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田野调查·被遗忘的村落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田野调查·被遗忘的村落读后感10篇

2018-01-16 21:3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田野调查·被遗忘的村落读后感10篇

  《田野调查·被遗忘的村落》是一本由[日] 宫本常一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5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田野调查·被遗忘的村落》读后感(一):重拾的遗忘

  《被遗忘的村落》是一本有关战前日本农村随笔记录合集,内容丰富。当然在这之前,我个人对日本农村没有任何了解更何况是这么久远之前的日本农村。一直以来我们都只看到了日本的文明发达,战后的告诉发展和复兴,可是关于这类田野调查的书籍并不多。作者宫本常一,是著名的日本民俗学家,他探访日本各地民俗,深入当地民众之中,留下了大量珍贵文字照片,具有非同寻常意义。 这本书不是很好读的,但是很有趣,很多名词需要查一下,脑补是没有用的,关于年份的部分,想做到心里有数就得对应中国的年份,比如:明治时期,就是1868-1912年,大概就是同治、光绪、宣统年间。江户时代,就是1603—1867年,大概是明末到清同治年间。第二个问题就是对日本版图的了解,找个百度地图看看就好,发现作者很厉害的,走访之处的确都是相对比较偏和原始的村落,采集资料难度和危险可想而知。 “寄合”是我查询的一个词:惣村的自治性集会,一般由乙名、年寄召集。集会场所多在神社院内,大家同饮神水以表明齐心协力。其实也就是类似于中国农村开的村委会与祭祀活动的集合体,只要是有大事情就要开会,由年长或者权利比较高的人来决定。当然对于一个村子大事情也是相对的,比如作者想借阅村庄历史账簿,村里德高望重的人就要组织寄合来讨论一下,外人不可以参加。大家要考虑的是这个借阅人的来历和人品,是不是信得过。当然女人是不可以参加寄合的,女人的地位还是比较底下的,这种重男轻女现象我国依然存在,不仅仅是农村。女人们自己也有寄合,但是基本上就是聊天会,讨论谁家的婆婆欺负了儿媳,其实大部分是儿媳妇欺负婆婆,由于战争,劳动力的减少,年轻女性就是一家的支柱。 女人在某些重要阶段起到了比平时更加重要的作用,在这个社会里互相了解,互相帮助。在战士的农村,女人们插秧,唱着插秧哥,偶尔出现男人,其实是不受欢迎的,而且会被女人们捉弄。以前姑娘常常偷偷离家出走。她们是会和母亲商量好,而瞒着父亲的,一般会在盂兰盆节回家。她们出去多半就是找些女佣的工作,如果做不好不好意思回家,这个时候家中会想出一些理由让她们回家,一般都是说父亲病倒了。只要是同性扎堆儿的地方,一般聊天的话题也多离不开“性”,即使在性的话题被禁止谈论的年代,在农民,尤其在女人的世界里依然自然而然地谈论。不仅插秧,在其他只有女人一起干活的时候也谈的热火朝天。内容充满机智,也算促进生产。有个现象特别值得关注,擅长讲色情故事地女人往往都是好妻子。往往扭曲这些色情话的人才不好。 书中也记述了一些人的事迹,其中有一个就是牛贩子,日本人把撒谎称为:牛贩子的嘴。可想而知,牛贩子的一生必定是充斥着各种谎言精彩故事。书中记述了一个牛贩子的风流史,也反映了当时日本农村社会的种种现象。比如牛贩子也是有师傅带着的,而他们由于职业性质,会到处走,因为没有自己的天地会被人瞧不起。同样的,由于见多识广能说会道,就会被女人们喜欢,到处留情,处处都是情人,有寡妇有姑娘,也有娼妓……同样也有良家妇女,而这些女性的丈夫大多有些钱财,也会在外面有二房。这个牛贩子自己说:我这八十年别的什么都没干,就是骗人和玩女人。 作者在书中也提起了他的祖父,宫本市五郎。作者通过对祖父生平的描述,展现了战前和战后的日本的变化。同样也在一个普通家庭角度反应了战争对人民生活造成的改变伤害。但是无论多么的艰苦勤劳的祖父都撑起了一个家。祖父是家里的次子,不能继承父亲的手艺,只有长子才可以。这使我想起,前段时间看的有关寿司大师的纪录片,其中就说日本的传统里只有长子可以继承家里的事业。其实这对两个孩子都不是很公平,这个民族也是很奇怪的,无论多么的叛逆,对于传统的尊重一直延留至今。 我们一直觉得只有中国有江湖,其实不是的,日本也有,只是说法不同而已。在日本,在社会上闯荡,走江湖的人,叫做:世间师。在日本的许多村落,有很多人年轻时经历过放浪不羁的旅行,大概类似中国的行走江湖。从旧番时代到明治时代,这样的势头越长越烈。并不是农村的生活就一沉不变,由于时代的变迁,战争的侵袭,自我意识的高涨,千篇一律模式化生活,让一些人感到了厌烦,选择了游历河山,行走江湖。值得一提的是,明治元年,因为男女随时都可以自由睡觉的风气盛行,无论白天黑夜,家里山里,人们都可以随心所欲。大家都觉得这个世道好,可以为所欲为,但是苦了警察们,得到处阻止这样事情的发生。回顾这些人的一生,无疑对时代具有敏感性,为了适应社会的变化而生存付出巨大努力。当然正是由于这些勤恳的农民的存在,山村才终于勉强跟随时代的步伐蹒跚前行。 在这样的年代和乡村,文盲与识字者的区别是相当大的。文盲的传承都是靠耳朵听,脑子记,口传,未免会有纰漏的产生。而文字记录则不同,他们可以把听到的,看到的,用文字记录下来,为后世作为参考。最实用的就是方言的传播,日本的乡间,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的口音,和对词语的不同解释与念法。了解了觉得特别的又去。实用性还有一点:对自然灾害的规避。对于日本这样的国家,地震、海啸、台风等自然灾害很多。地震是最习以为常的一个。文字记录者,会把发生灾难的前后情况记录下来,总结经验,防止下次灾难来临时的惨重损失,同时保护生命安全。 文字记录下来的历史,是为了让现代人看到变化。民间文化传承者不仅仅是单纯地将旧传统传承给后代,还为改善自己的生活付出比一般人更大的努力。这是一个共同现象。这其中闪烁着农民的朴实和对生活充满活力的向往与努力。就是这样的一群人,引领着战前的日本农村走向进步和文明。 书中还收录了一些职业的兴衰,比如猎户,山民……无不赞扬他们的吃苦耐劳,勤劳善良,为了自己的命运和生活,与大自然做出抗争。我想作者想表现的就是日本普通百姓,尤其是日本农民的普通而又伟大的生活。很多记忆都不见了,而民众的历史存在于被遗失的记忆里。 这本书里面很多的内容很亲切,因为你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到中国农村的影子。或者说,我们都可以看到,为了发展做出的变化,有惨烈,也有残忍。比如战争和自然灾害。但是无论何时,只有坚强和努力才是最终发展的动力。

