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被遗忘的战争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被遗忘的战争读后感锦集

2021-01-06 01:49: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被遗忘的战争读后感锦集

  《被遗忘的战争》是一本由刘平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390图书,本书定价:27.00元,页数:2003-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被遗忘的战争》精选点评:

  ●资料堆砌,并无多少创见。而且占有的资料也不算丰富,来来去去那么几本方志和奏折。但已经是关于这场“分声械斗”最全面的研究了,值得一读。

  ●我看的是讲述朝鲜战争的纪录片《被遗忘的战争》,竟然找不到这本书?

  ●历史就是历史

  ●推荐

  ●书讲的是清咸、同年间广东西江流域广府系与客家的战争,本和潮州无关,但作者相当不严谨,开篇即犯多个常识性错误,如说客家话和潮州话可以沟通,为佐证客人善战轻率臆测潮勇中多客人、称平定械斗的粤军副将揭西棉湖人卓兴为纯客县兴宁人;第十章又据粤西东人“解闽语”乱推测东人是客家...

  ●我觉得中国史学界就应该多出些这样的书,这才是真正做学问

  ●只能说这个作者不会处理史料,文笔不好

  ●作为广东人,这本书怎么能不读呢。可是浮尸百万的,而且和太平天国起义有什么关系的。我记忆最深刻的是作者提到土客之间有一个区别是,要不要亲人的骨头起出来放到瓦缸里,土是不起的,而客是起的(记忆没错的话)。

  ●引用文献过多,细节确不可考。无政府状态下的家族生存斗争,放在中央集权涣散的背景下考察,可以见微知著。

  ●什么叫“土人” 什么叫“客匪”

  《被遗忘的战争》读后感(一):一般一般

  张鸣老师04年在《读书》上发过一篇文章介绍这本著作,今天在图书馆好好翻了一下,感觉的确质量并不很高,资料堆砌,而且似乎还有误读,有些常识性的错误,但愿是笔误吧,也没能避免。

  《被遗忘的战争》读后感(二):小白看书

  我是一个小白,偏偏喜欢看历史方面的书,我纠正不了错误,发现不了作者的陷阱,但存一颗善良的心,相信作者给我这个看一遍书的印象。我不要数据,不要人名,只要那个印象。

  1.土客都是汉人,只不过来的时间不一样。

  2.土人对客家人的迫害包括:科举考试名额,土地。。。

  3.客家人建了很多堡垒的建筑。

  4.因为背井离乡,所以非常的传统。

  5.客人的女性很勤劳,束缚不多。

  6.勇猛

  7.全是客家人的县也不在少数。

  8.你说完全是巧合吧,也不一定,毕竟这是今天的人写的,是不是有一种借古讽今的味道,还是人性就是这样?

  《被遗忘的战争》读后感(三):常识性错误很多,学术性著作如此不严谨真不应该

  书讲的是清咸丰、同治年间广东西江流域广府系与客家的战争,本和潮州无关,但作者相当不严谨,开篇即犯多个常识性错误,如,

  1 .根据《惠州府志》“近潮多潮音,与闽漳泉语相近,......风气与赣州近,语稍类”论断客家话和潮州话可以沟通,实则惠州府和潮州府接壤处乃今之海陆丰地区,和潮州话同为闽南语系,非如惠州府其他地区是客家人;

  2.为佐证客人善战以“素性犷悍,其失业游民多觅食外省”轻率臆测潮勇中多客人,其实潮州人、闽南人、温州人哪个不是这种性格呢?

  3.称平定械斗的粤军副将揭西棉湖人卓兴为纯客县兴宁人......

  4.第十章又据粤西东人“解闽语”乱推测东人是客家,事实上,粤西自宋代就有闽南语系的福建移民,苏辙被贬雷州期间说“予居海康,农亦甚惰,其耕者多闽人也。“(《和子瞻次韵陶渊明劝农诗引》)

