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白居易诗选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白居易诗选读后感1000字

2021-01-08 00:25: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白居易诗选读后感1000字

  《白居易诗选》是一本由白居易 / 谢思炜(选注)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00,页数:2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居易诗选》精选点评:

  ●唐朝最爱白居易,这本诗选中都是比较基本的白居易味道

  ●超级喜欢这个系列。

  ●一愿世清平;二愿身强健。三愿临老头,数与君相见。

  ●看了妖猫传,少年白乐天意气风发。君埋地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偶然读到的诗句让人心动,读诗集的时候确总觉得枯燥。

  ●白居易的此時無聲勝有聲真是像極了濟慈的heard melodies are sweet, but those unheard are sweeter.

  ●真君子。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感觉那时候在钱塘,他和子瞻兄算是混的不错的了,写的也一流嘛。

  ●过于通俗的后果就是缺少点味道

  ●没有看到“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略遗憾

  《白居易诗选》读后感(一):文质之辨

  年少性喜雕饰,喜读西诗,机缘捡起古诗词,倒莫名心喜白乐天。苏轼曾言“元轻白俗”,晚来道“白公晚年诗极高妙。”想是心同此理。

  犹记彼时正值二伏,暑热耐挨,听得窗外轰隆声起,工地劳作照常,忽念及“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一时心疚,不能自已。

  年岁不到,诗心不得。

  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于人有情,于物无着,晚从佛老,于禅愈明,世缘终浅而道根深,不愧乐天。也难怪日本如此推崇。

  年岁渐长,为人为文,文质之分别心当弃矣。

  《白居易诗选》读后感(二):一位情绪丰富的诗人

  提起白居易,很多人脑中会立马反应出一个标签,他是一位伟大的关心现实的诗人。他的诗浅白易懂,流传甚广,且时时针砭现况,忧心国事。

  但我认为,一位诗人,不该被片面化。他是诗人,亦是普通人,周身烟火,满心多绪。在白居易的诗中,可窥探的到,他的情绪多元而丰富,他是位感情丰富的诗人。

  曾奇异于《长恨歌》这首悼念爱情的长诗,出于白居易之手。深情缱绻,长恨离别,非诗人心有戚戚,难以作出。这和他广为人知的现实风格不符。又如《问刘十九》中所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似有一种道家的闲适感油然而出,甚至很长一段时间我以为此诗是苏轼所作。除去《观刈麦》《卖炭翁》等反映民间疾苦之作,在其他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一个不一样的白居易:他挂心分离天涯的家人,他不舍南浦分别的友人;他醉心自然之美,亦有感歌女的弦乐之声;他有自己的爱情观,亦有壮志不得的忧愁;他是一位活生生的庸人,并非不可触及的伟大,在失意时寻求欢乐,醉心美貌歌声,在欢乐时畅怀大饮,不顾其他。

  当然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但我更喜他是一个饱满多情的普通人。

  《白居易诗选》读后感(三):综合了儒、佛、道三家思想的诗人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出生于河南新郑的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出生之后不久,家乡便发生了战争。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等;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白居易曾官至翰林学士、江州司马、苏州刺史和杭州刺史。杭州人为了纪念他还把靠西湖边的一面,命名为白堤。 给白居易以沉重的打击的是贬官江州(今江西九江),他说自 己是 “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长。 贬谪江州是白居易一生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以“兼济”为志,希望能做对国家人民有益的贡献;至此之后他的行事渐渐转向“独善其身”。白居易在江州虽不得志,大体上仍能恬然自处,曾在庐山香炉峰北建草堂,并与当地的僧人交游。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他的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脍炙人口。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白居易的闲适诗对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 (《不如来饮酒七首》其七)的诗句。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与元九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这类闲适诗富于禅家的哲理和智慧, 精妙、小巧,注重启示和象喻,需要有深切而敏锐的感悟,读后令人“身世两忘,万念俱寂”,充满禅家超尘脱俗、淡帕宁静的情趣。 禅通过内省体验,产生妙语,形诸文字。 禅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在国际上也产生重要影响。 禅的实质是追求真我,追求生命的自由与解放。 禅诗的出现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深远,但长期以来没有受到中国文学界的重视,反倒在国外影响极大。 在中国历史上很多著名文人参禅崇道 , 蔚为大观。晚年白居易的生活, 以诗、禅、琴及山水自娱, 大多是以“闲适”的生活反应自己“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他退居洛阳香山, 笃信佛教,号香山居士。公元846年,他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白居易的墓园,是位于龙门东山的琵琶峰的白园。 中外仰慕白居易的游客和族裔都在此立石纪念。其中有块石碑用中文和日文刻着“伟大的诗人白居易先生,你是日本文化的恩人,你是日本举国敬仰的文学家,你对日本之贡献恩重如山,万古流芳,吾辈永志不忘。” 清代主张性灵说的袁枚亦给予白居易极高的评价。清乾隆皇帝对白居易的诗文与为人均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白居易“实具经世之才”,并认为官员应以白居易的诗“救烦无若静,补拙莫如勤”作为座右铭。 白居易的文集在日本受到高度评价。