  《田野调查·被遗忘的村落》读后感(二):16年所读的最好的一本书,就是它了!

  插秧结束后,早晨割草喂牛,中午可以悠然自得地午睡,这不是农民才有吗?秋收以后,稻谷入库,坐在炉边,燃烧木柴,编织草艺,制得草鞋两三双,轻松度日;或参拜寺院,将自己满意的作品互相比赛,几乎有三个月的时间可以优哉游哉过日子,除了农民,谁还会有这样的福分呢?

  ——《田野调查·被遗忘的村庄》

  1.

  16年差不多读了50本书,我本来想把《神曲》放到最后来读,但是书籍积压太多,无奈只能把《神曲》的阅读推迟到即将到来的17年。又因为最近一周生病,心情也不算太好,导致生活和阅读节奏又慢又没有秩序,原本想读的几本书,都没有按时完成。

  今年所读的书,大多数是好书,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选书的标准还算苛刻,一开始就是冲着好书去读的。但好书归好书,能让人真正印象深刻并产生深远影响的少之又少。这段生病期阅读到《田野调查·被遗忘的村落》,我时而因为身体和心情原因略有沮丧,时而又被这本书深深震撼,沉醉在一片乡野的和睦和情趣之中。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几乎用笃定的语气告诉自己:就是它了!所以我做的第一件事,是给新经典的营销编辑刘明春师兄发了一条信息:今天读完了《被遗忘的村落》,感谢上回寄送这本书,这是我今年阅读的最好的一本书。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学术作品,没想到是一本民俗方面的好书。

  听着书名,这本书确实不够吸引人,但是读了它的内容,才知道这是难得的好书——它虽然是田野调查的时事记录,但是读起来却像小说一样,甚至比小说更加精彩。16年以《被遗忘的村落》收尾,也算是圆满了。

  2.

  本书的作者宫本常一从1930年开始,以民俗学者的身份探访了日本的诸多乡村和古村落,深入当地的民众之中,和当地的学者对床夜语,或者和老者促膝长谈,收集了大量珍贵的资料,完成了这本书的各个部分。

  在这本书中,有几个让人印象极其深刻的几个故事,我在这里转述一下供大家乐呵:

  第一个,是《土佐源氏》中放牛郎的故事。

  这是一个八十多岁双眼失明的老人亲口陈述给作者的故事。这名老人生活在一座桥下面的简陋屋棚里,年迈的妻子照顾着他。他年轻的时候是一名放牛郎,一生什么都不会,只会做牛贩子。没干太多坏事,但是对妻子冷漠,喜欢在外面偷情。他没钱,但是懂女人,所以总是能趁着放牛的机会赢得顾客家女主人的芳心。有一个上级阶层的官员叫他去给家里送一头牛,他因此认识了官员的妻子。可能她的丈夫对她缺少关爱,所以她整日在牛棚里喂牛,以牛为友。放牛郎因为和她有共同话题,情投意合又都寂寞难耐,两人很快就偷偷摸摸地做一些苟且之事。