  《被遗忘的战争》读后感(四):南京大屠杀和我有什么关系

  长期以来我有个疑问,南京大屠杀到底和我有什么关系? 和大部分人一样,当我观看阅读到南京事件惨状的资料时,会感到痛苦和愤懑。但话说回来,南京事件和卢旺达大屠杀这些人道主义灾难有何区别? 如果对卢旺达大屠杀我可以淡然处之,如果中国历史上的各种屠杀可以被遗忘,那南京大屠杀为什么会引起我那么强烈的内心波动。如果说中国历史上的屠杀被以影响团结的名义避而不谈,可是中日间的仇恨真的比中国历史上的那些事件更重要,更值得铭记吗? 借着这书,我或许有些明白了。 这里大体介绍一下本书内容,清代人口繁衍,而从外地迁来的客家人更是加重了广东地区的人地矛盾,而说粤语的土人即广府人和客家人由于语言习俗上的差别,更加大了矛盾,互视对方为外族。广府人视客家人为非汉人的野蛮人,甚至用犵獠这样的字眼称呼对方。最终在同期还爆发了太平天国和二鸦的咸丰年,同为汉人和客家人以宗族和村落为单位爆发了激烈的冲突。 时人称之为斗祸,这次和平时的斗殴械斗不同,是以彻底灭绝对方种族为目的,从而占有对方的土地。有个说法叫“铲村”,将对方全村老少全部杀光,烧屋烧物,连祖坟也给挖掉,彻彻底底的毁灭你。从激烈程度和全民参与度来说,这场土客械斗远超抗战时的广东,广东抗战死伤一百六十多万,而土客械斗死亡人数最最最保守的估计是两三百万。 摘录一些文字,不分立场: 开平金龟村“罗宗叶女,年芳及笄,匪裸而剖其腹死,男妇溺于潭者,积尸几满,凡死九百余人”。 恩平小洴村“老弱妇女匿于后山,被客民发觉,纵火烧山,被烧死者达400余人” 恩平“……为土勇所破,并焚……四客乡”,“恣意烧杀,烟焰冲天”,“客民发掘土著山坟墓,改葬其先骸。害其枯骨,惨无人道。” 恩平,开平,新兴三县客民合攻松柏山各土乡,围七天“水泄不通……援绝村陷,土民死者2000余人……遗尸满溪……杀人之多,受祸之酷,未有过于此者,惨极”。 这些文字如此血淋淋、令人咋舌,我也看过抗战时日军的暴行记录,我甚至觉得土客械斗还过分一点。但这一切,在广东没有多少人知道了。 土客械斗的血腥,暴烈,残忍远超南京大屠杀,时间也离我们很近。但这一切就这么被遗忘了,甚至今日在网上搜土客械斗能找到的资料非常稀少。在抗战时被日人侵略地方的人,有亲人死在日本人手中的人,有很多都还记得很清楚这些历史记忆。 但在广东,真的被忘掉了。 开平县战前30万客家人,战后只剩3万。今日的鹤山市是个纯客家聚居区,这些客家人是当初在土客械斗中落败存活的老弱,然后被官府集中迁移到这里的。在土客械斗的重灾区粤西,不管土客,其祖先大概率会有亲友死在那场械斗里。现在的客家人和广府人虽然泾渭分明,但已经没有多少隔阂和矛盾了。 对粤西人来说,他们祖先遭遇的痛苦和抗战时的中国人遭遇的痛苦没有任何区别,彼此间的敌视仇恨残忍是一样的。 对我们这些后人来说,南京大屠杀真的有那么特殊吗?为什么南京大屠杀会作为民族记忆被反复提起,就连日本人没有到过的西部,那里的人在接触抗战时日本人暴行后的痛苦愤懑,我想和受祸最深的东部没有本质区别。 民族国家是被构建出来的,它需要共同的民族记忆来不断浇灌和强化。民族主义需要抗战,中国人为正是在抗战时形成了民族国家意识。 南京大屠杀之所以不停的被反复吟颂,不是我们需要它,而是民族主义需要它。民族主义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宗教,这些历史记忆之于民族主义,就像圣经之于基督教一样不可或缺。 为什么我们需要民族主义,因为我们过去所熟悉的一切都开始瓦解了。家乡一年回一次,父母一年见一次,同学毕业后可能永不见面,公司隔几年就换,住处跟着换,结婚后无法确定可以过一辈子,得婚前财产登记,朋友交情越来越淡,心里话在身边人面前说不出口。 一个惶恐无助的个人,就这样只身面对庞大又无所不能的世界,他几乎要被压垮了。他需要一个锚地来安放自己,确立自身。 在传统社会组织不停瓦解的今天,民族国家是我们可以找到的最好的锚地。虚弱无助的个人在国家这个强大的对象中获得了安稳,并献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和国家相结合。然后,国家的强大就是个人的强大,集体的力量就是个人的力量;祖国取得了进步就仿佛是个人取得了进步,每当有人在夸中国时,个人也感觉自己神气了一点;如果有人在侮辱中国,或说中国坏话,仿佛个人也同时收到了侮辱。 这种依恋,过去在宗族,王朝,宗教,种族,意识形态中也曾有过。这种依恋就像没长大的孩子对母亲和家庭的依恋一般。人是应该走出来和成长的。人应该昂然的屹立在天地间,坦然接受这一切,发展并完善我们的个性和潜能,尽力接触不同的事情,拓展认知,努力汲取互联网上的知识,客观的看待世界,通过创造、劳动和世界联系起来,实现人身上的种种可能。

  《被遗忘的战争》读后感(五):为不敢说出实话的历史呼吁!