  《白居易诗选》读后感(四):我与白兄的流浪记

  我与白兄的流浪记 ——读《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有感 前记 顾:居易?居大不易哉! 白以诗谒顾。 顾:居之大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我对白兄的初印象。8岁时(小学二年级拜读《赋得古原草送别》),我在茫茫长安街上看到了一位白衣飘飘的英俊少年,他从脚尖到发梢,一丝一缕都那么意气风发。我心想,此间少年,此人当第一也。遂心属之,结为跨越时空的异性兄弟,从此形影不离。白兄纵迹天南地北,我亦相随海角天涯。 一日把酒黄昏,白兄忽拂袖掩涕,做诗云:“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干独自愁。”始知其初恋名曰湘灵。虽不知其音容笑貌,但想必天真烂漫如春华,《长相思》,一曲道尽九回肠。虽说我对白兄无丝毫非分之想,但《生别离》《潜别离》句句别离道《感情》,使我不禁心想,若我此刻相离,白兄可会为我作诗一首,哪怕不是相思? 这位女子是白兄的心头血,若非白兄亲自相诉其两小无猜,恐怕我真的难以相信,如此潇洒的男子会为了她十年不娶。在这十年间,白兄化相思为动力,努力考取功名,读书学习十分刻苦。为了背书,他能累满嘴口疮;为了练字,他的手指磨出了厚厚的老茧。作为同样备战现代科举考试(高考)的兄弟,我,常常自愧不如。每见其挑灯夜战,我便为其熬一碗心灵鸡汤,且明日再战!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他进士及第,我在榜前喜极而泣。所谓成家立业,考取功名二年后,我见证了这一神圣的时刻!我在角落里看着他走进婚姻的殿堂,可新娘不是湘灵。嫂子杨氏亦是个不错的女子,只可惜未曾诞下儿子,本以为白兄会迫于世俗,无子出妻,见他和元稹的《听妻弹<别鹤操>》写下的因为解释其义依韵加四句,“义重莫若妻,生离不如死。”我便心安了。我敬佩白兄,不只是因为他的才华,也是因为他肯为女子发声。还记得他在长安任官时,《母别子 刺新间旧也》《陵园妾 怜幽闭也》《上阳白发人》都为我们女性打抱不平,我心里还是很感动的,一代文人要有如此之勇气,实属不易。故而吾愿与之为一生的异性兄弟也。 不得不说,出仕后,白兄是不惜笔墨,体恤民情的,倡导新乐府开一派新风,《长恨歌》传遍大街小巷,也常常劝谏君王,可惜一句“始从章句无规刺,渐及朝廷绝讽议。”道出奈何时局可恨啊!被贬江州,又被贬忠州。虽然我很希望白兄能来一趟我的家乡——重庆,但未曾料到是这般原因。在去江州的路上,他深慨“草草辞家忧后事,迟迟去国问前途。”一度忧愁愤懑,一曲《琵琶行》湿了司马之青衫,不忍看其泪流满面,我忙为他递上一缕薄娟。辗转忠州时,我们共穿了“上有万仞山,下有千丈水”的三峡。虽然我是个地地道道的重庆人,但还是第一次乘船穿过三峡,一路上难免心生惧意,更想起了他作的“常恐不才身,复作无名死”。怅惘之间,不禁唱道:“白兄,白兄,奈若何!” 时局多变,白兄在我大重庆待了一年便被征召回京,正职事业上升之际,他却毅然决然自请外职,我十分不解,不由得生气质问他:“一路坎坷,终得回京,汝却做此抉择,是何意?”他潇洒一笑,执笔而作“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后在去杭州的马车上,我看到了他写的《勤政楼西老柳》“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开元一株柳,长庆二年春。”好一个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白兄! 优哉游哉,我们在苏杭流转了些许年,修了堤坝,疏浚六井,眼看百姓和乐,农事俱兴,正欣慰于此,却又被征召到了长安,虽为升迁之喜,但白兄却并无笑颜。当年辄罢侍郎,自求闲退,按照白兄的说法,“止足为乐”。自嘲自解成了他生活的常态,我一度为此不想理他,什么“我亦定中观宿命,多生债负是歌诗”,你怎么能为自己的逃避找借口呢?直到我看见他悄悄在房间里抹泪,看见他为甘露之变写下的“去者逍遥来者死,乃知祸福非天为。”一路走来,我知道他有太多的心酸苦楚,也曾书生意气,渴望挥斥方遒,可惜盛唐已过,世风浑浊,哪里是他的容身之所?堂堂七尺男儿,而今却于幽室独哭哉! 岁月如流水,逝者如斯。回想我和白兄流浪的一生,晨晨昏昏,朝暮旦夕,一切仿佛又重现在眼前。今日重新翻开白兄的故事,我又看见了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还看见了“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 “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 …… 从中年到暮年,白兄依然如原上离离草,生生而不息。 原来,白兄从未忘记年少! 后记 顾:居之大易哉? 白:居大不易。 白:居大不易哉? 余答曰:生居于世,大小皆不易矣!