  放牛郎一生亲近过很多女人,但是也许是他们之间有志趣相投,所以只有这个女人让他产生了感情。她后来得了感冒,结果就去世了,放牛郎躺在床上哭了三天三夜。他告诉作者,“我失明这三十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现在不想过去那些女人了,其实每一个都是亲切温柔的女人”。失明之后,一直陪伴他三十多年的,正是一直被他忽视的妻子。

  “我骗了不少人,但是没有骗牛。牛会记得,即是过五十年,你再见到它,它一定会叫,很怀念的样子。我只对牛没撒过慌。对女人也一样,我虽然占有她们,但没有欺骗她们。”

  第二个是《世间师·一》中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作者的亲人名字叫伊太郎。

  伊太郎这个人年轻时参加过战争,做过伐木工,当过木匠,一生都在到处奔波,不愿意停下来。伊太郎十五岁当伐木工时,有一次回家过正月,途中翻山越岭,在山麓遇到农民,就向他问路,农民说附近山上劫匪多,最好在他家留宿一夜再上路。伊太郎不听劝,就继续赶路,顺手拔了一根插在田野的木桩。他腰间插了一把刀子,加上这根木桩做武器,看起来威风凛凛。夜里他发现有人从山上下来,手上没有提灯笼,便知道自己可能遇到劫匪了。他心想如果自己发出声,对方就知道自己是个孩子,所以就打定主意,无论对方说什么自己都不回答。他与劫匪擦肩而过,对方看他身上带着武器,心里害怕,就避开到路边。他一声不吭地继续往前走,听见那两个人说:“刚才上去的什么人?”另一个人回答,“武士”(武士无论是地位还是功夫,都让土匪不敢轻举妄动)。伊太郎故作淡定成功地躲过一劫。

  伊太郎去过东京,去过台湾,到处打工,就是不愿意安定下来。直到中年之后,自己的长子参加日俄战争战死,他才决定不再外出闯荡折腾。就这样,他整日坐在火盆边抽烟,竟然一下子度过了人生中剩下的三十年。

  《被遗忘的村落》中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大多数都是宫本常一走访之地的老人向他叙述的故事。这些故事里面夹杂着很多趣味,也充斥着很多心酸。那个时代日本的乡村,虽然物质贫乏,人们勉强果腹度日,但是每个人的故事都很精彩,跌宕起伏

  3.

  《被遗忘的村落》中也记载了很多有趣的乡间习俗。为什么以前住在山间的那些人喜欢唱山歌?有一个老人告诉作者:

  “唱歌。你一唱歌,在山里走的人就听见你的歌声。要是同村人,就知道你是谁。对方也唱歌,当双方走进到能听清歌词的地方,就‘喂’的打招呼。这就大致能知道对方往什么方向做什么去。要是找不到这个人,只要有人听过他的歌声,就可以推测他大概在哪座山。”

  还有这样一段有趣的记录:

  这一带农民几乎每家都养鸡,主要用于打鸣报时,白天放养,让鸡在田地里吃稻谷,晚上鸡回到家里,站在土间的横木上睡觉。这些打工者半夜三更从姑娘家里(日本流行“夜偷”,也就是在夜里闯进姑娘家和年轻的姑娘偷情)回去的时候,看见哪一户人家没有关门,就进去顺手牵羊把鸡偷走,煮成一锅香喷喷的鸡肉。当地人不吃鸡肉,不仅鸡肉,牛肉一般也不太喜欢,所以起初没有发觉此事。家里少了一两只鸡,总以为是鸡在外面睡觉,没有回来。等到村子里少了几十只鸡,才意识到有偷鸡贼。于是有人抱怨道:‘准是那帮长洲来的木匠干的好事,太不像话了!’

  关于上面提及的“夜偷”,也有很多有趣的记录:

  有人住的地方就有艳闻,据说过去的小伙子能翻越一座大山,到南面的冷杉林山间去夜偷,要走一两里地。如果是个好女人,走夜路,再远也不在乎,点着火把去。

  读到这样的句子,我仿佛置身于日本山区乡村充满荆棘的羊肠小道上、置身于深山脚下的农舍边,置身于夜幕之下的萤火小路。读到这样的句子,我也不得不感慨,国内对乡村民俗的调查研究,实在是太少了。

  我们中国的乡村文化,和日本的乡村文化相比,自然不会失色。但是这些年来,我们对乡村的考究能有多少?我们的调研能出多少有意义的成果呢?很多民俗文化都在消失,很多拥有丰富经历的老人正在离开人世,这不得不说是一种特别让人惋惜的事。

  4.

