柴夫的喃喃自语。

  《孔子传》读后感(四):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开始时就是为了了解一下孔子生平大概,前面一部分没有很大的感触,也只是看看,强行了解一下。

  序言说此书重孔子教育事业,而功业次之。我前几天看到有人说孔子不是好的教育家,因为好的教育家能教育出比自己更好的人。不置评论,只想说,孔子是最伟大的教育家,因材施教,最先开私家教育,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所谓“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愿为孔圣门下一走狗。

  此书看到后面,说了孔子抱道而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形象生动,让人仿佛看见了夫子落寞却又伟大的背影。“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夫子的高度只能仰望,并且学习之。

  后面说到孔子门下,颜回,子路,子贡,冉有,曾点,有子等人。颜回为内圣外王之人,可安贫乐道。子路一生守护在孔子身边,最后死于卫乱,劝谏而被杀。子贡开私商第一人,孔子尤不弃……………

  钱老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很多我以前不知道的,或者以前有误解的孔子之言行,启发了我很多观念。几多泪目,不胜感激。

  《孔子传》读后感(五):孔子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孔子逝世,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种种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没有过大的作为,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可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称为至圣,万世师表。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 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见孔子伟大的思想。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同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