  《白居易诗选》读后感(五):白居易不只有诗,还有“七里山塘”

  唐才子中,有人修得是老庄的“逍遥道”,放荡不羁爱自由,比如说李白;有人沉迷于吃斋念佛,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比如说王维;还有的人积极响应儒家“入世”号召,一生奔走求仕却一生未出仕,比如说孟浩然。 有一个人却很不一样。 他不仅诗写得好,还有一副菩萨心肠,不论官位大小,总是积极主动地为百姓谋福利。 他,就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的白居易。 01 善其身 ,赢得诗才盛名 白居易,字乐天,祖籍陕西,两岁时因家乡战乱,举家迁往宿州符离。 山野之地清净纯粹,白居易在符离度过了美好的童年,同时还饱读诗书,是当地有名的大才子。 白居易不仅写诗厉害,人缘还特别好。自小长在乡间,所以白居易的诗也特别接地气,通俗易懂。据说他每次写完诗都会念给附近的老婆婆听,这就是流传后世的“老妪能解”。 读书十几载,只为榜上有名、光耀门楣。和所有读书人一样,报效国家也是白居易的人生目标之一。 16岁那年,白居易动身前往长安,准备参加科考。在唐朝,要想做官,要么参加科考,要么受人举荐。但不管怎样,都得在达官贵人圈里混个脸熟,或者是混的小有名气,才有机会被提拔。 白居易到了长安,就去拜见了名臣顾况,投递名帖的同时还附上了一首诗《赋得古草原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顾况刚开始看到名帖,心里还忍不住讥俏了一番。“长安房价这么贵,还想轻而易举地白住,真是年少轻狂!“” 直到他翻开了那首诗,阴晴不定的脸上立马绽出笑容。“后生可畏啊!好诗!好诗!” 于是,立即派人将白居易请进了府邸。得了顾况的推崇,白居易在长安迅速走红了。 闲居长安的日子,白居易时常以诗会友,或是三五治疗结伴游名片大川,访古寺仙踪。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有时感叹春光已逝,青春难留,有时愤恨情深不寿,爱恨两难。 有的人一首诗已倾尽了满腹才学,白居易的诗却是首首都经典,时不时就抛出一个王炸。 白居易当时到底有多红呢?有诗为证。 白居易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无论大人小孩,还是街头广播音乐,嘴里哼的,耳朵里听的,都是白居易的诗作。这风头,这气势,胜似当年的周杰伦。 02 济天下,造福贫苦百姓 李白和白居易的最大区别,可能就是一个整天虚无缥缈地创造梦,一个却脚踏实地实践梦。 白居易不仅擅长写流行诗,还特别关注民生,总是时不时就写写反映民间疾苦的诗歌上奏皇帝。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不管是《观刈麦》里的拾穗妇人,还是《卖炭翁》里的老汉,其实都是白居易心里的美好憧憬,希望借着自己的笔,传递百姓的苦,牵动帝王的恻隐之心。 只可惜,帝王总是好功不好过,忠言逆耳总是没有甜言蜜语听起来动人。白居易的直言进谏并没有像魏征一样获得明君采纳,而是间接造成了自己被一贬再贬。 心寒。 此后的白居易,总是在一些无关痛痒的官位上明哲保身,即便是有时获得升官的机会,他也总是自请远离权力中心。 做官的目地是什么呢?从根本上来说,不都是为了解救贫苦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么?与其再政治的漩涡中沉沦,不如远离风暴,于无声处造福百姓。 虽说官小势微,白居易却一直行走在济世救人的道路上。 在杭州刺史任内,见杭州有六口古井因年久失修,便主持疏浚六井,以解决杭州人饮水问题。 见西湖淤塞农田干旱,因此修堤蓄积湖水,以利灌溉,舒缓旱灾所造成的危害,并作《钱塘湖石记》,将治理湖水的政策、方式与注意事项,刻石置于湖边,供后人知晓,对后来杭州的治理湖水有很大的影响。 为了便利苏州水陆交通,白居易亲自规划并开凿了一条长七里,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叫“七里山塘”,简称“山塘街”。 杭州刺史期满,临行前白居易将一笔官俸留在州库之中作为基金,以供后来治理杭州的官员公务上的周转,事后再补回原数。 831年七月元稹去世。832年,为元稹撰写墓志铭,元家给白居易润笔的六七十万钱,白居易全数布施于洛阳香山寺。 关于白居易的政绩,历史上有记载的尚且如此多,更不用说史书之外的了。 白居易被誉为“诗魔”,李白被誉为“诗仙”,自古仙魔总是势均力敌的。比起自称有凌云壮志,却热衷求仙问道的“谪仙”李白,白居易更算得上是个实实在在的人。既有凌云才,又有报国志,还净爱干利国利民的实事。单从这一点来看,白居易超出李白一大截了。 宋代词人苏轼,曾以白居易自比。“定似香山老居士,世缘终浅道根深。”白居易在忠州任职的时间,在城东的山坡上种花,并命名那块地为“东坡”,而苏轼晚年自称“苏东坡”,这何尝不是最真挚的敬畏呢? 唐有白居易,宋有苏轼,他们都是诗坛最璀璨的明星,也是老百姓最期待的福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