  日本人对自己的文化一直研究得很透彻,我们现在在观看日本的动漫或者电影时,很容易被其中精彩而神秘的古老传说故事而吸引。中国当然有比这更精彩的故事,但是我们挖掘地不多,甚至有时候会觉得,我们对自己某些文化的挖掘,可能还不如日本人对我们的挖掘。

  我看到有很多日本作家,包括小说家,学者,导演,都对中国做过很透彻的研究,所以他们的笔下或者镜头之下,创作了很多以中国为蓝本的故事。读完或者看完之后,我们不得不叹服,这些日本人的作品就是很好,比我们自己做的好。

  他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自然免不了对中国的某一方面做出大量的调查研究。这是一种精神,也是日本这个民族的可怕之处。日本人了解中国,可能远比中国对日本的了解更多。

  这当然不是在吹嘘日本,而是确实被他们所花费的功夫所折服,也确实感觉到了危机感。

  这些都是题外话,不是我读完这本书所得到的重点。重点是,《被遗忘的村落》让我产生了一些新的人生观。

  我一直在徘徊到底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生。我喜欢平淡而每一天都过得有趣的生活,但是又心有不甘——每个年轻人都想在事业上做得轰轰烈烈,干出一番成就。《被遗忘的村落》让我突然想去山区的农村走一遭。我来自农村,但是我现在想独自一人去一个陌生而古老的村落做一些社会调查,采访一些当地的老人,了解一下当地的文化。记录一些当地的故事。

  我之前就一直在说,想收集一些民间传说或者志怪故事,但是一直不知道如何去做,而这本书恰恰给我提供了样本和动力。所以我在想,如果明年条件成熟,安排妥当,我不妨请一周的假独自去大山里走一走。这个想法很振奋人心,我也正在尝试将它变成现实。

  这几年应该还有空闲和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探讨人生的意义,可能就在此刻。现实中有很多束缚,但我其实就是一个无拘无束、天马行空的人。

  《田野调查·被遗忘的村落》读后感(三):村落里的遥远记忆

  著名日本学者宫本常一,在七十三年,四千多个日夜中,徒步十六万公里。走访许多遥远、人迹罕至的村落,与那里的人们秉烛夜谈,记录下大量详实的资料。他将调查的经历写成一本本书,真实再现了旅途中的所见所闻。 能把这本书介绍给中国的读者,真好,我们对古村落的开发利用,如何进行保护,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课题。 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涉及的范畴和领域相当广,举凡语言学、考古学、民族学、行为学、人类学、文学、哲学、艺术、民俗等,都可透过田野资料的收集和记录,架构出新的研究体系和理论基础。 参与当地人的生活,在一个有一个严格定义的空间和时间的范围内,体验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思想境界,通过记录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来展示不同文化如何满足人的普遍的基本需求、社会如何构成。

  《田野调查·被遗忘的村落》读后感(四):快乐的源泉

  现在可以发展越来越迅速,农村大部分已经转变为城市,或许只有那些偏僻的山区还依然过着田园生活,远离这个嘈杂的社会。这本《被遗忘的村落》带读者走进日本那些渐渐被人们遗忘的村落,深入地去了解他们的生活,与老人们促膝长谈,记录下这些不一样的生活。

  作者在书中记录的这些人和事,都是朴素真实的,想想他们的惬意小生活,的确是有钱都很难享受得来的。书中写道一个在美浓干活的名叫伊太郎的老人,被生活所迫,后来又被环境所迫才辗转来到这里。他觉得,在美浓干活比东京有意思,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快乐。在东京虽然挣得多,但是到处被住宅挤得密不透风,做事还要低三下四地求人,一点也不自由。虽然这些人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他们懂得如何去享受生活,如何能使自己更快乐,他们更懂得知足。到了这个年龄的老人,一般都经历过很多波折,所以说他们对于世界的看法比常人要深刻。

  一般生活在村落的人都不会去学习文字,大部分是文盲,如果是说字写得更好看的,那就更少了。书中《文字记录传承者》这一章中就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用漂亮的字体记录历史,使本书的作者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作者十分想和这位老人见面,于是他开始增加见闻,走遍日本。最后他终于找到了这位老人,并且与他攀谈许久,两人十分投缘,来人热情地招呼朋友陪他一起唱民谣。作者在听这些故事的时候几乎是废寝忘食般,而老人也是滔滔不绝地讲。通过观察,作者发现了识字者与不识字者的区别,最明显的就是时间观念。而识字者考虑的也特别多,他们会有一种对传播知识的责任感。可以说,在偏僻的村落中,依然有这样有责任、有抱负的人存在,他们是文字的传承者,也是历史的传承者。

  总是作者走过的村落十分丰富,每个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也有自己的风俗文化。作者通过了解这些人,更加认识了日本人,也发现了日本文明的发展过程。这些不起眼的人,他们所注重的不是金钱和名利,而是用心去感受大自然,感受他们当下的生活。本书可以说是作者写下的游记,他带领我们走向幸福的中心,并融入到当中去,体会到了一种在城市中体会不到的快乐。