  李光地其父本为邻村上门女婿,因李光地声名鹊起,也留下了一篇入赘的家族族谱序言。与李光地之父同时代的郑芝龙,也留下了一篇落款姓名的序言。郑芝龙少年时代据说即因与父妾通奸而被其父逐出家门,仓皇逃亡澳门妾兄处,并皈依了天主教。而后落草为寇,成了海盗,来到日本发展,成了一个铁匠家的上门女婿。生下一子名字都是日本味的“福松”,就是日后的郑成功。郑芝龙能有几何墨水?能滔滔不绝地写下鸿篇大论?要么代笔,要么出自托名而已。而李光地之父所作序文,也是如此,要么野鸡变凤凰,反客为主,在入赘的家族舞文弄墨;要么就是入赘人家,想托付李光地而不敢高攀,招来杀身之祸,而改其道求其之,托名李光地之父,起码是名臣之父手笔,算是光耀门楣。清代名臣刘墉,不仅老家山东日照的刘姓因地缘关系攀附而成,还有“遍地”的刘姓谱序中留下大名。更有甚者,客家刘姓,还将其引进世系,加以纪念。客家刘姓,本身就是两个文化符号所组成,一个“客家”,另一个是“刘姓”。两个文化符号,分别在内外两部分进行构建。于是,客家有了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等泛客家产物,更有了客家刘开七、刘广传虚构人物以及他们的传说,刘广传更被附会成南宋的知县。无上荣光背后,就是离经叛道的无奈。客家,事实上是清代粤东、闽西、赣南流民的泛称。其中,在广东的部分由于旷日时久的械斗而得名。

  《清源留氏族谱》记载的留从效、留从愿世系原本不足为信,以谱为据去伪存真填补历史的空白也毫无意义。仅有揭露假象,管窥福建宗族组织文化符号的建构历程及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引以为戒加以反思,获得些许的人生感悟而已。现以泉州《清源留氏族谱》为例,为闽国史研究抛砖引玉,只留史实在人间。

  清源留氏宗族,是一个包含了继承式宗族和依附式宗族以及合同式宗族。宗族文化,跨越闽浙,民系就有闽南、福州等民系,以及龙岩民系先民。清源留氏宗族只是部分血缘,外加拟制血缘的宗族组织。现从清源留氏宗族连结的纽带泉州《清源留氏族谱》略谈一二。

  首先,从宗祠来看。清源留氏宗族以泉州市永春县桃城镇留安村的一座建筑作为宗祠。附会了历史人物留从效、留从愿的故里就在留安村,而这座宗祠就是留从效的故居。不仅如此,还虚构了根本无从考证的北宋初年和明朝初年的修建历程。中国货真价实的古建筑本就不多,民居建筑一般都是从明清开始的。事实上,留从效和留从愿的籍贯只能定格在他们生活的永春。现在的永春,几经行政区域变迁,尚不能肯定就是当时留从效和留从愿生活的地方,可能他们出生的村落已经荒废或已划分给了其他现在的非永春辖地,现在永春其他村落的前身。

  历史上的永春曾经是留从效的故里。因此,在留安村生活的刘姓,祖先大多默默无闻,为了光宗耀祖,建构文化符号以建设宗族组织取得随之而来的利益。不惜虚构史实,把自己的祖先说成是五代十国留从效和南宋留正的后代,到了元初由于曾经是担任宋官为了民族气节而改姓谐音“刘”。留从效家族,有史可考的只有留从效、留从愿兄弟以及原本是留从愿而出继留从效的两个儿子。其余都是附会杜撰出来的。留正的留从效六代孙,一眼就可看出他的功利性。古人可以打着某个历史人物的旗号,进行宗族组织的建设,可能是留正本人或是相关同姓,为之谋取功利而已。留从效本无子,两个儿子都是从留从愿那里过继而来。宋史只是记载了宋真宗年间有个叫留丕式的留从效孙子。至于留从效的后人,只能从生我不如养我的道理出发,认为留从效是有儿子的,但是那个叫留丕式的却不知出于留从效的哪个儿子。