  ——特此鸣谢【拾光书屋】

  《田野调查·被遗忘的村落》读后感(五):如果总是心存怀疑,那就无法生活下去,因为怀疑是无止境的

  在翻看这本书时,我都搞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借这本书来看。难道是因为书底上的“一位学者,七十三年,四千个日夜,一生徒步十六万公里”还是“真实再现了偏远地区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成为了解现代文明高速发展前的日本与日本人的珍贵著作”?当时在书架上看到这本书时一闪念而过的便是这本书是不是对中国农村的衰落有借鉴作用,但看了这本书之后,才发现在这方面并无帮助,因为作者主要是记实,而且主要记录的是一些日本农村老人的自述,“了解他们在年轻时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如何生存下来的,思考老年人产生的作用”。而实际上我早就买的关于中国农村的书《出梁庄记》《中国在梁庄》和《一个村庄里的中国》却还一直未排上阅读档期。每次去图书馆还书时都要借书,而每次都会优先看借的书,因为是有归还期限的,结果导致自己买的书反而像后娘生的一样受歧视,真不应该!

  还有这本书的内容,每篇文章我都分不清年代,因为按作者的描述,既有二战前调查的,也有二战后调查的,而这两咱时代的日本农村应有很大的区别,作者只说了年代号,未按公元纪年表示,所有看起一直是有点糊涂的。不过,看了此书,多多少少对日本农村的生活有了些许了解。特别是日本农村女子,一般6岁左右就去当到更小小孩的保姆,而在出嫁前一般都要出去旅行(因为“她只知道家庭里的规矩,不了解社会,想事情就会很狭隘”),去打工或游历,而且基本不用带钱,各处借宿,有些帮别人插秧或做其他农活更可以挣些钱回家。再说插秧,在日本农村是女子最擅长的,所以插秧是以她们为主力,但她们插秧的姿势太损身体了,即跪在水田里,认为这样插秧效率最高。还有,日本的妇女对贞节似乎并不在意,而男子觉得哪家的女子可以,晚上便会偷偷摸到别人家里去,而女子一般也不会拒绝。

  在日本农村,对村中大事都有讨论制,即各家会派出一人进行商讨,虽然效率极低,但是这说明这种讨论议事制度不只是出在罗马,各地都有其生发的土壤。就像轮子的发明一样,世界上各地的人们(美洲除外)都单独发明了此物。

  1 “小小的村落作为共同生活的空间过于狭窄,各家各户的事情都不胫而走,广为人知,而世间流传的多为坏事。总之,对邻居的事情知道过多会导致双方的生活沉闷窒息”——这也是在中国许多农村人逃离农村的原因。

  2 农村老太太经常聚集在一起说互相儿媳妇的坏话,据说这样回到家里和儿媳妇相处时就不至于那么厉害——怨恨若有了正常的宣泄途径,反而不会引起家庭太大的矛盾!

  3 “我们家穷,一直认为本来就应该是这样,所以没觉得不幸”——所以,许多不幸都是比较出来的或觉得对命运不甘所致。想起前段时间在《毒木圣经》中,也是这样的看法,许多人认为非洲人非常可怜,但其实他们自己并不这样认为,这都是从自己的立场来看待事情所致。

  4 如果总是心存怀疑,那就无法生活下去,因为怀疑是无止境的。

  5 算卦必须是为别人今后的生活提出指导性的意见,不是只说一些宽慰的话。

  6 学问给予我勇气,告诉我不必自卑地生活。

  撰文刘萍 2017年5月2日

  http://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103041065292558&mod=zwenzhang

  《田野调查·被遗忘的村落》读后感(六):珍贵的乡村记录范本

  本文为“书入法”app 发起的“鲜读团”活动的书评作品。

  其实或许在不同的时代,在不同的国度,相对落后于时代的乡村地区和底层人们,得到的关注往往很低。战后的日本也不例外,自然而然的全国关注的焦点都在以东京为中心的东日本。在战后日本经济迅速腾飞,西日本的乡村地区自然在现代化进程地冲击下走向衰落。往往这个时候,会有一些有心人,担心这些快要被遗忘的东西快要消逝,就会用文字记述下来。这本书的作者宫本常一就是其中一位,他是日本民俗学家,他深入探访了日本各地偏僻村落,对村里的老人进行采访记录,留下了大量文字记录。

  作者认真细致对日本村落进行田野调查的真让人佩服。在进行调查前,作者已经随意在全国各地行走过,而且亲身在乡村生活过,干过农活。进行调查会尽量仔细、不遗漏任何一条村落,几十年间,他走遍了西日本的大部分村落。同一个地方他还回走访几次。然后他才集中精力对选中的乡村进行调查,调查就更加细致,从第一篇讲述某地村落的“寄合”看出,他首先进村走一遍,想方设法找资料,然后向村公所的村民求证,另外还和村里的老人访谈,开头收录的几篇文章是对几位老年人口述一生经历完整记录。记录这些老人年轻时是在怎样的的环境生存下来的。 正因为前期的努力,协助作者调查的人虽然很多,但他并没感受到太大的阻碍。

  关于口述史的书最近十年在中国得到越来越多的出版机会,是对官方所谓正史的有利补充,然而怎样才能让口述者并不是按照作者的思路去说,而是完全按照自己的真实想法说话,这非常考验采访者。收入这本书的文章题材不一,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几篇几乎原封不动把几位老人的讲述的记录,简直是口述记录的范本。

  分享两个让我感动的故事:一位叫金田的老人经常在地里干活干到很晚,金田回忆常常借着重一家门前的灯,后来重一回忆其实他家并不是每晚都点灯,看到金田干活,估计要很晚,才点的灯。重一一直没把自己的好意告诉金田,金田也以为对方是因为夜黑才点的灯。这样村里暗中互助帮忙的事或许有很多很多。另一个故事是寻找孩子,一户人的孩子丢了,家里人找了很久都没找到,于是通知大家帮忙寻找,接下来的情况让作者吃惊,有的人去山地,有人的人河边,有的人去附近的村落,大家分工合作,并看似没有人指挥,也没相互约定,但全村人各自行动,搜寻行动并不混乱。原来村里人对孩子的家庭情况已经了如指掌,大致能知道孩子去哪了。最后孩子找到了,感动我的点在后面的描述,一个酒鬼参加了搜寻,在孩子已经找到的情况过了好久还没回来。终于回来了才知道他去了那位孩子最好朋友所在的地方,那是经过最难走最荒凉的山间。

  后面几篇文章的风格有些不同,没那么生活化,是想读者展示或许已经消失的乡村曾经存在过的痕迹和当年生活在其中的村民的真实状态。

  《田野调查·被遗忘的村落》读后感(七):对村落发展的一些思考

  20世纪20年代,辜鸿铭在日本的一次演讲中说过:”今日的日本人是真正的中国人,是唐代的中国人“。彼时的日本已完成明治维新,全盘西化,正在积极进行资本积累;而中国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大举科学、民主的大旗,抛弃旧文化,摒弃孔孟之道。辜鸿铭以此来传达:日本文化根植于中国的汉唐文化,失去了这些,日本文化将难以成长;更重要的是,他借此对国内文人敲响警钟。

  明治维新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实行的大改革,让日本从封建小农经济的落后弱国正式步入工业文明,它促进了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而它同时带来的冲击,或彻底、或循序渐进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宫本常一,是日本著名的民俗学家,从1930起,他开始探访日本各地民俗。他探访的地区是根植于深山的村落,偏远、落后、鲜少外人到访是这类村落共同的特点;他探访的对象囊括了村落中不同身份、职业、职位的人,涉及到老人、养家的男人、世家大族、区长、主妇;他细细了解这些村落的风俗和发展演变,村民的生活状态和情感。在他的《田野调查•被遗忘的村落》这部著作中,他以平缓的文字将那些深埋在群山和历史中的人、事,以及村落变迁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以船为家的海上漂泊者,信仰大山和自然的山中修行人,因自然灾害、战争、税收奔走的山间行者,以猎物为生计的山中流浪者……

  由于老人丰富的经历和见识,因此他探访的主体对象便是老人。

  在作者的庞大的探访对象中,有这样两位特殊的老人。他将此类人称为“世间师”。

  伊太郎,15岁时迫于生计离家打工,从一位伐木工人成为木匠师,经历过西南战争,先后去过熊本、鹿儿岛、东京、美浓、山口县、台湾,甚至去过韩国釜山、朝鲜平壤,那时,朝鲜已成为日本的殖民地。他去一个新地方便会有新情人,他们会像普通夫妻那样相处,他享受着情人似妻子一般的伺候,却觉得情人和妻子对他的管束不可思议。因为工作原因,他常年离家,却从不给家里寄钱。直到他从朝鲜回到大阪,妻子去世,他才又回到家乡。而后,日俄战争爆发,他的长子战死沙场,他就再也没有外出过。后来,宫本常一来到了那个偏远的村庄,已是八旬老人的伊太郎对他说起了的经历。

  伊太郎是一个很狂野的人,脾气暴躁,随心所欲,他会假扮游艺人搭上去台湾的轮船,去村里有女孩子的家里玩,不在意对方的欠款,但唯独对工作一丝不苟,认真负责。这也是他受欢迎的原因。

  而左近,是一个与伊太郎完全不一样的人。在西南战争爆发后,他应征入伍,地雷将他的脸部大面积烧伤。后来,他退伍回家乡,娶妻成家,辛勤工作,养儿育女。

  在“归还运动”中,左近发现自己的土地要变成国有林,他开始想办法认字,学习法律,赎回林地,努力让村子富裕起来。最后,没有足够的钱,林地还是变成的别人的东西,村子也没有富裕起来,但是因为习字阅读,左近逐渐明白世间很多事情,不再像其他的农民一样,生存在”流言与传说“的世界里。

  在左近暮年的时候,他跟着一位叫大川的算卦人四处行走,他们拄着手杖,穿着草鞋,装束如同乞丐,靠双腿旅行。他叹息道:在我终于明白世事的时候,已经年届七十,我也不知道自己这一辈子都做了些什么。