  同一部正史的宋史,又有南宋宰相留正的家世记载。说他是留从效的六代孙,但是却没有详实的传承谱系。只能说是在元人的敬称罢了。因为留姓,本属小姓。难得有人做了宰相。只能是依附历史名人。说是六代孙,更能说明留正的祖上的卑微,和无奈。留正本是泉州城内晋江人,而留从效是永春人,籍贯本就不同。留正出名后,以地缘为关系,给自己添光喝彩的事怎能不做和不接受呢?于是同属泉州管辖的晋江留姓和永春攀上边。

  只不过,现在晋江发展迅速,永春较为落后,晋江留姓不齿追源永春,而在晋江设立了福建省范围内的留姓的联谊组织,以及令人喷饭的留从效学术研究会。晋江原本设立留从效纪念堂,并把联谊总会的会址设在自己的宗祠,本属本末倒置。然而,实质上倒置的史实也是杜撰的。留安村是无从考证就是当年留从效、留从愿的故里。当然,晋江留姓本身也是依附式和利益式联宗起亲而来的,他们也绝非留正的后人,更不是留从效的后人。他们之所以,要如此说明,只是出于利益的驱使和对历史的无知,构建文化符号的需要罢了。

  何况正史本身就大量存在着荒诞无稽的传说,当中的留正家世记载也无非是其中的一个飞象过河的片段。留从效同时代的五代十国名将郭崇韬在世时就被附会捧为唐代名将郭子仪的后人,北宋的赵宋皇室也在宋史中留下了乱认祖先的记载,北宋的蔡襄和蔡京也都还是合同式宗族关系。朱元璋也都还想和朱熹攀亲,明末清初的范文程也妄称是北宋范仲淹的后人。历代衍圣公的世系,本身就不靠谱,最多只能追溯到清初。衍圣公不仅经历了孔末等乱宗,一部孔府家族史,其实就是一部红楼梦。而且每次兴亡,都有衍圣公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丢尽民族气节投怀送抱的影子。

  说是为了民族气节,逃避蒙元政府的迫害而改姓,而且还说是谐音。这一是似而非的记载,其实也是一出骗局。元初改姓,为何到明初仍未恢复祖姓?要知道,明代还有留姓,而且就在泉州,还有个有名有姓的举人。而且,宋末人物,比改姓的家世和事迹影响要大得多的名人也没听说有改姓的。宋末元初,汉人改姓大多并无必要。只有为了联宗起见,一己之私而妄自贴金罢了。

  《清源留氏族谱》本是从明朝嘉靖年间泉州南安的留姓秀才开始,不断攀附、杜撰的伪谱。只能切实从文化角度出发,去了解伪托的留从效故居为中心,伪造的泉州《清源留氏族谱》连接起来的一系列文化符号的建构历程罢了。

  相比之下,漳平的文化符号就大巫见小巫了。漳平建县在明成化年间,由于弹丸之地,谱牒记载的历史人物较为可信的是在明朝万历以后。首部县志的作者曾汝檀,在嘉靖年间也援引传说中的人物为和睦里同乡,更是添枝加叶杜撰了所谓的北宋先贤,为其所用。明朝成化年间的建县经过,也只能看是地方开发传说。涉及的历史人物,也只能从成化年间以后开始。

  所有姓氏均认同入闽史话,编造开发漳平的历史,建构着五十步笑百步文化符号。去伪存真之后,蒋姓谱牒人物只能从略微可信的蒋时馨父子算起,跟漳州华安大地土楼蒋姓只是至少的因地缘起亲的依附联宗关系。朱姓攀附了永乐年间的举人,较为可信的历史人物只能从清朝乾隆年间的翰林父子算起。李姓也是随波逐流,妄自认祖客家李火德,闹出了前所未闻何为客家人,碍于不会说也不会讲客家话,却认做是客家人的啼笑皆非的笑话。邓姓从小到大行政单位出发,联宗合族,建构起祖源永福的文化符号,此外也不免俗加进了固始祖地和邓光布入闽的文化符号的建构队伍。林姓和黄姓也漠视福建林姓和黄姓是土著民族的“蛇种”的史实,大言不惭地诉说着前世今生。

  郑超麟所说的活跃于近现代的名门望族,也分别将数量少得可怜的漳平同姓历史人物瓜分认领。宗族之间不仅互相争斗,也互相融合。漳平第一家的“太常陈”虽和永福大族“蓝田陈”斗得你死我活,却也不计前嫌联宗和解,更添加了明末一民族志士所在的“感化陈”等。位居其后的 “丁坂刘”和“坂尾刘”本不同宗,由于利益关系,在清康熙年间正式确认的合同式宗族。近水楼台先得月,现以“坂尾刘”为主,联系“丁坂刘”加以论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