  大川是一个很贫穷、博学的算卦人,找他算卦的人有渔民、贫民,也有世家富人,他为对方提出指导性意见,而不仅是宽慰的话。他说:真正的卦师应该是衣食无忧的穷人。

  在明治维新开始后,任何一个村落都有像左近、伊太郎这样的人,为适应社会的变化,他们为生存付出巨大的努力。但大多数,这些努力没有得到应得的效果。但是,若没有这样的人,大多数村落会消失在历史的变革中。

  《被遗忘的村落》对我们了解日本民俗,特别是明治维新开始后,村落的演变、民众的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时代在奋力向前,我们被裹挟在历史的洪流中,只能努力去适应。但那些已经被淹没洪流的人和事,理应被铭记。

  《田野调查·被遗忘的村落》读后感(八):像宫本常一那样发现乡土社会

  文/严杰夫

  日本导演今村昌平的著名电影《楢山节考》描写了古代日本的一种可怕风俗:由于粮食长期短缺,老人一到了70岁就要被子女背到山中等死,以供奉山神。《楢山节考》描写的这种风俗是真实的历史,让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到古代日本的社会状态。

  事实上,日本民俗学家早在上世纪30年代起,就开始关注前现代的日本传统风俗。这些学者深入到乡村去调查、采风和考察,据此建立起了属于日本自己的民俗学研究系统。这其中,宫本常一就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

  《田野调查·被遗忘的村落》读后感(九):君等皆为世间师

  在这本以田野调查为名的,却有着散文品质的书里,作者宫本常一提到了“世间师”的概念:在日本许多村落调查时意外地发现,有很多人年轻时经历过放荡不羁的旅行。他们或许因为迎上革命的潮流而踏上前路未卜的道路,又或者因着风流的性子欠下诸多温柔刻骨的情债,也有明白了待在山中的无济于事而渴望获取广博知识的后知后觉者。这些进击的村民在岁月变迁中成了老翁,见证了从藩镇时代到明治,大正时代的历史。比起如今嘴上强调自我意识,自我生活却沦入模式化的年轻人,倒是被遗忘的岁月中的人儿更显得可爱。而他们的青春与人格是如何形成的呢?这是作者写文的初衷之一。

  宫本常一从昭和初期开始他的探访之旅,或许因为是山口县出身的原因,他最为熟知与青睐的还是以山口县,岛根县,高知县,奈良县为代表的中国,近畿,四国这些本州岛以西的地区,从村民口中打听那些年“长州藩”与“土佐藩”的传说。本书的大多数文章以昭和中前期的所见所闻为养料,以西日本为调查中心,从村落制度,婚恋,地质,人口变迁等视角呈现出一个现代化以前的日本村落图景。在以东京为中心的学术环境里,这些关注偏远地区的文章显得难能可贵。文章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年号纪年与地名古称。成长于明治时代游荡四海的世间师们成了老人,作者在记载这些微小人物与土地之间的故事时也逐渐成了老人。纪实内外,采与被采,有情,有缘,有果。我倾心于文章中这些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羁绊,这也使得《被遗忘的村落》不同于一般的田野调查,是一本有温度的传颂歌。

  初始的篇章漫谈了村落小社会内部在生活上制度上对村民的利弊。小小的村落作为共同生活的空间过于狭窄,善事恶事人尽皆知,然而正因为这样,村民们不会只以好坏善恶标准评判人的行为,必须从人性的高度,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传统的管理理念将男女老少分成固定团体,村民人人有所依归。在私生活中默默使点小坏来发现理想世界,也算是对高度统一的生活的一种补救。村落就是这样保持着和谐的平衡。《寻找孩子》一篇里村民众志成城找失踪孩子的一段,就展示了这种村落共同体在功能上的优势,同时也伴随着一份感动。关键时刻,即便是酒鬼大叔,也担起了一份责任,很难说这绝对是村落意志的支配产物。

  整本书最引人入胜的部分是以《土佐源氏》《我的祖父》《世间师》为首的一系列以讲述平凡老人的生平为主的文章。而我之所以能酣畅淋漓地“入坑”这本书也是源于这一部分的精彩,这无非是因为故事中所包含的男女羁绊,人与乡土的羁绊,人对世间事的领悟是最为透彻明白,像演绎着小说情节,叫人读来虚实不分,唏嘘不已。一生都未能融入村落圈子,没能成为堂堂正正社会人的老年乞丐因风花雪月的曾经被作者称为“土佐源氏”,即便是这样一个村落文化中的边缘人也懂得男女之事的边界,在该与不该中恪守自我:虽然没有融入村子,却尽量照着村规做人,决不能因为和女人发生关系而让她在村里无法做人。虽然占有她们,却没有欺骗她们,因为爱过的每一个都是亲切温柔的女人。他这么谆谆教导着尚且年轻的作者:女人会体谅男人的心情关怀他,男人却极少体谅女人的心情,你切莫忘记女人对你的付出。我格外钟爱这样讲述“你一生的故事“,像极了无赖派的小说,恍惚中也跟着代入了进去。这是宫本常一这本书带给读者的额外惊喜。

  书中的其他各位老人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把像对待人一样对待动物的做法传承给作者的爷爷,坚守“不理解的事情不做”的信条,维持传统生活却也不强迫他人;因为喜欢手艺而努力工作的木匠伊太郎,对金钱本位论的世间感到失望无趣;热爱旅行的算命老人左近学习了一辈子生存必须的知识,可惜卸甲归田时那些见闻早已过时。一生都在漂泊的渔民富五郎说,这一生开心的事和伤心的事都很多,但这世界上最了不起的还是人。

  或许是因为一气呵成阅读的结果,隐隐觉得文章的排列也见其心思。从星星之火努力建设村落,回忆往昔农活中的乐趣,微小社会结构带给村民的彼此了解,到老人们年轻时堪比源氏的情史,到最后村落共同体的崩溃,村民向外拓展的无可奈何的历史脚步。

  作者在昭和四十六年重新编撰时又加入了略带悲情的讲述水灾逼迫村民拓荒北海道的《十津川山崩》、《新十津川开村记》。名叫喜三郎的十三岁少年为了去一个陌生的世界劳动,花了两个星期的时间从奈良最南端的家乡出发,翻越了高野山,辗转大阪,终于来了神户上了开往小樽的船。几年前我曾经去到过少年家乡附近的地区游玩,那是一个至今从大型交通枢纽出发都需耗时4,5小时的地方。作者叙述中的一些小小片段都让人感受到农民心底坚强的毅力。作者搁笔时,尚有十户人家还坚守在北海道被分配的土地上,传承着十津川的精神。

  作者在潜移默化中一路上视角不断在拓宽,沿着无形的脉络,朝一种离别的使命驶去。这其中有着自然地貌的原因,也有社会价值观变化的原因,也有着个人信仰驱使的原因,读完让人不由地感到穿梭百年。这已经不是把一边插秧一边说着色情话当做农趣的时代了,习惯于晴耕雨读的老人也已告别世界,而因为钟情土地而坚持着的人倒是依然是存在的,或许算是村落的一道曙光。

  《田野调查·被遗忘的村落》读后感(十):为了遗忘的纪念

  《被遗忘的村落》是日本民俗学家宫本常一走访日本乡村调研的著作。作者以旁观者的态度记录了日本的村规民俗、村民之间的日常交往以及村民的自我讲述。原生态的将上个世纪30年代——上个世纪70年代这一阶段的日本村庄完整定格下来,如实呈现在读者面前。通过这本书,可以一探日本村庄曾经的轨迹。

  想来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开启的举国改革已经在近百年的时间改变了大部分村庄,唯有部分村庄由于地处偏僻在工业化的进程中还能依稀保留有一代又一代人流传下的古朴习俗。而这也是作者四千个日夜,徒步十六万公里调研的目的。作者笔下的人和事不仅仅对于我们感到新鲜,对于当代的日本人来说也会感到陌生。

  看完该书不由想起前一阶段广受好评的日本动漫《你的名字》。影片中也能反映出大山深处的村庄没有多余的娱乐项目、代表了传统的口嚼酒成为同龄人嗤笑的话题、古老仪式也面临断层、年轻人大多向往大城市、包括上课时讲到当地方言中存在的古语表述也成为搞笑的象征。村庄的衰败无可奈何却已成定局。

  书中一个章节就是村落的一个缩影。带着稍有猎奇的心理看完全书,对日本有了重新的认知和了解。同时感叹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村庄的遗忘和凋零并不是特例。但是当我们再去看看当下国内的村庄,我想也已面目全非找不到最初的模样。

  韩寒《后会无期》中的东极岛上的房屋铺满了爬山虎,成为众多文艺范儿影迷的朝圣地,在文艺的背后隐藏着中国东部渔业衰退的现状,众多渔民弃岛另谋生路,岛上的村落也被废弃,老人感叹当代年轻人都不知道章鱼和乌贼的区别。和书中提及的盂兰盆对歌的停止两项对照是多麽的相似,口耳相传的技艺就自然渐渐淡去,只能存留在老人的记忆和书中的记录里。

  工业化进程下村庄的衰退和传统的凋零是一个无法避免的事情。虽然也有抢救和保护,可似乎只能让它保持一种活化石的状态,人们看后会感慨、会惋惜,可一个转身之后,又回到现代化的怀抱当中。

  书在追记中写道“在撰写老人们对话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成了老人虽然想写的东西很多,但由于无法准确记录或是丢失资料,有很多东西记忆模糊,忘在脑后。民众的历史存在于这种被埋没湮灭的记忆里。”

  村落代表了传统,但终将遗忘。留下的也就是只是书中的记录,还可被感兴趣的群体所了解,而大部分只能随风逝去。这是一本关于遗忘被纪念的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